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大学生的就业焦虑心理,分析了毕业生就业焦虑心理的成因,并提出了化解学生就业心理危机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焦虑心理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毕业生难以找到好工作,已成为大学生、高校及家长共同的感受。面对竞争日益加剧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升格后的高校如何迎接挑战,化危机为转机,变压力为动力,是当今社会急需研究与解决的课题。本文仅就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焦虑心理状况进行分析,为化解学生就业心理危机寻求对策提供依据。
一、大学生就业焦虑心理的表现
通过几年大学生活,大学生在知识、能力与人格方面有了积极的显著发展,有着强烈的就业意愿和积极的就业动机,为能尽快实现自己人生价值而感到由衷的欢欣;许多大学生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在所学专业领域一展身手。但由于大学生人生阅历少,加之心理发展本身还不完全成熟,因此,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竟争,使大学生们普遍感到一种沉甸甸的压力,并由此产生精神上的紧张不宁、失落抑郁、忧心忡忡、烦躁不安、意志消沉,同时,在行为上则表现出反应迟钝、手忙脚乱和无所适从,尤其在择业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屡试屡败的部分毕业生,没能对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找不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却对择业行为产生深深的恐惧,感到择业无望,于是一厥不振,自暴自弃,对自已、对未来失去信心。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焦虑心理的成因
1.社会因素
(1)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骤增,从整个国家来看,又正在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加上当前又面临着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风暴,部分企业纷纷减员增效,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正在向非农领域转移,向城市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这样一来,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
(2)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择业也由“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但是,市场机制仍不完善,一些体制性障碍仍存在,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服务保障体系还未健全,体制性障碍还未真正消除。
(3)用人单位的盲目人才高消费,也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焦虑的一个原因。一些用人单位不从实际出发,对本单位的用人标准盲目提高,追求人才高消费,追求高学历。这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造成了人才的浪费,给毕业生就业带来难度。一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希望进一个人才,就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因此,非常看重工作经验,认为应届毕业生只是有书本上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差,不太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不想把时间花在对毕业生的培训上,完全忽视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
2.学校因素
(1)毕业生在就业中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近年来,虽然有些高校也正加快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并且也确实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上看,这项工作还是不尽如人意。有的学校追求短时效应,不顾本校的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供求过剩;也有的高校市场灵敏性不够,对一些冷门专业,社会需求少的专业,不作及时调整,没有及时调整招生人数,改革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毕业生知识面过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导致学生毕业未就业就先失业。
(2)高校就业指导滞后。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管理幅度相对较小,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形式单调,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
3.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他们认为读了大学就应当理所当然当国家干部,就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理想和抱负。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
三、化解学生就业心理危机的对策
1.政府应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
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对于那些有碍于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度等要逐步的取消;要开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政策限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还应加强对高校办学的指导,在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和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以及对各类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指导高校的改革,避免高校盲目的专业设置。
2.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首先,用人单位要改变自己的人才观,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置换冗员。要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第三,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
3.高校要强化教育教学改革
学校要深化自己的教育教学改革,要主动适应市场,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同时还要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要改革课程体系,做到整体优化。根据企业反馈的信息,进一步优化和整合课程设置,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间壁垒,重新设计和调整各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淡化专业界限,拓宽专业知识面,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专业应变能力。
4.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基础。要把就业教育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要对学生进行“认知自我,認知职业,认知社会”和“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的教育以及法律、法规教育,要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作指导,聘请创业成功人士到校做报告,使毕业生转变传统的“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就业观念,树立“大众化就业”的理念,走“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道路。
5.刻不容缓地开展就业心理健康教育
在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社会大背景下,绝大部分大学生求职都不会一次性成功,都会不同程度地遭遇挫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和化解在求职过程中因遭遇挫折而产生的焦虑、厌烦、甚至违法犯罪、轻生等念头和心理等就显得尤其重要。学校在就业指导中开展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通过开展就业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调适,学会应对,引导大学生不至于在求职过程中因遭遇挫折而采取过激行为,要时刻提供就业信息、给予求职帮助、分析失败之处、鼓励坚强面对,化解心理矛盾,实现顺利就业、和谐就业。同时,要教会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和控制。当发现大学生在择业中处于焦虑状态时,还要鼓励大学生进行适当地宣泄,向知心朋友、老师倾诉,把心中的不快说出来,甚至可以大哭一场,宣泄不良情绪,使紧张的情绪得以缓解或消除。
6.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
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同时,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当前,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第三,要有正确就业定位。当前的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可利用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地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第五,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石远吉.大学毕业生在择业中自卑心理的产生及教育对策[J].广西高教研究,2000,(3).
[2]金自如.高校扩招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初探[J].教学研究,2005,(4).
