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拿出尖刀咬紧牙关,撬开指甲放出淤血,看上去,王珍洪内心无比强大;斜倚在凉床上,看着短视频竟会泪眼婆娑,事实上,王珍洪内心却很柔软。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五大三粗的苗家汉子,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用生命践行初心和使命,带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普子镇大龙桥村村民摘掉了深度贫困村帽子,而自己却积劳成疾。2020年5月28日凌晨,因罹患包括肝癌等在内的16种疾病,王珍洪永远地闭上了双眼,生命定格在48岁。
在普子镇党委书记何成军看来,王珍洪在职的8年,各项工作均可圈可点,特别是扶贫方面。
“他的离去,让人悲痛,让人不舍,更让人惋惜。”普子镇镇长杨小刚如是叹惜。
对普子镇凤凰村党支部书记冯顺奎来说,镇上辖8个村3个社区,王珍洪是他们中最优秀的党支部书记,是他们的标兵和榜样。
省吃俭用,为让这个家的光景更好一点
6月4日,艳阳透过云层普照大地,在普子山的田野和阡陌间投下斑驳光影。
大龙桥村1组,红色的鞭炮碎屑散落在小道上。
两天前,王珍洪的骨灰刚下葬。
王珍洪膝下儿女双全。长女王光润2019年9月从部队退役后,在重庆北站北广场找了一份安检员的工作,次子王峻在重庆科创职业学院就读。
回忆起陪伴父亲的最后一段时光,坐在独凳上的王光润,托着腮,哭成了泪人。
5月17日,王珍洪实在是疼痛难忍,乘坐大巴车赶往重庆就医。
“父亲不会轻易到主城区看病,我猜他一定病得不轻。”当天下午4点,接到电话后,王光润心急火燎地赶到车站迎接。
看着父亲走路时大汗淋漓,王光润不觉揪心起来。然而,接下来短短10天时间,由忐忑、煎熬,再到痛苦、绝望,这位24岁的姑娘经历了迄今人生最灰暗的时刻。
肝硬化、肾衰竭、尿毒症、神经性感染……新桥医院主治医生给出的检查结果多达16种病症。直至这时,父亲才告诉王光润,去年12月,他就被确诊为原发性肝癌,只是为了不让家人担心,所以才故意隐瞒。
5月19日晚,王珍洪痛得全身冒虚汗。“一剂吗啡止痛药剂,只能管十来分钟。”束手无策的王光润,只能机械地重复着给父亲擦拭汗水的动作。
一天之后,王珍洪倒在了等待核磁共振检查的路上,再也没有醒来。那一刻,无计可施的王光润只能任由泪水沿着脸颊流淌。
尽管人事不省,但王珍洪的电话却仍然响个不停。
“王支书,我们坎上的两口子又在吵架,麻烦你快点来劝一下。”
“王支书,我娃儿的户口你看能不能帮忙给转回来?”
“王支书,我们村里有没有团组织?”
……
每个电话,王光润都耐心解答,她想即使父亲哪天走了,也不能给他留下遗憾。
天不遂人愿。5月28日4:48,王珍洪带着对家人的亏欠、对亲友的不舍、对未来的期待,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眼泪仍旧止不住地往下流,王光润双手放在脸上抹了抹,“老爸说,这些年为了脱贫攻坚,自己经常风里来雨里去,没能照顾好家人。如果他走了,这个重任就交给我了”。
在王光润眼中,父亲有时候内心很强大,有一次给村民运石子压伤了左手中指,他拿把尖刀撬掉指甲便把里面的淤血放了出来;但有时候内心又无比柔软,他斜倚在凉床上看手机短视频,动情时还会流下眼泪。
现在,这一切都成了回忆,埋藏在王光润的心底最深处。
王珍洪的妻子田维芬比他小3岁。床下两双王珍洪生前穿过的沾满泥土的胶鞋,拇指大的破洞有好几处,望着望着,田维芬泪如雨下:“双方父母走得早,我和他勤扒苦做、省吃俭用,为的就是让这个家的光景能更好一点。没想到,他突然就离我们而去。”
“有时候,我做好了饭,他一接到村民电话,放下碗筷就跑了。”田维芬哽咽着说,“组织信任他不容易,我不能给他拖后腿。上个月,他身体实在受不了,到镇卫生院住了8天,出院手续还是我去给他办的。”
披荆斩棘,破解全村村民饮水难题
