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的云冈石窟大景区,阳光明朗,草木葱茏,大佛庄严,游人如织。
此刻,再度置身于这座世界艺术的宝库、人类文明的瑰宝,内心的感受直如著名作家冰心当年游历云冈石窟之后的感受,“万亿化身,罗刻满山,鬼斧神工,骇人心目”。面对具足精严的云冈雕塑、建筑、装饰艺术,亦有目不能注、足不能停、口不能道,方知文字之无用的体会。记者已记不得是第几十次来云冈了,但愈了解,愈感知之甚少,愈感敬畏有加,愈感云冈石窟确如一部阅不尽、悟不够的大书,每读是一个在不断感悟、刷新、提升的过程。
此刻,回想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冈考察文化传承与交流时所说:“要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备感声宏意深、高屋建瓴,道出了云冈文化的精髓。在云冈,读懂中国,中华文明经历五千年历史变迁,始终一脉相承,同时,中华文明亦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胸襟,不断吸收借鉴域外优秀文明成果,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丰厚滋养。在云冈,可以清晰地看到两条历史脉络的交汇交织,民族文化的精神气质和包容万物的胸怀气魄,在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此刻,置身于雄伟辉煌的云冈石窟内,仰望一尊尊顶天立地、身躯健硕、气度恢弘、神情睿智、肃穆庄严的大佛,感受1500多年前石头造像的神韵,回想北魏时代拓跋鲜卑雄阔高远的视野、开放包容的心态,更有一种无比崇仰的心情。在云冈,读懂大同,读懂世界大同、天下大同,从万佛灵境的东方微笑,从伎乐飞天的灵动飘逸,从各种纹饰的优美舒展,看到各民族文化交融的承载及胡汉文化、中西文化交流的印记,备感云冈石窟正是不同文明交流融汇的结晶,其雕塑有印度、中亚西亚艺术元素,有希腊与罗马建筑造型、装饰纹样、样貌特征,体现了多种文化艺术风格的融会贯通。而这种文化的交融曾折服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外文化大师,相信这份“天下大同”的云冈气度,会伴随着云冈学发展的深入,更加让世界为之赞叹,由衷折服。
各美其美世界文化的大交流
站在云冈石窟高大的洞窟前,记者的神思恍然梦回公元五世纪的北魏平城,看到这座当时世界最大的国际化大都市的繁盛景象,来到云冈石窟的雕凿工地,亦惊奇地发现,这里完全是一个国际化的建设现场。
在平城的街市上,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外交使团、商人、僧侣以及工匠、伎乐各色人等,有许多西域胡人在此定居,包括于阗、龟兹、疏勒、鄯善等国诸民族,也有中亚粟特人、西亚波斯人、南亚天竺诸国人等。据《魏书》记载,平城时期就有中亚、西亚、西域46个国家共109次的朝贡记录。而在云冈石窟的雕凿现场,不仅有来自中原的工匠,亦有来自西域多国的优秀匠人,一起完成这座人类艺术的杰作。于是,在今天,我们有幸在云冈石窟绵延1公里的254个窟龛59000余尊造像中,看到1500多年前丰富生动的中外不同文化融合的印痕,石窟群里佛教以及建筑、服饰、装饰纹样、音乐舞蹈等多题材的梵相雕刻,所包含的印度、波斯乃至希腊艺术因素,鲜明印证出古老的中华文化与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以及与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的交融。
