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插秧机是主要的机械化农业用具。对我国插秧机的发展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并针对插秧机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集中阐释,最后对我国插秧机的发展趋势展开了集中的讨论,旨在为相关人员提供必要的借鉴,以供参考。
关键词 插秧机;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S223.91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0.045
1 国内插秧机研究现状
随着国内外相应插秧机技术的不断交流和革新,相关研究人员及企业内部研发团队都在不断地升级相应的项目研究机制。虽然前期我国实际的产品研究项目没有建立有效的项目机制,整体产品的实际差异化也比较严重,但在不断的核心技术研发和运行更新后,实际研究技术已经得到了有效的进展。其中比较常见的类型包括独轮乘坐式插秧机、乘坐式高速插秧机及手扶式进式插秧机等。此外,相应的技术也得到了有效革新,利用宽窄行插秧措施,也有效避免了病虫害的侵扰,不仅提高了整体田间的产量,也实现了倒伏现象大面积减少的功效,利用插秧机进行相应的操作,能真正提升整体项目的运行速率,且优化相应的创新效果。相应的发明也体现了我国插秧机的产品研发能力在不断升级,农业中利用插秧机提升效率的需求也得到了有效满足[1]。
2 我国插秧机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插秧机要满足相应的环境条件,且要适宜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农艺特点,因此,插秧机的各个类型在不断革新自身的技术要点,也就造成质量有高有低,相应的产品特征不一致的现象,暴露出了相应插秧机的不同问题。第一,独轮乘坐式插秧机。独轮乘坐式插秧机虽然整体结构比较紧凑,在乘坐过程中舒适度也比较好,但由于其基础的底盘设计是独轮驱动,就造成整体机械可靠性下降,若是遇到基本的操作田地预整不足的情况,就容易发生漂秧漏秧的情况,需要人工进行二次作业,以弥补相应的不足,这既增加了整体项目实施的成本,也浪费了额外劳动力。另外,独轮乘坐式插秧机也很难实现高速插秧的结构优势,在实际的插秧过程中还容易出现壅泥下陷或转弯半径过大等问题,不仅影响整体插秧机性能的提升,也不利于基础项目的推广应用。因此,就导致独轮乘坐式插秧机在使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只能在平原大面积地区进行作业。第二,手扶步进式插秧机。手扶步进式插秧机在整体舒适度方面不如其他两种插秧机,但是整体劳动强度却是最大的,基本的插秧效率及功能性都与其他两种方式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在人工换挡过程中需要进行有效调整,另外,其换挡需停车及排气筒位置不高等问题都会对整体项目操作产生影响[2]。特别是其发动机前置,若是出现轮子下陷的情况,整个发动机极易发生进水现象,在过水渠时也可能损坏发动机。由于插秧机使用的时间较长,在长期作业过程中,基本的插植结构就会出现松动或者是磨损的情况,相关管理人员要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调整和维护,利用相应的措施才能避免更大的损坏。这样的运行机制决定了手扶步进式插秧机会一定程度上造成作业质量的下降。第三,乘坐式高速插秧机。乘坐式高速插秧机虽然是技术最高的,但是其运行结构和操作限制过多,整体操作工艺的流程也比较复杂,若是基础操作人员没有具备相应的素质,就会导致整体插秧机的操作受阻。
3 我国插秧机发展趋势分析
3.1 插秧机结构的优化
在实际的项目发展过程中,相关研究人员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发展进行整体作业质量及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最近几年,我国使用比较普遍的运行软件就是 Solid-works软件、ADAMS软件以及ANSYS 软件等,不仅实现了关键部件的虚
拟样机数据分析,也对整体插秧操作中秧爪运动仿形结构以及轨迹进行了整体的项目优化,利用自动化手段提高了整体机插的实际质量,有效地保证了秧苗直、不松散及定位定量结构准确的特点。另外,相关研究人员也致力于提升整体插秧机对不同秧苗的适应性,从根本上优化整体的插秧轨迹,保证不伤秧不漏秧的基础上,真正扩大整体秧苗的栽种。插秧机自动化升级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相应的可靠性及操作灵活性也会得到有效的升级[3]。
3.2 插秧机产品的发展
