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了解不同分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2日至2月15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272例COVID-19患者的一般情况、首次实验室检查指标和影像学资料。依据临床分型分为非重症组(轻型+普通型)236例和重症组(重型+危重型)36例。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秩和检验。结果重症组36例患者中,男23例,女13例;非重症组236例
【机 构】
: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八人民医院胸外科 510060,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八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 510060,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脑外科 510370,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八人民医院感染中心 51006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不同分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2日至2月15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272例COVID-19患者的一般情况、首次实验室检查指标和影像学资料。依据临床分型分为非重症组(轻型+普通型)236例和重症组(重型+危重型)36例。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秩和检验。
结果重症组36例患者中,男23例,女13例;非重症组236例患者中,男103例,女133例,两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49,P=0.023);重症组年龄为(60.5±11.2)岁,大于非重症组的(46.8±15.7)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3,P<0.01)。重症组血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动脉血氧分压分别为0.90(0.55,1.10)×109/L、170.00(143.50,198.00)×109/L、73.50(69.70,83.00) mmHg(1 mmHg=0.133 kPa),分别低于非重症组的1.42(1.09,1.95)×109/L、187.00(148.00,230.00)×109/L、96.00(83.20,108.00)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59、2.00、5.00,均P<0.05);重症组肌酸激酶、天冬氨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分别为123.00(79.00,212.00) U/L、32.10(27.00,47.40) U/L、305.50(216.00,396.00) U/L、37.02(23.92,63.66) mg/L、0.09(0.05,0.19) μg/L,分别高于非重症组的68.00(48.00,103.00) U/L、20.10(16.70,26.20) U/L、179.00(150.00,222.00) U/L、26.55(18.11,36.96) mg/L、0.04(0.03,0.06) 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89、5.60、5.12、2.85、5.43,均P<0.01);两组间白细胞计数、肌酸激酶同工酶、血乳酸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53、0.41、1.00,均P>0.05)。
结论性别、年龄、血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动脉血氧分压、肌酸激酶、天冬氨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指标可为临床分型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无症状感染者的临床特征,为疫情防控中无症状感染者的诊治提供临床指导。方法收集2020年1月11日至2月6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663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诊断标准分为无症状感染者21例(无症状组)和有症状的COVID-19患者642例(有症状组),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分型、死亡情况、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统计学分析采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隔离病区医护人员传染病职业暴露(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infectious diseases,OEID)的特点、诱因、暴露后处置的特殊性及预防暴露的措施。方法纳入2020年2月4日至3月21日武汉火神山医院1 061名医护人员,从体质和心理状况、防护用品、制度和流程、空气环境、暴露类型、暴露后应急处置的特殊性等多角度对其OEI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肠道排毒情况,为探索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感染潜在靶器官和排泄途径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5日至3月4日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14例COVID-19确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在病程中多次采集患者的粪便标本,共190份。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粪便2019-n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 PBC)是一种以肝内小胆管进行性破坏为特征的慢性胆汁淤积性自身免疫性肝病,其发病机制可能与遗传、环境、免疫和个体易感性有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在PBC的发病及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主要阐述肠道微生物对肠-肝轴、肝脏微环境和胆汁酸的影响及其与PBC之间的关系,为PBC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目的通过调查麻疹患儿的人口学、流行病学与临床特征,探讨儿童麻疹并发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传染病医院住院治疗的年龄≤18岁的麻疹患儿,收集其人口学、流行病学、临床与实验室检查资料,分析麻疹并发肺炎的特征。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并以多因素回归分析儿童麻疹并发肺炎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 730例麻疹患儿,其中2014年423例(24.5
缺陷乏养菌是感染性心内膜炎少见但重要的病原菌之一,因培养和鉴定困难,常被误诊和漏诊。现报道2例男性晚发型人工瓣膜心内膜炎患者,其中1例为血培养和瓣膜培养缺陷乏养菌均阳性,1例仅为血培养缺陷乏养菌阳性,均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发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以下简称《指南》),对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以及提高临床医师的专业水平具有积极作用。认真学习《指南》内容后,本着科学和严谨的态度,对《指南》中的术语、实验室检查、病理学诊断、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等方面提出疑问并进行初步探讨。
目的探究趋化因子和黏附分子在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4年至2016年丹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5例HFRS患者。根据病期患者被分为发热期8例,低血压少尿期13例,多尿期8例,恢复期6例,并根据病情轻重分为轻症组19例和重症组16例。纳入20名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按病期采集血标本,
罗尔斯顿菌是导致医院内感染的少见条件致病菌,患者感染后病情往往较为严重,且胸部影像学检查没有典型的表现,易导致诊断不明确或误诊。本例患者被发现晕倒在粪水池内,呼之不应,表现为发热、憋喘和烦躁,影像学检查表现为肺部片状高密度影,经抗感染治疗后病灶吸收,出院。出院5 d后因再次发热入院,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第二代测序技术检测提示皮氏罗尔斯顿菌感染,经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后痊愈。
目的初步评估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应用两性霉素B二天加量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单臂、单中心、开放标签的临床研究。纳入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南京市第二医院收治的11例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抗隐球菌诱导治疗方案选择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用法为第1天首次剂量为1 mg,静脉滴注,观察2 h,若能耐受则给予0.3 mg/kg两性霉素B;第2天起两性霉素B的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