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使我们对一堂课的评价与研讨,能够站得住脚、很饱满、有深度,课堂观察与记录是它重要的基础。
课堂观察,很多教师习惯称为“听课”。我们为什么不用“听课”,而改用“课堂观察”,并不只是在词语上翻新。因为,用“听课”,好像我们只关注课堂里的“声音”,其实是很不准确的。我们评课与研课的人,不仅要关注课堂里的声音,同时还要关注课堂里的师生的情感、情绪与行为等,而捕捉“情感、情绪与行为”这些信息,仅仅靠“听”,是没有办法完成的。此外,这些年我们说“听课”,还有一个虽未明言却实际存在的事实,即我们“听课”只是“听老师上课”,说得更不客气一些,就是纷纷涌来的“听课”者,把他们主要的,甚至是全部的注意力都投放在上课教师身上。这些“听课”者即使也留心了上课的学生,但也只是把学生行为表现当作印证教师“教”得高明或无效的证据来关心,而不是把它当作教师“教”的依据与评判教师“教”的好坏的依据来关注。
这就有严重的问题。
我们知道,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有计划、有组织地促进学生发展。学生实实在在的发展,既是学校所有工作的归宿,也是评判教师教学工作成效高低、乃至成败的最终依据。所以,当我们评判一位教师课堂教学成效的时候,必须高度关注这位教师的“教”给学生的“学”带来多大帮助。而要了解这一点,评课与研课的人,显然必须在课堂上把重要的精力放在学生身上,投放到学生的表情观察上以及情绪、情感与行为等的把握上。而这一切,非依靠评课、研课者“观察”不可。所以,我们主张用“课堂观察”代替原来习惯用的“听课”。
一、课堂观察的基本原则
课堂观察具有一些基本原则。首先,观察者要尊重上课教师,尊重他(她)的教学,把一个“外来者”进入课堂后带来的干扰,尽可能降到最低点。
课堂教学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而且也是一项很神圣的工作。夸美纽斯说它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工作”。它以传播人类文明为特色,以呵护、培育青少年心灵成长为基本职能。教师作为专业工作者,他(她)的专业工作必须得到一切进入他(她)的专业工作领地者(包括评课者与研课者)的尊重。我们知道,一般而言,只要有陌生人进入课堂,多少都会给课堂教学工作带来干扰。然而,为了开展教学研究,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教师更好地专业发展,我们又总需要进入课堂进行研究。把研究者挡在课堂之外以“尊重”教师,固不可取。但是,从研究者一方而言,进入课堂也一定要“低调”,要把可能带来的干扰降到最低。这也是一种课堂教学研究的伦理。
其次,课堂观察者要尽可能选择既方便观察教师,又便于观察学生的位置。目前中小学教室及座位安排,不太便于课堂观察者观察。即使一些建有专门“听课教室”的学校,往往也都把“听课者”的位置安排在学生的后方。这样的位置,从对课堂教学的干扰上说,固然“最低”。可是,观察者很难观察到学生的表情和一些细致的动作,能够观察的多是教师的表情与动作。我们认为,只观察教师(教)的观察,是不完整的观察。说得严重一些,只注意观察教师(教)的观察,是落后的“教师中心”的教育观在课堂观察中的表现,在新课程背景下,是理应被我们摒弃的陋习。
二、课堂观察的基本准备
一个进入课堂、准备进行课堂观察的人,如果要增强自己观察的专业性,需要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如记录的纸与笔,是我们都不能忘记的必备品。但这还不够,我们还要带一张课堂观察表。这非常重要。
这张表是我国中小学现行的教室座位排列状况。有了这张表,就可以很容易把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况,准确地记录下来,为课后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避免以前记录课堂教学中常见的生1、生2、生3等这样不确定的、模糊的状况。比如,要是第二组第五排左边的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这个同学就可以简单记为“生251”,当堂记录的时候,还可以更简洁地记为“251”。依此类推。这样一堂课记下来,不仅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教师与学生对话多少次,而且还可以清楚地知道教师向哪位同学发问,与哪位同学主动发问、发问几次,整堂课教师提问的范围、分布情况,等等,获得大量宝贵的研究信息。
