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再谈略读课文教学
虽说略读教学提倡“简”“略”,但我们仍需找准略读课文中需“精”读、“细”读的感悟点,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以逐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提高阅读水平。本期话题,我们特选取了一组相关文章,以供大家学习讨论。
略读课文是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是将精读所习得的方法进行实践运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略读课文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个体自读和合作交流是略读课文学习的重要方式,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应该用于自读和交流。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更应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强调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应在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或在学生自主学习后存在困惑时,适当给予点拨指导,从而真正地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
一、 先学,从“链接语”开始
人教版教材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有一段流畅的“链接语”,它既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又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
仔细研究链接语,我们就会发现,链接语隐含了课文学习的目标,隐含了课文学习的重点难点,因此认真仔细地研究链接语,有利于我们准确制定教学目标,引领整个教学设计该何去何从。链接语提示的是略读课文需要精读的内容,也是学生自学时的抓手。例如《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一文,“链接语”中写道:“……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有条件的,可以搜集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把知道的讲给同学听。”“默读课文”,正是我们要培养学生掌握的一种独立阅读的很好的形式;“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正是理清文章情节最简捷的方法;“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么克服的”这两个问题的研读,就可以让学生不“理”自“清”了,“教”和“学”都节约了许多时间和精力;“有条件的,可以搜集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把知道的讲给同学听”,也正是引导学生要有自己的阅读,这样,学生的兴趣就会被无限量地激发出来。
有的“阅读提示”还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或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加以扩展。如《索溪峪的“野”》(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中的提示是:索溪峪是张家界的一个主要景点。这里的一切都有一种野性的美。想一想“野”在本课中是什么意思,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索溪峪的“野”,是怎样写出这种野性美的。把你觉得写得好的地方多读读,体会这样一写好在哪里。根据阅读提示,教师用播放“索溪峪风光”的视频来导入新课,然后揭示课题并请学生围绕课题提问,接着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讨论解决“作者是怎样写出这种野性美的”这个学习难点,最后指导学生用学到的写作方法描写自己熟悉的校园。整个教学设计都围绕阅读提示展开,目标明确,教学效果良好。
二、 先学, 以“自主学”为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略读课文在教学方法上要比精读课文更加放手,略读课文应该是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舞台。略读课文教学的每个环节始终都要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置于首位来对待,要以教为辅,以自主学为主。凡是学生力所能及的,教师应耐心指导,尽量创造条件,提供机会,放手让他们自己动脑动手去解决。
学生参照“阅读提示”独立阅读、思考,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抓住一两个重点的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全班学生讨论、交流,是比较适合略读课文教学的。“先学”,通常包括以下环节:
1. 出示符合年段特点、单元训练点以及学情特点的可操作性强的自学提示。
2. 学生围绕自学提示圈点批画,自主地、自由地阅读感悟。
3. 形成自己的见解后,在小组内交流心得。
课前笔者通常安排学生自学生字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将课文读通顺。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两个要求:(1)请你根据阅读提示,认真自学课文;(2)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大胆地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自学中积极开动脑筋,在讨论时畅所欲言,只要围绕课文在想、在问、在说,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教学《牧场之国》(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一文时,同学们的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就很精彩。如:(1)课文开头一句:“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这句话是排比句,并且起到了总起全文的作用。(2)“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这句话作者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让读者浮想联翩。(3)课文是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来写的,先总写“荷兰是牧场之国”,接着从四个方面进行具体描写……从学生的交流中可以看出,虽然汇报得有些杂乱,但却十分到位,无论是文章的结构形式,还是文章的精彩内容,以及文章写作上的特点,都说到了。在学生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加以引导与总结,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充分把握了学生的学习状况,为进行全班的交流、讨论,找到了准确的“需要点”。