采访中,云冈石窟研究院文莉莉对记者说,有许多外国游客来到云冈游览时,看到许多与本国文化艺术相通的印迹和形象,都倍感亲切,由衷赞叹。在其引导和讲解下,记者看到,在建筑艺术方面,云冈石窟雕刻中有大量西方建筑元素,如第9、第10窟前有多根石雕仿罗马柱,窟内龛柱有古希腊式柱身,亦有大涡卷形装饰的爱奥尼克式柱头;在装饰纹样方面,云冈石窟中的装饰纹样,多数为佛教东传和通过商旅交通途径由异域传入的植物纹样,如第9窟的波状和环状忍冬纹饰、第18窟东壁胁侍菩萨花冠之联珠纹、第20窟主佛僧祗支上的联珠纹等;在人物形象方面,高鼻深目、须发卷曲的胡人形象在石窟内屡见不鲜,如在第16窟西壁上梵相十足的五位供养人,第18窟中东壁的独立梵相弟子塑像,第9窟前室北壁的逆发形舞者、第10窟前室北壁明窗顶部逆发形飞天和第6窟的胡僧,都是典型的异域相貌;在服饰文化方面,西域服饰文化在云冈石窟造像中也留下了许多痕迹,围头僧衣有西域风格,早期佛像服饰多为印度式的通肩式和袒右肩式;云冈飞天凌空飞翔之态,亦能让人联想到西方的飞翔天使之姿,据介绍,其想象力来源既受秦汉以来道教羽人引导升仙思想,亦受古希腊展翅凌空胜利女神形象影响,而中外艺术不约而同地对凌空飞翔充满美好想象……
记者查阅资料看到,梁思成在考察中对于云冈石窟吸收西方艺术有精辟论述:“飞天手中所挽花环,皆希腊所自来。顶棚上大莲花及其四周飞绕之飞天,亦为北印中印本有。又如半八角拱龛以不等边四角形为周饰,为犍陀罗所常见,而浮雕塔顶之相轮,则纯粹印式之窣堵坡也。”他还评说道,云冈雕刻中,非中国的表现甚多,或显明承袭希腊古典宗脉,或繁复的渗杂印度佛教艺术影响。云冈石窟乃西域印度佛教艺术大规模传入中国的实证。但观其结果,在建筑上并未动摇中国的基础结构。
采访中,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自豪地说,云冈是最具有中西文化交流特征的地方,是多民族文化纵情交融之地,这注定了云冈的精神内涵是开放包容、雄强博大、陽光向上的,它代表着中华文化的最高水平,每一个来到云冈的人不可能不被打动,这种博大的民族精神力量,对当下的改革开放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云冈石窟站在中华文化的基点上,吸收融合多种外来文化,其独立性、融合性和创新性,是中国文化强大生命力的见证,是今天在全球化面前保持民族精神而不被同化的历史例证和精神源泉。
美美与共民族文化的大融合
在云冈石窟大景区内,有一块巨石上面镌刻着遒劲有力的大字“中国由此迈向大唐”。这句话出自著名学者余秋雨,他在文化散文《从何处走向大唐》中论述,走向大唐,需要一股浩荡之气,浩荡之气来自于一种强大的力量。而这种强大力量正来自北魏,北魏时代,大量汲取北方和西域少数民族文化,使中华文化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开创了大唐盛世的先声。在云冈石窟,亦充分展现了这种文化生命力,既有宏阔雄伟的旷野之美,更有恢弘大气的包容气象。 采访中,云冈石窟研究院副院长崔晓霞说,平城是北魏丝路文化的起点,多民族文化交融是北魏时代的特征。云冈石窟造像的多民族文化交融特征体现在汉族与鲜卑族等北方民族文化的交融,北方民族相互间的文化交融,以及西方文化对北魏文化的影响,折射出胡汉文化、农耕和游牧文化的交融,丝路文化促进中西文化的交融。
“云冈石窟是一部书写在石头上的北魏史。”文莉莉说,北魏在南北朝时期南下西进对中国影响巨大,云冈石窟造像不仅是宗教文化的表达,更是民族文化交融的承载。细品云冈石窟造像,会发现其鲜明的鲜卑民族特色及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印记。在其引导讲解下,记者进一步深切感受到云冈石窟造像的鲜卑之风,以及造像中渗透的鲜卑族社会生活习俗的影子。造像中,以鲜卑风帽为代表的鲜卑民俗服饰特征鲜明,作为北方少数民族,鲜卑人喜欢射猎、喜欢穿靴的特质,源自早期渔猎生活的敬鸟情节,对日月星辰等自然崇拜均有体现。让人既通过石窟营造富丽堂皇的皇家气象,感受到拓跋鲜卑人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政治抱负,亦通过一个个鲜活、生动、充满生命力的雕塑,感受到在中国多民族融合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鲜卑民族为礼乐束缚的汉族中原文化注入的雄强、质朴、刚健、开拓新风。
