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呼唤工匠精神回归

来源 :出版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feng1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工匠精神”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总理在日后的讲话中再次提到工匠精神,呼唤着这种久违的理念回归,很是令人振奋!文化产品是人们的精神食粮,提倡工匠精神、多出精品力作在当今的出版界尤为重要。
  工匠精神是精品出版的必由之路
  之所以说工匠精神伟大,就是因为这种精神是所有优秀民族的特质,无论是德国、瑞士、日本还是中国无一例外。曾国藩曾对“工匠精神”有过一段准确的描述:“心诚则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终有顺理成章之一日。”我想,工匠精神是一种不懈的追求,是经年久月的坚持,是心无旁骛的坚守。我做编辑几十年,对工匠精神有所感悟,愿与大家分享,恳望得到各位同仁的指教。
  我从事的专业是食品专业。“民以食为天”,中国的食文化是一片肥田沃土、博大精深,它传承了中国5000年灿烂的农业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根基文化、优秀文化,值得我用一生的精力去学习、去传播。
  在这个专业领域里,我曾用了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国家“八五”重点项目、大型专科辞典《中国茶叶大辞典》,成为中国第一部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大型茶学工具书。也曾用了23年的时间,完成了国家“九五”接转“十二五”重点项目、十卷本的《中国饮食文化史》,结束了中国饮食文化没有大型史著的历史。还完成了对1300年中国清真饮食文化的梳理与总结,出版了国家“十五”重点项目《中国清真饮食文化》大型画册等。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我时时提醒自己要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辛苦,不怕挫折,甘坐冷板凳,最终填补了多个出版空白和学术空白。
  这些著述分别获得国家图书奖、国家辞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百种优秀民族图书奖、国际美食奖等中国出版界及国际的高级别奖项。我本人也获得了中国出版界的个人最高奖项“韬奋出版奖”及中国饮食文化突出贡献奖。
  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有如下体会:
  1.工匠精神是一丝不苟的严谨精细
  我感到,但凡想做成一本精品书,就要有一套精品工艺流程,每个环节都要做到一丝不苟的严谨操作,特别是辞典类的图书更是如此。前面说过,我们曾用十年做成了一本《中国茶叶大辞典》,本书主编曾关注过我们的工艺流程并做过统计,仅最后两年的工序就已经有60多道。全书共有20个分部,每个分部的工序都是如此,整部图书做下来也就是1200多道工序。全书曾进行了8次校对,责编7次编辑加工,作者5轮退改,并进行了37项专项检查,做了300多个造字,进行了412项的查重,制作索引3套。仅清样就出了6次。
  其中,“专项检查”这一项是辞典特有的工序,要求对书稿中的某一项内容由专人进行专检。我们对这部词典的文字专检进行了25项,包括,人名、地名(包括古今地名对应)、国名、疆域(包括古今疆域的变化)、科技名词、法定计量单位、外文、公式符号、数字、标点、引文、参见条、词条的明交叉、暗交叉、标注系统中的阴码、阳码,字体、字号、以及港澳台的表述问题等等。这些专项检查工作,要分别由外文专家、地名专家、辞书专家等来分头操作,每人各把一角。我们统一制定了专项检查责任表,查完必须签字并要有书面意见。
  图片做了12项专项检查,如:图片是否有上下左右正反颠倒的情况,图片与图注是否相符,图片与条目是否相符,图片与序号是否相符,作者署名是否正确,图片在目录中的页码与在正文中的页码是否一致,修改或调整后的图片或图注是否与目录、页码保持一致,排列顺序是否正确等等,确保了出版后的无一差错。
  其中茶文化部分中有关茶的唐诗、宋词部分,全部由中华书局的古籍专家用馆藏善本的《全唐诗》《全宋词》逐字逐句核对一遍,无一遗漏。
  其中有一道工序叫做“大贴样”,为什么要有这道工序?为的是在同一页纸稿上,能够集中盛放下更多的专家审稿意见。这部大型工具书所涉及的学科众多,包括辞书学、语言文学、史学、农学、医学、考古学、地名学、化学、生物学、物理学、机械学等几十个学科,我们都分别延请了国内顶尖级专家为各个学科的稿件审稿把关。原稿纸是A4纸,四周的边空较小,已经盛放不下诸多專家在稿面上的标注,我们从《辞海》那里学得了经验,用大了一倍的A3纸把A4纸的原稿一页页地托起来,以留下足够的书写空间给专家在稿面上标注,并要求各位专家以不同颜色的笔书写以示区别。一轮审稿意见下来以后,这张A3稿纸就十分“壮观美丽”,赤橙黄绿青蓝紫异彩纷呈,之后我们再出清样。用这样的稿面出清样,很是难为了录入人员,经不断磨合,他们已经成为我们的“金牌搭档”。
  为了使后面的工序没有阅读障碍,我们曾对稿面书写做过严格规定:编辑加工时,拉出的引线必须平直不可压字,引线引出的正确字必须加圈,圈必划圆不可潦草。这些细节培养了年轻编辑踏实的作风,习惯了线要直、圈要圆的做法。
