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城中村居民体育锻炼行为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关系,为缩小城中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差距,加速城中村居民向现代都市化居民转变提供决策依据。城中村居民有24.86%的人群有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高于全国城市居民近5个百分点;发现锻炼人群与非锻炼人群在心理健康因子均分上出现非常显著差异,而不同运动量对与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心理承受力差、适应性差、心理不平衡、焦虑、抑郁、敌对、躯体化等8个因子的影响有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关键词】城中村居民;体育锻炼;心理健康;相关分析
The Effect of Physical Exercise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Intra-City Village Residents
YANG Jun-tao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Huanghuai College, Zhumadian 463000, Henan)
【Abstract】Through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exercise and the mental health of intra-city village residents, the author hopes to provide grounds for decision-making on narrowing the gap between city dwellers and intra-city village residents and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intra-city village residents to modern urbanized residents. Up to 86% of the intra-city village residents suffer from moderate or severe mental problems, 5% above that of the city dweller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re found in mental health between people doing regular exercises and those doing no exercise. It is also discovered that the amount of exercise-taking is significantly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to 8 factors, including interpersonal tension and sensitiveness, poor psychological endurance capability, bad self adaptability, psychological imbalance, anxiety, depression, hostility, and somatization.
【Keywords】 intra-city village residents; physical exercises; mental health; relevant analysis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快速发展中形成的既不同于城市也不同于农村的特殊居住形态,由于城乡二元的管理体制,城中村仍然保留着农村的管理模式,其经济、社会与建设发展未能真正融入城市发展体系中,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1998年,第一篇以城中村为研究主题的地理学博士论文通过答辩。其后不久,国内核心规划类刊物《城市规划》杂志以专栏形式刊登了数篇关于城中村研究的论文,这两件事标志着城中村进入了我国学术界的研究领域。随后,众多城市规划、地理 、社会学、经济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我国城中村的特征、形成机理、改造策略等多方面展开了广泛的研究〔1〕,且多以“城市怪事”“城市癌症”等灰暗词汇来表述“城中村”,研究城中村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健身锻炼的相关关系,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关系,缩小城中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差距,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和加速城中村居民向现代都市化居民的转变有着重要的作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河南省管辖的16个地级市(不含省会郑州市)的城中村居民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18岁以上的1600名居民为研究样本。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问卷一采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等编制的《中国成人心理健康量表》(2006年),该量表包括10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都包括8项。该量表的总量表及各分量表的Cronbacha在0.74~0.97之间,Guttnan分半信度在0.69~0.93之间,Spearman—Brown分半信度在0.70~0.93之间,表明总量表及各分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内容效度系数在0.77~0.89之间,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2〕。各分量表的因子分的计算方法,是将8个项目的分数加在一起之和除以因子数(即除以8),为该分量表的因子分。每一项目采用1-5级评分法。
问卷二采用中国群众体育调查课题组制定的《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情况调查问卷》的指标,根据本研究需要选取调查内容。
在问卷调查前,对选取生源地在所调查市的32名学生进行培训,随后于2009年1月—2月按照预定的16个市随机进行入户问卷调查。要求以“城中村”常住居民为调查对象(不含流动人口),当场收回问卷。共发放问卷1600份,回收问卷1600份,剔除不符合本研究目的或问卷内容不全的问卷43份,有效问卷1557份,有效率97.31%,有效问卷符合统计学要求。
