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门炮战之后,两人心怀对民族命运的默契,保持了海峡的平静。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在台北去世。82岁的毛泽东从警卫员口中得知了这个消息,一脸凝重。他将送别词《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的演唱录音播放了一天。“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是其中一句,意思是,你我都是胸怀古今的人,不谈论那些儿女情长。毛泽东还将词的最后一句 “举大白,听《金缕》”改为了“君且去,不须顾”。
“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是:1.台湾统一于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台湾之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2.台湾所有军政及经济建设一切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政府拨付;3.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尊重蒋的意见,协商决定后进行;4.双方互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
毛泽东一再表示:台湾当局只要一天守住台湾,不使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大陆就不改变目前的对台关系。
1965年的一天,与时任台湾“国防部长”蒋经国有颇多交往的曹聚仁得到消息,蒋经国将邀请他去台湾商量要事。在见蒋经国之前,曹聚仁到北京面见了周恩来总理。周恩来请曹聚仁转交中共中央给蒋介石的一封重要信件,内容即是祖国和平统一的“一纲四目”构想。
曹聚仁匆匆返回香港后,1965年7月18日,蒋经国亲自乘轮船到香港附近水域接曹聚仁。7月20日,蒋介石在蒋经国的陪同下会见曹聚仁,收到了转交的信。信中还附有毛泽东写给他的一首词——《临江仙》,其中一句“明月依然在,何日彩云归”,道出了毛泽东的诚意。蒋氏父子将中共的提议与陈诚等国民党高层人士进行了一番研究,又提出一些条件。曹聚仁带着这些意见,往返于大陆和台湾之间,进行沟通。
1978年4月21日,曹聚仁的朋友王方在香港杂志《七十年代》发表了一篇题为《记一次中国统一的秘密谈判》的文章,根据王方文中的回忆,当时双方达成了统一6项条件:1.蒋介石偕同旧部回到大陆,可以定居在浙江以外的任何省区,仍任国民党总裁。北京建议拨出江西庐山为蒋介石居住与办公的湯沐地(即封地)。2.蒋经国任台湾省省长。台湾除交出外交与军事外,北京只坚持农业方面“耕者有其田”,其他“内政”完全由台湾省政府全权处理。3.台湾不得接受任何军事与经济援助;财政上有困难,由北京照美国支援数额照拨补助。4.台湾海、空军并入北京控制。陆军缩编为四个师,其中一个师驻在厦门、金门地区,三个师驻在台湾。5.厦门与金门合并为一个自由市,作为北京与台北间的缓冲与联络地区。该市市长由驻军师长兼任。此一师长由台北征求北京同意后任命,其资格应为陆军中将,政治上为北京所接受。6.台湾现任文武百官的官阶、待遇照旧不变。人民生活保证只可提高,不可降低。
这些条件是蒋介石通过曹聚仁和毛泽东多次交涉后形成的。特别是在军队问题上,双方能达成统一认识,殊为不易。但不久后,中国大陆发生了“文化大革命”,一些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受到冲击,蒋介石得知这些情况后,对中共的政策产生了疑虑,便中断了与中共的联系,这些交涉最终没有取得实质进展。
1960年10月,肯尼迪与尼克松竞选美国总统,在竞选辩论中双方利用中国台湾沿海岛屿问题互相攻击。肯尼迪表示,美国必须保卫台湾,但应划一条清楚的防线,金门、马祖对于防守台湾并非必不可缺,美国的防线应仅划在台湾本岛周围。
蒋介石一直密切关注着这场辩论。10月11日,他与一位美国记者谈话,不点名地批评了肯尼迪的论点,称台湾即使战斗到最后一人,也不放弃沿海岛屿,哪怕美国不予支持也决不改变这一立场。13日,他接见另一位美国记者,坚决表示:“美国怎么做是她自己的事情,而防卫中华民国的政策,乃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即使我们必须单独作战的话,我们也将贯彻到底!”
