关注统编版教材“最后三排”的语言生长点

来源 :教育界·D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astl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最后三排”远离C位,容易被人忽视,而课后习题也处在“最后三排”的位置,在有些教师眼里,它们与课文本身相比,价值很小。但在统编版教材中,课后习题是由编者所编,紧扣文本的内容与形式,能串联学生已有基础和未来学习发展趋势,以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为旨归的题目。因此,教师应关注课后习题,揣摩并洞悉编者选文与出题的意图,即“与编者对话”。与编者对话,是寻绎课后习题的语言密码,解码通向语言生长的实践路径,能完善语言发展的课堂机制,让课后习题中的语言生长点真正萌发。
  【关键词】课后习题;语言实践;教学策略
  語言生长点,隐藏在教材中,是教材与学生实际语言水平的最佳交互点,是学生提升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的最重要契机[1]。教师在“生长点”上发力,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使其感受到表达的愉悦,积累表达经验,有利于学生全面提升语文素养。以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首先,笔者尝试与编者对话,寻绎课后习题的语言密码,精准定位符合学生实际的语言生长点,理性分析编者意图;然后探寻通向语言生长的实践路径,合理设计课堂板块,满足学生的表达需求,并强调个性化输出性表达;最后,完善言语实践的机制,动态平衡预设与生成,丰盈语言实践评价形式,以此,让课后习题中的语言生长点真正促进学生发展。
  一、寻绎:发现课后习题的语言密码
  (一)揭示语言实践的方法
  信息化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便捷、高效。各种图表、索引越来越多地取代成篇的文字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统编版教材也前所未有地出现了很多图表类课后练习,同时编者也在题目中提示了相关的学习方法。
  在理解文字的基础上,在连续的、复杂的文本中,提取关键的、能涵盖部分文字的有效信息,并遴选对应文字中有统领性的词句,重新组合、前后衔接,使其成为整句,这是概括的一种方法,是学生在升入中年级后亟须发展的语言能力。统编版教材在重建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体系方面是“隐在”的,但很有抓手。在此处,教师应敏感地发现,并进行到位又不过度的训练。
  (二)暗示语言思维的方向
  语言与思维共生,语言的生长离不开思维的跃进,而思维的有声呈现更离不开语言的发展。比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后练习,编者意在培养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呈现对比思维。通过阅读,学生吸纳了很多信息,但这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只有通过各种维度上的比对,求同存异,学生的阅读思维才能向高阶迈进。而怎样把这样一个思维过程和比对结果用语言输出,也是一个语言生长点。
  课后练习中“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这个问题,首先它的形式是“说说”,直指语言实践;其次,“改进”只作为一个核心词给学生一种思维运转的暗示,即之前的方式有哪些不足,而这些不足又得到了哪些修正。为了“说”好这个问题,学生必定要以此为一个维度,梳理文本,让思维在前后文之间穿梭,对比各种记录文字载体间的优劣,并建构语言体系。
  (三)亮出语言实践的方面
  《纸的发明》一课中最后一道习题,粗看它与纸的发明关系甚微,而实际上应是编者有意安排,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就是“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12课以后还有专门的综合性学习,此时出现,为的是实现综合性学习的一以贯之。三个泡泡直观、形象,这就是从学生角度出发的、真实的、符合要求的语言再现。“爷爷给我讲了乞巧节的传说”就是对应题目要求中的“了解了哪些传统节日”,据此,学生可以建构几个维度的语言框架:具体叙述乞巧节的传说,补充其他了解的节日传说,听过了传说后的感想……“我收集了元宵节的灯谜”对应了“整理收集到的资料”,学生可以既说说具体的灯谜是什么,又可以说说收集的过程。最后一个泡泡对应“打算怎样展示活动成果”。可以说,此时的语言生成已经由教材生发,拓展到更为个性化、过程化的综合领域,三个泡泡犹如“脚手架”,内容不同,重心亦不同。
  二、解码:通向语言生长的实践路径
  王尚文先生在《语文教学对话论》中指出:“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对话,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对话关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是一种对话实践,而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一种对话能力。”通向语言实践的路径,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进行有效信息和思维活动的分享,还是一种知识的内化重构、学习能力的迁移、视野的开阔。
  (一)变“习题”为“话题”,盘活语言生命