调查对象的性别、学历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调查对象的性别、学历结构图
1.2.2文献资料法
通过网络和书刊、报纸等途径,搜集、阅读、整理有关“城中村”居民健身锻炼与心理健康方面的信息资料,并归纳整理。
1.2.3统计分析法
对调查所获取的数据资料,运用Excel-2003和SPSS17.0软件包处理分析。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F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城中村居民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依据《中国成人心理健康量表》总均分在2~2.99为轻度的心理问题;3~3.99为中度心理问题;4~4.99为较严重的心理问题;5~5.99为非常严重的心理问题的说明,城中村居民在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心理不平衡、焦虑、敌对和躯体化等5个因子与全国成人常模相比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在抑郁因子上有显著差异(P<0.05)(表1)。对所获取的样本数据进一步统计:城中村居民24.86%的人有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此结果与中科院心理研究所《2007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报告》中“我国城市居民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良好,但仍有近两成的被调查者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问题〔3〕”的结论相比高近5个百分点。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与仅获得户籍制度性保障而从农民转变为市民的城中村居民,其文化程度及价值观念并没有随之实现同步转换,原有村委会变更为居委会,其管理仍是农村管理体制,仍然共享着一套更为接近农村文化的价值系统,并未像城市居委会一样,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区传播和组织沟通机构。城中村居民仅为名义上的“城市人”,不能享受到城市居民在就业、医保、低保、养老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成为“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游民〔4〕。虽然城市生活为他们提供了比农村生活更优越的物质条件和生活环境,但城市生活的快节奏及竞争压力远比农村要高得多,人际交往圈子远比以前的生产队或行政村宽泛,心理上没有归属感,有一部分低收入者甚至怀念农村生活,高收入者也没有因为自己经济地位和城市人不相上下而将自己认定为城市人,出现“城市人不像城市人,农村人不像农村人”的尴尬局面〔5〕。而从学历因素的因子均分来看(表2):城中村居民专科以上学历的人群在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适应性差、心理不平衡、焦虑、抑郁、敌对等6个因子得分普遍低于学历低的人群,这可能与专科以上学历层次的人群已有3-4年的城市生活经历,对城市生活方式、生活节奏、生活习惯等有所了解或比较熟悉,能较快地融入城市生活有关。综上所述,城中村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要提高城市质量、提升城市素质,就必须关注城中村居民的心理健康,高标准、高要求、高效能地把城中村的各项发展纳入城市整体规划体系中,使城中村居民在文化和社会心理上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促进城中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的协调发展。
2.2城中村居民锻炼人群与非锻炼人群的心理健康现状对比
体育运动能使人体内的内啡呔(天然止痛物质)的含量增加,产生欣快感,达到心理平衡,明显改善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人群的低落情绪和焦躁不安的状况〔6〕。从表3中可以发现:在1557名样本中,有57.7%(898人)的城中村居民从不参加任何健身活动,参与锻炼(锻炼人群与非锻炼人群的界定:每周参加1次以上锻炼活动的人群为锻炼人群,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为非锻炼人群)的659名城中村居民在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适应性差、焦虑、抑郁、躯体化等5个因子与全国成人常模相比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在偏执因子上有显著差异(P<0.05);而非锻炼人群则在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适应性差、心理不平衡、焦虑、抑郁、敌对和躯体化等7个因子上与全国成人常模相比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锻炼人群与非锻炼人群在各个因子均分上全部出现非常显著差异(P<0.01),说明参与锻炼的人群心理健康水平高于非锻炼人群。
2.3城中村居民体育锻炼次数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分析
对城中村居民每周锻炼次数和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F检验)和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表4),结果显示: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心理承受力差、适应性差、心理不平衡、情绪失调、焦虑、抑郁、敌对、偏执等9个因子的得分情况与参与每周锻炼次数有非常明显的相关性(P<0.01),且相关程度除情绪失调因子外均达到0.2以上,特别是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心理不平衡和抑郁因子相关程度在0.3以上,说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7〕,调节情绪状态,降低抑郁症状,缓解焦虑,从而有效改善心理健康状态。此结果支持了Leith、Taylor〔8〕等人对1979~1989年间发表的81篇研究论文的总结:78%的前实验研究,80%的准实验研究以及50%的实验研究显示出长期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的明显促进作用。
2.4城中村居民持续锻炼时间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分析