在村民追忆下,王珍洪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一幕幕场景,如放电影般清晰地重现出来。
大龙桥村幅员面积22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小组,678户2383人,曾是彭水115个深度贫困村之一。2013年10月,王珍洪當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益凡当时担任村综治专干,今年已是他和王珍洪并肩战斗的第七个年头。
“村里无阵地、无资金、无项目,村民通行难、吃水难、照明难。”李益凡说,“三无三难”是当年村子最真实的写照。在王珍洪的带领下,现在一切都已得到改善。
57岁的马明胜住在半山腰,吃水问题困扰着祖祖辈辈,也困扰了他大半辈子。每逢干旱时节,马明胜就只能去普子河取水,乱石路上一个往返至少要花两个半小时。
马明胜忆起过往说:“以前我们用洗脸水洗脚,用洗脚水洗洋芋,再用洗洋芋的水喂猪,生怕洒落一点。”
现在,庙坝建起了一口加盖的水池,蓄水量达900立方米,大龙桥村2组200余人的吃水问题得到保障。“多亏了王书记,如果不是他带队进山找水,可能我们现在还饱受干渴之苦。”通水的那天,马明胜喜不自禁。
马明胜高兴地说,不仅人,就连他家喂的猪,现在都是喝的自来水,龙头一拧,“哗哗哗”就流出来了。
像这样的水池,大龙桥村共有38口。
“我们村一半以上的人长年累月受到饮水困扰。作为基层干部,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2017年7月,王珍洪带头进山寻找水源时的动员令,至今响彻在李益凡的耳际。
包括他俩在内的村组干部4人,一手拿镰刀一手拿木棍,背着干粮在深山老林中披荆斩棘。
李益凡清楚地记得,那时正是盛夏,树木都快烤焦了,“王书记走在前面,‘嗖’地一声,一条一米来长的菜花蛇从跟前窜了出来。他本来就怕蛇,吓得一个踉跄。但镇定下来后,又带领我们继续向山头进发”。 经过一个星期的翻山越岭,一行人最终在海拔1100多米的心口湾和1300多米的响洞子找到两处碗口粗的水源。
李益凡说,纵然身上被划出一道又一道血印,但想着全村人的饮水难题得到彻底破解,大家全然不顾累累伤痕,“尤其是在心口湾找到水源的那一刻,王书记又蹦又跳,开心得像个孩子”。
“大义灭亲”,主动提议取消伯母低保
王珍洪长眠在生他养他的普子山,坟冢距离他伯母冉隆菊的房屋,直线距离不到10米。
满头银丝、佝偻着背,6月4日上午10点,冉隆菊正在切着刚收割回来的莲花白,然后晾晒在簸箕中。70歲出头的冉隆菊,两个女儿早已出嫁,儿子又在新疆定居,2016年老伴去世后,平时她都是一个人住在这里。
对冉隆菊来说,王珍洪是她看着长大的,虽然不是亲儿子,但比亲儿子还要亲。
“以后再有个三病两痛,可怎么办?”冉隆菊放下手中切菜的刀,拿了张毛巾不停地擦拭泪水。
冉隆菊患有脑梗塞、高血压,还有眩晕症。“每当眩晕症病发时,感觉天昏地暗,睡在板凳上,似乎整个屋子都在转动。”冉隆菊说,每次王珍洪都是第一时间赶到,用车将她送到县人民医院检查治疗。
冉隆菊没想到,这么好的侄儿说走就走了,甚至来不及道别。
但是,冉隆菊和王珍洪之间也曾有过嫌隙,而且让她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释怀。
因丈夫患有食道癌,冉隆菊一度举步维艰。无奈之下,她于2015年向村里提交申请,经过公开评议并考虑到实际难处,村里最终将其一家纳入低保户,每月享有500元低保金。
次年下半年,丈夫离世,少了药费的大笔开销。虽然低保金减半,但冉隆菊已很知足,“多的不说,吃米吃油完全够了”。
然而,让冉隆菊万万没想到的是,2018年夏天召开的一次群众评议会上,王珍洪竟第一个站了出来,主动提议取消她的低保。
“虽然嘴上不说,但我心头还是有个结。”冉隆菊说,尽管同期取消的低保户多达23家。在她看来,王珍洪的举动无异于“大义灭亲”,为此,自己好几个月都没搭理他。
但后来,想到丈夫在世时,每次就医都是侄儿接送,挂号、检查、拿药,上上下下跑个不停,不晓得内情的还以为他们是父子关系。渐渐地,冉隆菊开始理解王珍洪,“他也有他的难处,他肯定不想有人在背后戳他的脊梁骨”。