  为了便于这个大工程的调度和记录进度,我做了一张工艺流程表,一小格一小格地记录了每次的调度情况,两年下来已经达到两米多长。这张工作流程表已被出版博物馆的同志数次找来征集,拟收为馆藏品,但至今我还没舍得捐出去。
  再说那套用了20多年时间做的十卷本的《中国饮食文化史》,经粗略统计已有80多道工序,而且我们把编辞书时做专项检查的方法用在这本学术专著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大大提升了书稿质量。我们招聘了一个史学研究生毕业的人专门做这项工作。到五校样做完以后,我们把全部稿件拉了一个大网,像算头发一样进行了一次专检,作为出版前对我们编辑加工质量的最后一次检查,所有编辑都参加。这次排查共分为15个板块,从扉页、版权页、序言前言开始,到眉题、目录、正文、图片、图注、引文、造字、背白页、页下注、参考文献、索引等,共进行了53项检查。仅举一例,比如在检查“眉题”这个板块下,我们又分了5小项,如,每页的眉题是否有缺漏;眉题与所在章节是否吻合(特别是每到换章节的那页);眉题的左页、右页划分是否准确(左页为书名,右页为章名);眉题上下空的大小是否统一;眉题的长短与文前空格是否有失范之处等,就连版权页上数字前后中的半字线小横杠的长短是否统一我们都查了一道。这53项检查实行了编辑责任制,谁查完谁签字以作备查。由此大大提高了书稿的质量,不断向精品书的高标准迈进。   本书有一块较大的工作量,就是核对书稿中的大量古籍引文。我们延请专家用善本逐字逐句地进行核对,通过核查,每一卷本都纠正了数以百計的舛误,十卷本下来就是数千处。这是一个铺天盖地的工作量,但是我们坚持做了。这也是一个极其苦累而又非常吃功夫的一个差事,例如,我们发现唐代元和年间一位诗人的一首诗,共八句,其中有一句竟然出自另外一首诗,其实这两首诗并不搭界,只是作者给做了移花接木。如果我们不做这样的艰苦核查,或者是做了核查但因功力不到而没把这句错诗给抓出来,那就留下了一处硬伤,成为一个大笑话。然而这个错误一般人是看不出来的。
  在编辑加工时,对于其中古籍引文存疑之处,至少要用三个以上的古籍版本做比照。这种工作极慢,耗时耗力,有时一天才能看上几页稿子。我曾经只为查证一句话核对了6个版本,这一天我只看了500个字。一位出版界的老前辈说:“在浮躁之风日盛,以码洋、利润论英雄的今天,还有多少人能这样做书?!”
  2.工匠精神是持之以恒的艰辛劳作
  有人说,一个人想干出点超常的成绩,就一定要有超常的工作状态。我认可这句话。看遍中外工匠,没有一位不是如此。他们终生都在持之以恒地艰辛劳作,具有承受超负荷工作的耐力。这种专注与耐力,已经融入他们的血液中,形成一种无法摧毁的力量。
  我是一个下过乡的人,也许就是这种下乡经历,锻炼出我们这一代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对于学习工匠精神大有裨益!回城后我感觉,坐在办公室里编稿子,风吹不着雨洒不着,什么困难都不叫个事儿!因此多年以来我从来没有节日假日的概念。
  为了节约上下班的路途时间,我经常在家里看稿子,那时我和一位帮我审稿的老专家,还有一位录入人员,我们三者之间有一个“金三角”的默契,那就是每天夜里两点以前,我们都可以无障碍地互通电话商讨稿件问题,做到解决问题不过夜,这种默契延续了多年。
  3.工匠精神是永无止境的学习与创新
  工匠精神,不是墨守成规的傻干,它的灵魂在于不断学习与创新,唯此才能永远成为领军者。这些国际大工匠,正是因为他们的学习与创新,才使得日本有三千多家的企业寿命超过200年,成为世界之最;才使得德国高达30%以上的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没有一家竞争对手,成为世界工业标准的发源地。中国清代的著名建筑工匠雷氏家族,在200多年的时间里传承了8代人,为大清帝国营造了数不清的经典建筑,留下了中国建筑的辉煌,靠的就是他们的不断钻研与创新。
  在多年的编辑工作中,我们不断体会着学习与创新的价值。
  前面说过,我们做十卷本的《中国饮食文化史》用了二十多年,但其中大部分时间为经费所困不能启动,为寻找经费而奔波。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给了我们足够的学习与积累的时间,我们积极学习与思考,在国际国内研讨会上,我们不断发出自己的学术声音,并获得了相应的学术地位。这个大工程上马以后,我们多年的学习与积累得到了释放,成就了这套大型专著的学术创新,以崭新的面貌填补了该领域的学术空白与出版空白。
  通过学习与积累,使我们有能力指出史学专家的一些谬误,有能力补充各卷本中的一些重要史实缺漏,特别是我们有能力提出一系列学术观点,构成全书的学术骨架,并得到权威专家的首肯。本书从始至终贯穿了一条反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主线,总结出了中国饮食文化中所蕴藏的优秀人文思想,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五谷为主、兼及果蔬”的良好饮食结构、“医食同源”的养生思想、敬畏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观、“崇尚和谐”的人文理念、“尊老敬老”的农耕文化优良传统等等。改变了以往的一些专著中有史无论的旧貌。本书的学术成果得到史学大家李学勤先生、农学权威卢良恕院士的高度评价。
