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言外之意”修辞现象,在外交语言的艺术表达中,是较常见且形式丰富的一种修辞现象。“言外之意”修辞现象的广泛存在,与其具有较强的接受性密切相关。本文结合外交语言中“言外之意”的表现形式,对其可接受性进行分析,寻找从辞面到辞里的连接通道,进而整体把握这种修辞现象。
关键词:外交语言 “言外之意” 推理 语境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外交语言是国家外交活动的主要工具。在外交语言的艺术化现象中,较为常见的是“言外之意”修辞现象,即语言表达者的真实意图不是直接通过辞面呈现出来,而是隐藏在语言形式中,需要接受者透过辞面去领会。“言外之意”修辞现象因其委婉、幽默及留有余地,因而在外交活动中备受青睐。本文就外交语言中的“言外之意”修辞现象的类型作大致概括,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能被理解作一些探讨。
一 外交语言中“言外之意”的类型
依据外交活动中“言外之意”修辞现象建构和理解途径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逻辑推理式”和“联想搭桥式”两种类型。
(一)“逻辑推理”式“言外之意”
“逻辑推理”式,即外交语言“言外之意”的建构和理解的主要途径是逻辑关系,逻辑关系是连接辞面和辞里的通道。如:晏子使楚,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使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
在晏子的回答中,通过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不露痕迹地批驳了对方。晏子在回答中设定了一个前提:只有使狗国的人才从狗门入。由此,其推理为:
只有“使狗国”(p),才“从狗门入”(q)
“我使楚,非狗国”(非p)
所以,“不从狗门入”(非q)
即:通过[(p←q)∧?劭p]→?劭q
在晏子的这个前提及推理下,如果对方还要坚持让晏子从小门入,那就正中了晏子“使狗国”的说法,即承认了楚国是狗国。其推理形式为:
只有“使狗国”(p),才“从狗门入”(q)
q(“从狗门入”)
所以,p(“使狗国”)
这种形式可以用符号表示:[(p←q)∧q]→p,即楚国为狗国。
所以,“言外之意”修辞现象的运用,使身材矮小的晏子形象高大,也为齐国大增光辉。
“逻辑推理”式“言外之意”修辞现象,除了涉及上述的形式外,还有其他类型,如“类比推理”式、“归谬式”、“溯源式”,等等,在此就不再一一列举。
(二)“联想搭桥”式“言外之意”
“联想搭桥”式,即在具体语境中,修辞主体的建构和修辞受体的接受都是在联想思维引导下进行的,联想是连接辞面与辞里的桥梁。具体而言,主要依靠相似、对比、接近、关系等联想方式来构建和理解言外之意。此类“言外之意”包括一些较突出的类型,如:“举重言轻”式、“王顾左右而言他”式、“望文生义”式、“诗文酬唱”式。下面分别作一说明。
1 “举重言轻”式
即避开主要或重要的方面,重话轻说,使人思而得之。“举重言轻”式“言外之意”主要包括两小类:即“以点代面”式和“以虚代实”式。具体而言,“以点代面”式,即修辞主体在具体语境中,用泛指的形式代替专指,或以现象或部分来指实质或核心;表面泛泛而谈,无所针对,实则有的放矢。而“以虚代实”式,是指修辞主体在具体语境中,用并无信息量的话语来言称实质性内容,表面是毫无内容,实际却是虚实相生,无中生有。
下面我们以“以虚带实”式中的一个例子作分析:“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两国人民之间的往来中断了20年。现在,经过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友好往来的大门终于打开了。”这里“大家都知道的原因”,辞面看似含糊,但在具体语境中却是明朗的,即指“美国对华的侵略、干涉及外交封锁”这样的“言外之意”。
“举重言轻式”以“响鼓轻敲”的方式,含蓄又深刻地传达了实质性内容,在外交活动中,既可以避免国家之间关系的紧张化,也维护了表达者的国家形象。