表5数据表明:城中村居民在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心理承受力差、适应性差、心理不平衡、情绪失调、焦虑、抑郁等8个因子得分与不同持续锻炼时间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P<0.01),敌对因子有显著相关性(P<0.05),且锻炼时间在50min以上的锻炼人群各因子得分普遍低于锻炼时间在30min以下的人群,说明长时间的体育锻炼对改善心理健康水平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是否锻炼时间越长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更明显,本研究尚未涉及,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5城中村居民运动量大小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分析
从运动量大小(运动量界定:以城中村居民能理解的运动“不出汗”为小运动量,“全身出汗”为中运动量,“大汗淋漓”为大运动量)的因子均分来看(表6):城中村居民在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心理承受力差、适应性差、心理不平衡、焦虑、抑郁、敌对、躯体化等8个因子上与锻炼的运动量有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说明锻炼的运动量大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非常显著意义,且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心理承受力差、适应性差、心理不平衡和敌对因子与运动量大小的相关程度均在0.2以上,这与杨剑等的研究“运动能减轻强迫症状,改善人际关系,降低抑郁,缓解焦虑,从而有效改善心理健康状态〔9〕”相一致;表6的数据还显示:中等运动量的因子均分普遍低于大运动量和小运动量的因子均分,说明中等运动量的身体锻炼能增加或改善锻炼者对身体的满意程度,有益于积极心态的形成〔10〕。此结果支持了Berger(1992)〔11〕、Steptoe&cox(1988)〔12〕、考克斯(美1994)〔13〕等的研究“有规律地从事中等强度的锻炼(最高心率的60%~75%)每次活动20~60min有助于改善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对抑郁、焦虑和困惑等消极情绪具有抵抗作用”的结论。
3结论
3.1城中村居民有24.86%的人群有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高于全国城市居民近5个百分点,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心理不平衡、焦虑、敌对和躯体化等5个因子与全国成人常模相比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在抑郁因子上有显著差异(P<0.05)。
3.2每周不同锻炼次数、不同持续锻炼时间和不同运动量的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各因子的影响不同。从每周不同锻炼次数来看,有8个因子与锻炼次数的相关程度在0.2以上,3个因子达到0.3以上;从不同持续锻炼时间上有8个因子得分与锻炼时间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P<0.01),且锻炼时间在50min以上的锻炼人群各因子得分普遍低于锻炼时间在30min以下的人群;而不同运动量对与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心理承受力差、适应性差、心理不平衡、焦虑、抑郁、敌对、躯体化等8个因子的影响有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
3.3城中村锻炼人群与非锻炼人群在各个因子均分上全部出现非常显著差异(P<0.01),说明体育锻炼对参与者心理健康的促进是积极的、有效的,需要说明的是:体育锻炼只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手段之一,仅仅依靠体育锻炼不可能全部解决城中村居民的心理问题,应当把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及社会支持等手段结合运用,以取得更加显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俊夫.城中村改造〔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6-20.
〔2〕王极盛,韦筱青,丁新华.中国成人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与其标准化〔J〕.中国公共卫生,2006(2):137-138.
〔3〕中国科学院网站.2007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报
告公布〔EB/OL〕. http://www.cas.cn/10000/10001/10010/2008/120373.htm, 2008-4-14.
〔4〕刘梦琴,傅展.城中村:一个特殊的三农问题〔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9):22-25.
〔5〕贺建平,刘娟,常烨等.城中村农转非居民身份认同与人际关系传播探析.〔J〕新闻界,2008,6(12):60-63.
〔6〕颜军.体育心理论稿.〔M〕河海大学出版社,2001:386.
〔7〕赵纲.体育活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实验
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7,21(3):114-116.
〔8〕Leith,L.M. & Taylor,A.H.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exercise on Ade-cade literature review.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1990,13(4):219-239.
〔9〕杨剑,季浏,田石榴.不同锻炼方式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3):80~83.
〔10〕Skrinar G.S, Bullen B.A,Greek J.M,McArthur J.W,et al.Effect of endurance training of body-consciousness in woman. Perceptual and Sport.1986,62(20):483-490.
〔11〕Bergre,B.G.Introduction. Internation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1993,24:87-93.
