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深耕内容,突出特色,提升内容创新力
(一)《藏书报》内容特色分析
《藏书报》前身为《旧书信息报》,创刊于2000年5月,其内容变革基本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创刊到2005年,最早是为旧书收藏者交易提供平台,多关注古旧书市场交易信息、市场服务、市场态势,服务宗旨是“为好书找读者,为读者找好书”。市场的交易、指导是内容的核心,为相当一部分古旧书收藏爱好者、旧书经营者提供了便利。
第二阶段,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逐步进入网络时代,通过报上交易的渠道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很多原有读者改为到网上交易。认识到这一点,2005年12月,报纸正式更名为《藏书报》,注重对藏书界的报道,关注藏书人物,报道藏书界的动态,分析介绍古旧书版本等,突出“旧书新知”“古籍鉴藏”“红色收藏”等版面,从信息交易为核心转变为对藏书本体的报道,多挖掘藏书本身的版本价值、内容价值。
第三阶段,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报纸已经不能满足陕捷化、阅读碎片化的读者需求,那么内容该如何定位?2010年以后,由对藏书本体的介绍提升到对藏书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围绕这一核心,提供有深度的内容,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提供专业性强的内容,针对不同读者的需求提供定制化的专版专刊。从2014年开始,提出“定制化”出版理念,突出内容的针对性,根据读者的需求进行分众化的服务,先后推出《红色收藏专刊》《拍卖专刊》《三希堂藏书专刊》《阅读周刊》《古籍保护专刊》等,还有“问津书院”“文津典藏”专版等。特别是从2017年开始,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联合主办的《古籍保护专刊》成为特色突出、服务性强的专刊,在近年中华古籍保护事业大力发展的重要时期,成为全国性古籍保护事业专业宣传阵地,内容针对性强,紧紧围绕古籍保护,加强了对古籍保护相关话题的深度报道,先后推出“古籍保护学科建设高端访谈”“古籍修复人物报道”等,邀请业界权威专家撰写有关古籍保护、版本传承、古籍保护知识等。
纵观报纸内容的调整,虽经历了几个阶段,但总体的内容核心没有变:那就是始终围绕“藏书”界做文章,紧紧围绕与“藏书文化”相关的“纸质品收藏、经典阅读”,这恰恰成为《藏书报》的内容优势。因此,《藏书报》也被称为藏书界的专业报纸。这一内容特色让《藏书报》在众多纸媒中独树一帜,也是专业报纸的内容基础。
(二)内容挖掘存在不足
可以说,《藏书报》的内容在坚持特色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创新,但认真分析仍存有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发展的步伐。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引导力和影响力不足。《藏书报》是传统媒体,是每周一期的周报,但长久以来,作为报纸的新闻属性有所弱化,专业的深度报道缺乏,缺乏对行业热点的及时捕捉、深度报道,缺乏观点引导力。新闻板块虽抓住了业界关注的重点,做到了及时报道信息,但缺乏对业界大事做足、做深,泛泛报道比较多。2019年开始,报纸内容进行调整,在前8个版的内容设计上突出了针对性,3-6版强调一盘棋,突出对专业内专业选题的整体策划,但改进较少。另外,缺乏观点性文章。整体尚缺乏作为专业媒体的思想性。如今是全媒体时代,舆论主体多元化,传播平台多样化,作为专业特色突出的行业媒体,如果缺乏这些,内容不好看,也会削弱影响力。
2.专刊挖掘单一,内容创新不足。目前,《藏书报》仅有《古籍保护专刊》与《阅读专刊》常规出刊,最为成功的是《古籍保护专刊》,但针对业界的市场需求,其他有针对性内容的专刊没有开掘,个别有出现,但没有持续,昙花一现,未能形成影响。部分也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合作单位,考虑经济效益因素,没有挖掘出更多的分众化专刊。
