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型企业之前的结盟风气虽然已成大势,但并不意味着就能发挥立竿见影的威力,更不意味着可以在今后合作中如鱼得水畅通无阻。结盟,对于企业的抱团融合之路来说,仅仅是开了个头。
高调合作后黯然分手
近年来,不少房企在最初高调合作,此后往往黯然分手。
在成都,雅居乐与星河湾联手打造的铂雅苑曾一度风光无限,随后两房企确定再合作新地块。然而,高调“牵手”之后,在2014年一季度却发生变数:两个合作项目均大幅降价,市场传出“星河湾团队已经撤离”的消息。尽管雅居乐否认了这一传闻,但星河湾却保持沉默,双方合作是分是和仍然待解。
融创和绿城的合作则更具代表性。5月18日,藕断丝连一年多的融创和绿城终于分手,完成财产分割。最终,绿城获得上海最贵的豪宅黄浦湾项目,而融创得到融绿平台。
这场绿城控制权的归属之争,似乎具备了最精彩的商业大战应该具备的因素:从合作到夺权,从惺惺相惜到兄弟反目。这件事也给未来的房地产行业并购提供了一个案例预警:并购之前,调查的内容绝不能仅仅涉及财务,还要了解双方的目标、文化以及企业的社会关系。
“南北方企业文化差异很大,南方企业讲究细水长流,讲究和气生财。”一名深圳开发商就告诉记者,像孙宏斌在收购上就比较冒进,尤其在收购佳兆业上,一进入就开始降薪裁员,这些手段难免让佳兆业老员工接受不了。
绿城一名人士提醒记者说,企业并购融合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其中涉及到的利益方面更是千丝万缕。
在融绿后来发生矛盾时,也有一部分人在推波助澜。比如在宋卫平表示要中止收购之后,双方阵营有意无意的争执甚至恶意趋势舆论炒作,包括有公关公司炒作的“夏一波向香港证监会举报宋卫平和孙宏斌是一致行动人”、“宋卫平带头抢公章”。
在上述人士看来,有时候很多事情不是两位老板干的,底下人做了一些事他们也未必知道,而“在身边人的怂恿下,很多情绪都会变味。”
应多方面进行融合
企业之间的融合并不容易,对于房地产联合互联网企业,不少业内人士表示不看好。由于目前房企接触互联网,基本集中在互联网营销、互联网金融和智能家居等方面,而要真正的做到互联网思维的变革,在产品和服务环节彻底对接并非易事。
也有业内人士调侃说,房地产和互联网的结合,会生出一个超能哥还是有缺陷的畸形儿,没有人知道。未来,房企和互联网的合作,还将在智慧社区和智能家居等领域进行探索融合之后,才能有进一步结论。
相对于房企跨界合作上的技术问题,房企之间合作难度更多可能在于血液基因与机制上,更加讲究互补与融合。
对于万科和万达的合作,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就在个人微博中表示,“合作什么呢?万科会干的万达也会干,万科不会干的万达也不会干。房地产公司的合作和转型,大势所趋,但要寻找互补的合作伙伴”。
实际上,万科与万达尽管表达了强烈的合作意向,不过也面临着众多挑战。如双方原有项目布局就不同,万达如今以下沉三四线城市为主,万科如今则转战一二线城市,这使得万科未必会参与到万达计划的三四线城市项目中。
“在住宅和商业两种产品的特质层面,住宅产品的定位、包容性和表现形式相对不如商业产品宽泛灵活”,RET睿意德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总经理陈曦表示,如果“两万”联合品牌下沉到二三线城市之时,可能万达产品的价值会比较稳定,万科的品牌溢价则会显得有一些弱。
此外,双方对社区O2O都还在探索阶段,尽管双方已经拥有大量的商业资源和社区客户资源,但万达商业运营积累的商户品牌,与万科业主资源存在差异,如何打通使用也存在难度。
易居中国执行总裁丁祖昱认为,文化融合是最难的,万科和万达都是中国最优秀的房企,优秀之处首先就体现的企业文化上,分别支撑了两家公司30年的运作,使他们成为最独树一帜的房企。
在丁祖昱看来,两者的文化并不相同,也不相通。从根本上来讲,万达还是老板文化,万科是职业经理人文化,这两者的性质决定了整体不同。双方的合作如果在文化上出现差异的话,谁融合谁,谁听从谁,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实际上,万科与万达无论企业文化还是管理模式都大相径庭:万科以合伙人机制为核心,推动组织结构扁平化、项目跟投制度;而万达的管理体系是典型的中央集权制,话语权高度集中于集团,在执行层面上则实行军事化管理。一南一北两家企业,在合作上还需要一定的协调与磨合。
合作机制需落地
一般来说,房企在项目上的合作,较为融洽。如近年来,融创在与方兴地产等房企的项目合作上,往往采取财务投资者的身份进入。由于房企在拿地时,往往会事先在股份上做好协商,往往一方占49%,一方占51%,项目主要由谁操盘,也事先划定,因此在项目合作上并不容易产生分歧。