2 “王顾左右而言他”式
修辞主体用转移话题或与当下话题毫不相干的话题来传达真实的意图,是外交活动中常见的一种修辞现象,其重要的特点是:表面的背离是深层的切合。
如:2002年11月,江泽民主席访美时,一名学生问江主席:“中国对熊猫保护采取了哪些步骤?”江主席回答说:“我是搞电机的,我跟你们一样非常喜欢熊猫,但对熊猫很少研究。”台下一阵大笑,这也是一种“说不”的方式。
在这段对话中,学生问的是中国保护熊猫的措施,但江主席却将话题转到自身对熊猫研究的了解状况。虽然表面不相关,但言外之意却非常明显:不想继续上面的话题;对于上述的提问,不愿意回答。
“王顾左右而言他”式“言外之意”,常常给人意料不到的话题转移,但依据表面背离中,在判断、推理的思维作用下,就能领会深层啮合的内容。
3 “望文生义”式
即修辞主体在具体语境中,将真实意图隐藏在字面意义中,赋予字面意义以具体的语境义,此语境义就是“言外之意”。
如:1995年8月,“95非政府组织妇女论坛”在北京举行会议,参加论坛的名曰“大赦国际”的组织抵京后,与某些西方传媒互相勾结,干涉中国的内政。在9月14日的记者招待会上,“大赦国际”的代表借提问之机却向陈健提出了一个“请求”:“‘大赦国际’在世妇会期间,曾向一些国家的政府提出了有关妇女受到迫害的请愿书……但是,到目前为止,他们却无法把这份请愿书递交给适当的中方人员或有关部门。我想问一下:本人是‘大赦国际’的代表,能不能把这份请愿书通过你转交给中方的有关部门或有关人士?”
陈健明白,“请愿书”一事是有人故意制造事端,如处理不当,马上就会成为爆炸性新闻。如果拒绝方式过于简单粗暴,又正中了“大赦国际”的圈套。怎么办?面对“大赦国际”代表得意的笑脸,陈健计上心来,你设圈套,我开玩笑:“作为外交部发言人,我这里是个‘出口’,而不是‘进口’。”此言一出,记者台上爆发出一片笑声,无不对陈健的机智表示钦佩。陈健的“出口”、“进口”,所表达的意思都是字面意义,即单个字义的相加;在此语境中,表示的是“从口出”、“从口进”的意思,以此来传达“我只是负责对外发布,对于外国对中国的要求不是通过我之口来传递,即那不是我职责范围的事”这样的“言外之意”。
“言外之意”修辞现象,除了以上类型外,还有“诗文酬唱”式,即修辞主体在一定语境中,通过赋诗或引诗等形式来传达自己的真实意图。这在中国古代的外交活动中频繁出现,在现代外交中,这种典雅而含蓄的修辞现象仍大量出现。
综上,在外交言语活动中,“言外之意”修辞现象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并以委婉含蓄的辞面形式,风趣深刻地传达了实质的内容。
“言外之意”修辞现象的广泛存在与其能被恰切地理解有关。能被理解是其存在的根基,也是其生命力之所在。下面,我们对其具有可接受的原因作一些尝试性的探讨。
二 外交语言中“言外之意”修辞现象的理解
1 推理与“言外之意”的理解
“言外之意”修辞现象的理解相对于直接语言表达来说,是一个间接的过程,也就是在辞面与辞里之间寻找连接通道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都是思维活动参与的结果。从思维活动的基本形式“判断和推理”来看,“言外之意”修辞现象的理解,不是以直接判断的形式出现,而是以“推理”形式出现,即通过“对某些判断的分析综合,引出新的判断的过程”。因而,从这个角度来说,“言外之意”理解的过程就是一个推理过程。
在推理过程中,依据前面所列举的类型来看,又可分为显性推理和隐性推理。所谓“显性推理”,整个理解接受过程主要与逻辑推衍有关,所以我们称之为“显性推理”。而“隐性推理”,即理解过程并不直接依靠逻辑推衍,而是依赖于联想心理来实现;虽然从思维角度也属于推理过程,但其推理的主要工具是联想,而不是逻辑,因此,我们称之为“隐性推理”。这两种推理类型,与前面“言外之意”类型分别对应:“逻辑推理”式“言外之意”的理解主要是显性推理,而“联想搭桥”式“言外之意”的理解主要是隐性推理。