(三)深耕内容,提升内容创新力
通过对上述内容优势与存在不足的分析,报纸转型升级首要的就是要认清行业报刊优势,提升内容创新力。《藏书报》不是日报,不是大众媒体,存在时效性较差、报道面单一的局限性。但在碎片化、多样化的多媒体环境中,其具有独特性、专业性、权成性等“先天”优势。《藏书报》多年来拥有相对稳定的受众,内容均为原创,这一点很珍贵。尽管目前的发行量没有大幅增长,但部分内容同步到微信公号进行转发时获得一定阅读量,也是读者的拓展。专业性的报纸有相对稳定的受众,有行业独特的内容,在行业新闻、专业报道上独具公信力和穿透力,其优势凸显,在全媒体时代其价值更待提升。越是专业性强的媒体,内容创新是赖以立身的根本,无论新兴技术如何改变,5G还是6G时代,优质内容都是王道。要继续深挖内容资源,在专业性基础上突出权威性、贴近性、思想性。行业报纸的看家本领就体现在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贴近性上,其在行业内独享的舆论中心地位是其他媒体无法取代的。
在内容和质量上深耕精作,扬己所长,实行内容的供给侧改革,坚持精准化、分众化,增强可读性、实用性、服务性,在报道形式、版面设计上推陈出新,不断增加读者对报纸的黏性,就能开创出一片新天地。今后应进一步将内容做专做细,专刊做深做精,欲在以下几方面着力:加大对业界热点、重要事件的捕捉,進行及时、专业、深度的报道;适当增加评论性文章,对业界某一现象展开深入分析和评述;突出专业性的基础上强调权威性,多邀请业界名家撰写专文,开辟有质量的“名家专栏”;深度挖掘专刊、特刊,进行更为细分的定制化出版。
二、多元发展,打造平台,提升延伸服务能力
(一)《藏书报》近年来运营方式探索与成效
1.深挖内容优势,定制化专版专刊出效益
近年来,《藏书报》始终强调内容的原创与策划,并借此开拓出版合作。陆续推出《三希堂藏书专刊》《阅读专刊》《古籍保护专刊》等。特别是2017年以来,与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合作的《古籍保护》专刊这一专业、特色化的专刊,为古籍保护事业开辟了一方舆论宣传阵地,有力推动了古籍保护事业的开展,连续三年合作并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可以说是对内容的深度挖掘所产生的效应。 2.纸媒+活动,拓展平台搭建
《藏书报》经过19年的运营,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专家资源和读者口碑。如何擦亮“藏书报”品牌,需要进一步在内容基础上谋划活动,搭建凝聚资源的平台,让品牌真正出效益。近年来,内容+活动的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最早谋划“公私藏书与经典阅读论坛”2016年与河北省图书馆实现活动落地。紧接着,2017年,再次创新方式,与沧州市发改委及当地文化部门实现合作,论坛长久落户沧州,成为“公私藏书与经典阅读(沧州)论坛”,实现了与政府部门的合作,并已连续举办三年。论坛中邀请国内高端专家学者,同时精心策划举办展览。最终编辑出版相关文集,成为延伸成果。
2017年至2018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设立、中央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扬等利好政策的基础上,联合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古籍保护中心,连续两年举办“京津冀文献资源的挖掘利用主题论坛”,“京津冀地方文献资源建设论坛”,用论坛活动凝聚相关资源。
3.纸媒+项目,让项目出效益
以专业内容为基础,拓展服务,开掘项目,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服务内容,从而创造效益。《藏书报》在“古籍保护”内容的基础上,开展了延伸项目的合作,2018年达成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项目合作。同时基于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在项目资金的申报方面努力谋划。