每次置身于被称为“音乐窟”的五华洞,记者都会被强烈震撼,久久流连。洞窟中,呈现出中原传统乐舞、鲜卑本族乐舞、西域乐舞、西凉乐舞及高丽乐舞荟萃平城的繁荣景象,琴、筝、笙、琵琶、齐鼓、排箫、横笛、蹙篥、箜篌、法螺、细腰鼓、义嘴笛等数十种来自汉魏旧乐及西域、印度、波斯的乐器正欢奏齐鸣,在这座辉煌的殿堂,似可聆听到来自1500年前的宏大交响。这样的盛景,来自丝路文化、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更是北魏鲜卑人的雄心、自信所带来的兼收并蓄和开放宏阔的文化气象之体现。
近百年的北魏平城时代,是前所未有的民族大交流、大融合时期,云冈石窟让今人见证了北魏豪迈辉煌、开放多元的雕塑艺术魅力和文化魅力。张焯说,云冈石窟造像是北魏文化的重要载体,世人不仅可以管窥到鲜卑族文化,而且处处可见北魏多民族融合和丝路交往所带来的文化多元共存、美美与共的杂糅性。
天下大同云冈文化的大弘扬
采访中,云冈石窟研究院的工作人员谈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冈石窟考察时的重要讲话,都备受鼓舞,格外振奋。他们说,总书记的嘱托,既坚定了新一代云冈人更好地保护云冈石窟的信心,明确了在保护第一的前提下发展文化旅游的思路,更对弘扬云冈文化、做大“云冈学”,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满怀美好愿景。
张焯说,中国文化的发展是与域外文化多次互动与吸纳、与本民族多元文化交融与开拓的结晶,云冈石窟是优秀的代表。它集宗教、哲学、政治、音乐、舞蹈、雕塑等为一体,是不断吸收其他民族文化艺术精髓的产物,同时又努力追求创新,以其独有的特色形成“云冈风格”。他说,近年来,“云冈学”的研究取得显著成果,“云冈学”也日益为世界学者所重视,云冈石窟研究院与日本、韩国、法国、意大利等多国“云冈学”研究者建立了更加广泛与密切的联系,云冈石窟的3D打印技术更趋成熟,实现了“让云冈石窟走出去”的多年梦想。在未来,“云冈学”将更加彰显其应有的文化价值,因为其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力量,展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大同大学云冈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刘殿祥对记者说,近几年,该中心与市政协两度合作,举办了两届北魏文化高峰论坛。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知名学者出席,在国内外形成很大文化影响,今后大同大学将继续办好关于云冈文化、北魏文化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大同大学正在积极筹备“云冈学”学院,旨在研究好、弘扬好云冈文化。而这正是数代云冈人和许多文化学者多年来的夙愿,该学院的學科亦一定如云冈文化本身,是跨越的、融合的、包容的,集宗教、雕刻、美术、音乐、舞蹈、建筑、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民族、民俗等诸多学科,进行多视角、多层次、多因素、多功能的综合研究,通过对云冈文化的研究挖掘、弘扬光大,传承历史文化、承载灿烂文明、维系民族精神,进一步树立我们的文化自信。
站在五月的阳光下,回眸云冈石窟,那质朴而优美、刚劲而柔和的造像,那既有东方艺术的对称严谨,又不乏西方艺术率真自由的石窟艺术,经千年沧桑岁月的洗礼,更显出无与伦比的美。记者想,东西方文化融合在云冈石窟中如此绝妙展现,亦正是“天下大同”人类文明共同体意识的最佳注脚。