在实际项目运行过程中,相应的研究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机械分析,并保证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整体产品运行机制的更新,进一步保证插秧机的使用性能得到有效提升,并尽量降低相应的维修频率,相应研究人员要确定相应的研究方向,并建立实际有效的项目分析机制,从实际角度出发真正推进整体插秧机的迅速发展。其一,要集中力度对经典插秧机进行有效的机械升级,保证其设计结构更加合理,集中精力解决整体传统机型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其动力以及工作效能和频率得到进一步的优化,真正保证质量有所提高,并且在相应的机械零部件方面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保证其产品研究方向符合社会的需求。其二,相关研究人员要进一步促进整体项目建立有效的机械后期处理机制,在减少维护的频率的同时,也要保证其保养成本的降低,深化对于基础机械设备的耐用性研究,从根本上实现结构的强化。其三,要建立更加精简可靠的机械使用系统产品,不仅要对相应的插秧机运行环境进行有效适应,也要对整体控制系统的应急处理机制进行集中的强化,以保证插秧机结构性能和环境适应力的增强。其四,相关研究人员也要建立有效的附属产品处理机制,保证应急安全自保装置的安装和使用,其中有防止烧机油设施、防止其失控而产生的自断电保护系统等。只有保证相应机械设备的安全运行,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整体机设备的运行机制完整平衡。
4 结语
在我国插秧工艺运行过程中,相关研究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项目的集中分析,对关键结构进行原理的进一步升级,从而真正提升秧苗的适应性,保证插秧机能利用其运行机制进行更好的插秧作业,并提升自动化发展模式。在实际项目运行过程中,相关研究人员要结合插秧机的发展现状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处理,并建立优化发展措施,以保证整体机械项目的顺利发展。此外,集中力度在设备的优化研发方面,助力插秧机的可持续发展。可以预见,随着农业发展的不断增速,相应的插秧机项目也在不断的发展,只有保证相应生产能力的提高,并且保证整体插秧机水平的提高,才能真正实现整体插秧机市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杜立恒,俞高红,张国凤,等.高速插秧机钵体毯状苗纵向送秧装置的设计与试验[J].农业工程学报,2014,14(14):17-25.
[2]郑银河,胡光忠,程鹏飞,等.近代插秧机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农机化研究,2015,15(5):254-259.
[3]刘晓光,刘秀玲,王光磊,等.基于插秧机运动模型的DGPS野值剔除方法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6,38(7):120-123.
(责任编辑:刘昀)
关键词 插秧机;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S223.91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0.045
1 国内插秧机研究现状
随着国内外相应插秧机技术的不断交流和革新,相关研究人员及企业内部研发团队都在不断地升级相应的项目研究机制。虽然前期我国实际的产品研究项目没有建立有效的项目机制,整体产品的实际差异化也比较严重,但在不断的核心技术研发和运行更新后,实际研究技术已经得到了有效的进展。其中比较常见的类型包括独轮乘坐式插秧机、乘坐式高速插秧机及手扶式进式插秧机等。此外,相应的技术也得到了有效革新,利用宽窄行插秧措施,也有效避免了病虫害的侵扰,不仅提高了整体田间的产量,也实现了倒伏现象大面积减少的功效,利用插秧机进行相应的操作,能真正提升整体项目的运行速率,且优化相应的创新效果。相应的发明也体现了我国插秧机的产品研发能力在不断升级,农业中利用插秧机提升效率的需求也得到了有效满足[1]。
2 我国插秧机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插秧机要满足相应的环境条件,且要适宜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农艺特点,因此,插秧机的各个类型在不断革新自身的技术要点,也就造成质量有高有低,相应的产品特征不一致的现象,暴露出了相应插秧机的不同问题。第一,独轮乘坐式插秧机。独轮乘坐式插秧机虽然整体结构比较紧凑,在乘坐过程中舒适度也比较好,但由于其基础的底盘设计是独轮驱动,就造成整体机械可靠性下降,若是遇到基本的操作田地预整不足的情况,就容易发生漂秧漏秧的情况,需要人工进行二次作业,以弥补相应的不足,这既增加了整体项目实施的成本,也浪费了额外劳动力。另外,独轮乘坐式插秧机也很难实现高速插秧的结构优势,在实际的插秧过程中还容易出现壅泥下陷或转弯半径过大等问题,不仅影响整体插秧机性能的提升,也不利于基础项目的推广应用。因此,就导致独轮乘坐式插秧机在使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只能在平原大面积地区进行作业。第二,手扶步进式插秧机。手扶步进式插秧机在整体舒适度方面不如其他两种插秧机,但是整体劳动强度却是最大的,基本的插秧效率及功能性都与其他两种方式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在人工换挡过程中需要进行有效调整,另外,其换挡需停车及排气筒位置不高等问题都会对整体项目操作产生影响[2]。