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些领导干部因身体、年龄、岗位、压力等原因,实职改虚职“退居二线”。而部分“退二线”的基层领导干部长期处于离线状态:有的不上班严重脱岗成常态,有的未经组织批准擅自出国旅游,还有的穿起休闲运动服“带薪居家养老”……
据了解,“退二线”干部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在西部许多县直机关的科级领导干部队伍中,“退二线”的干部大约占总数的30%,有的县比例甚至更高。这一群体的思想和作为,将影响整个干部群体的作风。
“退居二线”干部逍遥脱岗,变相吃空饷
据媒体报道,一些领导干部因身体、年龄、岗位、压力等原因,实职改虚职“退居二线”。部分“退二线”的基层领导干部长期处于离线状态。
以治病为借口与儿子长住一起 记者采访发现,有的干部以治病为借口前往北京,实际上与在京工作的儿子在一起。纪检机关调查他的出行记录,在外逗留有据可查的时间长达100多天。
某基层干部说:“别看他们长期不干活,但绩效工资是我们的好几倍。”不少人觉得不公平,有的人也学着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公务员开面馆两年没上班工资照领 2017年8月19日,媒体曝光湖北武汉海事局公务员崔某峰吃空饷的行为,引发舆论关注。报道称,其自2015年5月份就向单位请病假,之后再没有去上过班,而是从事第二职业,在当地的一家餐厅当负责人。
记者来到一家牛肉粉面店,员工告诉记者,此人正是这家店的店长,什么东西、进货都要他来管。每天都要起早,每天早上四五点钟来,晚上九点钟才回去......就这样,崔某峰一边在餐馆做事拿着老板发的工资,一边不在海事局上班却拿着财政工资。
对此,武汉海事局人事处的王处长表示:我们是按照正常程序在给他发待遇,他是编制人员,就享受该享受的待遇。然而在记者去过武汉海事局四天之后,崔某峰已经向武汉海事局提出辞职,并且获得单位的批准。
村官在村委会“挂名”,在其他单位上班,领双份工资 山西省长治市委书记的公开电话曾接到一条短信,说在沁县一些村委会里,部分大学生村官上任后一直没有出现过。
沁县县委组织部经过调查,发现两名大学生村官长期脱岗,于是决定取消其村官资格,解除聘用合同并且停发工资。
沁县组织部门经过调查,发现这两人在考上村官后,只是在村委会“挂名”,却在其他单位上班,领着双份工资,而且从没有到过村里。
相关部门当即作出决定,解除两人的聘用合同并停发工资。
所长脱岗10年,开公司遥控办公 曾有网友爆料,陕西省某县房管所长在职长达20年,期间10年脱岗在外承包工程,个人在西安成立了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至于山阳县房管所的工作,他通过电话在200公里外的西安进行遥控。
当记者采访这位所长的上司——山阳县城乡建设局局长徐建设时,徐局长对记者表示:这个事情他说不清楚,也管不了。另外,关于所长的种种表现,房管所的职工多次向上级反映也都不了了之,主管单位还让他用假签到册蒙混过关。
睡觉、打游戏等日常脱岗成常态 记者发现,在各级部门整治脱岗问题时,部分工作人员在上班期间睡觉、打游戏、炒股甚至外出喝酒等现象十分常见。
一名县区纪委书记告诉记者,此前他们立案查处了一批非领导职务的干部,这些干部迟到早退成常态,有的人一门心思投入第二职业,安排的会议不开、工作不做;有的人甚至未经组织批准擅自出国旅游。
许多调研员、主任科员长期不在岗,几乎在“带薪养老”,奖金还不少,对这种另类“吃空饷”现象,就是管不了,许多人深感不满却又无可奈何。
奇葩“官场逻辑”损害基层政治生态
对一些干部“退而不休”现象的原因,媒体和社会主要从管理和实际使用方面进行了分析。
从管理上,相关部门缺乏对“退二线”干部的严格管理考核,导致对这类干部没有形成正向的激励导向。
而在具体的使用上,“不干事”背后却存在一些荒唐的“官场逻辑”。
一名“退二线”的主任科员说,如果他在单位出现过多,或者在工作领域过多表达自己的意见,很容易被认为是“出风头”。遇上工作不得力、不到位情况,现任局长不好反驳、不好批评,他在单位反而容易让现任领导干部“不自在”。
“这些干部以前大多都是职能部门的‘一把手’,现在的‘一把手’长期是他们的属下,根本不敢管。县委、县政府由于不直接管理,对这类干部的具體到岗情况没法实时掌握,因此就出现‘单位管不了,上级管不到’的怪象。”一位局长坦言。
