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指出:“全社会尊重教师,广大教师更应该自尊自励,努力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以人民教师特有的人格魅力、学术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全社会的尊重。”这话指明了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方向。确实,在高等教育中,教师的师德素养关系着高校生存和发展的走向,关系着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更关系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决定着未来的国民素质。
一、高等教育师德建设的主体——高校教师
一般来说,大学生无论是在文化知识技能还是思想道德品质方面,都还不够成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仍处于形成过程中,因此,在教育活动中,高校教师显然处于较高的指导性的地位。每一节课知识传授的方式和程度,备课的深度和广度,课堂组织的导向及进程,作业批改的认真程度,对每一个学生的耐心和关怀程度,为学生排忧解难的态度等等,主要是通过教师工作的自觉自主而体现的。高校教师的劳动在时间上富有特殊的弹性。只有理论课、实训课、辅导答疑课的时间是限定的,而大量的劳动时间由个体自由支配。在劳动空间上,高校教师不“坐班”,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甚至家中,都可以成为劳动场所,这一空间自由就使得教师内在动力的培植特别重要。良好师德的形成,受许多因素和条件的制约,如:教师的个人因素、学生因素、高等院校的教师评价机制、社会环境因素等。尽管影响师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从总体上看,教师本人的学识水平、道德水准、责任感、价值观、身心修养、团队精神、人生价值的定位等内在的反应才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凸现师德建设中教师自身的主体性作用,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展示教师在师德建设中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教师自觉地提升职业理想、增强职业责任、端正职业态度、提高职业技能、端正职业作风,才能充分体现教师在师德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高校师德建设应当以高校教师为本,弘扬高校教师的主体地位。在强调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强调奉献精神的同时,凸现师德建设对教师个人和教师群体的意义和价值,满足教师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需要。让每一个高校教师都明白:师生之间是互相映衬的,教师在创造性的教学科研活动中,获得职业的成就感,获得人生的意义,在照亮学生的同时也使自己的人生更加辉煌。让每一个高校教师都能自觉地积极地完善师德修养,保持师德建设永不衰竭的动力。
二、高等教育师德建设的关键——师生关系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趋于稳定,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增强,他们对事物的理解也已逐步趋于抽象化,因此,他们对教师已不再仅仅是感情上的依恋,而是从品德、学识、兴趣、能力等方面去要求和期望。如果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没有良好的职业形象,学生的期待就会落空,这样就限制了师生的交往;即使有交往,也是“貌合神离”,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就会受到影响。教师要经常研究学生,体验他们的感受,不仅听懂他们的语言,而且理解他们的思想,体会他们利用语言所传达的感情。
大学实行的是一种相对松散的管理模式,这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独创性,所以高校教师更应该注重与学生的心灵交流,而不仅是在课堂上完成我说你听的教学过程。
在有关院校组织学生评价自己“心目中最好的老师”的工作环节中,学生普遍选择和蔼可亲、脾气好;能够听取学生的意见、信任鼓励学生;宽容,能够理解与关心学生;幽默风趣,有人格魅力;认真负责的教师。这表现出学生渴望与教师建立平等信任、关心理解、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亦师亦友”关系。
高校师生关系在情感和角色期待上具有互动性。高校师生关系是一种成年人之间的关系,双方的情感都具有一定的成熟度,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态度和情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教师对学生付之以热忱、关怀、负责,学生就会报之以尊重、感谢、认真,反之,如果对学生冷漠、敷衍、鄙视,学生会同样表现出轻视、厌恶和马虎。情感的互动将会对教与学的效果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由于大学生具有较高的认知理解能力,在接收到教师的关爱、尊重和期待后,其中的绝大部分会调动一切潜能,克服困难向期待目标奋进。同样,学生对教师的良好配合也会对教师的工作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高校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应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严格教育和全面要求学生,尽力构建和谐的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三、高等教育师德建设的主要途径——教育教学
教育教学是高校育人的主要途径,教师对待教育教学的态度既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成败,又关系到高校人才的质量。因此,教师必须确立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的主体对象是人,只有把人的教育作为教学主体,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才能发挥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和出众的创造力,实现知识向能力的发展。从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激发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形成学习信念,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教书育人是老师的根本职责,教师要出色地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努力学习,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为了在学生眼前点燃一个知识的火花,教师本身就要吸取一个光的海洋。”广博精深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熟练出色的专业技能,是为师者最起码的条件,也是高校教师赢得学生和社会尊重的奥秘。
