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公元1661年,郑成功攻打台湾时,有一个台湾高山族少年依那思罗参加了战斗。后来,他随大将黄廷落籍邓州,在黄廷将军的帮助下,他娶了当地一位岑姓姑娘为妻。依那思罗以妻姓谐音改姓陈,名陈年。后来依那思罗和岑氏有了四儿子;1682年,依那思罗借返回家乡之机,将二子元勋、三子元杰留在原籍交予母亲和兄长抚养;他和妻子及长子元珍、四子元珠留到了邓州。从此,两岸陈家,天各一方;数百年的亲情与牵挂由此展开了。
关键词:邓州台湾;高山族陈姓;依那思罗及后代;两岸牵挂
中图分类号:B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050-02
2005年8月24日,邓州市张村镇台湾村摆花结彩,布置一新;全村人都身着民族盛装,伫立在村口,来自迎接海峡对岸的亲人。那么,这些远在祖国宝岛台湾的亲人和邓州市张村镇台湾村村民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让我们走进台湾村慢慢揭开尘封数百年的历史,来回味血浓于水的亲情。
一、三百五十年的骨肉血脉
公元1661年,郑成功攻打台湾时,有一个台湾高山族少年依那思罗参加了战斗。收复台湾后的第二年,郑成功因病逝世,郑氏集团发生了内讧。1663年,郑成功手下的一员大将黄廷审时度势,以祖国统一为重,决然率军归附清廷。1667年,康熙下旨令黄廷从卢沟桥向南,沿途疏散屯兵,以备战时征调。1668年,黄廷率5营亲兵落籍邓州,是年,他的马夫依那思罗二十二岁,因来自台湾吐蕃族,既不服水土,又不通风俗民情,心情十分苦闷。善于体恤部下的黄廷将军帮助他娶了一位当地岑姓姑娘为妻。依那思罗以妻姓谐音改姓陈,名陈年。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依那思罗和岑氏有了四儿子,依次为元珍,元勋,元杰,元珠。康熙二十一(1682)年,黄廷将军率闽营兵随施琅收复台湾。依那思罗乘这次出征台湾之机,带上了二子元勋、三子元杰。收复台湾后,依那思罗回到家乡,按照番社礼仪让两个儿子入了番社。临回大陆时,依那思罗应老母亲和兄长要求,将两个儿子留在原籍交予母亲和兄长抚养;族人再三挽留,无奈军有军规,大军很快开拔回到邓州。从此,两岸陈家,天各一方;数百年的亲情与牵挂由此展开了。或许,依那思罗也没有想到这样的分别竟是数百年的伤离。
康熙五十七(1718)年,依那思罗病危,弥留之际老泪纵横说道:“我想见母亲!我想见元勋、元杰啊!”并再三嘱咐家人,说:“以后回台湾时,一定要把我的骨头带回去,埋到阿里山里!”依那思罗的遗言让人们懂得了骨肉离别的相思之苦。他的一生都被这份儿思乡之情困扰着。从那个时候,台湾和邓州已经种下了亲情的种子,已经建立了割舍不下的手足情。
二、 三百五十年的寻觅
自依那思罗将两个儿子安置回台湾以后,由于清廷屯兵政策的限制,加上路途遥远,彼此杳无音信,骨肉失联。直到将近200年之际的1866年,一支捻军从上营村庄边的官道经过,一个士兵突然急匆匆找到陈道平家中。这位士兵操闽南方言,自称是台湾阿里山陈氏族人。并说当年始祖依那思罗将两个儿子送到台湾定居,二子陈元勋改名为思罗邓勋,三子改名为思罗垦杰,来人即是陈元杰的五世孙陈阿让。当时陈氏家族的人们都异常激动,奔走相告,盛情款待。族人的亲切让陈阿让异常感动。他切身体会到了二百年的沧桑没有改变骨肉亲情。可是,由于军情紧迫,陈阿让没有在陈家呆多长时间。临走时,族人争相增送盘缠钱粮,并再三嘱咐有朝一日回到台湾,一定要代他们向族人问好,并邀请他们回来祭祀祖先,实现骨肉团聚。可是,此一去再无音讯。
时间匆匆,又是150年如同白驹过隙,亲情的血脉却一直在流淌着。2002年,陈堂三在家中发现了陈氏家族的族谱。家谱上端正的隶书字,记载着数百年沧桑和两岸的血肉深情。口耳相传的家史在这本族谱里得到了佐证。据依那思罗十二世孙陈堂三(小学校长)介绍,他家珍藏多年的《邓州台湾土番垦屯陈氏家乘》(注:家乘,即家谱)除了对先祖依那思罗的家事及本人的生平事迹比较详细记载外,还记载依那思罗去世后百余年至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赖文光率捻军从邓州过境,有一士兵陈阿让,来自台湾阿里山土番族,系依那思罗的六世孙,顺便到陈氏家族来寻亲祭祖。据他介绍说,当年始祖的次子陈元勋被送回部落后,改番名为思罗邓勛,其后裔聚落的村庄称“陈井寮”;第三子陈元杰改番名思罗垦杰,其后裔聚落的村庄称“陈厝寮”,他系陈元杰的五世孙。因当时陈阿让急于追随部队,对台湾方面的情况介绍得很少。 所以,家谱只记载当年依那思罗马载二子回台湾,按部落规定入番籍,以及此二子的番名和后世的聚落村庄,未记载以后发展繁衍的历代人物。而对在邓州定居繁衍的伯季二宗,即始祖依那思罗的长子陈元珍、第四子陈元珠及其后代记载的无比详细。共8代36人,其中大门23人,第四门13人,又16人有传记等。与现在“台湾村”的陈氏族人相传的辈辈相符,门门相照。