同时,“卸下担子就混日子”的倦怠心态普遍存在。不少“退二线”干部已年过五旬,且远离了核心工作岗位,升迁没有奔头,因此不想上班时就不到岗,过一天算一天。从前自己很辛苦,如今“享清福”也觉得理所应当。
管理上是技术层面和管理制度层面的问题,而使用上则是所在单位新领导“实用主义”的具体实践,都接触到了一定的实质。特别是新领导在使用方面的顾虑,更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是对“老领导”的尊重,一方面是怕“老领导”抵触后反而推不动工作落实,新领导对“退二线”干部往往会有“不添乱就是帮忙”的心态,自然很少会给他们安排工作。
为什么新领导会有这样的顾虑和心态?从实际情况来看,还是因为在基层,“退二线”干部所任的“主任科员”“调研员”等职务太稀罕了。正是因为稀少,许多基层干部努力一辈子,就是为了奋斗一个副科级、正科级待遇。
与众多的科员、办事员相比,副科正科的“退二线”干部,不仅仅是领导,而且还是“船到码头车到站”的待退干部,新领导不好安排工作,也就很正常了。
加强制度管理,消除从严治党盲区
“二线”干部的“退”既是“自己的事”,也是“组织的事”,对这一群体管理不好、使用不当的话,既会造成党政人才资源闲置,又会影响党员干部的社会形象。
“退二线”干部长期脱岗是潜规则,不少市县主要领导干部认为加强管理“退二线”干部会“捅马蜂窝”。
根除这一现象,必须通过教育引导,使“退二线”干部卸掉思想包袱,鼓励他们放开手脚、继续干事创业。
许多“退二线”干部曾任重要领导职务,经验多、门路广。专家建议,应发挥好他们的“传帮带”作用,让他们在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
复旦大学廉政与反腐败中心主任李辉认为,对“退二线”的干部日常管理不能松懈,年终绩效考评不能流于形式。应严格制度管理,明确和细化他们的工作职责,确保按时到岗上班、尽心履行职责。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形势下,谨防“退二线”干部群体成为从严治党的盲区。
某地方官媒指出,对于干部作风监管,个别单位总习惯于“胳膊肘向内拐”,失之于宽,失之于软。自认并非大问题,就将纪律的红线一次次拉低,自认都是自己人,实在不好求全责备,自认情有可原,实在不必吹毛求疵。但殊不知,偶尔会惯出经常,破窗效应下,不正之风很可能被“扶正”。
(《半月谈》2018年02期、《解放日报》2018.1.30等)
据了解,“退二线”干部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在西部许多县直机关的科级领导干部队伍中,“退二线”的干部大约占总数的30%,有的县比例甚至更高。这一群体的思想和作为,将影响整个干部群体的作风。
“退居二线”干部逍遥脱岗,变相吃空饷
据媒体报道,一些领导干部因身体、年龄、岗位、压力等原因,实职改虚职“退居二线”。部分“退二线”的基层领导干部长期处于离线状态。
以治病为借口与儿子长住一起 记者采访发现,有的干部以治病为借口前往北京,实际上与在京工作的儿子在一起。纪检机关调查他的出行记录,在外逗留有据可查的时间长达100多天。
某基层干部说:“别看他们长期不干活,但绩效工资是我们的好几倍。”不少人觉得不公平,有的人也学着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公务员开面馆两年没上班工资照领 2017年8月19日,媒体曝光湖北武汉海事局公务员崔某峰吃空饷的行为,引发舆论关注。报道称,其自2015年5月份就向单位请病假,之后再没有去上过班,而是从事第二职业,在当地的一家餐厅当负责人。
记者来到一家牛肉粉面店,员工告诉记者,此人正是这家店的店长,什么东西、进货都要他来管。每天都要起早,每天早上四五点钟来,晚上九点钟才回去......就这样,崔某峰一边在餐馆做事拿着老板发的工资,一边不在海事局上班却拿着财政工资。
对此,武汉海事局人事处的王处长表示:我们是按照正常程序在给他发待遇,他是编制人员,就享受该享受的待遇。然而在记者去过武汉海事局四天之后,崔某峰已经向武汉海事局提出辞职,并且获得单位的批准。
村官在村委会“挂名”,在其他单位上班,领双份工资 山西省长治市委书记的公开电话曾接到一条短信,说在沁县一些村委会里,部分大学生村官上任后一直没有出现过。
沁县县委组织部经过调查,发现两名大学生村官长期脱岗,于是决定取消其村官资格,解除聘用合同并且停发工资。
沁县组织部门经过调查,发现这两人在考上村官后,只是在村委会“挂名”,却在其他单位上班,领着双份工资,而且从没有到过村里。
相关部门当即作出决定,解除两人的聘用合同并停发工资。