在蒋介石的授意下,台湾“外交部”于10月14日发表声明,点名批评肯尼迪:“一位负责任的美国政治领袖,在激烈的竞选期间,居然不负责任地,大慷他人之慨,而将另一个国家的领土随便处置了,实在是件不可思议的事。而且这个国家,正好是他的盟邦。我们愿意确切地阐明我们的立场如下:在任何情形之下,中华民国决不会答应任何人的要求——包括肯尼迪议员在内——而放弃他的任何一平方英寸领土。”
在此背景下,毛泽东蒋介石之间的又一次接触努力开始了。1973年5月中旬,一架漆着“中国民航”字样的飞机降落在香港启德机场。这架从北京飞来的客机,是出现在香港的第一架中国民航飞机,机上旅客是92岁的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常委章士钊及随行人员。1949年4月1日,以张治中为团长的国民党政府代表团从南京飞抵北京,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和谈,章士钊就是国民党代表团的6位代表之一。此次他到港的目的又是为了国共和谈。不过,这一回他不是国民党代表,而是受毛泽东指派。
章士钊到港第一天就急匆匆地安排会见各方面的朋友,以打通与台湾的联系。他让先行回京的女儿章含之转告毛主席、周总理,他最多在港停3个月。可见章士钊觉得和谈可期。但是谁都没想到,7月1日章士钊就因病去世了,这次和谈也没有完成。
1974年1月中旬,美国扶植的越南南部傀儡政权派军舰入侵西沙群岛中的永乐群岛海域,并派兵侵占甘泉、金银两岛,公然取下岛上飘扬的五星红旗。得知南越当局闯入西沙群岛,蒋介石拍案而起,说:“如果中共不出兵,我出兵。”很快,中国军舰被迫自卫,西沙海战爆发。以前为避免不必要的摩擦,解放军海军军舰在东海往来调动都要绕道台湾东南的公海,穿越巴士底海峡。但此次,中共中央决定,派北海舰队的舰艇增援西沙海战,4艘导弹护卫舰不再绕道,旗帜鲜明地开到东引岛一侧。当日蒋介石听到这个报告,只说了一句,“西沙战事紧哪”,台湾军方心领神会。当天晚上,台湾海军舰艇打开探照灯,照射我编队前方,以便我军顺利通过。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入侵者激战的关键时刻,台湾太平岛军港内的台湾海军正处于一级战备状态,随时准备作战。有记者问蒋经国:如果中共海军与南越在西沙海域开战,台湾海军持何态度?蒋经国回答:“共军也是中国人,中国人当然和中国人站在一边,我们绝不会趁中共海战之时做不利于国人的事。”
1975年春节前后,回台任总统府资政的国民党元老陈立夫接到蒋介石的秘密使命——经秘密渠道向中共发出邀请毛泽东访台的信息。毛泽东回应了信息,对时任第一副总理的邓小平说:两岸要尽快实现“三通”,你可以代表我去台湾访问。陈立夫和谈心切,还没等到回音,就在香港的报纸上公开发表《假如我是毛泽东》一文。其中提到,“欢迎毛泽东或者周恩来到台湾访问与蒋介石重开谈判之路,以造福国家人民”。陈立夫特别呼吁毛泽东能“以大事小,不计前嫌,效仿北伐和抗日国共两度合作的前例,开创再次合作的新局面”。然而,大陆的信息还没有反馈到台湾,88岁的蒋介石就于1975年4月5日去世了。仅仅一年多以后,1976年9月9日,83岁的毛泽东在北京去世。
这对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政治对手,在金门炮战之后十几年隔海对望的岁月里,心怀对民族命运的默契,保持了海峡的平静。这平静是历史的幸运,也带着历史的惆怅。他们在各自的政治风雨中溘然长逝,在他们相继去世十余年后,1987 年 10月 15 日,台湾当局正式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血脉相连的人们终于跨过了那“一湾浅浅的海峡”。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在台北去世。82岁的毛泽东从警卫员口中得知了这个消息,一脸凝重。他将送别词《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的演唱录音播放了一天。“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是其中一句,意思是,你我都是胸怀古今的人,不谈论那些儿女情长。毛泽东还将词的最后一句 “举大白,听《金缕》”改为了“君且去,不须顾”。
