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不少同学考试时经常会由于“粗心”“失误”致使成绩不理想,但是“下次仔细点”就真的能避免类似的错误不再发生了吗?正确地审题无疑是有效地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关键。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关键词 数学 审题能力 有效性
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审题能力是综合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一种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为依托,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数学审题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
不少同学每次考试后经常会发出这样的惊呼:“咦,这道题怎么会错呢?”“呀,这个条件没看到”“唉,这道题怎么这么简单,考试时我怎么没想到呢?”不少家长也常说:“我的孩子做数学太粗心了,常常会看错题!”学生为什么会审错题呢?细细想来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
1.粗心大意。有时问题的题目后面会注明要求,可有的学生却熟视无睹,结果答错了题。这种情况的经常出现,与学生审题时缺乏细心、耐心是有密切关系的。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在引导学生数学审题过程中,要十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读题时,要教育引导学生细心地读每一个字,耐心思考,千万不能想当然。
2.思维定式的干扰。例如在练习分数乘法的计算题时,有道不是乘法而是除法的题目,但是学生由于连续做了几道乘法,思维上形成了定式,做除法时也就不由自主地按乘法的法则去做了,结果答错了题。
3.审题不全面。忽视了隐含的或者多余的条件,造成审题失误。如这样一道题:小红读一本500页的书,第一天读了1/5,第二天读了第一天的1/4,第一天读了多少页?解答此题只需一步,第三个条件是多余的,可一些学生还是去求了第二天读的页数。
造成学生审题不当的原因还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是没有一种良好的审题习惯。很多学生读题像看小说一样快速浏览,经常跳过一些关键的字词,甚至常常根据自己的做题经验想当然地认为题目应该是什么,导致审错题的事经常发生。正确地审题无疑是有效地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关键。因此教师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重视读与说,培养审题习惯
理解题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读一读、说一说”在心理学上称之为“表征问题”。所谓“表征问题”就是要把解决的问题呈现在解题者的头脑中,形成问题表象。解决问题时的数学思考通常是指向问题表象进行的。数学题中的问题能否完整地进入大脑并被短时间记忆是问题能否解决的前提。大多数的数学老师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学生理解了题意一般就能解题,不会解题的学生往往没有审清题意。
遇到图文结合呈现的实际问题,要引导学生通过“说”来理解题意。可以先说题目的图画及文字叙述,找到重要的与解题有关的信息,再说看到的事件、条件、问题,把情境图表现的实际问题加工成语言讲述的实际问题。“先说”可能不准确、不全面、不流畅,但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让学生“再说”。图画中的信息通过学生的“先说”到“再说”,逐渐会由无序到有序,从不准确、不完整、不流畅到准确、全面、流畅。通过这一过程,学生思维变得有条理性。但在有些课堂上我们还是只能看到学生的“先说”,却不能看到学生的“再说”,造成学生在理解题意的环节上出现缺失,影响实际问题的解决。
二、找关键词,培养审题准确性
在审题时,要让学生养成圈圈画画的习惯,圈画出题目中的关键词句。特别是解决高年级的数学问题,能准确圈画出关键词句对于正确解决问题是极为重要的。
教学六年级下册有这样一道例题:六年级同学为准备国庆晚会做了3种颜色的绸花,黄花有50朵,红花比黄花多1/10,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这种用分数乘法解决的实际问题,需要学生能正确找到题目中的关键句,由关键句找到单位“1”,并能分析理解关键句,根据关键句得到: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是黄花的1/10,求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就是在求黄花朵数的1/10,也就是50朵的1/10。
三、对比练习,提高审题能力
在日常练习还有检测中,常常有这样的学生,题目没有读清楚就匆匆下笔,结果就像写作文跑题了一样,不是考虑不周就是答非所问。为了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采取对比练习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将一些看起来差别不大、容易混淆的题目集中呈现,
六年级《分数乘法》单元中,有这样两题:一根绳子长2米,剪去它的5/6,还剩多少米?一根绳子长2米,剪去5/6米,还剩多少米?做完后要比较,为什么绳子都是2米,问题都是算还剩多少米?两题的方法不一样?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第一题剪去的米数没有直接告诉,所以要先算剪去的米数,两步计算。第二题剪去的已经直接告诉,所以只要用一共的减去用去的就是还剩的,让学生养成仔细辩题的好习惯。
四、借助图形,形成解题策略
当遇到一些实际问题,难以通过抽象思维理解题意时,建议学生可通过画图来帮助审题。画图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对于学生理解题意、形成解题策略是很有帮助的。
一个长方体,如果高增加2厘米,就变成一个正方体。这时表面积比原来增加56平方厘米。原来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怎样把56平方厘米和增加的4个小长方形联系起来?画图是很有必要的。除了像这道题一样需要画直观图外,有些题目还需要学生画线段图来帮助审题。
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数学能力。抓好审题能力的培养这一环节,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以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不断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只要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做个有心人,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相信一定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数学 审题能力 有效性