(二)拓展专业服务,打造藏书文化传播平台
过去的传统媒体,是以“读者”为中心,在互联网时代,则应转变思维,读者就是“用户”,要以“用户”为中心。面对丰富的媒介,用户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元的,这就对传统媒体带来相当大的影响。作为专业性强的媒体,要生存发展必须深深扎根行业,紧紧瞄准用户需求,能否找到用户的需求,为用户提供多元化需求将成为行业媒体的发展路径。
《藏书报》始终在探索拓展专业服务,探索多元化发展的路径,特别是在“内容+活动”“内容+图书销售”方面做出了成效。但仍需在提升内容创新力、提升自身影响力同时,满足收藏者、读书人,图书馆界等公共文化服务部门、藏书界、拍卖界等用户的多元化需求,打造藏书文化平台,提升服务能力。
今后仍应深入“纸媒+”模式,充分发挥平台作用,拓展服务。具体有以下几点:凝聚业界的专家形成专家智库;为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专业指导。如对民间古籍文献收藏者来说,专业的藏书、古籍保护、购藏知识及指导就是他们的需求,一方面可以通过活动为藏书者和专家搭建桥梁,另一方面可通过培训课程提供服务。今年以来,《藏书报》与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合作,已举办首期民间古籍收藏保护培训班,获得成功。这也是纸媒+培訓的模式,提升了服务能力。如针对经典阅读需求,可提供全民阅读推广专家的阅读推广专业辅导服务,可通过一定的视频课程、语音课程等提供服务。
三、融合发展,转型升级,增强传媒生长力
从多媒体到全媒体,再到融媒体,媒体融合理念不断精进,各家媒体的探索实践也推向纵深。《藏书报》既是传统媒体又是行业媒体,在多媒体互联网时代,乘势而为,坚持内容特色,改进观念,创新升级发展路径,实现跨越发展大有可为。
(一)充分认识新媒体的新特点,积极转变传统媒体编辑思维,强化内容建设
以互联网思维展开策划,注重读者的阅读体验和服务需求,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短小直观、快速新活、便利互动等优势。新媒体介入使传统行业报纸展现了生机与活力。在理念和思路上,要强化媒体融合新思维。传统行业报纸,要主动适应当前媒体环境的改变,积极融入媒体融合发展的浪潮,树立和强化互联网思维,站在互联网时代的高度,重新审视自身媒体定位、社会公众需求及业内读者需要,主动适应并全面掌握互联网信息传播特点和方式,增强产品意识、服务意识、市场意识、品牌意识和创新意识,进一步强化融合理念,彻底打破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两张皮”的现象,推进从相“加”到相“融”。
采编人员要改变传统的编辑思维,由传统媒体编辑思维向品牌运营化编辑思维转变,从策划组稿开始就要考虑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不要单单考虑纸媒。报纸不再只是一张“纸”,而是包含多种媒介形式的“报”,因此,同一内容的多渠道、多方式传播就显得非常必要。在原有报纸内容呈现的情况下,增加短视频、适当音频等方式再加以传播就可获得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
(二)加强微信平台建设
从互联网的多媒体到移动互联的全媒体,这是前所未有的传播技术变革时代,也是媒体创新发展的重要历史关口。因此,传统行业报纸面临挑战与机遇并存,只要跟上时代步伐,改革创新,扬长避短,突出优势,就能实现新突破。
目前,报纸在新媒体方面的尝试主要是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拥有一定的粉丝量。可以说,是其内容优势奠定了基础,也收获了与纸媒不同的阅读群体。但这些远远不够,后续应加强微信平台建设,首先是除报上精华内容同步转发外,可推送业界专业性、服务性、时效性强的资讯,与报纸差异化发展;其次是增加与读者的互动,利用微信开展读者调查、读者评选,将微信平台打造成读者管理平台;另外是利用微信平台大力加强对自身活动、举措的宣传推广。
(三)逐步探索新媒体产品
可逐步探索针对专业性强的视频直播、视频课程,提供线上知识服务等。在报纸转型升级的进程中,对于专业报纸来说,创新内容,增强引导力;打造平台,提升服务力;融合新媒体,探索增长点,是发展路径。
