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象一下,工业设计投入一元钱能够带动多少销售产值?”
2016年12月20日,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生产性服务业处,副处长杨华强抛出这样的问题。
“一元钱工业设计投入能够带动近138元的销售产值,这是工业设计带来的经济效益。”杨华强说。
在供给端强化工业设计,为重庆传统工业转型升级补上了关键的一环。
冷场
2007年,经过反复斟酌,在上海打拼多年的金浩决定回重庆创立一家汽车设计公司。
重庆是西南地区的老工业基地,制造业根基深厚。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30%以上的摩托车生产于此。
到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和城市道路的改善,家用汽车开始走俏,许多摩托车制造企业开始转向汽车生产。
产业转型孕育着新机遇。三十出头的金浩选择重新开始,是想抓住这样的机遇。
然而,现实却给金浩泼了一盆冷水。
从上海回到重庆,金浩和他的团队依然过着四处“找活”的日子。有时候,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得到的项目,价格却十分低廉。
业务不容易拓展,是公司新成立的缘故?
重庆支柱产业转型,但增长模式未变,市场变成“冷场”。这才是主要原因。
简单模仿成熟产品,竭力降低人力成本,持续扩大生产规模……因资金循环较快,许多摩托车制造企业不愿意改变这种粗放的增长方式。
而工业设计处于精细型增长的前端。它以用户为中心,整合市场需求、产品功能、结构外观,让各种配置达到最优,是“慢工出细活”的过程。
“如果企业没有创新的意识,再大的市场,都热不起来。”杨华强说,“不只汽车行业,那时候,重庆制造业大多是粗放的增长。”
这是一个痛点。
变暖
工业设计的痛点,是制造业的痛点。
财经媒体曾作过调查:生产单只售价为24美元的鼠标,一旦融入工业设计,制造企业每只可获得10.3美元的收益。如果没有任何设计投入,每只鼠标的利润仅为0.3美元。两者相差30多倍。
“0.3美元的利润”像重庆制造业的“缩影”。这样的痛点,重庆一直想要消除。
转机出现在2010年。
2010年,工信部等11个部委出台了《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三年后,首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培育认定工作启动。
借此契机,重庆市经信委相继出台了两个文件:《重庆市市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管理办法》和《重庆市工业设计体验中心和工业设计中心补助实施办法(暂行)》。
“我们想通过工业设计中心的建设,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改变制造型企业的固定思维。”杨华强解释说,“可能企业有这方面的人才,但没有把工业设计与产品开发、品牌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也没有建立有机的管理流程,工业设计对企业转型升级的作用发挥不出来。”
“规范管理,提供帮扶”,两份文件把工业设计与重庆制造业升级串联起来。
力帆摩托车工业设计中心、锦晖日用陶瓷工业设计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
长安汽车、隆鑫交通工具、宗申摩托车、玛格定制家居、大江动力、迪科汽车设计等被认定为“市级工业设计中心”。
立足重点产业,培育设计中心,到2015年底,示范作用开始显现。
重庆市市级以上的工业设计中心有8家,拥有专业设计人员980人;近两年设计研发累计投入5.3亿元;实现产业化制造项目193个,新增销售收入733.7亿元;申请专利2841项,授权2143项。
工业设计让企业的创新能力释放出来,成为重庆制造业创新的催化剂。杨华强说:“企业开始转变,它的市场在变暖。”
升级
培育工业设计中心,解冻潜在市场,只是“止痛”的开端。