教育的组织能力是由教育教学工作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这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一般性能力和特殊性能力,如职业性的语言表达能力、处理教材内容能力、观察和研究学生的能力、处理突发事故的能力、操作教学流程的能力等,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既要克服传统的“传授——接受”的教学方法体系,建立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目的,以师生共同活动为途径的新的教学方法体系,又要重视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把学科知识和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教育放在重要地位。
四、高校教师必备的伦理素养——关爱学生
高校教师是大学生健康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大学生正处于长身体、学知识、立志向的重要时期,他们的可塑性大、模仿力强,极易受到他人和环境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对大学生发挥着教育引导作用,既影响一个人的学生时代,又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因此高校教师必须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在建设过程中要多层次地把师德建设与教书育人的实际结合起来,把关爱学生当成自己必备的伦理素养,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自己的学生。
关爱学生是教师最高贵的职业情感。西方现代教育家罗素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是啊,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当高校教师真正地把关爱大学生当成自己全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出发点的时候,教师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才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从而生成有效的教育。
不论教师的教学技能、技巧多么精湛,如果缺乏对学生的关爱和体贴,如果学生没有将学习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行动,那教师的“教”就只是单向意义的灌输。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关爱,才能使学生产生饱满的学习热情,形成强烈的进取心,在成长过程中取得较快的进步。能让学生感受到师爱的高尚和美好,感受到人格的真、善、美所在,从而懂得真诚与合作的价值,并能够用同样的情感去对待自己的老师、同学、亲人、朋友和他人。
老师态度和蔼可亲,善于鼓励和引导,实际言行经常体现出对学生的关心和尊重,能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指导,这样学生就能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爱的双向交流,也会使师生感情融洽、关系和谐。
著名教育家刘佛年提出:“所谓师德,或者说是教师修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但最重要的,我认为是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态度就是对事业的态度,这是修养中最重要的内容。”将对待学生的态度与对待事业的态度提升到同样的高度,这是高尚师德的体现,是对教育事业对学生无比热爱的表现。有了爱,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就会有丰富的灵感和活力,就能够真正从自己的工作中体验到人生的最高价值和最大乐趣。
参考文献:
张鼎如 张国荣:《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高校师德建设》,《莆田学院学报》2008年2月。
黄少强《新时期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重点的研究》,《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张敏《尊重关爱学生——教师必备的职业道德》,《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5月。
高静,武汉商业服务学院中文副教授;罗双燕,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讲师。
一、高等教育师德建设的主体——高校教师
一般来说,大学生无论是在文化知识技能还是思想道德品质方面,都还不够成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仍处于形成过程中,因此,在教育活动中,高校教师显然处于较高的指导性的地位。每一节课知识传授的方式和程度,备课的深度和广度,课堂组织的导向及进程,作业批改的认真程度,对每一个学生的耐心和关怀程度,为学生排忧解难的态度等等,主要是通过教师工作的自觉自主而体现的。高校教师的劳动在时间上富有特殊的弹性。只有理论课、实训课、辅导答疑课的时间是限定的,而大量的劳动时间由个体自由支配。在劳动空间上,高校教师不“坐班”,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甚至家中,都可以成为劳动场所,这一空间自由就使得教师内在动力的培植特别重要。良好师德的形成,受许多因素和条件的制约,如:教师的个人因素、学生因素、高等院校的教师评价机制、社会环境因素等。尽管影响师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从总体上看,教师本人的学识水平、道德水准、责任感、价值观、身心修养、团队精神、人生价值的定位等内在的反应才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凸现师德建设中教师自身的主体性作用,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展示教师在师德建设中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教师自觉地提升职业理想、增强职业责任、端正职业态度、提高职业技能、端正职业作风,才能充分体现教师在师德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高校师德建设应当以高校教师为本,弘扬高校教师的主体地位。在强调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强调奉献精神的同时,凸现师德建设对教师个人和教师群体的意义和价值,满足教师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需要。让每一个高校教师都明白:师生之间是互相映衬的,教师在创造性的教学科研活动中,获得职业的成就感,获得人生的意义,在照亮学生的同时也使自己的人生更加辉煌。让每一个高校教师都能自觉地积极地完善师德修养,保持师德建设永不衰竭的动力。
二、高等教育师德建设的关键——师生关系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趋于稳定,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增强,他们对事物的理解也已逐步趋于抽象化,因此,他们对教师已不再仅仅是感情上的依恋,而是从品德、学识、兴趣、能力等方面去要求和期望。如果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没有良好的职业形象,学生的期待就会落空,这样就限制了师生的交往;即使有交往,也是“貌合神离”,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就会受到影响。教师要经常研究学生,体验他们的感受,不仅听懂他们的语言,而且理解他们的思想,体会他们利用语言所传达的感情。
大学实行的是一种相对松散的管理模式,这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独创性,所以高校教师更应该注重与学生的心灵交流,而不仅是在课堂上完成我说你听的教学过程。