  我们把这些学术思想通过审读报告的方式逐一向作者详细表述,如涓涓流水般地输入到全部书稿中,有审稿专家说:“你们每一篇审读报告,都是一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今年初,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和中国编辑学会举办了“第二界全国审读报告评比活动”,我们撰写的《中国饮食文化史》审读报告,在《出版参考》杂志上作为审读报告范本刊出。
  4.工匠精神是不计名利的无私奉献
  如果一个民族的幸福就是房子、票子、车子和官帽子,那么这个民族真的很悲哀。一个奋起的民族一定要有坚定的信仰,有民族的理想与情怀,每一个职业岗位上的公民都要有敬业、无私的奉献精神,有脚踏实地的务实作风,这是当代中国工匠精神的实质内涵。
  作为一个编辑,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中面临着种种选择,因为我们面临着种种物欲的诱惑。是跟随大流追求短平快出版平庸之作,还是长时间潜心劳作,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出版精品力作,但同时可能会失去不少物质利益甚或面临着一些磨难。我们不断拷问自己的学术良心,最终选择了后者。
  回想当初做辞典的时候,就是对我们职业操守的一种考验。现在出版界已有了共识:“辞典”是所有图书门类中最难做的一种,因为它有太多的特殊性,其外在的表现为:周期长、投入大、难度高、效益慢。仅以周期为例,一部《牛津词典》编了70年,《德语词典》编了106年,大家熟悉的《现代汉语词典》做了22年……
  然而当初,这些辞书学的知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了解,特别是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想踏踏实实坐下来潜心编好一本辞典就更没那么容易了。由于在短时间内不能产生经济效益,我们也曾经受了一些不公正的待遇,并承受了巨大的舆论压力,但我们坚持住了质量标准,“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做完了所有的辞典流程,最终成为了一本精品书,获得了国家级大奖,成为当今辞书界的一本标杆书。如今已经是第九次重印,显示了一本精品书的生命力。
  当今之时工匠精神已成为一种稀缺之物,我们缺少工匠精神的原因,主要还是缺少支撑工匠精神的“工匠文化”,缺少工匠精神生存的生态环境,缺少崇尚工匠精神、褒奖工匠精神的相应机制。
  我们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就要开辟工匠精神生存的生态环境,建立相应的褒奖机制。中国编辑学会是中国编辑的精神家园,希望学会能够成为工匠精神的生发园地,让编辑在这里获得思想的支撑。并建议设立相关奖项,使工匠精神在中国编辑界大行其道,为中国的编辑工匠开辟出一片崭新天地!
其他文献
说到神经外科,可能很多人会觉得相当神秘,这不仅因为神经系统本身就充满了玄妙,还因为患者的治疗结果直接影响着以后的生命方式:是健康地生活下去,还是长期依靠别人照料,抑或
【正】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天祥,号文山,江西吉州吉水人。宋代宝祐年间进士,曾任宁海军节度判官、著作佐郎兼刑部郎官、知宁国府、右丞相、枢密使,诣元军议和,被拘
井下硐室防水技术是井下工程施工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井下配电硐室等重要机房硐室,防水显的尤为重要。潘洛铁矿洛阳一矿三期配电硐室在整体混凝土砌碹的情况下,采用拱顶壁
【正】201 5年5月5日,李克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要"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指出了融合发展是增强媒体舆论引导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
Q235B钢是中厚板生产中常见的钢种,本文结合中板厂的生产实际,分析了中板厂Q235B钢板表面色差产生的原因。
2007年5月21日,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CAIEP)与国际员工帮助专业协会(EAPA)合作签约仪式在北京外国专家大厦举行。双方就“国际企业心理咨询师认证和注册正式引入中国”,每年将在中
2006年,广西人事厅、广西外国专家局在总结前两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会展人才培训工作的基础上.组织广西16名高级会展人才在美国旧金山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开展了为期45天的国际会
当代水墨画是在一个社会转型期的现实中展开的,它不同于传统文人绘画在拟古期、塑形期、拓展期、完善期阶段的表现,也与清末以来的抒情有别。传统文人绘画追求精致化的艺术形式
1月13日,“向经典致敬——法国国宝级童书‘小淘气尼古拉’全系列携手中少总社暨《小淘气尼古拉绝版故事2》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毛大海--如果不谋其面,只闻其名的话这是一个地道的中国人的名字,中国国际电台孟加拉语专家毛里尔丁·达海尔先生对这个名字深感自豪和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