[3]张伟.地方性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理性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0).
(作者单位:湖南湘南学院)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焦虑心理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毕业生难以找到好工作,已成为大学生、高校及家长共同的感受。面对竞争日益加剧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升格后的高校如何迎接挑战,化危机为转机,变压力为动力,是当今社会急需研究与解决的课题。本文仅就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焦虑心理状况进行分析,为化解学生就业心理危机寻求对策提供依据。
一、大学生就业焦虑心理的表现
通过几年大学生活,大学生在知识、能力与人格方面有了积极的显著发展,有着强烈的就业意愿和积极的就业动机,为能尽快实现自己人生价值而感到由衷的欢欣;许多大学生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在所学专业领域一展身手。但由于大学生人生阅历少,加之心理发展本身还不完全成熟,因此,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竟争,使大学生们普遍感到一种沉甸甸的压力,并由此产生精神上的紧张不宁、失落抑郁、忧心忡忡、烦躁不安、意志消沉,同时,在行为上则表现出反应迟钝、手忙脚乱和无所适从,尤其在择业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屡试屡败的部分毕业生,没能对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找不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却对择业行为产生深深的恐惧,感到择业无望,于是一厥不振,自暴自弃,对自已、对未来失去信心。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焦虑心理的成因
1.社会因素
(1)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骤增,从整个国家来看,又正在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加上当前又面临着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风暴,部分企业纷纷减员增效,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正在向非农领域转移,向城市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这样一来,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
(2)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择业也由“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但是,市场机制仍不完善,一些体制性障碍仍存在,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服务保障体系还未健全,体制性障碍还未真正消除。
(3)用人单位的盲目人才高消费,也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焦虑的一个原因。一些用人单位不从实际出发,对本单位的用人标准盲目提高,追求人才高消费,追求高学历。这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造成了人才的浪费,给毕业生就业带来难度。一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希望进一个人才,就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因此,非常看重工作经验,认为应届毕业生只是有书本上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差,不太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不想把时间花在对毕业生的培训上,完全忽视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
2.学校因素
(1)毕业生在就业中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近年来,虽然有些高校也正加快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并且也确实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上看,这项工作还是不尽如人意。有的学校追求短时效应,不顾本校的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供求过剩;也有的高校市场灵敏性不够,对一些冷门专业,社会需求少的专业,不作及时调整,没有及时调整招生人数,改革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毕业生知识面过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导致学生毕业未就业就先失业。
(2)高校就业指导滞后。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管理幅度相对较小,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形式单调,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
3.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他们认为读了大学就应当理所当然当国家干部,就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理想和抱负。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
三、化解学生就业心理危机的对策
1.政府应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
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对于那些有碍于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度等要逐步的取消;要开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政策限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还应加强对高校办学的指导,在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和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以及对各类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指导高校的改革,避免高校盲目的专业设置。
2.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首先,用人单位要改变自己的人才观,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置换冗员。要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第三,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
3.高校要强化教育教学改革
学校要深化自己的教育教学改革,要主动适应市场,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同时还要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要改革课程体系,做到整体优化。根据企业反馈的信息,进一步优化和整合课程设置,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间壁垒,重新设计和调整各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淡化专业界限,拓宽专业知识面,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专业应变能力。
4.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基础。要把就业教育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要对学生进行“认知自我,認知职业,认知社会”和“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的教育以及法律、法规教育,要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作指导,聘请创业成功人士到校做报告,使毕业生转变传统的“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就业观念,树立“大众化就业”的理念,走“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道路。
5.刻不容缓地开展就业心理健康教育
在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社会大背景下,绝大部分大学生求职都不会一次性成功,都会不同程度地遭遇挫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和化解在求职过程中因遭遇挫折而产生的焦虑、厌烦、甚至违法犯罪、轻生等念头和心理等就显得尤其重要。学校在就业指导中开展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通过开展就业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调适,学会应对,引导大学生不至于在求职过程中因遭遇挫折而采取过激行为,要时刻提供就业信息、给予求职帮助、分析失败之处、鼓励坚强面对,化解心理矛盾,实现顺利就业、和谐就业。同时,要教会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和控制。当发现大学生在择业中处于焦虑状态时,还要鼓励大学生进行适当地宣泄,向知心朋友、老师倾诉,把心中的不快说出来,甚至可以大哭一场,宣泄不良情绪,使紧张的情绪得以缓解或消除。
6.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
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同时,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当前,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第三,要有正确就业定位。当前的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可利用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地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第五,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石远吉.大学毕业生在择业中自卑心理的产生及教育对策[J].广西高教研究,2000,(3).
[2]金自如.高校扩招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初探[J].教学研究,2005,(4).
[3]张伟.地方性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理性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0).
(作者单位:湖南湘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