(一)《藏书报》内容特色分析
《藏书报》前身为《旧书信息报》,创刊于2000年5月,其内容变革基本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创刊到2005年,最早是为旧书收藏者交易提供平台,多关注古旧书市场交易信息、市场服务、市场态势,服务宗旨是“为好书找读者,为读者找好书”。市场的交易、指导是内容的核心,为相当一部分古旧书收藏爱好者、旧书经营者提供了便利。
第二阶段,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逐步进入网络时代,通过报上交易的渠道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很多原有读者改为到网上交易。认识到这一点,2005年12月,报纸正式更名为《藏书报》,注重对藏书界的报道,关注藏书人物,报道藏书界的动态,分析介绍古旧书版本等,突出“旧书新知”“古籍鉴藏”“红色收藏”等版面,从信息交易为核心转变为对藏书本体的报道,多挖掘藏书本身的版本价值、内容价值。
第三阶段,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报纸已经不能满足陕捷化、阅读碎片化的读者需求,那么内容该如何定位?2010年以后,由对藏书本体的介绍提升到对藏书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围绕这一核心,提供有深度的内容,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提供专业性强的内容,针对不同读者的需求提供定制化的专版专刊。从2014年开始,提出“定制化”出版理念,突出内容的针对性,根据读者的需求进行分众化的服务,先后推出《红色收藏专刊》《拍卖专刊》《三希堂藏书专刊》《阅读周刊》《古籍保护专刊》等,还有“问津书院”“文津典藏”专版等。特别是从2017年开始,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联合主办的《古籍保护专刊》成为特色突出、服务性强的专刊,在近年中华古籍保护事业大力发展的重要时期,成为全国性古籍保护事业专业宣传阵地,内容针对性强,紧紧围绕古籍保护,加强了对古籍保护相关话题的深度报道,先后推出“古籍保护学科建设高端访谈”“古籍修复人物报道”等,邀请业界权威专家撰写有关古籍保护、版本传承、古籍保护知识等。
纵观报纸内容的调整,虽经历了几个阶段,但总体的内容核心没有变:那就是始终围绕“藏书”界做文章,紧紧围绕与“藏书文化”相关的“纸质品收藏、经典阅读”,这恰恰成为《藏书报》的内容优势。因此,《藏书报》也被称为藏书界的专业报纸。这一内容特色让《藏书报》在众多纸媒中独树一帜,也是专业报纸的内容基础。
(二)内容挖掘存在不足
可以说,《藏书报》的内容在坚持特色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创新,但认真分析仍存有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发展的步伐。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引导力和影响力不足。《藏书报》是传统媒体,是每周一期的周报,但长久以来,作为报纸的新闻属性有所弱化,专业的深度报道缺乏,缺乏对行业热点的及时捕捉、深度报道,缺乏观点引导力。新闻板块虽抓住了业界关注的重点,做到了及时报道信息,但缺乏对业界大事做足、做深,泛泛报道比较多。2019年开始,报纸内容进行调整,在前8个版的内容设计上突出了针对性,3-6版强调一盘棋,突出对专业内专业选题的整体策划,但改进较少。另外,缺乏观点性文章。整体尚缺乏作为专业媒体的思想性。如今是全媒体时代,舆论主体多元化,传播平台多样化,作为专业特色突出的行业媒体,如果缺乏这些,内容不好看,也会削弱影响力。
2.专刊挖掘单一,内容创新不足。目前,《藏书报》仅有《古籍保护专刊》与《阅读专刊》常规出刊,最为成功的是《古籍保护专刊》,但针对业界的市场需求,其他有针对性内容的专刊没有开掘,个别有出现,但没有持续,昙花一现,未能形成影响。部分也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合作单位,考虑经济效益因素,没有挖掘出更多的分众化专刊。
(三)深耕内容,提升内容创新力
