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底,全国首批12个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名单公布,一直以来悬而未决的三网融合工作正式进入实施阶段。至此,正式结束了三网各自为战的时代,三网融合大幕真正揭开,两大行业的角力最终转移到实际业务的竞争。
分久必合
现如今,都市人生活的点滴早已被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通信网,以电话网(包括移动通信网)为代表的传统电信网和以有线电视为代表的广播电视网这三张大网所覆盖,但要真正厘清这三者的关系,理顺时下这如火如荼的“三网融合”的过程,就要把时间轴调回到十几年前……
从1997年4月在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提出“三网”的概念以来,政策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四个阶段:1997年~2001年政府出于监管的需要,严格要求双方不能混业经营(著名的82号文),国务院办公厅明确要求电信部门不得从事广电业务、广电部门不得从事电信业务,双方必须坚决贯彻执行:2001年,2006年,WTO和市场化的推进松动了政策的钳制,发改委提出在条件成熟时,推动电信和广播电视市场相互开放、业务交叉竞争;从2006年开始,双方相互摆名车马进入对方的城池,“十一五规划”也强调要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在技术和整台基础设施资源方面,对推进三网融合作了明确的要求:今年开年以来,三网融合的进程骤然加快,决策层在推动三网融合的过程中展露铁腕,6月6日,在国务院高层领导主持的办公会上,试点方案第六稿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推出,6月30日三网融合的12个试点城市确定,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确定2015年全面实现三网融合……
大势所趋
抬眼看世界,多网合并早已成为大势所趋。2000年12月,英国政府将电信规制局独立电视委员会等五家机构合并成立统一的管制机构,并在2005年6月正式实现在固定与移动网络间的无缝切换,英国民众尽享数字融合带来的便利。
根据权威测算,如果实行三网融合,中国每年将减少重复建设资金约2000亿元,城市居民每家每年至少可以节省开支四五百元,而借力于固定宽带网络上所承载的媒体与娱乐业务收入将促进我国GDP增长约0.8个百分点,而这还仅仅只是个开始……无论是从社会发展的需求、用户利益或是产业本身的利益出发,三网融合都能带来积极的效应。
然而同样的规划,同样的时间,在我们这儿实现的就充满着变数。因为覆盖我们生活的三张网,分别代表着现代信息产业中三个不同行业、即电信业、互联网业和有线电视业,又分属于分属工信部(电信网、互联网)和广电总局(广播电视网)管领。这种分而治之的管理模式,似乎注定让所有改革者望而却步,加之广电和电信双方都未做好技术、业务、运营等方面的准备,行业管理体制及对未来民用信息产业发展的方向判断等多种原因,此事一经运作即迎来困难重重,举步维艰。于是乎,我们看到两大部委十二年的利益纠葛,曾五度被打回的方案文本,淋漓尽致地凸显出三网融合在中国的超高难度,上述原因造成的迟滞,阻碍了中国消费者分享数字革命成果的进程,更成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瓶颈。
合并大幕下的客户之争
实现和推动三网融合的发展本应是产业链上相关企业自发的行为,但是由于三网融合的三网都属于政府监管严格的敏感行业,部门利益丰厚,故业内的相关人员部把精力集中到高层政策倾向上来,相互博弈的行业都希望在目前的情况下争取到更多的政策倾斜。
这不由得让笔者想起了上世纪90年代的那场战争,广电总局旗下的各个地方广电,纷纷在传统的有线电视业务之外,一方面推出有线数字高清电视,另一方面积极从事宽带接入等电信业务,以解决数字高清电视传输时的带宽不足。资深一点的网民一定还记得,当时各大城市纷纷推出了基于广电入户同轴网络的宽带服务,与传统电话线拨号/ISDN竞争,此举无疑动了电信运营商的奶酪,也就有了前文述及的那个楚河汉界般造就了广电、电信互不进入格局的“82号文”从那一天起,广电和电信的矛盾和积怨就被深深的埋下。表面上,双方都是端坐而听话的好孩子,而贯穿始末的IPTV集成播控、客户端管理和带宽标准之争却始终在暗流涌动,私底下的角力一刻也没有停过。