魂牵梦绕的亲情是那么具有感染力,感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郑州台商协会副会长吴天玺便是其中的一位。吴玉玺是一位台湾出生的河南姑娘,得知台湾村的故事之后,在好奇心和折不断的高山族亲情促使下,她来到了台湾村,一下车,她便看到了一座具有高山族特色的牌坊,上面镌刻着“台湾村”三个大字。出身在台湾的河南姑娘,站在河南的土地上看着“台湾村”的牌坊,这种看似滑稽而又合理的情景,让吴天玺激动不已。另一方面,当她看着迎面走来的几位台湾村姑娘们的脸庞,吴天玺惊喜不已,她们的皮肤、鼻梁和额骨;虽然经过三百多年的同化,但是这些的人面部上,或多或少还是保留着高山族的一些特点。吴天玺依次拜访了陈、周、林等家族,进一步确定高山族在大陆的事实。吴天玺身受感动,出于思乡念祖的坚守,吴天玺女士决定帮他们寻找台湾的亲人。经过重重艰难,吴天玺女士终于找到了三百年前陈元勋和陈元杰的后人。2005年8月23日,来自台湾台湾阿里山陈氏后裔和台湾村的陈氏家族终于团聚了。台湾村陈氏家族族长陈相富和台湾阿里山族长陈宗仁相互紧紧拥抱着,两位10世兄弟,满是皱纹的脸笑成了一朵朵菊花。就在两位族长紧紧拥抱的那一刻,时间仿佛永恒了,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三百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两支陈氏家族的团聚只是更多分离的人们的一个缩影。
三、政府支持搭建两岸联系平台
2012年初,邓州市政府依据高山村特殊的历史渊源以及与台湾的关系,决定由政府立项,建立”“邓州市台湾村风情园”。台湾村风情园的建立,将对两岸的交流合作起到重要的作用。2013年底,经多方努力,河南省财政厅以“村民一事一议”的投资渠道,把台湾村确定为“河南省第一批美丽乡村试点建设项目”。到2015年7月中旬,笔者随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小分队来台湾村考察时,我们欣喜地看到,台湾村风情园里,代表着邓州高山族不同民族(邹族、布农族、阿美族、曹族、泰麽族)风格的民居已经落成,由台湾原国民党主席连战亲笔书写校名的“邓州市高山族小学”已经改造成为具有高山族风格的园林式小学。
此外,经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设计的具有高山族民族文化元素的台湾村居民的新民居,业已建成48栋,街道绿化,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工程等都在火热施工。整个台湾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我们坚信,有这样的建设速度和发展势头,就在不久的将来,一个具有台湾高山族民族文化的村庄,将会成为全省各地乃至全国各地人民一致向往的景观地,还会成为海峡两岸高山族同胞相互走亲访友的集结地,成为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贸易的集聚区。
结语
我们小分队在台湾村村每一天,无时无刻不感到新奇和振奋。陈氏家族的历史给了我们许多联想。康熙年间,正值中华民族走向兴盛的时期,此后中国的国力逐渐达到了强盛,于是才有了施琅收复台湾,中国基本上实现统一。陈氏四个兄弟中的两个回台湾定居。清朝末年,政府腐败无能。台湾被割让。此后的100多年,由于种种内忧外患,我们的祖国变得支离破碎,陈氏家族之间的联系也被中断,海峡两岸的亲人只能望峡兴叹。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蒸蒸日上,于是才有了两岸的寻亲之旅。由此可见,台湾村高山族与台湾的联系与中断无一不与国家的兴衰息息相关。台湾的回归,祖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于是,笔者断言:台湾归,祖国盛;而祖国盛则台湾必归;让我们共同努力。