但在大型合作平台上,要形成共振,造就双赢互利,并不容易。在丁祖昱看来,万科和万达需要“少谈概念,多落地”,比如轻资产是未来方向,但两万合作的内容其实和轻资产的关系并不大,还不如多强调未来用各自的优势来做住宅和商办产品。
丁祖昱认为,双方应该进行项目股权甚至公司股权方面开始合作,这样双方权责利才能一致。比如在合作项目上,就新项目的协调布局、出资比例、利润水平及分配等问题进行沟通分配,构建良好的合作机制,才能保证合作畅通。
对于万科和万达合作平台的股权问题,王健林就提及,双方组建的合作平台上,万达的股份可能会小一些,因为万达在转型轻资产。
对于收购层面的股权合作,往往比单纯的平台合作更为复杂。在中交集团成为绿城第一大股东之后,业界十分关心中交是否会争夺更多话语权,宋卫平何去何从,绿城的价值观、企业理念是否会受到央企强势文化的冲击。
根据公告,绿城现有执行董事已由5席减至4席,中交集团占两席;中交集团还占据了投资和薪酬委员会各一席位。
在管理层方面,中交集团也全面介入财务、成本和战略管理等层面。难怪最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宋卫平自称:现在在为中交建和九龙仓打工。
不过,上述绿城人士就告诉记者,尽管中交作为央企,话语权肯定要比九龙仓重,不过,“以老板的性格,肯定不会那么容易被牵着走。”在其看来,央企追求稳健,不容易有过激的举动,因为绿城毕竟在房地产领域比较有经验,中交在很多方面应该会更多听取绿城的意见。
如其所言,尽管中交作为第一大股东,但由于宋卫平对于中小股东的号召力和品牌作用,未必会处于弱势。在这种势均力敌的博弈中,更讲究双方的磨合与沟通。
也有大佬就认为,一方做“甩手掌柜”的形式,可能更有利于双方合作。如潘石屹就直言,“华远不懂互联网,360不懂房地产,这样在一起不会打架,合作后,房地产的东西听华远的,互联网的听360的,这就能合作好。”他认为,用科技的手段把地产产品和服务做到更好,就是成功了。
事实上,近年来作为财务投资者的九龙仓,在入股绿城时,并不插手具体事务,双方关系虽说不上十分融洽,但一直没有大的冲突。而险资收购房企股份,往往也是如此。如对于收购碧桂园股份,中国平安就表示,这属于财务投资,并不参与碧桂园日常经营管理,也不会派驻董事,因此外界普遍认为碧桂园的营运策略并不会因此受到影响。
高调合作后黯然分手
近年来,不少房企在最初高调合作,此后往往黯然分手。
在成都,雅居乐与星河湾联手打造的铂雅苑曾一度风光无限,随后两房企确定再合作新地块。然而,高调“牵手”之后,在2014年一季度却发生变数:两个合作项目均大幅降价,市场传出“星河湾团队已经撤离”的消息。尽管雅居乐否认了这一传闻,但星河湾却保持沉默,双方合作是分是和仍然待解。
融创和绿城的合作则更具代表性。5月18日,藕断丝连一年多的融创和绿城终于分手,完成财产分割。最终,绿城获得上海最贵的豪宅黄浦湾项目,而融创得到融绿平台。
这场绿城控制权的归属之争,似乎具备了最精彩的商业大战应该具备的因素:从合作到夺权,从惺惺相惜到兄弟反目。这件事也给未来的房地产行业并购提供了一个案例预警:并购之前,调查的内容绝不能仅仅涉及财务,还要了解双方的目标、文化以及企业的社会关系。
“南北方企业文化差异很大,南方企业讲究细水长流,讲究和气生财。”一名深圳开发商就告诉记者,像孙宏斌在收购上就比较冒进,尤其在收购佳兆业上,一进入就开始降薪裁员,这些手段难免让佳兆业老员工接受不了。
绿城一名人士提醒记者说,企业并购融合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其中涉及到的利益方面更是千丝万缕。
在融绿后来发生矛盾时,也有一部分人在推波助澜。比如在宋卫平表示要中止收购之后,双方阵营有意无意的争执甚至恶意趋势舆论炒作,包括有公关公司炒作的“夏一波向香港证监会举报宋卫平和孙宏斌是一致行动人”、“宋卫平带头抢公章”。
在上述人士看来,有时候很多事情不是两位老板干的,底下人做了一些事他们也未必知道,而“在身边人的怂恿下,很多情绪都会变味。”
应多方面进行融合
企业之间的融合并不容易,对于房地产联合互联网企业,不少业内人士表示不看好。由于目前房企接触互联网,基本集中在互联网营销、互联网金融和智能家居等方面,而要真正的做到互联网思维的变革,在产品和服务环节彻底对接并非易事。
也有业内人士调侃说,房地产和互联网的结合,会生出一个超能哥还是有缺陷的畸形儿,没有人知道。未来,房企和互联网的合作,还将在智慧社区和智能家居等领域进行探索融合之后,才能有进一步结论。
相对于房企跨界合作上的技术问题,房企之间合作难度更多可能在于血液基因与机制上,更加讲究互补与融合。