软磨硬泡,帮贫困户每周省下48元车费
大龙桥村2组,一栋低矮木瓦房中,住着54岁的冉业琼和妻子秦成香。夫妻俩是附近众所周知的病秧子,两个女儿都已出嫁。两人平时都称呼王珍洪为“王书记”,但内心深处却早已将其视作恩人甚至是亲人。
冉业琼更是直言不讳地说,如果不是王书记出手相助,恐怕自己早就不在世上了。说话间,他卷起裤脚,小腿处结痂后的伤疤渗出斑斑血迹,“没办法,透析之后痒得很,只有不停地挠,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之所以透析,还得从4年前说起。2016年,为了补贴家用,冉业琼远赴福建漳州打零工。就在当年9月,冉业琼突发全身肿胀,就医后被确诊为尿毒症。
次女因先天性心脏病刚做完手术,再加上妻子也做了胆囊手术,他这一病,让本就一贫如洗的家庭雪上加霜。
然而,病还得治。冉业琼东拼西凑借来一万多元,单是做首次手术治疗就已所剩无几,他只好拖着羸弱的身体回到老家“等死”。
就在冉业琼走投无路时,2018年1月,王珍洪成了他的帮扶责任人。“他让我只管治病,钱的问题大家一起想办法。”冉业琼坦言,如此大的开销,当时他以为王珍洪只是随口说说罢了。
但接下来王珍洪四处奔走,为冉业琼申请到了大病医疗救助,高达90%的医药费报销比例,让冉业琼鼓起了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勇气。
为了治病,每周二、四、六的凌晨4:40,冉业琼就得骑着三轮车赶到镇上,搭乘5:30的第一趟班车赶往县城,在县人民医院进行4个小时的透析治疗,然后又从县城往回赶。
考虑到减少冉业琼的花费,王珍洪软磨硬泡,最终,县城到普子镇的客运车辆经营户同意把冉业琼的车费从18元降到10元。
“可别小看了这8元钱,单边少8元,每周三次往返就要省48元。”冉业琼掰着手指头算了笔经济账,“可能很多人不在乎这几十块钱,但对我来说,这可是一笔大开销啊。”
如今,冉业琼夫妻俩每月能领700多元的低保金,王珍洪生前还帮秦成香落实了公益性岗位,每月有1000元的报酬。“政府每年还给我们几千块钱的产业扶持资金。”冉业琼说,这日子总算有了盼头。
不仅如此,王珍洪还利用人居环境整治政策,帮冉业琼平整了房前坝子,修复了屋后摇摇欲坠的墙面。正是在王珍洪的鼓励下,秦成香发展起了生猪养殖,仅此一项去年就有3万余元的收入。
当下恩人天人永隔,念着王珍洪的好,夫妻俩豆大的泪珠“吧嗒吧嗒”地往下流。
“救贫不救懒,扶贫先扶志,我们要强化贫困户的自身造血功能。”这是王珍洪生前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正是在他的对口帮扶下,包括冉业琼在内的5户贫困户,截至2019年底已全部脱贫。
埋头苦干,身患重病却埋藏心底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交通局派驻大龙桥村第一书记李光昌,于2018年3月6日到岗。
如今,初到村里时的情形,仍清晰烙印在李光昌的脑海。当天上午9点过,李光昌带着大包小袋来到村委会办公地时,王珍洪早已在门口等候,热情招呼过后,又帮忙搬东挪西。
个子高、块头大是王珍洪留给李光昌的第一印象,“一米七八的身高,体重有近200斤”。
按照上级组织要求,驻村干部的吃住都必须在村里。吃饭好解决,但住宿却成了难题。“村委会办公场所由原龙桥小学改建而来,没有住宿条件。王书记二话没说,跑到楼上就把他的办公室腾了出来,来到一楼和大家集体办公。”李光昌深情回忆道。
在李光昌眼中,王珍洪是个言语不多、喜欢埋头苦干的人,无论干啥事都是身先士卒,“秉持事不过夜的原则,尤其是挨家逐户排查‘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那段时间,下午四五点钟吃午饭是常有的事”。
李光昌清楚地记得,2018年9月,王珍洪出现全身酸痛乏力的症状。
“当时,正好碰上脱贫验收,他以为是工作劳累所致,没引起重视,就在村医务室拿了些注射用的止痛药。”如今,村委会副主任王益强在办公室帮王珍洪打针的照片,依然存在李光昌的手机相册中。