此刻,再度置身于这座世界艺术的宝库、人类文明的瑰宝,内心的感受直如著名作家冰心当年游历云冈石窟之后的感受,“万亿化身,罗刻满山,鬼斧神工,骇人心目”。面对具足精严的云冈雕塑、建筑、装饰艺术,亦有目不能注、足不能停、口不能道,方知文字之无用的体会。记者已记不得是第几十次来云冈了,但愈了解,愈感知之甚少,愈感敬畏有加,愈感云冈石窟确如一部阅不尽、悟不够的大书,每读是一个在不断感悟、刷新、提升的过程。
此刻,回想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冈考察文化传承与交流时所说:“要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备感声宏意深、高屋建瓴,道出了云冈文化的精髓。在云冈,读懂中国,中华文明经历五千年历史变迁,始终一脉相承,同时,中华文明亦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胸襟,不断吸收借鉴域外优秀文明成果,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丰厚滋养。在云冈,可以清晰地看到两条历史脉络的交汇交织,民族文化的精神气质和包容万物的胸怀气魄,在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此刻,置身于雄伟辉煌的云冈石窟内,仰望一尊尊顶天立地、身躯健硕、气度恢弘、神情睿智、肃穆庄严的大佛,感受1500多年前石头造像的神韵,回想北魏时代拓跋鲜卑雄阔高远的视野、开放包容的心态,更有一种无比崇仰的心情。在云冈,读懂大同,读懂世界大同、天下大同,从万佛灵境的东方微笑,从伎乐飞天的灵动飘逸,从各种纹饰的优美舒展,看到各民族文化交融的承载及胡汉文化、中西文化交流的印记,备感云冈石窟正是不同文明交流融汇的结晶,其雕塑有印度、中亚西亚艺术元素,有希腊与罗马建筑造型、装饰纹样、样貌特征,体现了多种文化艺术风格的融会贯通。而这种文化的交融曾折服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外文化大师,相信这份“天下大同”的云冈气度,会伴随着云冈学发展的深入,更加让世界为之赞叹,由衷折服。
各美其美世界文化的大交流
站在云冈石窟高大的洞窟前,记者的神思恍然梦回公元五世纪的北魏平城,看到这座当时世界最大的国际化大都市的繁盛景象,来到云冈石窟的雕凿工地,亦惊奇地发现,这里完全是一个国际化的建设现场。
在平城的街市上,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外交使团、商人、僧侣以及工匠、伎乐各色人等,有许多西域胡人在此定居,包括于阗、龟兹、疏勒、鄯善等国诸民族,也有中亚粟特人、西亚波斯人、南亚天竺诸国人等。据《魏书》记载,平城时期就有中亚、西亚、西域46个国家共109次的朝贡记录。而在云冈石窟的雕凿现场,不仅有来自中原的工匠,亦有来自西域多国的优秀匠人,一起完成这座人类艺术的杰作。于是,在今天,我们有幸在云冈石窟绵延1公里的254个窟龛59000余尊造像中,看到1500多年前丰富生动的中外不同文化融合的印痕,石窟群里佛教以及建筑、服饰、装饰纹样、音乐舞蹈等多题材的梵相雕刻,所包含的印度、波斯乃至希腊艺术因素,鲜明印证出古老的中华文化与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以及与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的交融。