关键词:邓州台湾;高山族陈姓;依那思罗及后代;两岸牵挂
中图分类号:B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050-02
2005年8月24日,邓州市张村镇台湾村摆花结彩,布置一新;全村人都身着民族盛装,伫立在村口,来自迎接海峡对岸的亲人。那么,这些远在祖国宝岛台湾的亲人和邓州市张村镇台湾村村民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让我们走进台湾村慢慢揭开尘封数百年的历史,来回味血浓于水的亲情。
一、三百五十年的骨肉血脉
公元1661年,郑成功攻打台湾时,有一个台湾高山族少年依那思罗参加了战斗。收复台湾后的第二年,郑成功因病逝世,郑氏集团发生了内讧。1663年,郑成功手下的一员大将黄廷审时度势,以祖国统一为重,决然率军归附清廷。1667年,康熙下旨令黄廷从卢沟桥向南,沿途疏散屯兵,以备战时征调。1668年,黄廷率5营亲兵落籍邓州,是年,他的马夫依那思罗二十二岁,因来自台湾吐蕃族,既不服水土,又不通风俗民情,心情十分苦闷。善于体恤部下的黄廷将军帮助他娶了一位当地岑姓姑娘为妻。依那思罗以妻姓谐音改姓陈,名陈年。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依那思罗和岑氏有了四儿子,依次为元珍,元勋,元杰,元珠。康熙二十一(1682)年,黄廷将军率闽营兵随施琅收复台湾。依那思罗乘这次出征台湾之机,带上了二子元勋、三子元杰。收复台湾后,依那思罗回到家乡,按照番社礼仪让两个儿子入了番社。临回大陆时,依那思罗应老母亲和兄长要求,将两个儿子留在原籍交予母亲和兄长抚养;族人再三挽留,无奈军有军规,大军很快开拔回到邓州。从此,两岸陈家,天各一方;数百年的亲情与牵挂由此展开了。或许,依那思罗也没有想到这样的分别竟是数百年的伤离。
康熙五十七(1718)年,依那思罗病危,弥留之际老泪纵横说道:“我想见母亲!我想见元勋、元杰啊!”并再三嘱咐家人,说:“以后回台湾时,一定要把我的骨头带回去,埋到阿里山里!”依那思罗的遗言让人们懂得了骨肉离别的相思之苦。他的一生都被这份儿思乡之情困扰着。从那个时候,台湾和邓州已经种下了亲情的种子,已经建立了割舍不下的手足情。
二、 三百五十年的寻觅
自依那思罗将两个儿子安置回台湾以后,由于清廷屯兵政策的限制,加上路途遥远,彼此杳无音信,骨肉失联。直到将近200年之际的1866年,一支捻军从上营村庄边的官道经过,一个士兵突然急匆匆找到陈道平家中。这位士兵操闽南方言,自称是台湾阿里山陈氏族人。并说当年始祖依那思罗将两个儿子送到台湾定居,二子陈元勋改名为思罗邓勋,三子改名为思罗垦杰,来人即是陈元杰的五世孙陈阿让。当时陈氏家族的人们都异常激动,奔走相告,盛情款待。族人的亲切让陈阿让异常感动。他切身体会到了二百年的沧桑没有改变骨肉亲情。可是,由于军情紧迫,陈阿让没有在陈家呆多长时间。临走时,族人争相增送盘缠钱粮,并再三嘱咐有朝一日回到台湾,一定要代他们向族人问好,并邀请他们回来祭祀祖先,实现骨肉团聚。可是,此一去再无音讯。
时间匆匆,又是150年如同白驹过隙,亲情的血脉却一直在流淌着。2002年,陈堂三在家中发现了陈氏家族的族谱。家谱上端正的隶书字,记载着数百年沧桑和两岸的血肉深情。口耳相传的家史在这本族谱里得到了佐证。据依那思罗十二世孙陈堂三(小学校长)介绍,他家珍藏多年的《邓州台湾土番垦屯陈氏家乘》(注:家乘,即家谱)除了对先祖依那思罗的家事及本人的生平事迹比较详细记载外,还记载依那思罗去世后百余年至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赖文光率捻军从邓州过境,有一士兵陈阿让,来自台湾阿里山土番族,系依那思罗的六世孙,顺便到陈氏家族来寻亲祭祖。据他介绍说,当年始祖的次子陈元勋被送回部落后,改番名为思罗邓勛,其后裔聚落的村庄称“陈井寮”;第三子陈元杰改番名思罗垦杰,其后裔聚落的村庄称“陈厝寮”,他系陈元杰的五世孙。因当时陈阿让急于追随部队,对台湾方面的情况介绍得很少。 所以,家谱只记载当年依那思罗马载二子回台湾,按部落规定入番籍,以及此二子的番名和后世的聚落村庄,未记载以后发展繁衍的历代人物。而对在邓州定居繁衍的伯季二宗,即始祖依那思罗的长子陈元珍、第四子陈元珠及其后代记载的无比详细。共8代36人,其中大门23人,第四门13人,又16人有传记等。与现在“台湾村”的陈氏族人相传的辈辈相符,门门相照。