李光昌回忆,后来,状况仍不见好转,大家好说歹说,王珍洪才答应去了一趟医院。回来后,他只是说肌肉发炎,没什么大碍,就又投身到了脱贫战役中。
可事实上,诊断结果是肝硬化,医生叮嘱不要过于操劳、按时吃药,还要定期复查。“他把秘密埋藏在了心底,没告诉身边任何一个人,哪怕是他的妻子儿女。”对于自己的疏忽大意,李光昌深感自责。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大龙桥村的宁静。村里设有一个卡点,王珍洪和李益凡轮流值守。“加班熬夜在所难免,一守就是一个多月。”李益凡推测,饮食不规律可能加重了王珍洪的病情。
5月6日,普子镇召开脱贫攻坚百日大会战推进会,王珍洪因病住院缺席。
在李益凡记忆里,这是王珍洪少有的一次请假,“上午刚在镇卫生院输完液,下午他就用小货车给常年在外务工的农户喻仕双拉地基石。我当时见他脸色不怎么好,劝他好好休息,他说要早一点把老喻家的房子盖好,才能睡得着觉”。
正是在王珍洪的带领下,全村上下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大龙桥村2015年便成功甩掉了贫困帽,大步迈上了乡村振兴之路。统计数据显示,原有贫困户188户799人中,目前只剩下2户8人未脱贫。当下,村民人均年纯收入也从2013年的2500多元提高到了2019年的1万多元。
8年间,正是凭着一步一个脚印的辛勤付出,王珍洪才得以成长为一名受党员尊重、群众爱戴的好支书。
“建强班子的领头人、带领致富的引路人、解决困难的贴心人”,这是普子镇党委、政府给王珍洪总结的三重身份。
斯人已逝,王珍洪好支书的美誉将永驻大龙桥村干部群众心间。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五大三粗的苗家汉子,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用生命践行初心和使命,带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普子镇大龙桥村村民摘掉了深度贫困村帽子,而自己却积劳成疾。2020年5月28日凌晨,因罹患包括肝癌等在内的16种疾病,王珍洪永远地闭上了双眼,生命定格在48岁。
在普子镇党委书记何成军看来,王珍洪在职的8年,各项工作均可圈可点,特别是扶贫方面。
“他的离去,让人悲痛,让人不舍,更让人惋惜。”普子镇镇长杨小刚如是叹惜。
对普子镇凤凰村党支部书记冯顺奎来说,镇上辖8个村3个社区,王珍洪是他们中最优秀的党支部书记,是他们的标兵和榜样。
省吃俭用,为让这个家的光景更好一点
6月4日,艳阳透过云层普照大地,在普子山的田野和阡陌间投下斑驳光影。
大龙桥村1组,红色的鞭炮碎屑散落在小道上。
两天前,王珍洪的骨灰刚下葬。
王珍洪膝下儿女双全。长女王光润2019年9月从部队退役后,在重庆北站北广场找了一份安检员的工作,次子王峻在重庆科创职业学院就读。
回忆起陪伴父亲的最后一段时光,坐在独凳上的王光润,托着腮,哭成了泪人。
5月17日,王珍洪实在是疼痛难忍,乘坐大巴车赶往重庆就医。
“父亲不会轻易到主城区看病,我猜他一定病得不轻。”当天下午4点,接到电话后,王光润心急火燎地赶到车站迎接。
看着父亲走路时大汗淋漓,王光润不觉揪心起来。然而,接下来短短10天时间,由忐忑、煎熬,再到痛苦、绝望,这位24岁的姑娘经历了迄今人生最灰暗的时刻。
肝硬化、肾衰竭、尿毒症、神经性感染……新桥医院主治医生给出的检查结果多达16种病症。直至这时,父亲才告诉王光润,去年12月,他就被确诊为原发性肝癌,只是为了不让家人担心,所以才故意隐瞒。
5月19日晚,王珍洪痛得全身冒虚汗。“一剂吗啡止痛药剂,只能管十来分钟。”束手无策的王光润,只能机械地重复着给父亲擦拭汗水的动作。
一天之后,王珍洪倒在了等待核磁共振检查的路上,再也没有醒来。那一刻,无计可施的王光润只能任由泪水沿着脸颊流淌。
尽管人事不省,但王珍洪的电话却仍然响个不停。
“王支书,我们坎上的两口子又在吵架,麻烦你快点来劝一下。”
“王支书,我娃儿的户口你看能不能帮忙给转回来?”
