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兮如玉,泰然若春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nyba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用“温兮如玉,泰然若春”来形容某个人或某种环境带给人的美好感觉。听了徐建利老师执教的《春酒》,我觉得其引领学生文本细读、思考探究所彰显的人文美,就像玉一样柔和,呈现出一种娴熟的温润。同时,师生间的互动以及出入文本的活动又体现出一种生态美,和谐自如从容,春风偕化雨,起落总泰然。
  一、文本細读的人文美追求
  一切人的文化活动并能给别人带来美感的,都可以称为人文美。《春酒》就是一部洋溢着人文美的佳作。作者琦君成长于自然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的温州,耳濡目染于独特的乡风民俗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体验。她钟情于故土民俗之美,善于在民俗物象中寻觅与内心相迎合的契合点,从而形象地表现自身的情思。于是,那些承载了她对故土情感的意象成为琦君乡土叙事的基础。
  基于这一点,徐建利老师在引领学生文本细读时,首先着力的是品味文本深处的民俗美。徐老师抛出的第一个问题是“这是一种怎样的酒”,然后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法找出彰显春酒这一民俗特色的几个典型细节,如温州春酒所用的原料,该酒补气健脾,小朋友虚不受补,母亲不准“我”多喝,等等。这很自然地引出了“我”对春酒的深情:“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学生随着对作者笔下的浓浓童趣的咂摸,很自然地引出了对母亲形象美的分析,连接起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连接起了对童年邻里关系的赞许之情,连接起了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除了分析“喝春酒”,徐建利老师还让学生探究作者所记述的浙东地区的特别风俗——喝会酒,目的很明确,就是要由点到面地展开——让学生感知作者童年时代的主要民俗记忆,从而认知琦君所连缀起来的家乡社会关系网络,去深入理解文中的“母亲”形象,感受作者对世事的认识,对家乡一事一物、一人一景的眷念。
  品味春酒、喝会酒都是琦君童年时代的温情往事,春酒这一物象在作者心中恒久珍藏,是琦君乡情表达的汇聚点。徐老师引领学生细读文本、思考探究。通过品味琦君笔下的温情往事,通过对乡情表达的汇聚点的把握,学生们心头也漾开了关爱家乡民俗的温情。
  更难能可贵的是,徐老师与学生一起追求人文美的脚步没有停留在民俗美的层面。在教学的最后阶段,师生共同探索“春酒”这一标题为什么不能改成“思乡”,学习目标直指乡愁文化,涉及文本更深处的精神家园之美。徐老师问:“作者当时在美国,而她的家乡在温州永嘉。作者1949年之后去了台湾,直到2001年琦君纪念馆建成的时候才回过一次家乡。文中说‘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那么作者的家乡味到底包含哪些要素呢?”学生回答:“对母亲的思念。”我觉得在此处教师还可以进一步点化:“这种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可以说是琦君怀乡作品的灵魂。中国传统女性的情怀是无私奉献与任劳任怨,琦君母亲正是中国传统女性的缩影,她的身上表现出与土地相连的博大与包容。作者在文本中正是通过对普通传统妇女形象的刻画,来寻求传统文化的突围,追求更美好的精神家园。”同时,分析“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还可以挖掘出另一层面的深刻意蕴:琦君身处陌生的城市,体验着商业文明,感受着人际隔膜,于是满怀着回乡的渴望,记忆中的故乡就是她的精神家园。
  从品味民俗美到品味精神家园之美,徐建利老师的语文课堂充满了黄庭坚笔下“迎燕温风旎旎,润花小雨斑斑”的朗润感。
  二、师生活动的生态美追求