采访中,云冈石窟研究院文莉莉对记者说,有许多外国游客来到云冈游览时,看到许多与本国文化艺术相通的印迹和形象,都倍感亲切,由衷赞叹。在其引导和讲解下,记者看到,在建筑艺术方面,云冈石窟雕刻中有大量西方建筑元素,如第9、第10窟前有多根石雕仿罗马柱,窟内龛柱有古希腊式柱身,亦有大涡卷形装饰的爱奥尼克式柱头;在装饰纹样方面,云冈石窟中的装饰纹样,多数为佛教东传和通过商旅交通途径由异域传入的植物纹样,如第9窟的波状和环状忍冬纹饰、第18窟东壁胁侍菩萨花冠之联珠纹、第20窟主佛僧祗支上的联珠纹等;在人物形象方面,高鼻深目、须发卷曲的胡人形象在石窟内屡见不鲜,如在第16窟西壁上梵相十足的五位供养人,第18窟中东壁的独立梵相弟子塑像,第9窟前室北壁的逆发形舞者、第10窟前室北壁明窗顶部逆发形飞天和第6窟的胡僧,都是典型的异域相貌;在服饰文化方面,西域服饰文化在云冈石窟造像中也留下了许多痕迹,围头僧衣有西域风格,早期佛像服饰多为印度式的通肩式和袒右肩式;云冈飞天凌空飞翔之态,亦能让人联想到西方的飞翔天使之姿,据介绍,其想象力来源既受秦汉以来道教羽人引导升仙思想,亦受古希腊展翅凌空胜利女神形象影响,而中外艺术不约而同地对凌空飞翔充满美好想象……
记者查阅资料看到,梁思成在考察中对于云冈石窟吸收西方艺术有精辟论述:“飞天手中所挽花环,皆希腊所自来。顶棚上大莲花及其四周飞绕之飞天,亦为北印中印本有。又如半八角拱龛以不等边四角形为周饰,为犍陀罗所常见,而浮雕塔顶之相轮,则纯粹印式之窣堵坡也。”他还评说道,云冈雕刻中,非中国的表现甚多,或显明承袭希腊古典宗脉,或繁复的渗杂印度佛教艺术影响。云冈石窟乃西域印度佛教艺术大规模传入中国的实证。但观其结果,在建筑上并未动摇中国的基础结构。
采访中,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自豪地说,云冈是最具有中西文化交流特征的地方,是多民族文化纵情交融之地,这注定了云冈的精神内涵是开放包容、雄强博大、陽光向上的,它代表着中华文化的最高水平,每一个来到云冈的人不可能不被打动,这种博大的民族精神力量,对当下的改革开放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云冈石窟站在中华文化的基点上,吸收融合多种外来文化,其独立性、融合性和创新性,是中国文化强大生命力的见证,是今天在全球化面前保持民族精神而不被同化的历史例证和精神源泉。
美美与共民族文化的大融合
在云冈石窟大景区内,有一块巨石上面镌刻着遒劲有力的大字“中国由此迈向大唐”。这句话出自著名学者余秋雨,他在文化散文《从何处走向大唐》中论述,走向大唐,需要一股浩荡之气,浩荡之气来自于一种强大的力量。而这种强大力量正来自北魏,北魏时代,大量汲取北方和西域少数民族文化,使中华文化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开创了大唐盛世的先声。在云冈石窟,亦充分展现了这种文化生命力,既有宏阔雄伟的旷野之美,更有恢弘大气的包容气象。 采访中,云冈石窟研究院副院长崔晓霞说,平城是北魏丝路文化的起点,多民族文化交融是北魏时代的特征。云冈石窟造像的多民族文化交融特征体现在汉族与鲜卑族等北方民族文化的交融,北方民族相互间的文化交融,以及西方文化对北魏文化的影响,折射出胡汉文化、农耕和游牧文化的交融,丝路文化促进中西文化的交融。
“云冈石窟是一部书写在石头上的北魏史。”文莉莉说,北魏在南北朝时期南下西进对中国影响巨大,云冈石窟造像不仅是宗教文化的表达,更是民族文化交融的承载。细品云冈石窟造像,会发现其鲜明的鲜卑民族特色及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印记。在其引导讲解下,记者进一步深切感受到云冈石窟造像的鲜卑之风,以及造像中渗透的鲜卑族社会生活习俗的影子。造像中,以鲜卑风帽为代表的鲜卑民俗服饰特征鲜明,作为北方少数民族,鲜卑人喜欢射猎、喜欢穿靴的特质,源自早期渔猎生活的敬鸟情节,对日月星辰等自然崇拜均有体现。让人既通过石窟营造富丽堂皇的皇家气象,感受到拓跋鲜卑人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政治抱负,亦通过一个个鲜活、生动、充满生命力的雕塑,感受到在中国多民族融合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鲜卑民族为礼乐束缚的汉族中原文化注入的雄强、质朴、刚健、开拓新风。