在显性推理中,可以是大、小前提都具备,依据大、小前提来推知结论,而结论就是“言外之意”。此种类型,一般依据辞面,将推知的结论联系语境,就能理解,相对比较容易。此外,还有在辞面只出现大、小前提中的某一个,而将另一个隐藏在语境中,需依据语境将省略的那个前提补充出来,才能进行推理。此类“言外之意”的理解,对语境的依赖较前一种更强,只有依据语境恰当地找出省略的那个前提,才能进行推理,进而才能理解“言外之意”。而“隐性推理”主要是在具体语境中,在辞面的触发下,通过相关的联想,来获得“言外之意”。如前面第二类型中的四小类,都是通过相关联想搭桥的结果。
2 影响“言外之意”修辞现象理解的因素
从上面的类型分类来看,不管是显性推理还是隐性推理,都需要联系具体语境。因此,我们认为,语境因素是影响“言外之意”修辞现象理解的首要因素。
需要指出的是,在理解过程中,我们所说的语境,与表达时所说的静态的语境不同,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语言学中的“认知语境”,即“既包括了上下文这种语言意义上的语境(linguistic context,有时又叫co-text),又包括了即时情景(situation of utterance)这种物质语境,还有个人特定的记忆、经历和对未来的期望所构成的心理语境以及社群知识、百科知识这些在不同程度上共有的知识语境”。也就是说,是表达者的主观心理假设。因而,在理解过程中,接受者要能了解表达者所调用的语境因素,那就既需要把握临时的具体场景,还需要了解表达者调用的已有知识。
具体来说,影响接受者理解的因素有两方面,即对临时语境的捕捉能力和对表达者所调用知识的了解程度。如果对临时语境把握度越高,对表达者所调用的知识越了解,接受者与表达者之间的语境互享程度就越高,理解就越有可能。因而我们认为,语境捕捉能力和接受者所具有的知识积累,以及接受者依据具体语境调用已有的相关知识的能力,这三个因素对“言外之意”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而这三个因素中,接受者的知识积累,相对于具体的理解过程来说,是相对不变的因素;而理解过程中的变动性因素,是接受者对临时语境的分析和把握,并依据具体语境调用已有知识积累的能力。如果接受者不能把握表达者表达时的语境因素,也就很难实现与表达者语境互享,也就直接影响“言外之意”的理解。因此我们认为,接受者已有的知识积累是“言外之意”理解的基础,但其理解的最后实现,关键又直接的因素在于对具体语境的把握。
综上所述,在外交语言的艺术表达中,“言外之意”修辞现象备受青睐。而其大量的存在,即是其具有较强接受性的有力证据。本文通过对外交语言中“言外之意”修辞现象类型的概括及其接受过程的阐释,试图对此修辞现象有个大致的分析。当然,除了我们概括的类型,应该还有其他类型;对其接受过程的分析,除了我们从语境角度出发所作的分析外,应该还有其他角度或其他更深层面的分析,这需要我们以后作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苏]波果斯洛夫斯基,魏庆安等译:《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2] [法]丹·斯珀波、[英]迪埃珏·威尔逊,蒋严译:《关联:交际与认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3] 金桂华:《外交谋略:觥筹交错、折冲樽俎》,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4] 鲁毅、黄金祺、王德仁等:《外交学概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
[5] 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6] 邹建华:《外交部发言人揭秘》,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7] 王锐编:《外交脱口秀》,大众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8] 李洛枫:《外交辞令中的“委碗”艺术》,《理论学习月刊》,1994年第7、8期。
作者简介:陈丽梅,女,1980—,四川眉山人,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09级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汉语修辞学。