一些重大的课堂教学的教例研究,如果有条件,现场记录的同时,应配上录音、录像设备。需要提醒的是,即使运用现场录像,也不能代替现场的人员观察及文字记录。当然,这些记录是可以交替运用,相互补充的。
一个专业的课堂观察者与研究者,是不会贸然地进入课堂,总会在做了必要的准备之后才进入课堂。有效的课堂观察,要求观察者在进入课堂前要掌握一些基本情况。如教师即将执教的这节课是哪个年级、第几单元的课,观察者也要对这节课所处的年段与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有大致的了解,要知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前所学过的相关内容有哪些,与后续的教学内容有何联系,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在哪里。如果条件许可,最好还要了解执教班级学生的情况,尤其是学生学习这节课的有利与不利之处有哪些。有了这些准备,课堂观察时,就会目标明确,积极主动。评课、研课时,也会多一些专业性、合理性与建设性,少一些想当然、个人独断。当然,要做的准备可能还有很多,但做好这些是最基本的要求。
三、课堂观察的基本步骤
进入课堂之后,观察者一般按以下步骤观察为宜。
首先,记下这节课的课题、执教老师信息、开课时间、学校及班级。
其次,如前所述,选择一个较妥当的观察点。在我国现行中小学教室座位格局下,如有可能,坐在靠墙的两侧为好,但以不超过第一排学生为原则。这样,既可以保证观察者最大限度地观察到学生与教师,也不至于过多干扰教师教学。
选好观察点后,利用课前宝贵的几分钟时间,抓紧清点全班学生人数、各组分布情况,最好男、女生分布情况都能在前面那张表上标记出来。这时的工作做得越细致,观察、分析的时候就越便利。
开始上课,一定要记下准确的上课时间(因为有时候,上课实际时间与作息时间表并不一致)。以后每隔五分钟在自己记录本上标记一次时间,直至下课。这样,我们就能清楚教学活动在时间维度上的推进。 此外,观察者还必须记下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些重要问题与重大事件的起始时间。比如,教师或学生提出某一重要问题,何时提出,何时结束。教师提出一个重要教学任务,何时提出,何时结束,等等。这些重要的课堂事件,应该是观察者重点观察的聚焦点,当然需要有更详尽的记录,因为,这也是课后评课或研课的重点。
这样记下来的一堂课,教学活动既有较为清晰的空间分布,也有较为准确的时间延续,还有重大事件的“特写镜头”记录。课堂记录便是一个立体的课堂实录,而不像从前那样,只是一个简单的时间流水账。
另外一个观察记录的技巧,是尽可能有两到三个人配合。每个人都要从头至尾地记,但每个人都有一个分工,一个侧重点。比如,某人侧重观察记录一二小组活动,某人侧重记录三四小组活动,某人侧重记录老师活动。这是因为课堂教学一般推进较快、信息量大,一个人难以及时、面面俱到地把自己的观察都记录下来。必须强调的是,每个人必须从头至尾地记,每人虽各有侧重点,但不能只记一点。否则,课后相互补充的时候,困难很大,以至于有的人的记录毫无价值。
四、课堂观察记录的整理
当然,课堂观察,由于观察者记录的时候求快,很多元素需要用代号,这些代号要求一致。如“教师”用“S”、“学生”用数字码(如“251”等)、“板书”用“B”、“讨论”用“D”、“呈现”用“P”等等,各人采用的符号可以不同,但一旦定下来,最好不要更换,要保持一致性。如果是一个观察小组,小组内采用的符号,最好也要一致,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混乱。
等到课后整理这些“速记式”的课堂记录时,应要求把它们还原为一般人都能看懂的文字或数字,增强记录的公用性。
课堂记录的整理,一般越早越好。就是说,下课之后尽可能快地整理出来。因为离开课堂教学结束时间越短,当事人(包括观察者)对这节课的记忆信息越多、越清晰。及时地整理记录,遇到一些没记下来、或没记清楚的地方,可以凭着记忆来补充完善。不但观察者自己可以补充完善,其他当事者,如执教老师、那节课上的学生或其他参与这次活动的人员,都可以帮助补充完善,这样就有可能减少错误,也可以避免信息、尤其是重要信息的遗漏,为合理、科学地评课研课,提供良好的基础。
这样整理出来的一节课,为我们从质与量两个方面研讨、评价这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要评好一节课,还需要我们具有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与良好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责任编辑:朱蕴茝)