这样,一堂课中有近三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交流、讨论,学生在一次次充分的阅读中,自主运用了读书方法,自然提高了阅读能力。
三、 后教,重“需要点”妙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略读课文在内容理解上的要求,只要求粗知文章大意,低于精读课文。但这并不意味略读课文教学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其实,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的,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词学句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的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需要教师巧妙地引导,通过有层次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陶冶与语言感悟上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在教学略读课文《全神贯注》(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时,笔者就紧紧抓住法国著名雕塑大师罗丹精雕细刻一座女像时的种种表现,来发掘他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教学中,笔者先引导学生找出罗丹工作的动作与神态,并进行反复朗读,让学生说说是从哪里感受到罗丹的“全神贯注”的。“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他在干什么?笔者让一名学生走上讲台一边读、一边演,让其他同学仔细观察,然后开展小组讨论,学生领悟出了“罗丹在多角度地观察女像,反复地思考并尝试修改自己的作品”。接着笔者又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领悟了“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等精彩语句。通过对这些词句的深入研读,学生们被文章的精彩描写所吸引,情不自禁地为罗丹如痴如醉的工作激情所折服。在课尾,笔者问学生:“你们有过这样的亲身感受吗?”几个学生举手了,有的说:“记得有一次,我被一道题难住了,一会儿咬笔杆,一会儿挠脑袋,一会儿在草稿本上乱画,想不出办法的时候就很烦躁,想出了办法则高兴得手舞足蹈,再好吃的东西也吸引不了我的注意力。”“老师,我在书上读到过,有位生物学家在路上看蚂蚁打架,一看就是一整天,人们都笑他是傻子。”……
教师应精心选择略读课文中需“精”读、“细”读的“感悟点”,引导学生细细品读,通过有层次、有取舍、有详略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熏陶、语言感悟与方法习得上,皆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总之,略读课文是“反三”性课文,是“知”向“行”转化的工具。略读课文教学,不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囫囵吞枣,而是在学生自读感悟的基础上又不失教师有效的引导。略读课文教学,不是越俎代庖、牵着学生鼻子走,而是在教师思路清晰、条理简约的课堂上,学生沉浸在文本之中,和文本一起呼吸,一起慨叹,一起喜怒哀乐。略读课文教学,不是学生按照教师的教学设计掌握知识,而是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生命历程。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第四小学 324000)
虽说略读教学提倡“简”“略”,但我们仍需找准略读课文中需“精”读、“细”读的感悟点,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以逐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提高阅读水平。本期话题,我们特选取了一组相关文章,以供大家学习讨论。
略读课文是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是将精读所习得的方法进行实践运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略读课文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个体自读和合作交流是略读课文学习的重要方式,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应该用于自读和交流。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更应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强调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应在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或在学生自主学习后存在困惑时,适当给予点拨指导,从而真正地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
一、 先学,从“链接语”开始
人教版教材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有一段流畅的“链接语”,它既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又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
仔细研究链接语,我们就会发现,链接语隐含了课文学习的目标,隐含了课文学习的重点难点,因此认真仔细地研究链接语,有利于我们准确制定教学目标,引领整个教学设计该何去何从。链接语提示的是略读课文需要精读的内容,也是学生自学时的抓手。例如《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一文,“链接语”中写道:“……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有条件的,可以搜集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把知道的讲给同学听。”“默读课文”,正是我们要培养学生掌握的一种独立阅读的很好的形式;“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正是理清文章情节最简捷的方法;“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么克服的”这两个问题的研读,就可以让学生不“理”自“清”了,“教”和“学”都节约了许多时间和精力;“有条件的,可以搜集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把知道的讲给同学听”,也正是引导学生要有自己的阅读,这样,学生的兴趣就会被无限量地激发出来。