关键词:外交语言 “言外之意” 推理 语境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外交语言是国家外交活动的主要工具。在外交语言的艺术化现象中,较为常见的是“言外之意”修辞现象,即语言表达者的真实意图不是直接通过辞面呈现出来,而是隐藏在语言形式中,需要接受者透过辞面去领会。“言外之意”修辞现象因其委婉、幽默及留有余地,因而在外交活动中备受青睐。本文就外交语言中的“言外之意”修辞现象的类型作大致概括,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能被理解作一些探讨。
一 外交语言中“言外之意”的类型
依据外交活动中“言外之意”修辞现象建构和理解途径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逻辑推理式”和“联想搭桥式”两种类型。
(一)“逻辑推理”式“言外之意”
“逻辑推理”式,即外交语言“言外之意”的建构和理解的主要途径是逻辑关系,逻辑关系是连接辞面和辞里的通道。如:晏子使楚,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使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
在晏子的回答中,通过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不露痕迹地批驳了对方。晏子在回答中设定了一个前提:只有使狗国的人才从狗门入。由此,其推理为:
只有“使狗国”(p),才“从狗门入”(q)
“我使楚,非狗国”(非p)
所以,“不从狗门入”(非q)
即:通过[(p←q)∧?劭p]→?劭q
在晏子的这个前提及推理下,如果对方还要坚持让晏子从小门入,那就正中了晏子“使狗国”的说法,即承认了楚国是狗国。其推理形式为:
只有“使狗国”(p),才“从狗门入”(q)
q(“从狗门入”)
所以,p(“使狗国”)
这种形式可以用符号表示:[(p←q)∧q]→p,即楚国为狗国。
所以,“言外之意”修辞现象的运用,使身材矮小的晏子形象高大,也为齐国大增光辉。
“逻辑推理”式“言外之意”修辞现象,除了涉及上述的形式外,还有其他类型,如“类比推理”式、“归谬式”、“溯源式”,等等,在此就不再一一列举。
(二)“联想搭桥”式“言外之意”
“联想搭桥”式,即在具体语境中,修辞主体的建构和修辞受体的接受都是在联想思维引导下进行的,联想是连接辞面与辞里的桥梁。具体而言,主要依靠相似、对比、接近、关系等联想方式来构建和理解言外之意。此类“言外之意”包括一些较突出的类型,如:“举重言轻”式、“王顾左右而言他”式、“望文生义”式、“诗文酬唱”式。下面分别作一说明。
1 “举重言轻”式
即避开主要或重要的方面,重话轻说,使人思而得之。“举重言轻”式“言外之意”主要包括两小类:即“以点代面”式和“以虚代实”式。具体而言,“以点代面”式,即修辞主体在具体语境中,用泛指的形式代替专指,或以现象或部分来指实质或核心;表面泛泛而谈,无所针对,实则有的放矢。而“以虚代实”式,是指修辞主体在具体语境中,用并无信息量的话语来言称实质性内容,表面是毫无内容,实际却是虚实相生,无中生有。
下面我们以“以虚带实”式中的一个例子作分析:“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两国人民之间的往来中断了20年。现在,经过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友好往来的大门终于打开了。”这里“大家都知道的原因”,辞面看似含糊,但在具体语境中却是明朗的,即指“美国对华的侵略、干涉及外交封锁”这样的“言外之意”。
“举重言轻式”以“响鼓轻敲”的方式,含蓄又深刻地传达了实质性内容,在外交活动中,既可以避免国家之间关系的紧张化,也维护了表达者的国家形象。
2 “王顾左右而言他”式
修辞主体用转移话题或与当下话题毫不相干的话题来传达真实的意图,是外交活动中常见的一种修辞现象,其重要的特点是:表面的背离是深层的切合。