课堂观察,很多教师习惯称为“听课”。我们为什么不用“听课”,而改用“课堂观察”,并不只是在词语上翻新。因为,用“听课”,好像我们只关注课堂里的“声音”,其实是很不准确的。我们评课与研课的人,不仅要关注课堂里的声音,同时还要关注课堂里的师生的情感、情绪与行为等,而捕捉“情感、情绪与行为”这些信息,仅仅靠“听”,是没有办法完成的。此外,这些年我们说“听课”,还有一个虽未明言却实际存在的事实,即我们“听课”只是“听老师上课”,说得更不客气一些,就是纷纷涌来的“听课”者,把他们主要的,甚至是全部的注意力都投放在上课教师身上。这些“听课”者即使也留心了上课的学生,但也只是把学生行为表现当作印证教师“教”得高明或无效的证据来关心,而不是把它当作教师“教”的依据与评判教师“教”的好坏的依据来关注。
这就有严重的问题。
我们知道,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有计划、有组织地促进学生发展。学生实实在在的发展,既是学校所有工作的归宿,也是评判教师教学工作成效高低、乃至成败的最终依据。所以,当我们评判一位教师课堂教学成效的时候,必须高度关注这位教师的“教”给学生的“学”带来多大帮助。而要了解这一点,评课与研课的人,显然必须在课堂上把重要的精力放在学生身上,投放到学生的表情观察上以及情绪、情感与行为等的把握上。而这一切,非依靠评课、研课者“观察”不可。所以,我们主张用“课堂观察”代替原来习惯用的“听课”。
一、课堂观察的基本原则
课堂观察具有一些基本原则。首先,观察者要尊重上课教师,尊重他(她)的教学,把一个“外来者”进入课堂后带来的干扰,尽可能降到最低点。
课堂教学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而且也是一项很神圣的工作。夸美纽斯说它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工作”。它以传播人类文明为特色,以呵护、培育青少年心灵成长为基本职能。教师作为专业工作者,他(她)的专业工作必须得到一切进入他(她)的专业工作领地者(包括评课者与研课者)的尊重。我们知道,一般而言,只要有陌生人进入课堂,多少都会给课堂教学工作带来干扰。然而,为了开展教学研究,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教师更好地专业发展,我们又总需要进入课堂进行研究。把研究者挡在课堂之外以“尊重”教师,固不可取。但是,从研究者一方而言,进入课堂也一定要“低调”,要把可能带来的干扰降到最低。这也是一种课堂教学研究的伦理。
其次,课堂观察者要尽可能选择既方便观察教师,又便于观察学生的位置。目前中小学教室及座位安排,不太便于课堂观察者观察。即使一些建有专门“听课教室”的学校,往往也都把“听课者”的位置安排在学生的后方。这样的位置,从对课堂教学的干扰上说,固然“最低”。可是,观察者很难观察到学生的表情和一些细致的动作,能够观察的多是教师的表情与动作。我们认为,只观察教师(教)的观察,是不完整的观察。说得严重一些,只注意观察教师(教)的观察,是落后的“教师中心”的教育观在课堂观察中的表现,在新课程背景下,是理应被我们摒弃的陋习。
二、课堂观察的基本准备
一个进入课堂、准备进行课堂观察的人,如果要增强自己观察的专业性,需要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如记录的纸与笔,是我们都不能忘记的必备品。但这还不够,我们还要带一张课堂观察表。这非常重要。
这张表是我国中小学现行的教室座位排列状况。有了这张表,就可以很容易把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况,准确地记录下来,为课后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避免以前记录课堂教学中常见的生1、生2、生3等这样不确定的、模糊的状况。比如,要是第二组第五排左边的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这个同学就可以简单记为“生251”,当堂记录的时候,还可以更简洁地记为“251”。依此类推。这样一堂课记下来,不仅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教师与学生对话多少次,而且还可以清楚地知道教师向哪位同学发问,与哪位同学主动发问、发问几次,整堂课教师提问的范围、分布情况,等等,获得大量宝贵的研究信息。
一些重大的课堂教学的教例研究,如果有条件,现场记录的同时,应配上录音、录像设备。需要提醒的是,即使运用现场录像,也不能代替现场的人员观察及文字记录。当然,这些记录是可以交替运用,相互补充的。