  笔者执教《纸的发明》时,将课后的两道习题转化为课堂话题。第一个习题对学生的要求比较低,只要求学生能说出每个时间段造纸术发展的状况就可以了,不需要说得很具体,是概括地说;而后一个则要求学生能联系前后文,逐条厘清,用口头语言表达。教师心里应有明确的语言训练目标,遇到学生“不达标”时,朝着目标搭建高度适中的台阶,循循善诱,扶放有度,让学生体会“说话”与“说清楚”之间的差异,以及“说清楚”也是有章可循、有法可学的。
  (二)变“习题”为“剧本”,演绎言说个性
  语言实践是通过阅读,大量吸纳后将知识内化、重构、输出表达的过程,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学生在运用时难免会产生无从下手的困难感。作为教师,我们可以从具体的学情出发,依托文本、教学内容,将该课学习中的独特的、有价值的表达形式、方法与学生已经具备的学情基础联系起来,预设合适的引导语,给学生搭建合适的梯度,让语言实践的训练目的清楚明了、训练过程有章可依,让学生在独属于自己的“剧本”里,演一演、说一说,诠释言说个性。
  课堂上,学生理解了文本的内容,体验了由思维、情感到语言行为表达的过程后,如果不在具体语境中进行运用,内化为自己积极的、个性化的语言行为,那学习效果就只能停留在一种短时记忆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会逐渐变成一种模糊的印象,最终无法生长出丰厚的语言素养。而学生在一次次练习中,凝神投入,把自己当作“讲解员”,身体力行,能够显著提升语言能力。   (三)变“习题”为“习作”, 构建“语”“文”桥梁
  有的“习题”暗含写作素材,教师挖掘这样的习题价值,将其融入单纯的文本内容教学中,就可以构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之间的桥梁,这一来可以将个性体验和语言实践以文字的形式有效凝固起来,记录学生语言进步的点滴;二来通过说写结合,能再次厘清学生语言表达的思路,深化学生的理解和感悟,改善其思维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学生写作的畏难情绪,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将习得的文本精髓(可以是写作方法等)放置在更大的空间中运用,将已经内化的自身的某种能力与新鲜的事物相结合,能够形成更为个性化的语言形式。
  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应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广阔的思维空间,建构多元对话平台,搭建适合的梯度,引导学生逐渐从感知、理解等被动式倾听转向积极建构语言、与文本对话、展示自己独特思想魅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
  三、编程:完善语言发展的课堂机制
  (一)多一点“空子”
  统编教材的课后习题较之苏教版数量上多了,但教师还是需要提供丰富的表达契机,打造多重的对话空间。以本单元为例,传统节日的话题贯穿始终,那么,教师可以在每节课的课前三分钟就这个话题进行语言实践,诵读、质疑、讨论、汇报皆可。在课堂上,形式也可以多样,从小组汇报、讨论、交流,到全班性发言。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以综合学习项目人的身份向更多的师生展示关于“传统节日”的学习成果;也可以让学生回归家庭,以“小讲解”的身份介绍《清明上河图》,把學生置身于多重的对话空间,从而调动学生磨炼语言表达能力的积极性。
  (二)多一架“梯子”
  在语言实践过程中,不断有新的生成,有的合乎预设,有的超出预设,教师的指导——架一架“梯子”,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指导、点拨应贯穿于整个课堂知识生成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表达状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表达。教师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让思维顺着梯子不断向上,自由畅快地呼吸,让语言更出彩。
  (三)多一把“尺子”
  尺子,即评价方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评价的建议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反思。教师要理解和尊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等。
  合适的评价,能不断激励学生,促进学生持之以恒地展开语言实践,培养学生健康、理性的表达习惯,促使学生逐渐走向语言生命的卓越之境。课堂上,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语言实践的目的、要求,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使学生以评价为内驱,自觉地建构语言能力。
  语言生长点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教师关注的内容,我们不能否认,对于个体语言能力的终身发展来说,语文课堂教学“不能体现一个现代人培养语言能力的全过程,它体现的只是语言能力培养的开端”。但是,在统编版教材中,我们可以与编者积极对话,潜心寻找课后习题中的语言生长点,巧妙地呵护、滋润它,希望它在语文课堂内外、在语文学习的路上、在学生生命中,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李娟.读写一体,“点”亮语言实践课[J].读与写杂志,2019(05):51.