〔12〕Steptor A,Cox S.Acute Effects of Aerobic Exercise on Mood. Health Psychology,1988(7):329-340.
〔13〕理查德·考克斯(Richard H.Cox美)著,张力为等译.运动心理学-概念与应用.〔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李宏斌)
【关键词】城中村居民;体育锻炼;心理健康;相关分析
The Effect of Physical Exercise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Intra-City Village Residents
YANG Jun-tao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Huanghuai College, Zhumadian 463000, Henan)
【Abstract】Through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exercise and the mental health of intra-city village residents, the author hopes to provide grounds for decision-making on narrowing the gap between city dwellers and intra-city village residents and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intra-city village residents to modern urbanized residents. Up to 86% of the intra-city village residents suffer from moderate or severe mental problems, 5% above that of the city dweller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re found in mental health between people doing regular exercises and those doing no exercise. It is also discovered that the amount of exercise-taking is significantly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to 8 factors, including interpersonal tension and sensitiveness, poor psychological endurance capability, bad self adaptability, psychological imbalance, anxiety, depression, hostility, and somatization.
【Keywords】 intra-city village residents; physical exercises; mental health; relevant analysis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快速发展中形成的既不同于城市也不同于农村的特殊居住形态,由于城乡二元的管理体制,城中村仍然保留着农村的管理模式,其经济、社会与建设发展未能真正融入城市发展体系中,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1998年,第一篇以城中村为研究主题的地理学博士论文通过答辩。其后不久,国内核心规划类刊物《城市规划》杂志以专栏形式刊登了数篇关于城中村研究的论文,这两件事标志着城中村进入了我国学术界的研究领域。随后,众多城市规划、地理 、社会学、经济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我国城中村的特征、形成机理、改造策略等多方面展开了广泛的研究〔1〕,且多以“城市怪事”“城市癌症”等灰暗词汇来表述“城中村”,研究城中村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健身锻炼的相关关系,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关系,缩小城中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差距,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和加速城中村居民向现代都市化居民的转变有着重要的作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河南省管辖的16个地级市(不含省会郑州市)的城中村居民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18岁以上的1600名居民为研究样本。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问卷一采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等编制的《中国成人心理健康量表》(2006年),该量表包括10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都包括8项。该量表的总量表及各分量表的Cronbacha在0.74~0.97之间,Guttnan分半信度在0.69~0.93之间,Spearman—Brown分半信度在0.70~0.93之间,表明总量表及各分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内容效度系数在0.77~0.89之间,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2〕。各分量表的因子分的计算方法,是将8个项目的分数加在一起之和除以因子数(即除以8),为该分量表的因子分。每一项目采用1-5级评分法。
问卷二采用中国群众体育调查课题组制定的《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情况调查问卷》的指标,根据本研究需要选取调查内容。
在问卷调查前,对选取生源地在所调查市的32名学生进行培训,随后于2009年1月—2月按照预定的16个市随机进行入户问卷调查。要求以“城中村”常住居民为调查对象(不含流动人口),当场收回问卷。共发放问卷1600份,回收问卷1600份,剔除不符合本研究目的或问卷内容不全的问卷43份,有效问卷1557份,有效率97.31%,有效问卷符合统计学要求。
调查对象的性别、学历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调查对象的性别、学历结构图
1.2.2文献资料法
通过网络和书刊、报纸等途径,搜集、阅读、整理有关“城中村”居民健身锻炼与心理健康方面的信息资料,并归纳整理。
1.2.3统计分析法