说到底这就是一场激烈的客户争夺战,在物理条件业已不成为决定性障碍的今天,三网融合,良性竞争的格局早已成为应然。目前,用户选择互联网接入服务(即宽带服务)时,只能在三大电信运营商中选择,而有线电视服务则没有选择,三网融合实现后,用户可以在四家运营商的“宽带 互动电视”服务面前作选择,竞争性大大增强(但视频节目播控权被归于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管辖”)。在视频业务之外,网络游戏、电子商务等增值服务的潜力也已清晰可见。将EPG、计费、用户服务等内容算作播控权范围内之后,广电借此也掌控了整个未来三网融合业务方面的制高点,基于政策高压下催生的并网方案,正在让双方按着既定的路线实现合围。
前路漫漫
然而即使是在高层强势力推之下,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近来日益加快的三网融合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最终或将阻碍三网融合的真正对称进入。
一方面,在“三网融合”趋势下电台、电视台和有线电视网络公司不仅要实现海量内容资源的存储和管理,还要整合视频、数据等多种信息资源,提供综合信息服务,这对存储容量,计算效率等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而当下的并网格局实际上是将一项权利分置于广电和公信两个监管部门。这种政出多门的格局容易导致后期产生矛盾后的管理困难,事实上,即使是在国务院今年明确三网融合进程时间表的前提下,双方仍然为了谁掌控主动权而争论不休,甚至在双方协作制订三网融合试点方案时,都没有停止争斗。即便方案已强制出台,广电和工信之间也依然各自为政,在一段时期内,“共赢”也许都只能是一种美好愿望。
另一方面,在舆论导向、信息安全等方面,政府显然更青睐广电部门,而非市场化程度高的电信运营商。依据方案,广电总局不仅独占了电信运营商梦寐以求的互联网电视(IPTV)集成播控平台的独家建设和管理权,还拿到了通过有线电视网开展完整的互联网接入、数据传送和IP电话等传统电信业务:工信部则在关键业务上守土成功,保住了电信运营商独享的电话号码分配权。如此一来,三网融合后内容的控制将让广电部门一朝权在手,而与此同时,这根炙手可热的权杖也将广电部门推向舆论发难的风口浪尖,到那个时候在此方面落败的工信部和各大运营商显然更乐于隔岸观火。
分久必合
现如今,都市人生活的点滴早已被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通信网,以电话网(包括移动通信网)为代表的传统电信网和以有线电视为代表的广播电视网这三张大网所覆盖,但要真正厘清这三者的关系,理顺时下这如火如荼的“三网融合”的过程,就要把时间轴调回到十几年前……
从1997年4月在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提出“三网”的概念以来,政策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四个阶段:1997年~2001年政府出于监管的需要,严格要求双方不能混业经营(著名的82号文),国务院办公厅明确要求电信部门不得从事广电业务、广电部门不得从事电信业务,双方必须坚决贯彻执行:2001年,2006年,WTO和市场化的推进松动了政策的钳制,发改委提出在条件成熟时,推动电信和广播电视市场相互开放、业务交叉竞争;从2006年开始,双方相互摆名车马进入对方的城池,“十一五规划”也强调要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在技术和整台基础设施资源方面,对推进三网融合作了明确的要求:今年开年以来,三网融合的进程骤然加快,决策层在推动三网融合的过程中展露铁腕,6月6日,在国务院高层领导主持的办公会上,试点方案第六稿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推出,6月30日三网融合的12个试点城市确定,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确定2015年全面实现三网融合……
大势所趋
抬眼看世界,多网合并早已成为大势所趋。2000年12月,英国政府将电信规制局独立电视委员会等五家机构合并成立统一的管制机构,并在2005年6月正式实现在固定与移动网络间的无缝切换,英国民众尽享数字融合带来的便利。