其他文献
《新课标》对小学体育运动技能的定义是:“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在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群协调工作的能力”。也就是说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需要重视小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新媒体背景下,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都更多样化,教师应该灵活运用移动终端提高体育教学效果。本文将从信息时代对小学体育教育的影响出发,具体提出移动终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的策略,以期能够为提升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成果略尽绵薄之
期刊
本文主要探讨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足球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此次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为本文提供理论基础,文中指出了初中足球教学的教学要求与情境教学法的应和之处,文章还指出了目前初中足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利用情景式教学法能够有效改善当前的教学现状,在中小学教育融入足球教学,能够在学生的心中埋下热爱足球的种子,为我国足球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初中足球教学的教学要求和情境教学方法符合初中足球教学中情境教
期刊
在以往的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多数师生对体育教学重视不够,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往往单一且无趣,学生的参与度也远远不够,这导致体育教学效率低下。体育教学不仅能促进学生获得良好的身体素质,而且能在实践中促进学生获得正确的体育道德,是实施德育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小学体育教师应正确对待体育的价值,在教学中渗透德育观念,提高小学体育的整体素质。以下是对此的一些具体看法。  1 小学体育教学
期刊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中越来越多的行业利用信息技术,并且在很多行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进,小学教育理念得到了改变,同时对小学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因此,学校和家长也越来越重视小学生体育教学,对小学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教学目标。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学工具应用在体育教学中,信息技术就是新型的一种教学辅
期刊
当前阶段,我国大专体育教育教学各项工作已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全面应用分层教学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而且还能让学生有效锻炼身体,形成健康心理和终身体育意识。鉴于此,笔者在本文针对分层教学法在新时期职业技术学院中的创新应用策略展开一定分析和探究,并且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以供参考。  针对当前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们的体育学习总体现状而言,学生自身必然存在
期刊
羽毛球运动作为我国的传统优势项目,在全国各地均有较高的发展水平,在国际上也具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就天津市而言,羽毛球运动在天津市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具有较高技术水平。为了提升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丰富青少年的业余文化生活,针对一些学生的业余爱好,羽毛球运动在学生中的开展状况,做出来相应的一些调查。从相关的参考文献中可以了解到提升青少年运动技术的因素和条件有哪些,其中对于青少年的实际技能培养方面的研究相
期刊
现在高职院校非常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育教学在学生育人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对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升,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尤其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美育的结合,对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起到保障作用。本论文从不同方面阐述线上线下混合式体育教学模式对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的有效性分析,希望为研究体育教学对高职学生素质提升的专家和学者
期刊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教育改革推进到新时代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各项教育政策也在发生着改变。教育政策是一个国家教育理念的体现,体现了国家对人才的要求。国家的教育政策会向整个教育界传达出独有的教育理念,进而影响着教育事业的方方面面,大学体育课程也不例外。大学体育教师应当充分研究教育政策,在教学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从而能够培养出符合国家教育理念的体育人才。基
期刊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新的思想、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如生命教育理念、寓教于乐理念等,而如何将创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工作融合起来,仍是广大教师思考的问题。体育是小学阶段必不可少的教学科目,对增强学生体质、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积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主要从生命关怀视野,谈一谈小学体育课程的整合方式,以优化小学体育教学工作。  【关键词】小学体育;生命关怀;整合课程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
羽毛球运动项目限制少,所以在全民运动热当下,备受男女老少喜爱。羽毛球专业训练与平时娱乐性活动不同,需要帮助运动员提升专项技术水平。但是从目前羽毛球训练情况看,由于方法不当,致使运动员专项能力低下,达不到预期练习效果,影响运动员羽毛球综合素养提升。羽毛球训练方式很多,多球练习法是其中一种,在教学中合理采用,可使运动员更好判断球的落点,然后高质量回击,提高多拍对打能力。另外,多球练习法还可起到训练反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