每次置身于被称为“音乐窟”的五华洞,记者都会被强烈震撼,久久流连。洞窟中,呈现出中原传统乐舞、鲜卑本族乐舞、西域乐舞、西凉乐舞及高丽乐舞荟萃平城的繁荣景象,琴、筝、笙、琵琶、齐鼓、排箫、横笛、蹙篥、箜篌、法螺、细腰鼓、义嘴笛等数十种来自汉魏旧乐及西域、印度、波斯的乐器正欢奏齐鸣,在这座辉煌的殿堂,似可聆听到来自1500年前的宏大交响。这样的盛景,来自丝路文化、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更是北魏鲜卑人的雄心、自信所带来的兼收并蓄和开放宏阔的文化气象之体现。
近百年的北魏平城时代,是前所未有的民族大交流、大融合时期,云冈石窟让今人见证了北魏豪迈辉煌、开放多元的雕塑艺术魅力和文化魅力。张焯说,云冈石窟造像是北魏文化的重要载体,世人不仅可以管窥到鲜卑族文化,而且处处可见北魏多民族融合和丝路交往所带来的文化多元共存、美美与共的杂糅性。
天下大同云冈文化的大弘扬
采访中,云冈石窟研究院的工作人员谈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冈石窟考察时的重要讲话,都备受鼓舞,格外振奋。他们说,总书记的嘱托,既坚定了新一代云冈人更好地保护云冈石窟的信心,明确了在保护第一的前提下发展文化旅游的思路,更对弘扬云冈文化、做大“云冈学”,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满怀美好愿景。
张焯说,中国文化的发展是与域外文化多次互动与吸纳、与本民族多元文化交融与开拓的结晶,云冈石窟是优秀的代表。它集宗教、哲学、政治、音乐、舞蹈、雕塑等为一体,是不断吸收其他民族文化艺术精髓的产物,同时又努力追求创新,以其独有的特色形成“云冈风格”。他说,近年来,“云冈学”的研究取得显著成果,“云冈学”也日益为世界学者所重视,云冈石窟研究院与日本、韩国、法国、意大利等多国“云冈学”研究者建立了更加广泛与密切的联系,云冈石窟的3D打印技术更趋成熟,实现了“让云冈石窟走出去”的多年梦想。在未来,“云冈学”将更加彰显其应有的文化价值,因为其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力量,展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大同大学云冈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刘殿祥对记者说,近几年,该中心与市政协两度合作,举办了两届北魏文化高峰论坛。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知名学者出席,在国内外形成很大文化影响,今后大同大学将继续办好关于云冈文化、北魏文化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大同大学正在积极筹备“云冈学”学院,旨在研究好、弘扬好云冈文化。而这正是数代云冈人和许多文化学者多年来的夙愿,该学院的學科亦一定如云冈文化本身,是跨越的、融合的、包容的,集宗教、雕刻、美术、音乐、舞蹈、建筑、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民族、民俗等诸多学科,进行多视角、多层次、多因素、多功能的综合研究,通过对云冈文化的研究挖掘、弘扬光大,传承历史文化、承载灿烂文明、维系民族精神,进一步树立我们的文化自信。
站在五月的阳光下,回眸云冈石窟,那质朴而优美、刚劲而柔和的造像,那既有东方艺术的对称严谨,又不乏西方艺术率真自由的石窟艺术,经千年沧桑岁月的洗礼,更显出无与伦比的美。记者想,东西方文化融合在云冈石窟中如此绝妙展现,亦正是“天下大同”人类文明共同体意识的最佳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