魂牵梦绕的亲情是那么具有感染力,感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郑州台商协会副会长吴天玺便是其中的一位。吴玉玺是一位台湾出生的河南姑娘,得知台湾村的故事之后,在好奇心和折不断的高山族亲情促使下,她来到了台湾村,一下车,她便看到了一座具有高山族特色的牌坊,上面镌刻着“台湾村”三个大字。出身在台湾的河南姑娘,站在河南的土地上看着“台湾村”的牌坊,这种看似滑稽而又合理的情景,让吴天玺激动不已。另一方面,当她看着迎面走来的几位台湾村姑娘们的脸庞,吴天玺惊喜不已,她们的皮肤、鼻梁和额骨;虽然经过三百多年的同化,但是这些的人面部上,或多或少还是保留着高山族的一些特点。吴天玺依次拜访了陈、周、林等家族,进一步确定高山族在大陆的事实。吴天玺身受感动,出于思乡念祖的坚守,吴天玺女士决定帮他们寻找台湾的亲人。经过重重艰难,吴天玺女士终于找到了三百年前陈元勋和陈元杰的后人。2005年8月23日,来自台湾台湾阿里山陈氏后裔和台湾村的陈氏家族终于团聚了。台湾村陈氏家族族长陈相富和台湾阿里山族长陈宗仁相互紧紧拥抱着,两位10世兄弟,满是皱纹的脸笑成了一朵朵菊花。就在两位族长紧紧拥抱的那一刻,时间仿佛永恒了,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三百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两支陈氏家族的团聚只是更多分离的人们的一个缩影。
三、政府支持搭建两岸联系平台
2012年初,邓州市政府依据高山村特殊的历史渊源以及与台湾的关系,决定由政府立项,建立”“邓州市台湾村风情园”。台湾村风情园的建立,将对两岸的交流合作起到重要的作用。2013年底,经多方努力,河南省财政厅以“村民一事一议”的投资渠道,把台湾村确定为“河南省第一批美丽乡村试点建设项目”。到2015年7月中旬,笔者随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小分队来台湾村考察时,我们欣喜地看到,台湾村风情园里,代表着邓州高山族不同民族(邹族、布农族、阿美族、曹族、泰麽族)风格的民居已经落成,由台湾原国民党主席连战亲笔书写校名的“邓州市高山族小学”已经改造成为具有高山族风格的园林式小学。
此外,经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设计的具有高山族民族文化元素的台湾村居民的新民居,业已建成48栋,街道绿化,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工程等都在火热施工。整个台湾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我们坚信,有这样的建设速度和发展势头,就在不久的将来,一个具有台湾高山族民族文化的村庄,将会成为全省各地乃至全国各地人民一致向往的景观地,还会成为海峡两岸高山族同胞相互走亲访友的集结地,成为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贸易的集聚区。
结语
我们小分队在台湾村村每一天,无时无刻不感到新奇和振奋。陈氏家族的历史给了我们许多联想。康熙年间,正值中华民族走向兴盛的时期,此后中国的国力逐渐达到了强盛,于是才有了施琅收复台湾,中国基本上实现统一。陈氏四个兄弟中的两个回台湾定居。清朝末年,政府腐败无能。台湾被割让。此后的100多年,由于种种内忧外患,我们的祖国变得支离破碎,陈氏家族之间的联系也被中断,海峡两岸的亲人只能望峡兴叹。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蒸蒸日上,于是才有了两岸的寻亲之旅。由此可见,台湾村高山族与台湾的联系与中断无一不与国家的兴衰息息相关。台湾的回归,祖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于是,笔者断言:台湾归,祖国盛;而祖国盛则台湾必归;让我们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