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教育的不断更新和改善,小学科学已经成为了小学教育中一门举足轻重的学科。小学科学是理科教学的基础教育,它为少年儿童在今后的中学理科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它是启蒙教育的一门主要课程,担负着培养儿童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责任。
关键词:多元化; 小学科学课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4-050-001
科学课中,有许多实验操作。教学的基本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认识自然事物和应用所学的方法获得知识,大胆自主地探求和应用知识,学生们大都兴趣盎然、学习氛围浓厚。本论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多元化的小学科学课堂。
一、网络资源的运用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全球信息化的实现,当代信息技术带给教育系统的不仅是手段与方法的变革,而且也包括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特别是小学科学,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但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如《植物怎样喝水》这一课,反反复复讲解理论,学生都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虚实互补,让学生“看到”植物根的水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缓缓流动的情景,再在重点处点拨,植物“喝水”这一难点就解决了。再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等一系列天文知识,课文都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不限于课堂上,实现学习时空的拓展。这样,学生就能把复杂间接的知识形象理解,并产生浓厚的兴趣。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型,学生的兴趣不大,而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生动形象、直观,学生兴趣浓厚。如教学《昆虫》一课,在学生掌握了昆虫的概念以后,训练学生能否在众多的动物中判断哪些是昆虫。这时可以在电脑上出示“送昆虫回家”的题目,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拖拽”昆虫到相应的栏里,学生既引发了兴趣,又强化了知识。
如《岩石、矿物和我们》一课,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指导他们登陆相关网站,进行在线收集资料,大量的资料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再将这些信息整理、筛选、归纳,得出规律性的知识。这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既让学生收集到许多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学生不再是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成为信息加工、处理的主体,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这一点是传统课堂所难以实现的。
但是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如果仅停留在搜集信息、加工信息、交流信息这一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为学生创造机会,展示学习成果。如学完了《保护大自然》这一课后,让学生利用网上搜集的资料出手抄报,写倡议书等,深化探究学习,延伸探究成果。
二、扩展其它媒体
有线电视几乎进入了每个家庭,许多家长都为怎样能让孩子不看电视而发愁,其实,只要通过正确的引导,在电视中还可以学到许多最新的科学知识。我鼓励学生看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走近科学”和“动物世界”。
录像技术对学生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可以自己拍摄,也可以在电视上录制一些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的内容。比如三年级科学中《大树的观察》,由于季节等条件的限制,学生不能观察到大树四季的变化,这样的观察当然不够全面,如果用录像提供大树各个季节的变化,那就更好了。还有许多自然现象是很难见到的,如火山、地震等。这些都可以借助录像资料来弥补,完善学习。
三、走进大自然
大自然不仅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而且还是人类永远都学不完的“大教材”,孕集着许许多多的知识和奥秘,里面活生生的虫鱼鸟兽,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瞬息万变的电闪雷鸣和客观存在的岩石、土壤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探究对象,如果我们局限在教室里,单凭标本、教具、课件是远远不够的,这样既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又会削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乐趣。因此,要带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如在上《蚂蚁》《蜗牛》等课文时,学生对蚂蚁、蜗牛都很熟悉,很多同学都玩过蚂蚁、蜗牛,如果上课时把学生束缚在教室中,把课本与大自然隔离开,很有可能把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白白浪费,而让学生形成“书中的蚂蚁”和“大自然中的蚂蚁”隔断,这样难免使学生把书中学到的知识与大自然相脱离。所以,走进大自然,能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更提高了学生的学可兴趣。
四、走进社区家庭
课本是教材,大自然是教材,生活更是一部最现实的大教材,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学到许多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把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体会知识力量的强大。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进行探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冬季的一天,一位学生问我:为什么早上起床时,我卧室的窗玻璃上都沾满了水珠?学生能提出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我非常欣喜,但我没有回答,决定把这个问题抛向全体同学。于是在我的提议下,成立了“神秘的水珠。”专案组,让学生搜寻这神秘的水珠的来历。几天后,学生找到了许许多多出现“神秘水珠”的地方:“我在烧饭时发现锅盖上有水珠。”“我在玻璃上呼气也会出现水珠。”“我从冰箱里拿出饮料,外面很快也出现水珠。”一位同学汇报:“我的眼镜有时也会莫名其妙地出现水珠。”……学生纷纷汇报自己的发现,气氛异常激烈。我再引导学生找出出现水珠时的相同条件,最后经过讨论后,大家形成统一意见:热的水蒸气碰到冷的东西,就会形成水珠。这时,我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学习了水的三态变化,我想,这块内容对学生来说应该是印象深刻的,并且能激发探究欲。知识只有运用起来才是活的,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最好地方就是生活了。
