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干扰对青少年智能手机成瘾的影响:核心自我评价与心理需求网络满足的作用

来源 :心理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xj5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4372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核心自我评价和心理需求网络满足在亲子间科技干扰与青少年智能手机成瘾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亲子间科技干扰可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智能手机成瘾;(2)在控制了性别、年龄之后,科技干扰可分别通过核心自我评价和心理需求网络满足间接地影响青少年智能手机成瘾。
其他文献
为了探究视觉负后像对视觉搜索效率是否会通过颜色这一特征产生干扰,结合Van Lier后像和视觉搜索范式,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负后像对视觉搜索效率的干扰效应,并对负后像填充区域和原始发生区域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有负后像的情况下,视觉搜索效率明显降低,但是不同颜色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而负后像填充区域的干扰效应要弱于原始发生区域。研究结论对于进一步提高视觉搜索效率的颜色设计以及视觉负后像的新研究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本研究采用训练-测试范式考察场景信息在价值驱动注意捕获中的作用。实验1训练阶段将唯一性的场景信息与奖励建立联结,测试阶段发现只有当分心刺激出现在高奖励场景中才能捕获注意;实验2训练阶段将场景和颜色信息联合但分别独立预测奖励,结果发现高奖励颜色出现在任何场景中都能捕获注意。研究结果表明:(1)场景-价值联结能够引发注意捕获效应;(2)与场景相比,颜色特征在价值驱动的注意捕获中具有优势效应。
研究利用眼动技术考察了汉语口语句子产生中的句法启动效应及其眼动模式。实验采用双宾语句(主语+谓语+间接宾语+直接宾语)、介宾语句(主语+谓语+直接宾语+间接宾语)和简单句三种启动句类型,听觉呈现启动句后呈现图片要求被试用句子进行描述,目标句类型为双宾语句或介宾语句。结果发现,启动句类型影响了目标句的句法选择及对图片中不同客体的注视时间比率及注视顺序。无论产生的目标句是否与启动句句法结构一致,双宾语句启动下对间接宾语的客体注视时间比率更高,且更多地优先注视间接宾语,介宾语句启动下对直接宾语的客体注视时间比率
时距知觉适应后效是指长时间适应于某一特定时距会导致个体对后续时距产生知觉偏差。其中对视时距知觉适应后效空间选择性的探讨存在争议,有研究支持位置不变性,也有研究支持位置特异性。这类研究能有效揭示时距编码的认知神经机制,位置不变性可能意味着时距编码位于较高级的脑区,而位置特异性则可能意味着时距编码位于初级视觉皮层。未来还可以探究时距知觉适应后效的视觉坐标表征方式,开展多通道研究以及相应的神经基础研究。
采用工作记忆—视觉搜索双任务范式,探讨在非目标工作记忆表征下,颜色关联和抽象关联干扰子的注意捕获和抑制现象。实验一结果发现,颜色关联干扰子在快速反应阶段捕获注意,随后被成功抑制;抽象关联干扰子仍能捕获注意。实验二消除知觉凸显后,结果发现颜色关联条件的抑制消失,干扰子重新捕获注意。结果表明,有效抑制策略受不同关联干扰子加工先后顺序的影响,选择性抑制颜色关联干扰子,而颜色特征的凸显有助于抑制策略形成。
近年来,网络欺负现象逐渐成为网络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青少年网络欺负的发生率约为60.8%,且每年都在呈增长的趋势,这对青少年正常的学习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故本研究主要探讨儿童期心理虐待对青少年网络欺负的影响,以及领悟社会支持和性别起到的调节作用。本研究以447名青少年作为被试(男生205人,女生242人,被试年龄范围为11~17岁,平均年龄为14.17±1.35岁),采用儿童期心理虐待量表、网络欺负问卷及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进行调查。运用SPSS 22.0及AMO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Harm
本研究基于有限自制力理论考察闯入性思维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及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和认知重评的调节作用。以371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闯入性思维量表、自我控制量表、认知重评量表和网络成瘾量表进行测试,结果发现:(1)闯入性思维和自我控制呈显著负相关,与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自我控制与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2)闯入性思维通过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对网络成瘾产生影响。(3)“闯入性思维—自我控制—网络成瘾”这一中介效应的前半段受到认知重评的影响;与低认知重评的个体相比,闯入性思维对高认知重评个体自我控制的影响更小。表达抑
通过3个行为实验考察了社会排斥对青少年自伤的影响。实验1发现,社会排斥和自伤经历能明显增加青少年的自伤时长(假设1);实验2进一步验证假设1,并验证了羞耻感的中介作用(假设2);实验3验证了认知重评对羞耻感中介效应的调节作用(假设3)。结果表明,社会排斥通过诱发羞耻感影响青少年自伤,但采用认知重评的情绪管理策略能够有效阻断羞耻感的中介作用。本研究为青少年自伤的认知干预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支持。
本研究以487名幼儿为被试,探讨害羞与社会适应的关系,以及母亲教养方式在害羞与社会适应之间的调节作用。幼儿母亲完成儿童社会偏好量表和教养方式问卷,幼儿教师完成对幼儿社会适应的评价。结果表明:(1)害羞与不合群和同伴排斥显著正相关;(2)母亲教养方式在害羞与社会适应之间具有调节作用。具体来说,母亲温暖、说理和鼓励自主的教养方式可减弱害羞幼儿的消极适应,而体罚和指令型的教养方式会加剧害羞幼儿的消极适应。研究结果对于害羞幼儿的干预具有重要价值。
本研究目的在于探索社会性发展迟滞大学生对社交信息的内隐认知特点,三个实验分别通过GNAT、IRAP、IAT范式探讨社会性发展迟滞大学生对社交活动、社交关系的内隐态度和内隐社交自我评价的内隐加工特点。结果发现:①社会性发展迟滞组对群体活动的反应时更短;②社会性发展迟滞组对师生关系持消极的内隐态度,对同学关系持积极的内隐态度;③社会性发展迟滞组存在社交自我评价积极偏向,但对积极评价他人/消极评价自我的反应时更短,对评价的整体反应时更短。结论:迟滞个体对社交活动较敏感,对师生关系持消极态度和对同学关系持积极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