对于万科和万达的合作,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就在个人微博中表示,“合作什么呢?万科会干的万达也会干,万科不会干的万达也不会干。房地产公司的合作和转型,大势所趋,但要寻找互补的合作伙伴”。
实际上,万科与万达尽管表达了强烈的合作意向,不过也面临着众多挑战。如双方原有项目布局就不同,万达如今以下沉三四线城市为主,万科如今则转战一二线城市,这使得万科未必会参与到万达计划的三四线城市项目中。
“在住宅和商业两种产品的特质层面,住宅产品的定位、包容性和表现形式相对不如商业产品宽泛灵活”,RET睿意德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总经理陈曦表示,如果“两万”联合品牌下沉到二三线城市之时,可能万达产品的价值会比较稳定,万科的品牌溢价则会显得有一些弱。
此外,双方对社区O2O都还在探索阶段,尽管双方已经拥有大量的商业资源和社区客户资源,但万达商业运营积累的商户品牌,与万科业主资源存在差异,如何打通使用也存在难度。
易居中国执行总裁丁祖昱认为,文化融合是最难的,万科和万达都是中国最优秀的房企,优秀之处首先就体现的企业文化上,分别支撑了两家公司30年的运作,使他们成为最独树一帜的房企。
在丁祖昱看来,两者的文化并不相同,也不相通。从根本上来讲,万达还是老板文化,万科是职业经理人文化,这两者的性质决定了整体不同。双方的合作如果在文化上出现差异的话,谁融合谁,谁听从谁,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实际上,万科与万达无论企业文化还是管理模式都大相径庭:万科以合伙人机制为核心,推动组织结构扁平化、项目跟投制度;而万达的管理体系是典型的中央集权制,话语权高度集中于集团,在执行层面上则实行军事化管理。一南一北两家企业,在合作上还需要一定的协调与磨合。
合作机制需落地
一般来说,房企在项目上的合作,较为融洽。如近年来,融创在与方兴地产等房企的项目合作上,往往采取财务投资者的身份进入。由于房企在拿地时,往往会事先在股份上做好协商,往往一方占49%,一方占51%,项目主要由谁操盘,也事先划定,因此在项目合作上并不容易产生分歧。
但在大型合作平台上,要形成共振,造就双赢互利,并不容易。在丁祖昱看来,万科和万达需要“少谈概念,多落地”,比如轻资产是未来方向,但两万合作的内容其实和轻资产的关系并不大,还不如多强调未来用各自的优势来做住宅和商办产品。
丁祖昱认为,双方应该进行项目股权甚至公司股权方面开始合作,这样双方权责利才能一致。比如在合作项目上,就新项目的协调布局、出资比例、利润水平及分配等问题进行沟通分配,构建良好的合作机制,才能保证合作畅通。
对于万科和万达合作平台的股权问题,王健林就提及,双方组建的合作平台上,万达的股份可能会小一些,因为万达在转型轻资产。
对于收购层面的股权合作,往往比单纯的平台合作更为复杂。在中交集团成为绿城第一大股东之后,业界十分关心中交是否会争夺更多话语权,宋卫平何去何从,绿城的价值观、企业理念是否会受到央企强势文化的冲击。
根据公告,绿城现有执行董事已由5席减至4席,中交集团占两席;中交集团还占据了投资和薪酬委员会各一席位。
在管理层方面,中交集团也全面介入财务、成本和战略管理等层面。难怪最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宋卫平自称:现在在为中交建和九龙仓打工。
不过,上述绿城人士就告诉记者,尽管中交作为央企,话语权肯定要比九龙仓重,不过,“以老板的性格,肯定不会那么容易被牵着走。”在其看来,央企追求稳健,不容易有过激的举动,因为绿城毕竟在房地产领域比较有经验,中交在很多方面应该会更多听取绿城的意见。
如其所言,尽管中交作为第一大股东,但由于宋卫平对于中小股东的号召力和品牌作用,未必会处于弱势。在这种势均力敌的博弈中,更讲究双方的磨合与沟通。
也有大佬就认为,一方做“甩手掌柜”的形式,可能更有利于双方合作。如潘石屹就直言,“华远不懂互联网,360不懂房地产,这样在一起不会打架,合作后,房地产的东西听华远的,互联网的听360的,这就能合作好。”他认为,用科技的手段把地产产品和服务做到更好,就是成功了。
事实上,近年来作为财务投资者的九龙仓,在入股绿城时,并不插手具体事务,双方关系虽说不上十分融洽,但一直没有大的冲突。而险资收购房企股份,往往也是如此。如对于收购碧桂园股份,中国平安就表示,这属于财务投资,并不参与碧桂园日常经营管理,也不会派驻董事,因此外界普遍认为碧桂园的营运策略并不会因此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