“王支书,我们村里有没有团组织?”
……
每个电话,王光润都耐心解答,她想即使父亲哪天走了,也不能给他留下遗憾。
天不遂人愿。5月28日4:48,王珍洪带着对家人的亏欠、对亲友的不舍、对未来的期待,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眼泪仍旧止不住地往下流,王光润双手放在脸上抹了抹,“老爸说,这些年为了脱贫攻坚,自己经常风里来雨里去,没能照顾好家人。如果他走了,这个重任就交给我了”。
在王光润眼中,父亲有时候内心很强大,有一次给村民运石子压伤了左手中指,他拿把尖刀撬掉指甲便把里面的淤血放了出来;但有时候内心又无比柔软,他斜倚在凉床上看手机短视频,动情时还会流下眼泪。
现在,这一切都成了回忆,埋藏在王光润的心底最深处。
王珍洪的妻子田维芬比他小3岁。床下两双王珍洪生前穿过的沾满泥土的胶鞋,拇指大的破洞有好几处,望着望着,田维芬泪如雨下:“双方父母走得早,我和他勤扒苦做、省吃俭用,为的就是让这个家的光景能更好一点。没想到,他突然就离我们而去。”
“有时候,我做好了饭,他一接到村民电话,放下碗筷就跑了。”田维芬哽咽着说,“组织信任他不容易,我不能给他拖后腿。上个月,他身体实在受不了,到镇卫生院住了8天,出院手续还是我去给他办的。”
披荆斩棘,破解全村村民饮水难题
在村民追忆下,王珍洪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一幕幕场景,如放电影般清晰地重现出来。
大龙桥村幅员面积22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小组,678户2383人,曾是彭水115个深度贫困村之一。2013年10月,王珍洪當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益凡当时担任村综治专干,今年已是他和王珍洪并肩战斗的第七个年头。
“村里无阵地、无资金、无项目,村民通行难、吃水难、照明难。”李益凡说,“三无三难”是当年村子最真实的写照。在王珍洪的带领下,现在一切都已得到改善。
57岁的马明胜住在半山腰,吃水问题困扰着祖祖辈辈,也困扰了他大半辈子。每逢干旱时节,马明胜就只能去普子河取水,乱石路上一个往返至少要花两个半小时。
马明胜忆起过往说:“以前我们用洗脸水洗脚,用洗脚水洗洋芋,再用洗洋芋的水喂猪,生怕洒落一点。”
现在,庙坝建起了一口加盖的水池,蓄水量达900立方米,大龙桥村2组200余人的吃水问题得到保障。“多亏了王书记,如果不是他带队进山找水,可能我们现在还饱受干渴之苦。”通水的那天,马明胜喜不自禁。
马明胜高兴地说,不仅人,就连他家喂的猪,现在都是喝的自来水,龙头一拧,“哗哗哗”就流出来了。
像这样的水池,大龙桥村共有38口。
“我们村一半以上的人长年累月受到饮水困扰。作为基层干部,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2017年7月,王珍洪带头进山寻找水源时的动员令,至今响彻在李益凡的耳际。
包括他俩在内的村组干部4人,一手拿镰刀一手拿木棍,背着干粮在深山老林中披荆斩棘。
李益凡清楚地记得,那时正是盛夏,树木都快烤焦了,“王书记走在前面,‘嗖’地一声,一条一米来长的菜花蛇从跟前窜了出来。他本来就怕蛇,吓得一个踉跄。但镇定下来后,又带领我们继续向山头进发”。 经过一个星期的翻山越岭,一行人最终在海拔1100多米的心口湾和1300多米的响洞子找到两处碗口粗的水源。
李益凡说,纵然身上被划出一道又一道血印,但想着全村人的饮水难题得到彻底破解,大家全然不顾累累伤痕,“尤其是在心口湾找到水源的那一刻,王书记又蹦又跳,开心得像个孩子”。
“大义灭亲”,主动提议取消伯母低保
王珍洪长眠在生他养他的普子山,坟冢距离他伯母冉隆菊的房屋,直线距离不到10米。