有的“阅读提示”还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或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加以扩展。如《索溪峪的“野”》(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中的提示是:索溪峪是张家界的一个主要景点。这里的一切都有一种野性的美。想一想“野”在本课中是什么意思,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索溪峪的“野”,是怎样写出这种野性美的。把你觉得写得好的地方多读读,体会这样一写好在哪里。根据阅读提示,教师用播放“索溪峪风光”的视频来导入新课,然后揭示课题并请学生围绕课题提问,接着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讨论解决“作者是怎样写出这种野性美的”这个学习难点,最后指导学生用学到的写作方法描写自己熟悉的校园。整个教学设计都围绕阅读提示展开,目标明确,教学效果良好。
二、 先学, 以“自主学”为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略读课文在教学方法上要比精读课文更加放手,略读课文应该是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舞台。略读课文教学的每个环节始终都要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置于首位来对待,要以教为辅,以自主学为主。凡是学生力所能及的,教师应耐心指导,尽量创造条件,提供机会,放手让他们自己动脑动手去解决。
学生参照“阅读提示”独立阅读、思考,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抓住一两个重点的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全班学生讨论、交流,是比较适合略读课文教学的。“先学”,通常包括以下环节:
1. 出示符合年段特点、单元训练点以及学情特点的可操作性强的自学提示。
2. 学生围绕自学提示圈点批画,自主地、自由地阅读感悟。
3. 形成自己的见解后,在小组内交流心得。
课前笔者通常安排学生自学生字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将课文读通顺。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两个要求:(1)请你根据阅读提示,认真自学课文;(2)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大胆地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自学中积极开动脑筋,在讨论时畅所欲言,只要围绕课文在想、在问、在说,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教学《牧场之国》(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一文时,同学们的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就很精彩。如:(1)课文开头一句:“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这句话是排比句,并且起到了总起全文的作用。(2)“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这句话作者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让读者浮想联翩。(3)课文是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来写的,先总写“荷兰是牧场之国”,接着从四个方面进行具体描写……从学生的交流中可以看出,虽然汇报得有些杂乱,但却十分到位,无论是文章的结构形式,还是文章的精彩内容,以及文章写作上的特点,都说到了。在学生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加以引导与总结,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充分把握了学生的学习状况,为进行全班的交流、讨论,找到了准确的“需要点”。
这样,一堂课中有近三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交流、讨论,学生在一次次充分的阅读中,自主运用了读书方法,自然提高了阅读能力。
三、 后教,重“需要点”妙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略读课文在内容理解上的要求,只要求粗知文章大意,低于精读课文。但这并不意味略读课文教学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其实,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的,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词学句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的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需要教师巧妙地引导,通过有层次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陶冶与语言感悟上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在教学略读课文《全神贯注》(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时,笔者就紧紧抓住法国著名雕塑大师罗丹精雕细刻一座女像时的种种表现,来发掘他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教学中,笔者先引导学生找出罗丹工作的动作与神态,并进行反复朗读,让学生说说是从哪里感受到罗丹的“全神贯注”的。“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他在干什么?笔者让一名学生走上讲台一边读、一边演,让其他同学仔细观察,然后开展小组讨论,学生领悟出了“罗丹在多角度地观察女像,反复地思考并尝试修改自己的作品”。接着笔者又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领悟了“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等精彩语句。通过对这些词句的深入研读,学生们被文章的精彩描写所吸引,情不自禁地为罗丹如痴如醉的工作激情所折服。在课尾,笔者问学生:“你们有过这样的亲身感受吗?”几个学生举手了,有的说:“记得有一次,我被一道题难住了,一会儿咬笔杆,一会儿挠脑袋,一会儿在草稿本上乱画,想不出办法的时候就很烦躁,想出了办法则高兴得手舞足蹈,再好吃的东西也吸引不了我的注意力。”“老师,我在书上读到过,有位生物学家在路上看蚂蚁打架,一看就是一整天,人们都笑他是傻子。”……
教师应精心选择略读课文中需“精”读、“细”读的“感悟点”,引导学生细细品读,通过有层次、有取舍、有详略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熏陶、语言感悟与方法习得上,皆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总之,略读课文是“反三”性课文,是“知”向“行”转化的工具。略读课文教学,不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囫囵吞枣,而是在学生自读感悟的基础上又不失教师有效的引导。略读课文教学,不是越俎代庖、牵着学生鼻子走,而是在教师思路清晰、条理简约的课堂上,学生沉浸在文本之中,和文本一起呼吸,一起慨叹,一起喜怒哀乐。略读课文教学,不是学生按照教师的教学设计掌握知识,而是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生命历程。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第四小学 32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