对调查所获取的数据资料,运用Excel-2003和SPSS17.0软件包处理分析。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F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城中村居民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依据《中国成人心理健康量表》总均分在2~2.99为轻度的心理问题;3~3.99为中度心理问题;4~4.99为较严重的心理问题;5~5.99为非常严重的心理问题的说明,城中村居民在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心理不平衡、焦虑、敌对和躯体化等5个因子与全国成人常模相比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在抑郁因子上有显著差异(P<0.05)(表1)。对所获取的样本数据进一步统计:城中村居民24.86%的人有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此结果与中科院心理研究所《2007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报告》中“我国城市居民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良好,但仍有近两成的被调查者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问题〔3〕”的结论相比高近5个百分点。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与仅获得户籍制度性保障而从农民转变为市民的城中村居民,其文化程度及价值观念并没有随之实现同步转换,原有村委会变更为居委会,其管理仍是农村管理体制,仍然共享着一套更为接近农村文化的价值系统,并未像城市居委会一样,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区传播和组织沟通机构。城中村居民仅为名义上的“城市人”,不能享受到城市居民在就业、医保、低保、养老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成为“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游民〔4〕。虽然城市生活为他们提供了比农村生活更优越的物质条件和生活环境,但城市生活的快节奏及竞争压力远比农村要高得多,人际交往圈子远比以前的生产队或行政村宽泛,心理上没有归属感,有一部分低收入者甚至怀念农村生活,高收入者也没有因为自己经济地位和城市人不相上下而将自己认定为城市人,出现“城市人不像城市人,农村人不像农村人”的尴尬局面〔5〕。而从学历因素的因子均分来看(表2):城中村居民专科以上学历的人群在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适应性差、心理不平衡、焦虑、抑郁、敌对等6个因子得分普遍低于学历低的人群,这可能与专科以上学历层次的人群已有3-4年的城市生活经历,对城市生活方式、生活节奏、生活习惯等有所了解或比较熟悉,能较快地融入城市生活有关。综上所述,城中村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要提高城市质量、提升城市素质,就必须关注城中村居民的心理健康,高标准、高要求、高效能地把城中村的各项发展纳入城市整体规划体系中,使城中村居民在文化和社会心理上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促进城中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的协调发展。
2.2城中村居民锻炼人群与非锻炼人群的心理健康现状对比
体育运动能使人体内的内啡呔(天然止痛物质)的含量增加,产生欣快感,达到心理平衡,明显改善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人群的低落情绪和焦躁不安的状况〔6〕。从表3中可以发现:在1557名样本中,有57.7%(898人)的城中村居民从不参加任何健身活动,参与锻炼(锻炼人群与非锻炼人群的界定:每周参加1次以上锻炼活动的人群为锻炼人群,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为非锻炼人群)的659名城中村居民在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适应性差、焦虑、抑郁、躯体化等5个因子与全国成人常模相比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在偏执因子上有显著差异(P<0.05);而非锻炼人群则在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适应性差、心理不平衡、焦虑、抑郁、敌对和躯体化等7个因子上与全国成人常模相比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锻炼人群与非锻炼人群在各个因子均分上全部出现非常显著差异(P<0.01),说明参与锻炼的人群心理健康水平高于非锻炼人群。
2.3城中村居民体育锻炼次数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分析
对城中村居民每周锻炼次数和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F检验)和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表4),结果显示: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心理承受力差、适应性差、心理不平衡、情绪失调、焦虑、抑郁、敌对、偏执等9个因子的得分情况与参与每周锻炼次数有非常明显的相关性(P<0.01),且相关程度除情绪失调因子外均达到0.2以上,特别是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心理不平衡和抑郁因子相关程度在0.3以上,说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7〕,调节情绪状态,降低抑郁症状,缓解焦虑,从而有效改善心理健康状态。此结果支持了Leith、Taylor〔8〕等人对1979~1989年间发表的81篇研究论文的总结:78%的前实验研究,80%的准实验研究以及50%的实验研究显示出长期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的明显促进作用。
2.4城中村居民持续锻炼时间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分析
表5数据表明:城中村居民在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心理承受力差、适应性差、心理不平衡、情绪失调、焦虑、抑郁等8个因子得分与不同持续锻炼时间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P<0.01),敌对因子有显著相关性(P<0.05),且锻炼时间在50min以上的锻炼人群各因子得分普遍低于锻炼时间在30min以下的人群,说明长时间的体育锻炼对改善心理健康水平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是否锻炼时间越长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更明显,本研究尚未涉及,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5城中村居民运动量大小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分析