所长脱岗10年,开公司遥控办公 曾有网友爆料,陕西省某县房管所长在职长达20年,期间10年脱岗在外承包工程,个人在西安成立了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至于山阳县房管所的工作,他通过电话在200公里外的西安进行遥控。
当记者采访这位所长的上司——山阳县城乡建设局局长徐建设时,徐局长对记者表示:这个事情他说不清楚,也管不了。另外,关于所长的种种表现,房管所的职工多次向上级反映也都不了了之,主管单位还让他用假签到册蒙混过关。
睡觉、打游戏等日常脱岗成常态 记者发现,在各级部门整治脱岗问题时,部分工作人员在上班期间睡觉、打游戏、炒股甚至外出喝酒等现象十分常见。
一名县区纪委书记告诉记者,此前他们立案查处了一批非领导职务的干部,这些干部迟到早退成常态,有的人一门心思投入第二职业,安排的会议不开、工作不做;有的人甚至未经组织批准擅自出国旅游。
许多调研员、主任科员长期不在岗,几乎在“带薪养老”,奖金还不少,对这种另类“吃空饷”现象,就是管不了,许多人深感不满却又无可奈何。
奇葩“官场逻辑”损害基层政治生态
对一些干部“退而不休”现象的原因,媒体和社会主要从管理和实际使用方面进行了分析。
从管理上,相关部门缺乏对“退二线”干部的严格管理考核,导致对这类干部没有形成正向的激励导向。
而在具体的使用上,“不干事”背后却存在一些荒唐的“官场逻辑”。
一名“退二线”的主任科员说,如果他在单位出现过多,或者在工作领域过多表达自己的意见,很容易被认为是“出风头”。遇上工作不得力、不到位情况,现任局长不好反驳、不好批评,他在单位反而容易让现任领导干部“不自在”。
“这些干部以前大多都是职能部门的‘一把手’,现在的‘一把手’长期是他们的属下,根本不敢管。县委、县政府由于不直接管理,对这类干部的具體到岗情况没法实时掌握,因此就出现‘单位管不了,上级管不到’的怪象。”一位局长坦言。
同时,“卸下担子就混日子”的倦怠心态普遍存在。不少“退二线”干部已年过五旬,且远离了核心工作岗位,升迁没有奔头,因此不想上班时就不到岗,过一天算一天。从前自己很辛苦,如今“享清福”也觉得理所应当。
管理上是技术层面和管理制度层面的问题,而使用上则是所在单位新领导“实用主义”的具体实践,都接触到了一定的实质。特别是新领导在使用方面的顾虑,更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是对“老领导”的尊重,一方面是怕“老领导”抵触后反而推不动工作落实,新领导对“退二线”干部往往会有“不添乱就是帮忙”的心态,自然很少会给他们安排工作。
为什么新领导会有这样的顾虑和心态?从实际情况来看,还是因为在基层,“退二线”干部所任的“主任科员”“调研员”等职务太稀罕了。正是因为稀少,许多基层干部努力一辈子,就是为了奋斗一个副科级、正科级待遇。
与众多的科员、办事员相比,副科正科的“退二线”干部,不仅仅是领导,而且还是“船到码头车到站”的待退干部,新领导不好安排工作,也就很正常了。
加强制度管理,消除从严治党盲区
“二线”干部的“退”既是“自己的事”,也是“组织的事”,对这一群体管理不好、使用不当的话,既会造成党政人才资源闲置,又会影响党员干部的社会形象。
“退二线”干部长期脱岗是潜规则,不少市县主要领导干部认为加强管理“退二线”干部会“捅马蜂窝”。
根除这一现象,必须通过教育引导,使“退二线”干部卸掉思想包袱,鼓励他们放开手脚、继续干事创业。
许多“退二线”干部曾任重要领导职务,经验多、门路广。专家建议,应发挥好他们的“传帮带”作用,让他们在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
复旦大学廉政与反腐败中心主任李辉认为,对“退二线”的干部日常管理不能松懈,年终绩效考评不能流于形式。应严格制度管理,明确和细化他们的工作职责,确保按时到岗上班、尽心履行职责。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形势下,谨防“退二线”干部群体成为从严治党的盲区。
某地方官媒指出,对于干部作风监管,个别单位总习惯于“胳膊肘向内拐”,失之于宽,失之于软。自认并非大问题,就将纪律的红线一次次拉低,自认都是自己人,实在不好求全责备,自认情有可原,实在不必吹毛求疵。但殊不知,偶尔会惯出经常,破窗效应下,不正之风很可能被“扶正”。
(《半月谈》2018年02期、《解放日报》2018.1.3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