  课堂生态美的概念,由美国学者沃勒首创,他通过生态美学的视角、方法及理论来研究课堂现象,分析师生活动,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在徐建利老师的组织下,整个语文课堂首先呈现出生态关联性之美。所谓生态关联性,即强调学习主体之间的共生互补关系、个体特长的发挥以及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比如学生自主解决“春酒是一种怎样的酒”这一问题时,先后有六位学生述说了自己的发现,有的说是“对人体有益的酒”,有的说是“需要许多原料的酒”,有的说是“味道好、后劲大的酒”,等等,学生的回答从不同侧面展现了春酒的特点,学习主体对文本内容的摘录与概括形成了一种共生互补的关系,有助于完成对春酒之人文美的整体建构。再如解决“肚子吃的鼓鼓的跟小猪似的也挺好的,为什么要用肚子吃的鼓鼓的跟蜜蜂似的?”这一问题时,学生有的认为“我觉得蜜蜂是酿蜜的,非常甜。当作者去喝春酒的时候就非常高兴,心里也是甜蜜的”,有的则认为“蜜蜂是自由自在飞来飞去的,体现作者向往自由,所以比‘像小猪似的’更贴切些”,在这里,学习主体的个性化的观点又构成了一种共生互补的关系,一个立足于味觉美,一个立足于动态美,这两种美又与心灵美水乳交融,可见徐老师组织的“头脑风暴”活动是具有生态关联性之美的。
  除此以外,徐老师的语文课堂还彰显出一种生态平衡性之美。课堂生态系统,即课堂主体之间、课堂主体和课堂环境之间在特定的空间内通过物质运动、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具有生态美学意义的内部和谐平衡的组织。徐老师在执教《春酒》时,追求的正是观点互补后的人际平衡与组际平衡,从而构建了融洽的课堂生态。比如解决了“写母亲、写‘我’、写乡邻能不能调换顺序”这一问题后,学生都认同了“按时间顺序展开,写‘我’和乡邻,依然也是在写母亲”这一观点,实现了认知的人际平衡;再如分小组讨论“《春酒》能否改成《思乡》”时,各小组在已有学习收获的基础上,都得出了“春酒寄托了作者对母亲、对家乡的思念,化抽象为具体,更有美感”的结论,实现了认知的组际平衡。可见徐老师组织的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是具有生态平衡性之美的。
  从追求生态关联性之美到彰显生态平衡性之美,徐建利老师的语文课堂充满了黄庭坚笔下“遍装琼树,春意到南枝”的泰然感。
  “温兮如玉,泰然若春”,徐建利老师执教《春酒》,立足于文本语言,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着力于人文美与生态美的追求,非常值得年轻教师借鉴学习。
其他文献
笔者在教学韩愈的《原毁》一文时,学生提出困惑:文中“强者必悦于言,懦者必悦于色”,“强者”“懦者”,到底何“悦”之有呢?难道是“强者”“懦者”在韩愈的小测试中获得了身心的放松?好像未必——韩愈的此番测试并非愉悦身心的小游戏。难道是“强者”“懦者”在对“某士”的评价中窥到了大唐振兴的希望,并因此做起了中唐复兴梦?这样理解,好像又太过缥缈牵强。难道是“强者”“懦者”在对“某非良士”的微小问题的关注中“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在个人职业地位获得中的重要性使得教育补习服务也成为中国家庭的一种生活必需。影子教育的盛行反映了家庭越来越多地介入到孩子的教育中。除了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影响,影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还反映了身处主流教育的学生获得教育资源与选择教育资源的问题。为了更好的学业成就获得,学生奔走在学校教育和影子教育之间。
  针对已有的研究进行梳理,发现已有研究存在以下问题:多数将视角放在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学业成绩等结构性因素与影子教育的相关性上,对其作用的机制并未深入展开。其忽视了影子教育决策是一
摘 要:近两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的诗歌鉴赏题将“叙事”手法(特色)作为考查内容,这一知识点对考生来说是较为陌生的,因此造成失分严重。这类试题的备考,可采用如下策略:纵向打通体裁壁垒,提升迁移能力;横向强化教材梳理,激活知识联系;提升临场应试素养,强化审题能力。  关键词: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备考策略  2016年、2017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的诗歌鉴赏题均对诗歌“叙事”手法(特色)進行了考查。一般意义上