在有关院校组织学生评价自己“心目中最好的老师”的工作环节中,学生普遍选择和蔼可亲、脾气好;能够听取学生的意见、信任鼓励学生;宽容,能够理解与关心学生;幽默风趣,有人格魅力;认真负责的教师。这表现出学生渴望与教师建立平等信任、关心理解、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亦师亦友”关系。
高校师生关系在情感和角色期待上具有互动性。高校师生关系是一种成年人之间的关系,双方的情感都具有一定的成熟度,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态度和情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教师对学生付之以热忱、关怀、负责,学生就会报之以尊重、感谢、认真,反之,如果对学生冷漠、敷衍、鄙视,学生会同样表现出轻视、厌恶和马虎。情感的互动将会对教与学的效果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由于大学生具有较高的认知理解能力,在接收到教师的关爱、尊重和期待后,其中的绝大部分会调动一切潜能,克服困难向期待目标奋进。同样,学生对教师的良好配合也会对教师的工作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高校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应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严格教育和全面要求学生,尽力构建和谐的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三、高等教育师德建设的主要途径——教育教学
教育教学是高校育人的主要途径,教师对待教育教学的态度既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成败,又关系到高校人才的质量。因此,教师必须确立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的主体对象是人,只有把人的教育作为教学主体,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才能发挥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和出众的创造力,实现知识向能力的发展。从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激发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形成学习信念,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教书育人是老师的根本职责,教师要出色地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努力学习,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为了在学生眼前点燃一个知识的火花,教师本身就要吸取一个光的海洋。”广博精深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熟练出色的专业技能,是为师者最起码的条件,也是高校教师赢得学生和社会尊重的奥秘。
教育的组织能力是由教育教学工作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这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一般性能力和特殊性能力,如职业性的语言表达能力、处理教材内容能力、观察和研究学生的能力、处理突发事故的能力、操作教学流程的能力等,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既要克服传统的“传授——接受”的教学方法体系,建立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目的,以师生共同活动为途径的新的教学方法体系,又要重视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把学科知识和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教育放在重要地位。
四、高校教师必备的伦理素养——关爱学生
高校教师是大学生健康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大学生正处于长身体、学知识、立志向的重要时期,他们的可塑性大、模仿力强,极易受到他人和环境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对大学生发挥着教育引导作用,既影响一个人的学生时代,又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因此高校教师必须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在建设过程中要多层次地把师德建设与教书育人的实际结合起来,把关爱学生当成自己必备的伦理素养,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自己的学生。
关爱学生是教师最高贵的职业情感。西方现代教育家罗素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是啊,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当高校教师真正地把关爱大学生当成自己全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出发点的时候,教师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才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从而生成有效的教育。
不论教师的教学技能、技巧多么精湛,如果缺乏对学生的关爱和体贴,如果学生没有将学习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行动,那教师的“教”就只是单向意义的灌输。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关爱,才能使学生产生饱满的学习热情,形成强烈的进取心,在成长过程中取得较快的进步。能让学生感受到师爱的高尚和美好,感受到人格的真、善、美所在,从而懂得真诚与合作的价值,并能够用同样的情感去对待自己的老师、同学、亲人、朋友和他人。
老师态度和蔼可亲,善于鼓励和引导,实际言行经常体现出对学生的关心和尊重,能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指导,这样学生就能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爱的双向交流,也会使师生感情融洽、关系和谐。
著名教育家刘佛年提出:“所谓师德,或者说是教师修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但最重要的,我认为是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态度就是对事业的态度,这是修养中最重要的内容。”将对待学生的态度与对待事业的态度提升到同样的高度,这是高尚师德的体现,是对教育事业对学生无比热爱的表现。有了爱,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就会有丰富的灵感和活力,就能够真正从自己的工作中体验到人生的最高价值和最大乐趣。
参考文献:
张鼎如 张国荣:《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高校师德建设》,《莆田学院学报》2008年2月。
黄少强《新时期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重点的研究》,《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张敏《尊重关爱学生——教师必备的职业道德》,《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5月。
高静,武汉商业服务学院中文副教授;罗双燕,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