“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是:1.台湾统一于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台湾之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2.台湾所有军政及经济建设一切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政府拨付;3.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尊重蒋的意见,协商决定后进行;4.双方互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
毛泽东一再表示:台湾当局只要一天守住台湾,不使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大陆就不改变目前的对台关系。
1965年的一天,与时任台湾“国防部长”蒋经国有颇多交往的曹聚仁得到消息,蒋经国将邀请他去台湾商量要事。在见蒋经国之前,曹聚仁到北京面见了周恩来总理。周恩来请曹聚仁转交中共中央给蒋介石的一封重要信件,内容即是祖国和平统一的“一纲四目”构想。
曹聚仁匆匆返回香港后,1965年7月18日,蒋经国亲自乘轮船到香港附近水域接曹聚仁。7月20日,蒋介石在蒋经国的陪同下会见曹聚仁,收到了转交的信。信中还附有毛泽东写给他的一首词——《临江仙》,其中一句“明月依然在,何日彩云归”,道出了毛泽东的诚意。蒋氏父子将中共的提议与陈诚等国民党高层人士进行了一番研究,又提出一些条件。曹聚仁带着这些意见,往返于大陆和台湾之间,进行沟通。
1978年4月21日,曹聚仁的朋友王方在香港杂志《七十年代》发表了一篇题为《记一次中国统一的秘密谈判》的文章,根据王方文中的回忆,当时双方达成了统一6项条件:1.蒋介石偕同旧部回到大陆,可以定居在浙江以外的任何省区,仍任国民党总裁。北京建议拨出江西庐山为蒋介石居住与办公的湯沐地(即封地)。2.蒋经国任台湾省省长。台湾除交出外交与军事外,北京只坚持农业方面“耕者有其田”,其他“内政”完全由台湾省政府全权处理。3.台湾不得接受任何军事与经济援助;财政上有困难,由北京照美国支援数额照拨补助。4.台湾海、空军并入北京控制。陆军缩编为四个师,其中一个师驻在厦门、金门地区,三个师驻在台湾。5.厦门与金门合并为一个自由市,作为北京与台北间的缓冲与联络地区。该市市长由驻军师长兼任。此一师长由台北征求北京同意后任命,其资格应为陆军中将,政治上为北京所接受。6.台湾现任文武百官的官阶、待遇照旧不变。人民生活保证只可提高,不可降低。
这些条件是蒋介石通过曹聚仁和毛泽东多次交涉后形成的。特别是在军队问题上,双方能达成统一认识,殊为不易。但不久后,中国大陆发生了“文化大革命”,一些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受到冲击,蒋介石得知这些情况后,对中共的政策产生了疑虑,便中断了与中共的联系,这些交涉最终没有取得实质进展。
蒋介石打击“台独”分子毫不手软
1960年10月,肯尼迪与尼克松竞选美国总统,在竞选辩论中双方利用中国台湾沿海岛屿问题互相攻击。肯尼迪表示,美国必须保卫台湾,但应划一条清楚的防线,金门、马祖对于防守台湾并非必不可缺,美国的防线应仅划在台湾本岛周围。
蒋介石一直密切关注着这场辩论。10月11日,他与一位美国记者谈话,不点名地批评了肯尼迪的论点,称台湾即使战斗到最后一人,也不放弃沿海岛屿,哪怕美国不予支持也决不改变这一立场。13日,他接见另一位美国记者,坚决表示:“美国怎么做是她自己的事情,而防卫中华民国的政策,乃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即使我们必须单独作战的话,我们也将贯彻到底!”