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审题能力是综合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一种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为依托,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数学审题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
不少同学每次考试后经常会发出这样的惊呼:“咦,这道题怎么会错呢?”“呀,这个条件没看到”“唉,这道题怎么这么简单,考试时我怎么没想到呢?”不少家长也常说:“我的孩子做数学太粗心了,常常会看错题!”学生为什么会审错题呢?细细想来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
1.粗心大意。有时问题的题目后面会注明要求,可有的学生却熟视无睹,结果答错了题。这种情况的经常出现,与学生审题时缺乏细心、耐心是有密切关系的。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在引导学生数学审题过程中,要十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读题时,要教育引导学生细心地读每一个字,耐心思考,千万不能想当然。
2.思维定式的干扰。例如在练习分数乘法的计算题时,有道不是乘法而是除法的题目,但是学生由于连续做了几道乘法,思维上形成了定式,做除法时也就不由自主地按乘法的法则去做了,结果答错了题。
3.审题不全面。忽视了隐含的或者多余的条件,造成审题失误。如这样一道题:小红读一本500页的书,第一天读了1/5,第二天读了第一天的1/4,第一天读了多少页?解答此题只需一步,第三个条件是多余的,可一些学生还是去求了第二天读的页数。
造成学生审题不当的原因还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是没有一种良好的审题习惯。很多学生读题像看小说一样快速浏览,经常跳过一些关键的字词,甚至常常根据自己的做题经验想当然地认为题目应该是什么,导致审错题的事经常发生。正确地审题无疑是有效地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关键。因此教师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重视读与说,培养审题习惯
理解题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读一读、说一说”在心理学上称之为“表征问题”。所谓“表征问题”就是要把解决的问题呈现在解题者的头脑中,形成问题表象。解决问题时的数学思考通常是指向问题表象进行的。数学题中的问题能否完整地进入大脑并被短时间记忆是问题能否解决的前提。大多数的数学老师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学生理解了题意一般就能解题,不会解题的学生往往没有审清题意。
遇到图文结合呈现的实际问题,要引导学生通过“说”来理解题意。可以先说题目的图画及文字叙述,找到重要的与解题有关的信息,再说看到的事件、条件、问题,把情境图表现的实际问题加工成语言讲述的实际问题。“先说”可能不准确、不全面、不流畅,但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让学生“再说”。图画中的信息通过学生的“先说”到“再说”,逐渐会由无序到有序,从不准确、不完整、不流畅到准确、全面、流畅。通过这一过程,学生思维变得有条理性。但在有些课堂上我们还是只能看到学生的“先说”,却不能看到学生的“再说”,造成学生在理解题意的环节上出现缺失,影响实际问题的解决。
二、找关键词,培养审题准确性
在审题时,要让学生养成圈圈画画的习惯,圈画出题目中的关键词句。特别是解决高年级的数学问题,能准确圈画出关键词句对于正确解决问题是极为重要的。
教学六年级下册有这样一道例题:六年级同学为准备国庆晚会做了3种颜色的绸花,黄花有50朵,红花比黄花多1/10,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这种用分数乘法解决的实际问题,需要学生能正确找到题目中的关键句,由关键句找到单位“1”,并能分析理解关键句,根据关键句得到: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是黄花的1/10,求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就是在求黄花朵数的1/10,也就是50朵的1/10。
三、对比练习,提高审题能力
在日常练习还有检测中,常常有这样的学生,题目没有读清楚就匆匆下笔,结果就像写作文跑题了一样,不是考虑不周就是答非所问。为了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采取对比练习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将一些看起来差别不大、容易混淆的题目集中呈现,
六年级《分数乘法》单元中,有这样两题:一根绳子长2米,剪去它的5/6,还剩多少米?一根绳子长2米,剪去5/6米,还剩多少米?做完后要比较,为什么绳子都是2米,问题都是算还剩多少米?两题的方法不一样?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第一题剪去的米数没有直接告诉,所以要先算剪去的米数,两步计算。第二题剪去的已经直接告诉,所以只要用一共的减去用去的就是还剩的,让学生养成仔细辩题的好习惯。
四、借助图形,形成解题策略
当遇到一些实际问题,难以通过抽象思维理解题意时,建议学生可通过画图来帮助审题。画图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对于学生理解题意、形成解题策略是很有帮助的。
一个长方体,如果高增加2厘米,就变成一个正方体。这时表面积比原来增加56平方厘米。原来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怎样把56平方厘米和增加的4个小长方形联系起来?画图是很有必要的。除了像这道题一样需要画直观图外,有些题目还需要学生画线段图来帮助审题。
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数学能力。抓好审题能力的培养这一环节,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以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不断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只要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做个有心人,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相信一定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