重庆最终想要实现的是“设计强企,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
“工业设计不是单纯的外观设计。它是概念先行,一些好的想法,能够直接引导技术革新。”杨华强说,“我们积极搭建工业设计产业的生态链,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行业成熟了,带动效应自然会上去。”
2014年,重庆市经信委开始培养全产业链的专业设计服务——
引导工业企业探索从用户角度研究消费者的行为习惯、心理偏好,打造了多个集产品体验、消费行为研究、设计创新、品牌培育为一体的设计体验中心;
牵头筹建工业企业贷款担保“风险资金池”,充分发挥市区产业基金作用,形成设计产业融资体系,缓解专业工业设计企业融资难问题;
与韩国设计振兴院、韩国设计企业协会达成合作协议,共同建设韩国重庆设计产业基地,推进产业合作,加强人才培养;
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设计创新资源,搭建消费者、设计企业、制造企业及科研机构间的设计协作机制,培育与重庆支柱产业相关的设计产业集群。
至2016年底,从消费者行为研究到专业人才培养,再到设计创新,重庆工业设计产业的闭环正在形成。
“仅工业设计中心,每投资一元钱就能带动138元销售产值。工业设计成为带动制造业的引擎之一。” 杨华强说,“重视工业设计后,重庆造的品牌效益比过去更强。”
向上
2016年底,重庆宇杰汽车设计有限公司成立的第八年,金浩和团队四处“拉活”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
“从最初几十人的团队发展至现在的600多人,与北汽银翔、东风小康合作关系牢固。”团队成员罗川说,“发展工业设计,重庆是最合适的城市。”
是的,重庆的工业设计正在持续发力:力帆的Moto-House摩托车,长安的逸动小汽车,隆鑫的CR9摩托车等一批原创设计产品,让“重庆制”变成了“重庆造”,频频刷新单品的销售纪录。
2016年,重庆推荐装备、电子等重点行业89件工业设计产品,参选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评选,其中有50件进入大赛复评,入选率56%,数量位居全国第五,中西部第一。
到2020年,重庆计划培育5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30家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培养30个国内领先的设计师团队、50名设计领军人物,实施200个重点产品设计创新试点示范项目,培育10个市级创意设计产业园,工业设计的闭环将进一步得到完善。
“工业设计是重庆的创新驱动之一,它能够开启更美好的生活。”杨华强说,“要让一元钱工业设计释放出更大能量,重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更广阔的平台,凝聚更多的资源。”
2016年12月20日,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生产性服务业处,副处长杨华强抛出这样的问题。
“一元钱工业设计投入能够带动近138元的销售产值,这是工业设计带来的经济效益。”杨华强说。
在供给端强化工业设计,为重庆传统工业转型升级补上了关键的一环。
冷场
2007年,经过反复斟酌,在上海打拼多年的金浩决定回重庆创立一家汽车设计公司。
重庆是西南地区的老工业基地,制造业根基深厚。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30%以上的摩托车生产于此。
到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和城市道路的改善,家用汽车开始走俏,许多摩托车制造企业开始转向汽车生产。
产业转型孕育着新机遇。三十出头的金浩选择重新开始,是想抓住这样的机遇。
然而,现实却给金浩泼了一盆冷水。
从上海回到重庆,金浩和他的团队依然过着四处“找活”的日子。有时候,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得到的项目,价格却十分低廉。
业务不容易拓展,是公司新成立的缘故?