从运动量大小(运动量界定:以城中村居民能理解的运动“不出汗”为小运动量,“全身出汗”为中运动量,“大汗淋漓”为大运动量)的因子均分来看(表6):城中村居民在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心理承受力差、适应性差、心理不平衡、焦虑、抑郁、敌对、躯体化等8个因子上与锻炼的运动量有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说明锻炼的运动量大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非常显著意义,且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心理承受力差、适应性差、心理不平衡和敌对因子与运动量大小的相关程度均在0.2以上,这与杨剑等的研究“运动能减轻强迫症状,改善人际关系,降低抑郁,缓解焦虑,从而有效改善心理健康状态〔9〕”相一致;表6的数据还显示:中等运动量的因子均分普遍低于大运动量和小运动量的因子均分,说明中等运动量的身体锻炼能增加或改善锻炼者对身体的满意程度,有益于积极心态的形成〔10〕。此结果支持了Berger(1992)〔11〕、Steptoe&cox(1988)〔12〕、考克斯(美1994)〔13〕等的研究“有规律地从事中等强度的锻炼(最高心率的60%~75%)每次活动20~60min有助于改善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对抑郁、焦虑和困惑等消极情绪具有抵抗作用”的结论。
3结论
3.1城中村居民有24.86%的人群有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高于全国城市居民近5个百分点,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心理不平衡、焦虑、敌对和躯体化等5个因子与全国成人常模相比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在抑郁因子上有显著差异(P<0.05)。
3.2每周不同锻炼次数、不同持续锻炼时间和不同运动量的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各因子的影响不同。从每周不同锻炼次数来看,有8个因子与锻炼次数的相关程度在0.2以上,3个因子达到0.3以上;从不同持续锻炼时间上有8个因子得分与锻炼时间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P<0.01),且锻炼时间在50min以上的锻炼人群各因子得分普遍低于锻炼时间在30min以下的人群;而不同运动量对与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心理承受力差、适应性差、心理不平衡、焦虑、抑郁、敌对、躯体化等8个因子的影响有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
3.3城中村锻炼人群与非锻炼人群在各个因子均分上全部出现非常显著差异(P<0.01),说明体育锻炼对参与者心理健康的促进是积极的、有效的,需要说明的是:体育锻炼只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手段之一,仅仅依靠体育锻炼不可能全部解决城中村居民的心理问题,应当把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及社会支持等手段结合运用,以取得更加显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俊夫.城中村改造〔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6-20.
〔2〕王极盛,韦筱青,丁新华.中国成人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与其标准化〔J〕.中国公共卫生,2006(2):137-138.
〔3〕中国科学院网站.2007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报
告公布〔EB/OL〕. http://www.cas.cn/10000/10001/10010/2008/120373.htm, 2008-4-14.
〔4〕刘梦琴,傅展.城中村:一个特殊的三农问题〔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9):22-25.
〔5〕贺建平,刘娟,常烨等.城中村农转非居民身份认同与人际关系传播探析.〔J〕新闻界,2008,6(12):60-63.
〔6〕颜军.体育心理论稿.〔M〕河海大学出版社,2001:386.
〔7〕赵纲.体育活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实验
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7,21(3):114-116.
〔8〕Leith,L.M. & Taylor,A.H.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exercise on Ade-cade literature review.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1990,13(4):219-239.
〔9〕杨剑,季浏,田石榴.不同锻炼方式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3):80~83.
〔10〕Skrinar G.S, Bullen B.A,Greek J.M,McArthur J.W,et al.Effect of endurance training of body-consciousness in woman. Perceptual and Sport.1986,62(20):483-490.
〔11〕Bergre,B.G.Introduction. Internation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1993,24:87-93.
〔12〕Steptor A,Cox S.Acute Effects of Aerobic Exercise on Mood. Health Psychology,1988(7):329-340.
〔13〕理查德·考克斯(Richard H.Cox美)著,张力为等译.运动心理学-概念与应用.〔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李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