在蒋介石的授意下,台湾“外交部”于10月14日发表声明,点名批评肯尼迪:“一位负责任的美国政治领袖,在激烈的竞选期间,居然不负责任地,大慷他人之慨,而将另一个国家的领土随便处置了,实在是件不可思议的事。而且这个国家,正好是他的盟邦。我们愿意确切地阐明我们的立场如下:在任何情形之下,中华民国决不会答应任何人的要求——包括肯尼迪议员在内——而放弃他的任何一平方英寸领土。”
在此背景下,毛泽东蒋介石之间的又一次接触努力开始了。1973年5月中旬,一架漆着“中国民航”字样的飞机降落在香港启德机场。这架从北京飞来的客机,是出现在香港的第一架中国民航飞机,机上旅客是92岁的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常委章士钊及随行人员。1949年4月1日,以张治中为团长的国民党政府代表团从南京飞抵北京,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和谈,章士钊就是国民党代表团的6位代表之一。此次他到港的目的又是为了国共和谈。不过,这一回他不是国民党代表,而是受毛泽东指派。
章士钊到港第一天就急匆匆地安排会见各方面的朋友,以打通与台湾的联系。他让先行回京的女儿章含之转告毛主席、周总理,他最多在港停3个月。可见章士钊觉得和谈可期。但是谁都没想到,7月1日章士钊就因病去世了,这次和谈也没有完成。
1974年1月中旬,美国扶植的越南南部傀儡政权派军舰入侵西沙群岛中的永乐群岛海域,并派兵侵占甘泉、金银两岛,公然取下岛上飘扬的五星红旗。得知南越当局闯入西沙群岛,蒋介石拍案而起,说:“如果中共不出兵,我出兵。”很快,中国军舰被迫自卫,西沙海战爆发。以前为避免不必要的摩擦,解放军海军军舰在东海往来调动都要绕道台湾东南的公海,穿越巴士底海峡。但此次,中共中央决定,派北海舰队的舰艇增援西沙海战,4艘导弹护卫舰不再绕道,旗帜鲜明地开到东引岛一侧。当日蒋介石听到这个报告,只说了一句,“西沙战事紧哪”,台湾军方心领神会。当天晚上,台湾海军舰艇打开探照灯,照射我编队前方,以便我军顺利通过。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入侵者激战的关键时刻,台湾太平岛军港内的台湾海军正处于一级战备状态,随时准备作战。有记者问蒋经国:如果中共海军与南越在西沙海域开战,台湾海军持何态度?蒋经国回答:“共军也是中国人,中国人当然和中国人站在一边,我们绝不会趁中共海战之时做不利于国人的事。”
1975年春节前后,回台任总统府资政的国民党元老陈立夫接到蒋介石的秘密使命——经秘密渠道向中共发出邀请毛泽东访台的信息。毛泽东回应了信息,对时任第一副总理的邓小平说:两岸要尽快实现“三通”,你可以代表我去台湾访问。陈立夫和谈心切,还没等到回音,就在香港的报纸上公开发表《假如我是毛泽东》一文。其中提到,“欢迎毛泽东或者周恩来到台湾访问与蒋介石重开谈判之路,以造福国家人民”。陈立夫特别呼吁毛泽东能“以大事小,不计前嫌,效仿北伐和抗日国共两度合作的前例,开创再次合作的新局面”。然而,大陆的信息还没有反馈到台湾,88岁的蒋介石就于1975年4月5日去世了。仅仅一年多以后,1976年9月9日,83岁的毛泽东在北京去世。
这对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政治对手,在金门炮战之后十几年隔海对望的岁月里,心怀对民族命运的默契,保持了海峡的平静。这平静是历史的幸运,也带着历史的惆怅。他们在各自的政治风雨中溘然长逝,在他们相继去世十余年后,1987 年 10月 15 日,台湾当局正式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血脉相连的人们终于跨过了那“一湾浅浅的海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