重庆支柱产业转型,但增长模式未变,市场变成“冷场”。这才是主要原因。
简单模仿成熟产品,竭力降低人力成本,持续扩大生产规模……因资金循环较快,许多摩托车制造企业不愿意改变这种粗放的增长方式。
而工业设计处于精细型增长的前端。它以用户为中心,整合市场需求、产品功能、结构外观,让各种配置达到最优,是“慢工出细活”的过程。
“如果企业没有创新的意识,再大的市场,都热不起来。”杨华强说,“不只汽车行业,那时候,重庆制造业大多是粗放的增长。”
这是一个痛点。
变暖
工业设计的痛点,是制造业的痛点。
财经媒体曾作过调查:生产单只售价为24美元的鼠标,一旦融入工业设计,制造企业每只可获得10.3美元的收益。如果没有任何设计投入,每只鼠标的利润仅为0.3美元。两者相差30多倍。
“0.3美元的利润”像重庆制造业的“缩影”。这样的痛点,重庆一直想要消除。
转机出现在2010年。
2010年,工信部等11个部委出台了《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三年后,首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培育认定工作启动。
借此契机,重庆市经信委相继出台了两个文件:《重庆市市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管理办法》和《重庆市工业设计体验中心和工业设计中心补助实施办法(暂行)》。
“我们想通过工业设计中心的建设,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改变制造型企业的固定思维。”杨华强解释说,“可能企业有这方面的人才,但没有把工业设计与产品开发、品牌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也没有建立有机的管理流程,工业设计对企业转型升级的作用发挥不出来。”
“规范管理,提供帮扶”,两份文件把工业设计与重庆制造业升级串联起来。
力帆摩托车工业设计中心、锦晖日用陶瓷工业设计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
长安汽车、隆鑫交通工具、宗申摩托车、玛格定制家居、大江动力、迪科汽车设计等被认定为“市级工业设计中心”。
立足重点产业,培育设计中心,到2015年底,示范作用开始显现。
重庆市市级以上的工业设计中心有8家,拥有专业设计人员980人;近两年设计研发累计投入5.3亿元;实现产业化制造项目193个,新增销售收入733.7亿元;申请专利2841项,授权2143项。
工业设计让企业的创新能力释放出来,成为重庆制造业创新的催化剂。杨华强说:“企业开始转变,它的市场在变暖。”
升级
培育工业设计中心,解冻潜在市场,只是“止痛”的开端。
重庆最终想要实现的是“设计强企,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
“工业设计不是单纯的外观设计。它是概念先行,一些好的想法,能够直接引导技术革新。”杨华强说,“我们积极搭建工业设计产业的生态链,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行业成熟了,带动效应自然会上去。”
2014年,重庆市经信委开始培养全产业链的专业设计服务——
引导工业企业探索从用户角度研究消费者的行为习惯、心理偏好,打造了多个集产品体验、消费行为研究、设计创新、品牌培育为一体的设计体验中心;
牵头筹建工业企业贷款担保“风险资金池”,充分发挥市区产业基金作用,形成设计产业融资体系,缓解专业工业设计企业融资难问题;
与韩国设计振兴院、韩国设计企业协会达成合作协议,共同建设韩国重庆设计产业基地,推进产业合作,加强人才培养;
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设计创新资源,搭建消费者、设计企业、制造企业及科研机构间的设计协作机制,培育与重庆支柱产业相关的设计产业集群。
至2016年底,从消费者行为研究到专业人才培养,再到设计创新,重庆工业设计产业的闭环正在形成。
“仅工业设计中心,每投资一元钱就能带动138元销售产值。工业设计成为带动制造业的引擎之一。” 杨华强说,“重视工业设计后,重庆造的品牌效益比过去更强。”
向上
2016年底,重庆宇杰汽车设计有限公司成立的第八年,金浩和团队四处“拉活”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
“从最初几十人的团队发展至现在的600多人,与北汽银翔、东风小康合作关系牢固。”团队成员罗川说,“发展工业设计,重庆是最合适的城市。”
是的,重庆的工业设计正在持续发力:力帆的Moto-House摩托车,长安的逸动小汽车,隆鑫的CR9摩托车等一批原创设计产品,让“重庆制”变成了“重庆造”,频频刷新单品的销售纪录。
2016年,重庆推荐装备、电子等重点行业89件工业设计产品,参选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评选,其中有50件进入大赛复评,入选率56%,数量位居全国第五,中西部第一。
到2020年,重庆计划培育5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30家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培养30个国内领先的设计师团队、50名设计领军人物,实施200个重点产品设计创新试点示范项目,培育10个市级创意设计产业园,工业设计的闭环将进一步得到完善。
“工业设计是重庆的创新驱动之一,它能够开启更美好的生活。”杨华强说,“要让一元钱工业设计释放出更大能量,重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更广阔的平台,凝聚更多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