根据权威测算,如果实行三网融合,中国每年将减少重复建设资金约2000亿元,城市居民每家每年至少可以节省开支四五百元,而借力于固定宽带网络上所承载的媒体与娱乐业务收入将促进我国GDP增长约0.8个百分点,而这还仅仅只是个开始……无论是从社会发展的需求、用户利益或是产业本身的利益出发,三网融合都能带来积极的效应。
然而同样的规划,同样的时间,在我们这儿实现的就充满着变数。因为覆盖我们生活的三张网,分别代表着现代信息产业中三个不同行业、即电信业、互联网业和有线电视业,又分属于分属工信部(电信网、互联网)和广电总局(广播电视网)管领。这种分而治之的管理模式,似乎注定让所有改革者望而却步,加之广电和电信双方都未做好技术、业务、运营等方面的准备,行业管理体制及对未来民用信息产业发展的方向判断等多种原因,此事一经运作即迎来困难重重,举步维艰。于是乎,我们看到两大部委十二年的利益纠葛,曾五度被打回的方案文本,淋漓尽致地凸显出三网融合在中国的超高难度,上述原因造成的迟滞,阻碍了中国消费者分享数字革命成果的进程,更成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瓶颈。
合并大幕下的客户之争
实现和推动三网融合的发展本应是产业链上相关企业自发的行为,但是由于三网融合的三网都属于政府监管严格的敏感行业,部门利益丰厚,故业内的相关人员部把精力集中到高层政策倾向上来,相互博弈的行业都希望在目前的情况下争取到更多的政策倾斜。
这不由得让笔者想起了上世纪90年代的那场战争,广电总局旗下的各个地方广电,纷纷在传统的有线电视业务之外,一方面推出有线数字高清电视,另一方面积极从事宽带接入等电信业务,以解决数字高清电视传输时的带宽不足。资深一点的网民一定还记得,当时各大城市纷纷推出了基于广电入户同轴网络的宽带服务,与传统电话线拨号/ISDN竞争,此举无疑动了电信运营商的奶酪,也就有了前文述及的那个楚河汉界般造就了广电、电信互不进入格局的“82号文”从那一天起,广电和电信的矛盾和积怨就被深深的埋下。表面上,双方都是端坐而听话的好孩子,而贯穿始末的IPTV集成播控、客户端管理和带宽标准之争却始终在暗流涌动,私底下的角力一刻也没有停过。
说到底这就是一场激烈的客户争夺战,在物理条件业已不成为决定性障碍的今天,三网融合,良性竞争的格局早已成为应然。目前,用户选择互联网接入服务(即宽带服务)时,只能在三大电信运营商中选择,而有线电视服务则没有选择,三网融合实现后,用户可以在四家运营商的“宽带 互动电视”服务面前作选择,竞争性大大增强(但视频节目播控权被归于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管辖”)。在视频业务之外,网络游戏、电子商务等增值服务的潜力也已清晰可见。将EPG、计费、用户服务等内容算作播控权范围内之后,广电借此也掌控了整个未来三网融合业务方面的制高点,基于政策高压下催生的并网方案,正在让双方按着既定的路线实现合围。
前路漫漫
然而即使是在高层强势力推之下,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近来日益加快的三网融合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最终或将阻碍三网融合的真正对称进入。
一方面,在“三网融合”趋势下电台、电视台和有线电视网络公司不仅要实现海量内容资源的存储和管理,还要整合视频、数据等多种信息资源,提供综合信息服务,这对存储容量,计算效率等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而当下的并网格局实际上是将一项权利分置于广电和公信两个监管部门。这种政出多门的格局容易导致后期产生矛盾后的管理困难,事实上,即使是在国务院今年明确三网融合进程时间表的前提下,双方仍然为了谁掌控主动权而争论不休,甚至在双方协作制订三网融合试点方案时,都没有停止争斗。即便方案已强制出台,广电和工信之间也依然各自为政,在一段时期内,“共赢”也许都只能是一种美好愿望。
另一方面,在舆论导向、信息安全等方面,政府显然更青睐广电部门,而非市场化程度高的电信运营商。依据方案,广电总局不仅独占了电信运营商梦寐以求的互联网电视(IPTV)集成播控平台的独家建设和管理权,还拿到了通过有线电视网开展完整的互联网接入、数据传送和IP电话等传统电信业务:工信部则在关键业务上守土成功,保住了电信运营商独享的电话号码分配权。如此一来,三网融合后内容的控制将让广电部门一朝权在手,而与此同时,这根炙手可热的权杖也将广电部门推向舆论发难的风口浪尖,到那个时候在此方面落败的工信部和各大运营商显然更乐于隔岸观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