满头银丝、佝偻着背,6月4日上午10点,冉隆菊正在切着刚收割回来的莲花白,然后晾晒在簸箕中。70歲出头的冉隆菊,两个女儿早已出嫁,儿子又在新疆定居,2016年老伴去世后,平时她都是一个人住在这里。
对冉隆菊来说,王珍洪是她看着长大的,虽然不是亲儿子,但比亲儿子还要亲。
“以后再有个三病两痛,可怎么办?”冉隆菊放下手中切菜的刀,拿了张毛巾不停地擦拭泪水。
冉隆菊患有脑梗塞、高血压,还有眩晕症。“每当眩晕症病发时,感觉天昏地暗,睡在板凳上,似乎整个屋子都在转动。”冉隆菊说,每次王珍洪都是第一时间赶到,用车将她送到县人民医院检查治疗。
冉隆菊没想到,这么好的侄儿说走就走了,甚至来不及道别。
但是,冉隆菊和王珍洪之间也曾有过嫌隙,而且让她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释怀。
因丈夫患有食道癌,冉隆菊一度举步维艰。无奈之下,她于2015年向村里提交申请,经过公开评议并考虑到实际难处,村里最终将其一家纳入低保户,每月享有500元低保金。
次年下半年,丈夫离世,少了药费的大笔开销。虽然低保金减半,但冉隆菊已很知足,“多的不说,吃米吃油完全够了”。
然而,让冉隆菊万万没想到的是,2018年夏天召开的一次群众评议会上,王珍洪竟第一个站了出来,主动提议取消她的低保。
“虽然嘴上不说,但我心头还是有个结。”冉隆菊说,尽管同期取消的低保户多达23家。在她看来,王珍洪的举动无异于“大义灭亲”,为此,自己好几个月都没搭理他。
但后来,想到丈夫在世时,每次就医都是侄儿接送,挂号、检查、拿药,上上下下跑个不停,不晓得内情的还以为他们是父子关系。渐渐地,冉隆菊开始理解王珍洪,“他也有他的难处,他肯定不想有人在背后戳他的脊梁骨”。
软磨硬泡,帮贫困户每周省下48元车费
大龙桥村2组,一栋低矮木瓦房中,住着54岁的冉业琼和妻子秦成香。夫妻俩是附近众所周知的病秧子,两个女儿都已出嫁。两人平时都称呼王珍洪为“王书记”,但内心深处却早已将其视作恩人甚至是亲人。
冉业琼更是直言不讳地说,如果不是王书记出手相助,恐怕自己早就不在世上了。说话间,他卷起裤脚,小腿处结痂后的伤疤渗出斑斑血迹,“没办法,透析之后痒得很,只有不停地挠,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之所以透析,还得从4年前说起。2016年,为了补贴家用,冉业琼远赴福建漳州打零工。就在当年9月,冉业琼突发全身肿胀,就医后被确诊为尿毒症。
次女因先天性心脏病刚做完手术,再加上妻子也做了胆囊手术,他这一病,让本就一贫如洗的家庭雪上加霜。
然而,病还得治。冉业琼东拼西凑借来一万多元,单是做首次手术治疗就已所剩无几,他只好拖着羸弱的身体回到老家“等死”。
就在冉业琼走投无路时,2018年1月,王珍洪成了他的帮扶责任人。“他让我只管治病,钱的问题大家一起想办法。”冉业琼坦言,如此大的开销,当时他以为王珍洪只是随口说说罢了。
但接下来王珍洪四处奔走,为冉业琼申请到了大病医疗救助,高达90%的医药费报销比例,让冉业琼鼓起了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勇气。
为了治病,每周二、四、六的凌晨4:40,冉业琼就得骑着三轮车赶到镇上,搭乘5:30的第一趟班车赶往县城,在县人民医院进行4个小时的透析治疗,然后又从县城往回赶。
考虑到减少冉业琼的花费,王珍洪软磨硬泡,最终,县城到普子镇的客运车辆经营户同意把冉业琼的车费从18元降到10元。
“可别小看了这8元钱,单边少8元,每周三次往返就要省48元。”冉业琼掰着手指头算了笔经济账,“可能很多人不在乎这几十块钱,但对我来说,这可是一笔大开销啊。”
如今,冉业琼夫妻俩每月能领700多元的低保金,王珍洪生前还帮秦成香落实了公益性岗位,每月有1000元的报酬。“政府每年还给我们几千块钱的产业扶持资金。”冉业琼说,这日子总算有了盼头。