如:2002年11月,江泽民主席访美时,一名学生问江主席:“中国对熊猫保护采取了哪些步骤?”江主席回答说:“我是搞电机的,我跟你们一样非常喜欢熊猫,但对熊猫很少研究。”台下一阵大笑,这也是一种“说不”的方式。
在这段对话中,学生问的是中国保护熊猫的措施,但江主席却将话题转到自身对熊猫研究的了解状况。虽然表面不相关,但言外之意却非常明显:不想继续上面的话题;对于上述的提问,不愿意回答。
“王顾左右而言他”式“言外之意”,常常给人意料不到的话题转移,但依据表面背离中,在判断、推理的思维作用下,就能领会深层啮合的内容。
3 “望文生义”式
即修辞主体在具体语境中,将真实意图隐藏在字面意义中,赋予字面意义以具体的语境义,此语境义就是“言外之意”。
如:1995年8月,“95非政府组织妇女论坛”在北京举行会议,参加论坛的名曰“大赦国际”的组织抵京后,与某些西方传媒互相勾结,干涉中国的内政。在9月14日的记者招待会上,“大赦国际”的代表借提问之机却向陈健提出了一个“请求”:“‘大赦国际’在世妇会期间,曾向一些国家的政府提出了有关妇女受到迫害的请愿书……但是,到目前为止,他们却无法把这份请愿书递交给适当的中方人员或有关部门。我想问一下:本人是‘大赦国际’的代表,能不能把这份请愿书通过你转交给中方的有关部门或有关人士?”
陈健明白,“请愿书”一事是有人故意制造事端,如处理不当,马上就会成为爆炸性新闻。如果拒绝方式过于简单粗暴,又正中了“大赦国际”的圈套。怎么办?面对“大赦国际”代表得意的笑脸,陈健计上心来,你设圈套,我开玩笑:“作为外交部发言人,我这里是个‘出口’,而不是‘进口’。”此言一出,记者台上爆发出一片笑声,无不对陈健的机智表示钦佩。陈健的“出口”、“进口”,所表达的意思都是字面意义,即单个字义的相加;在此语境中,表示的是“从口出”、“从口进”的意思,以此来传达“我只是负责对外发布,对于外国对中国的要求不是通过我之口来传递,即那不是我职责范围的事”这样的“言外之意”。
“言外之意”修辞现象,除了以上类型外,还有“诗文酬唱”式,即修辞主体在一定语境中,通过赋诗或引诗等形式来传达自己的真实意图。这在中国古代的外交活动中频繁出现,在现代外交中,这种典雅而含蓄的修辞现象仍大量出现。
综上,在外交言语活动中,“言外之意”修辞现象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并以委婉含蓄的辞面形式,风趣深刻地传达了实质的内容。
“言外之意”修辞现象的广泛存在与其能被恰切地理解有关。能被理解是其存在的根基,也是其生命力之所在。下面,我们对其具有可接受的原因作一些尝试性的探讨。
二 外交语言中“言外之意”修辞现象的理解
1 推理与“言外之意”的理解
“言外之意”修辞现象的理解相对于直接语言表达来说,是一个间接的过程,也就是在辞面与辞里之间寻找连接通道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都是思维活动参与的结果。从思维活动的基本形式“判断和推理”来看,“言外之意”修辞现象的理解,不是以直接判断的形式出现,而是以“推理”形式出现,即通过“对某些判断的分析综合,引出新的判断的过程”。因而,从这个角度来说,“言外之意”理解的过程就是一个推理过程。
在推理过程中,依据前面所列举的类型来看,又可分为显性推理和隐性推理。所谓“显性推理”,整个理解接受过程主要与逻辑推衍有关,所以我们称之为“显性推理”。而“隐性推理”,即理解过程并不直接依靠逻辑推衍,而是依赖于联想心理来实现;虽然从思维角度也属于推理过程,但其推理的主要工具是联想,而不是逻辑,因此,我们称之为“隐性推理”。这两种推理类型,与前面“言外之意”类型分别对应:“逻辑推理”式“言外之意”的理解主要是显性推理,而“联想搭桥”式“言外之意”的理解主要是隐性推理。
在显性推理中,可以是大、小前提都具备,依据大、小前提来推知结论,而结论就是“言外之意”。此种类型,一般依据辞面,将推知的结论联系语境,就能理解,相对比较容易。此外,还有在辞面只出现大、小前提中的某一个,而将另一个隐藏在语境中,需依据语境将省略的那个前提补充出来,才能进行推理。此类“言外之意”的理解,对语境的依赖较前一种更强,只有依据语境恰当地找出省略的那个前提,才能进行推理,进而才能理解“言外之意”。而“隐性推理”主要是在具体语境中,在辞面的触发下,通过相关的联想,来获得“言外之意”。如前面第二类型中的四小类,都是通过相关联想搭桥的结果。