通过多种手段,营造多元化的小学科学课堂,是符合当下课题开发和利用的新指标,也是令教育手段推陈出新的优异方法。
关键词:多元化; 小学科学课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4-050-001
科学课中,有许多实验操作。教学的基本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认识自然事物和应用所学的方法获得知识,大胆自主地探求和应用知识,学生们大都兴趣盎然、学习氛围浓厚。本论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多元化的小学科学课堂。
一、网络资源的运用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全球信息化的实现,当代信息技术带给教育系统的不仅是手段与方法的变革,而且也包括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特别是小学科学,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但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如《植物怎样喝水》这一课,反反复复讲解理论,学生都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虚实互补,让学生“看到”植物根的水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缓缓流动的情景,再在重点处点拨,植物“喝水”这一难点就解决了。再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等一系列天文知识,课文都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不限于课堂上,实现学习时空的拓展。这样,学生就能把复杂间接的知识形象理解,并产生浓厚的兴趣。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型,学生的兴趣不大,而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生动形象、直观,学生兴趣浓厚。如教学《昆虫》一课,在学生掌握了昆虫的概念以后,训练学生能否在众多的动物中判断哪些是昆虫。这时可以在电脑上出示“送昆虫回家”的题目,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拖拽”昆虫到相应的栏里,学生既引发了兴趣,又强化了知识。
如《岩石、矿物和我们》一课,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指导他们登陆相关网站,进行在线收集资料,大量的资料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再将这些信息整理、筛选、归纳,得出规律性的知识。这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既让学生收集到许多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学生不再是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成为信息加工、处理的主体,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这一点是传统课堂所难以实现的。
但是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如果仅停留在搜集信息、加工信息、交流信息这一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为学生创造机会,展示学习成果。如学完了《保护大自然》这一课后,让学生利用网上搜集的资料出手抄报,写倡议书等,深化探究学习,延伸探究成果。
二、扩展其它媒体
有线电视几乎进入了每个家庭,许多家长都为怎样能让孩子不看电视而发愁,其实,只要通过正确的引导,在电视中还可以学到许多最新的科学知识。我鼓励学生看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走近科学”和“动物世界”。
录像技术对学生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可以自己拍摄,也可以在电视上录制一些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的内容。比如三年级科学中《大树的观察》,由于季节等条件的限制,学生不能观察到大树四季的变化,这样的观察当然不够全面,如果用录像提供大树各个季节的变化,那就更好了。还有许多自然现象是很难见到的,如火山、地震等。这些都可以借助录像资料来弥补,完善学习。
三、走进大自然
大自然不仅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而且还是人类永远都学不完的“大教材”,孕集着许许多多的知识和奥秘,里面活生生的虫鱼鸟兽,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瞬息万变的电闪雷鸣和客观存在的岩石、土壤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探究对象,如果我们局限在教室里,单凭标本、教具、课件是远远不够的,这样既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又会削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乐趣。因此,要带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如在上《蚂蚁》《蜗牛》等课文时,学生对蚂蚁、蜗牛都很熟悉,很多同学都玩过蚂蚁、蜗牛,如果上课时把学生束缚在教室中,把课本与大自然隔离开,很有可能把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白白浪费,而让学生形成“书中的蚂蚁”和“大自然中的蚂蚁”隔断,这样难免使学生把书中学到的知识与大自然相脱离。所以,走进大自然,能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更提高了学生的学可兴趣。
四、走进社区家庭
课本是教材,大自然是教材,生活更是一部最现实的大教材,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学到许多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把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体会知识力量的强大。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进行探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冬季的一天,一位学生问我:为什么早上起床时,我卧室的窗玻璃上都沾满了水珠?学生能提出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我非常欣喜,但我没有回答,决定把这个问题抛向全体同学。于是在我的提议下,成立了“神秘的水珠。”专案组,让学生搜寻这神秘的水珠的来历。几天后,学生找到了许许多多出现“神秘水珠”的地方:“我在烧饭时发现锅盖上有水珠。”“我在玻璃上呼气也会出现水珠。”“我从冰箱里拿出饮料,外面很快也出现水珠。”一位同学汇报:“我的眼镜有时也会莫名其妙地出现水珠。”……学生纷纷汇报自己的发现,气氛异常激烈。我再引导学生找出出现水珠时的相同条件,最后经过讨论后,大家形成统一意见:热的水蒸气碰到冷的东西,就会形成水珠。这时,我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学习了水的三态变化,我想,这块内容对学生来说应该是印象深刻的,并且能激发探究欲。知识只有运用起来才是活的,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最好地方就是生活了。
通过多种手段,营造多元化的小学科学课堂,是符合当下课题开发和利用的新指标,也是令教育手段推陈出新的优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