不仅如此,王珍洪还利用人居环境整治政策,帮冉业琼平整了房前坝子,修复了屋后摇摇欲坠的墙面。正是在王珍洪的鼓励下,秦成香发展起了生猪养殖,仅此一项去年就有3万余元的收入。
当下恩人天人永隔,念着王珍洪的好,夫妻俩豆大的泪珠“吧嗒吧嗒”地往下流。
“救贫不救懒,扶贫先扶志,我们要强化贫困户的自身造血功能。”这是王珍洪生前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正是在他的对口帮扶下,包括冉业琼在内的5户贫困户,截至2019年底已全部脱贫。
埋头苦干,身患重病却埋藏心底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交通局派驻大龙桥村第一书记李光昌,于2018年3月6日到岗。
如今,初到村里时的情形,仍清晰烙印在李光昌的脑海。当天上午9点过,李光昌带着大包小袋来到村委会办公地时,王珍洪早已在门口等候,热情招呼过后,又帮忙搬东挪西。
个子高、块头大是王珍洪留给李光昌的第一印象,“一米七八的身高,体重有近200斤”。
按照上级组织要求,驻村干部的吃住都必须在村里。吃饭好解决,但住宿却成了难题。“村委会办公场所由原龙桥小学改建而来,没有住宿条件。王书记二话没说,跑到楼上就把他的办公室腾了出来,来到一楼和大家集体办公。”李光昌深情回忆道。
在李光昌眼中,王珍洪是个言语不多、喜欢埋头苦干的人,无论干啥事都是身先士卒,“秉持事不过夜的原则,尤其是挨家逐户排查‘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那段时间,下午四五点钟吃午饭是常有的事”。
李光昌清楚地记得,2018年9月,王珍洪出现全身酸痛乏力的症状。
“当时,正好碰上脱贫验收,他以为是工作劳累所致,没引起重视,就在村医务室拿了些注射用的止痛药。”如今,村委会副主任王益强在办公室帮王珍洪打针的照片,依然存在李光昌的手机相册中。
李光昌回忆,后来,状况仍不见好转,大家好说歹说,王珍洪才答应去了一趟医院。回来后,他只是说肌肉发炎,没什么大碍,就又投身到了脱贫战役中。
可事实上,诊断结果是肝硬化,医生叮嘱不要过于操劳、按时吃药,还要定期复查。“他把秘密埋藏在了心底,没告诉身边任何一个人,哪怕是他的妻子儿女。”对于自己的疏忽大意,李光昌深感自责。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大龙桥村的宁静。村里设有一个卡点,王珍洪和李益凡轮流值守。“加班熬夜在所难免,一守就是一个多月。”李益凡推测,饮食不规律可能加重了王珍洪的病情。
5月6日,普子镇召开脱贫攻坚百日大会战推进会,王珍洪因病住院缺席。
在李益凡记忆里,这是王珍洪少有的一次请假,“上午刚在镇卫生院输完液,下午他就用小货车给常年在外务工的农户喻仕双拉地基石。我当时见他脸色不怎么好,劝他好好休息,他说要早一点把老喻家的房子盖好,才能睡得着觉”。
正是在王珍洪的带领下,全村上下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大龙桥村2015年便成功甩掉了贫困帽,大步迈上了乡村振兴之路。统计数据显示,原有贫困户188户799人中,目前只剩下2户8人未脱贫。当下,村民人均年纯收入也从2013年的2500多元提高到了2019年的1万多元。
8年间,正是凭着一步一个脚印的辛勤付出,王珍洪才得以成长为一名受党员尊重、群众爱戴的好支书。
“建强班子的领头人、带领致富的引路人、解决困难的贴心人”,这是普子镇党委、政府给王珍洪总结的三重身份。
斯人已逝,王珍洪好支书的美誉将永驻大龙桥村干部群众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