一个专业的课堂观察者与研究者,是不会贸然地进入课堂,总会在做了必要的准备之后才进入课堂。有效的课堂观察,要求观察者在进入课堂前要掌握一些基本情况。如教师即将执教的这节课是哪个年级、第几单元的课,观察者也要对这节课所处的年段与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有大致的了解,要知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前所学过的相关内容有哪些,与后续的教学内容有何联系,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在哪里。如果条件许可,最好还要了解执教班级学生的情况,尤其是学生学习这节课的有利与不利之处有哪些。有了这些准备,课堂观察时,就会目标明确,积极主动。评课、研课时,也会多一些专业性、合理性与建设性,少一些想当然、个人独断。当然,要做的准备可能还有很多,但做好这些是最基本的要求。
三、课堂观察的基本步骤
进入课堂之后,观察者一般按以下步骤观察为宜。
首先,记下这节课的课题、执教老师信息、开课时间、学校及班级。
其次,如前所述,选择一个较妥当的观察点。在我国现行中小学教室座位格局下,如有可能,坐在靠墙的两侧为好,但以不超过第一排学生为原则。这样,既可以保证观察者最大限度地观察到学生与教师,也不至于过多干扰教师教学。
选好观察点后,利用课前宝贵的几分钟时间,抓紧清点全班学生人数、各组分布情况,最好男、女生分布情况都能在前面那张表上标记出来。这时的工作做得越细致,观察、分析的时候就越便利。
开始上课,一定要记下准确的上课时间(因为有时候,上课实际时间与作息时间表并不一致)。以后每隔五分钟在自己记录本上标记一次时间,直至下课。这样,我们就能清楚教学活动在时间维度上的推进。 此外,观察者还必须记下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些重要问题与重大事件的起始时间。比如,教师或学生提出某一重要问题,何时提出,何时结束。教师提出一个重要教学任务,何时提出,何时结束,等等。这些重要的课堂事件,应该是观察者重点观察的聚焦点,当然需要有更详尽的记录,因为,这也是课后评课或研课的重点。
这样记下来的一堂课,教学活动既有较为清晰的空间分布,也有较为准确的时间延续,还有重大事件的“特写镜头”记录。课堂记录便是一个立体的课堂实录,而不像从前那样,只是一个简单的时间流水账。
另外一个观察记录的技巧,是尽可能有两到三个人配合。每个人都要从头至尾地记,但每个人都有一个分工,一个侧重点。比如,某人侧重观察记录一二小组活动,某人侧重记录三四小组活动,某人侧重记录老师活动。这是因为课堂教学一般推进较快、信息量大,一个人难以及时、面面俱到地把自己的观察都记录下来。必须强调的是,每个人必须从头至尾地记,每人虽各有侧重点,但不能只记一点。否则,课后相互补充的时候,困难很大,以至于有的人的记录毫无价值。
四、课堂观察记录的整理
当然,课堂观察,由于观察者记录的时候求快,很多元素需要用代号,这些代号要求一致。如“教师”用“S”、“学生”用数字码(如“251”等)、“板书”用“B”、“讨论”用“D”、“呈现”用“P”等等,各人采用的符号可以不同,但一旦定下来,最好不要更换,要保持一致性。如果是一个观察小组,小组内采用的符号,最好也要一致,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混乱。
等到课后整理这些“速记式”的课堂记录时,应要求把它们还原为一般人都能看懂的文字或数字,增强记录的公用性。
课堂记录的整理,一般越早越好。就是说,下课之后尽可能快地整理出来。因为离开课堂教学结束时间越短,当事人(包括观察者)对这节课的记忆信息越多、越清晰。及时地整理记录,遇到一些没记下来、或没记清楚的地方,可以凭着记忆来补充完善。不但观察者自己可以补充完善,其他当事者,如执教老师、那节课上的学生或其他参与这次活动的人员,都可以帮助补充完善,这样就有可能减少错误,也可以避免信息、尤其是重要信息的遗漏,为合理、科学地评课研课,提供良好的基础。
这样整理出来的一节课,为我们从质与量两个方面研讨、评价这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要评好一节课,还需要我们具有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与良好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责任编辑:朱蕴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