特别是其发动机前置,若是出现轮子下陷的情况,整个发动机极易发生进水现象,在过水渠时也可能损坏发动机。由于插秧机使用的时间较长,在长期作业过程中,基本的插植结构就会出现松动或者是磨损的情况,相关管理人员要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调整和维护,利用相应的措施才能避免更大的损坏。这样的运行机制决定了手扶步进式插秧机会一定程度上造成作业质量的下降。第三,乘坐式高速插秧机。乘坐式高速插秧机虽然是技术最高的,但是其运行结构和操作限制过多,整体操作工艺的流程也比较复杂,若是基础操作人员没有具备相应的素质,就会导致整体插秧机的操作受阻。
3 我国插秧机发展趋势分析
3.1 插秧机结构的优化
在实际的项目发展过程中,相关研究人员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发展进行整体作业质量及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最近几年,我国使用比较普遍的运行软件就是 Solid-works软件、ADAMS软件以及ANSYS 软件等,不仅实现了关键部件的虚
拟样机数据分析,也对整体插秧操作中秧爪运动仿形结构以及轨迹进行了整体的项目优化,利用自动化手段提高了整体机插的实际质量,有效地保证了秧苗直、不松散及定位定量结构准确的特点。另外,相关研究人员也致力于提升整体插秧机对不同秧苗的适应性,从根本上优化整体的插秧轨迹,保证不伤秧不漏秧的基础上,真正扩大整体秧苗的栽种。插秧机自动化升级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相应的可靠性及操作灵活性也会得到有效的升级[3]。
3.2 插秧机产品的发展
在实际项目运行过程中,相应的研究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机械分析,并保证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整体产品运行机制的更新,进一步保证插秧机的使用性能得到有效提升,并尽量降低相应的维修频率,相应研究人员要确定相应的研究方向,并建立实际有效的项目分析机制,从实际角度出发真正推进整体插秧机的迅速发展。其一,要集中力度对经典插秧机进行有效的机械升级,保证其设计结构更加合理,集中精力解决整体传统机型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其动力以及工作效能和频率得到进一步的优化,真正保证质量有所提高,并且在相应的机械零部件方面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保证其产品研究方向符合社会的需求。其二,相关研究人员要进一步促进整体项目建立有效的机械后期处理机制,在减少维护的频率的同时,也要保证其保养成本的降低,深化对于基础机械设备的耐用性研究,从根本上实现结构的强化。其三,要建立更加精简可靠的机械使用系统产品,不仅要对相应的插秧机运行环境进行有效适应,也要对整体控制系统的应急处理机制进行集中的强化,以保证插秧机结构性能和环境适应力的增强。其四,相关研究人员也要建立有效的附属产品处理机制,保证应急安全自保装置的安装和使用,其中有防止烧机油设施、防止其失控而产生的自断电保护系统等。只有保证相应机械设备的安全运行,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整体机设备的运行机制完整平衡。
4 结语
在我国插秧工艺运行过程中,相关研究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项目的集中分析,对关键结构进行原理的进一步升级,从而真正提升秧苗的适应性,保证插秧机能利用其运行机制进行更好的插秧作业,并提升自动化发展模式。在实际项目运行过程中,相关研究人员要结合插秧机的发展现状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处理,并建立优化发展措施,以保证整体机械项目的顺利发展。此外,集中力度在设备的优化研发方面,助力插秧机的可持续发展。可以预见,随着农业发展的不断增速,相应的插秧机项目也在不断的发展,只有保证相应生产能力的提高,并且保证整体插秧机水平的提高,才能真正实现整体插秧机市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杜立恒,俞高红,张国凤,等.高速插秧机钵体毯状苗纵向送秧装置的设计与试验[J].农业工程学报,2014,14(14):17-25.
[2]郑银河,胡光忠,程鹏飞,等.近代插秧机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农机化研究,2015,15(5):254-259.
[3]刘晓光,刘秀玲,王光磊,等.基于插秧机运动模型的DGPS野值剔除方法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6,38(7):120-123.
(责任编辑:刘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