2 影响“言外之意”修辞现象理解的因素
从上面的类型分类来看,不管是显性推理还是隐性推理,都需要联系具体语境。因此,我们认为,语境因素是影响“言外之意”修辞现象理解的首要因素。
需要指出的是,在理解过程中,我们所说的语境,与表达时所说的静态的语境不同,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语言学中的“认知语境”,即“既包括了上下文这种语言意义上的语境(linguistic context,有时又叫co-text),又包括了即时情景(situation of utterance)这种物质语境,还有个人特定的记忆、经历和对未来的期望所构成的心理语境以及社群知识、百科知识这些在不同程度上共有的知识语境”。也就是说,是表达者的主观心理假设。因而,在理解过程中,接受者要能了解表达者所调用的语境因素,那就既需要把握临时的具体场景,还需要了解表达者调用的已有知识。
具体来说,影响接受者理解的因素有两方面,即对临时语境的捕捉能力和对表达者所调用知识的了解程度。如果对临时语境把握度越高,对表达者所调用的知识越了解,接受者与表达者之间的语境互享程度就越高,理解就越有可能。因而我们认为,语境捕捉能力和接受者所具有的知识积累,以及接受者依据具体语境调用已有的相关知识的能力,这三个因素对“言外之意”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而这三个因素中,接受者的知识积累,相对于具体的理解过程来说,是相对不变的因素;而理解过程中的变动性因素,是接受者对临时语境的分析和把握,并依据具体语境调用已有知识积累的能力。如果接受者不能把握表达者表达时的语境因素,也就很难实现与表达者语境互享,也就直接影响“言外之意”的理解。因此我们认为,接受者已有的知识积累是“言外之意”理解的基础,但其理解的最后实现,关键又直接的因素在于对具体语境的把握。
综上所述,在外交语言的艺术表达中,“言外之意”修辞现象备受青睐。而其大量的存在,即是其具有较强接受性的有力证据。本文通过对外交语言中“言外之意”修辞现象类型的概括及其接受过程的阐释,试图对此修辞现象有个大致的分析。当然,除了我们概括的类型,应该还有其他类型;对其接受过程的分析,除了我们从语境角度出发所作的分析外,应该还有其他角度或其他更深层面的分析,这需要我们以后作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苏]波果斯洛夫斯基,魏庆安等译:《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2] [法]丹·斯珀波、[英]迪埃珏·威尔逊,蒋严译:《关联:交际与认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3] 金桂华:《外交谋略:觥筹交错、折冲樽俎》,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4] 鲁毅、黄金祺、王德仁等:《外交学概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
[5] 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6] 邹建华:《外交部发言人揭秘》,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7] 王锐编:《外交脱口秀》,大众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8] 李洛枫:《外交辞令中的“委碗”艺术》,《理论学习月刊》,1994年第7、8期。
作者简介:陈丽梅,女,1980—,四川眉山人,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09级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汉语修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