通过对上述内容优势与存在不足的分析,报纸转型升级首要的就是要认清行业报刊优势,提升内容创新力。《藏书报》不是日报,不是大众媒体,存在时效性较差、报道面单一的局限性。但在碎片化、多样化的多媒体环境中,其具有独特性、专业性、权成性等“先天”优势。《藏书报》多年来拥有相对稳定的受众,内容均为原创,这一点很珍贵。尽管目前的发行量没有大幅增长,但部分内容同步到微信公号进行转发时获得一定阅读量,也是读者的拓展。专业性的报纸有相对稳定的受众,有行业独特的内容,在行业新闻、专业报道上独具公信力和穿透力,其优势凸显,在全媒体时代其价值更待提升。越是专业性强的媒体,内容创新是赖以立身的根本,无论新兴技术如何改变,5G还是6G时代,优质内容都是王道。要继续深挖内容资源,在专业性基础上突出权威性、贴近性、思想性。行业报纸的看家本领就体现在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贴近性上,其在行业内独享的舆论中心地位是其他媒体无法取代的。
在内容和质量上深耕精作,扬己所长,实行内容的供给侧改革,坚持精准化、分众化,增强可读性、实用性、服务性,在报道形式、版面设计上推陈出新,不断增加读者对报纸的黏性,就能开创出一片新天地。今后应进一步将内容做专做细,专刊做深做精,欲在以下几方面着力:加大对业界热点、重要事件的捕捉,進行及时、专业、深度的报道;适当增加评论性文章,对业界某一现象展开深入分析和评述;突出专业性的基础上强调权威性,多邀请业界名家撰写专文,开辟有质量的“名家专栏”;深度挖掘专刊、特刊,进行更为细分的定制化出版。
二、多元发展,打造平台,提升延伸服务能力
(一)《藏书报》近年来运营方式探索与成效
1.深挖内容优势,定制化专版专刊出效益
近年来,《藏书报》始终强调内容的原创与策划,并借此开拓出版合作。陆续推出《三希堂藏书专刊》《阅读专刊》《古籍保护专刊》等。特别是2017年以来,与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合作的《古籍保护》专刊这一专业、特色化的专刊,为古籍保护事业开辟了一方舆论宣传阵地,有力推动了古籍保护事业的开展,连续三年合作并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可以说是对内容的深度挖掘所产生的效应。 2.纸媒+活动,拓展平台搭建
《藏书报》经过19年的运营,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专家资源和读者口碑。如何擦亮“藏书报”品牌,需要进一步在内容基础上谋划活动,搭建凝聚资源的平台,让品牌真正出效益。近年来,内容+活动的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最早谋划“公私藏书与经典阅读论坛”2016年与河北省图书馆实现活动落地。紧接着,2017年,再次创新方式,与沧州市发改委及当地文化部门实现合作,论坛长久落户沧州,成为“公私藏书与经典阅读(沧州)论坛”,实现了与政府部门的合作,并已连续举办三年。论坛中邀请国内高端专家学者,同时精心策划举办展览。最终编辑出版相关文集,成为延伸成果。
2017年至2018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设立、中央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扬等利好政策的基础上,联合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古籍保护中心,连续两年举办“京津冀文献资源的挖掘利用主题论坛”,“京津冀地方文献资源建设论坛”,用论坛活动凝聚相关资源。
3.纸媒+项目,让项目出效益
以专业内容为基础,拓展服务,开掘项目,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服务内容,从而创造效益。《藏书报》在“古籍保护”内容的基础上,开展了延伸项目的合作,2018年达成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项目合作。同时基于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在项目资金的申报方面努力谋划。
(二)拓展专业服务,打造藏书文化传播平台