期刊
【试题呈现】  2017年浙江省宁波市中考卷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的阅读材料及相关论述题如下:  理性思维(12分)  你的朋友是否曾经就某个问题来征求你的意见?如果是的话,你也许已经通过逻辑的方式来帮助他理解问题了。也许你自己并没有意识到,你这样做其实就是在用理性思维的技能帮助朋友。理性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和作出判断时使用推理和逻辑。下面就来谈谈一些理性思维的技巧。  类比与对比  当你想要寻找两件
期刊
摘 要:对古诗词情感的考查是中考古诗词阅读题中的常见内容。解答这类试题,可以有如下策略:一是通过读诗词的题目,把握其情感;二是聚焦诗词中的“情语”,细察情感的方向;三是通过品析诗词意象,体察情感的动向;四是细品诗词中的典故,洞察情感的走向;五是知晓作者,把握情感的流向;六是通过注释了解诗词创作的背景,揭开情感的面纱。  关键词:中考古诗词阅读;情感;解题策略  古诗词阅读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
期刊
摘 要:“游戏精神”是经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它也是改变当下语文课堂枯燥乏味的良方之一。赵群筠老师的课堂教學充满“游戏精神”——不是普通的娱乐游戏,其背后洋溢的是现代教师的民主意识和理性精神。这样的游戏课堂,根扎在语言的地上,叶相融在审美的云里,呈现的不仅是教学技巧,更多的是教师对语文的敬畏感和执着用心。  关键词:游戏精神;教学风格;审美教育  “游戏精神”在西方美学中是个重要命题,早在古希腊
期刊
摘 要:唐江澎是在江苏省乃至全国都享有盛誉的语文特级教师,其教学思想的形成深受吴文化的影响,表现出充满温情的特点。这主要体现于他用对文本的仔细触摸激起学生的思维发展、在诵读体悟中丰盈学生的情感、用问答之间的训练提升学生的交往能力。  关键词:教学思想;教学风格;吴文化  有幸拜会唐江澎老师是在2017年冬日的一个午后,在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那间洒满阳光的办公室,经历了一番长谈,聆听了唐老师一番充满智
期刊
摘 要:2018年的浙江高考作文试题,取材社会热点话题,有评论认为过于政治化,缺少语文味。但从浙江高考作文试题的命制一贯注重的文化、思辨和地域特色三个方面来分析,2018年的试题在宏大叙事与个人使命间寻求平衡,以厚重感与鲜活性兼具的材料反映时代精神,有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浙江高考作文;命题研究;浙江精神  浙江高考作文题出来后,媒体很是热闹了一阵子,稍加梳理会发现,批评大于肯定。指责声最多的是
期刊
摘 要:高考作文既是对考生语文学科课程核心素养水平和能力的一种综合性反馈,也为学科课程目标统整和路径转向提供鲜明倾向性的价值引领。2018年浙江高考作文试题以“浙江精神”为话题导引,是对时代方位的一种全景性再现,也是对文化自信的一种潜隐性表达,还是对使命召唤的一种精妙性设计,究其根本在于通过透析话题的多重逻辑为学科课程育人功能的统整提供一种方法论自觉。  关键词:高考作文题;核心素养;浙江精神  
期刊
摘 要:文言文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如果教师不拘泥于字、词、句的释义,文言文教学也可以充满趣味。《指南录后序》的教学,教师可以根据“文史不分家”的规律,提供给学生文天祥的生平大事记和其写《指南录》时的相关背景知识,让他们在阅读补充资料、朗读课文、画线路图、说课文中展开学习。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文史不分家”;《指南录后序》  学生怕学文言,因为文言文的语言与现代语言有着较大的距离。因为学生对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