过去的传统媒体,是以“读者”为中心,在互联网时代,则应转变思维,读者就是“用户”,要以“用户”为中心。面对丰富的媒介,用户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元的,这就对传统媒体带来相当大的影响。作为专业性强的媒体,要生存发展必须深深扎根行业,紧紧瞄准用户需求,能否找到用户的需求,为用户提供多元化需求将成为行业媒体的发展路径。
《藏书报》始终在探索拓展专业服务,探索多元化发展的路径,特别是在“内容+活动”“内容+图书销售”方面做出了成效。但仍需在提升内容创新力、提升自身影响力同时,满足收藏者、读书人,图书馆界等公共文化服务部门、藏书界、拍卖界等用户的多元化需求,打造藏书文化平台,提升服务能力。
今后仍应深入“纸媒+”模式,充分发挥平台作用,拓展服务。具体有以下几点:凝聚业界的专家形成专家智库;为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专业指导。如对民间古籍文献收藏者来说,专业的藏书、古籍保护、购藏知识及指导就是他们的需求,一方面可以通过活动为藏书者和专家搭建桥梁,另一方面可通过培训课程提供服务。今年以来,《藏书报》与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合作,已举办首期民间古籍收藏保护培训班,获得成功。这也是纸媒+培訓的模式,提升了服务能力。如针对经典阅读需求,可提供全民阅读推广专家的阅读推广专业辅导服务,可通过一定的视频课程、语音课程等提供服务。
三、融合发展,转型升级,增强传媒生长力
从多媒体到全媒体,再到融媒体,媒体融合理念不断精进,各家媒体的探索实践也推向纵深。《藏书报》既是传统媒体又是行业媒体,在多媒体互联网时代,乘势而为,坚持内容特色,改进观念,创新升级发展路径,实现跨越发展大有可为。
(一)充分认识新媒体的新特点,积极转变传统媒体编辑思维,强化内容建设
以互联网思维展开策划,注重读者的阅读体验和服务需求,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短小直观、快速新活、便利互动等优势。新媒体介入使传统行业报纸展现了生机与活力。在理念和思路上,要强化媒体融合新思维。传统行业报纸,要主动适应当前媒体环境的改变,积极融入媒体融合发展的浪潮,树立和强化互联网思维,站在互联网时代的高度,重新审视自身媒体定位、社会公众需求及业内读者需要,主动适应并全面掌握互联网信息传播特点和方式,增强产品意识、服务意识、市场意识、品牌意识和创新意识,进一步强化融合理念,彻底打破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两张皮”的现象,推进从相“加”到相“融”。
采编人员要改变传统的编辑思维,由传统媒体编辑思维向品牌运营化编辑思维转变,从策划组稿开始就要考虑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不要单单考虑纸媒。报纸不再只是一张“纸”,而是包含多种媒介形式的“报”,因此,同一内容的多渠道、多方式传播就显得非常必要。在原有报纸内容呈现的情况下,增加短视频、适当音频等方式再加以传播就可获得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
(二)加强微信平台建设
从互联网的多媒体到移动互联的全媒体,这是前所未有的传播技术变革时代,也是媒体创新发展的重要历史关口。因此,传统行业报纸面临挑战与机遇并存,只要跟上时代步伐,改革创新,扬长避短,突出优势,就能实现新突破。
目前,报纸在新媒体方面的尝试主要是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拥有一定的粉丝量。可以说,是其内容优势奠定了基础,也收获了与纸媒不同的阅读群体。但这些远远不够,后续应加强微信平台建设,首先是除报上精华内容同步转发外,可推送业界专业性、服务性、时效性强的资讯,与报纸差异化发展;其次是增加与读者的互动,利用微信开展读者调查、读者评选,将微信平台打造成读者管理平台;另外是利用微信平台大力加强对自身活动、举措的宣传推广。
(三)逐步探索新媒体产品
可逐步探索针对专业性强的视频直播、视频课程,提供线上知识服务等。在报纸转型升级的进程中,对于专业报纸来说,创新内容,增强引导力;打造平台,提升服务力;融合新媒体,探索增长点,是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