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牧区班级学生数量明显的减少,在1990-2000年,每个班级的学生数量在30-45人左右,但是现在一个班级的人数也就在20-25人左右,由此,牧区小学班级小班化倾向日趋明显。进行资源整合,优化课堂,实现牧区小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是所有牧区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牧区小班化教育教学 情景创设 自主学习
一、牧区小班化教学的基本概念、认识
小班化教学是欧美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80年代,美国的部分州开展了缩小班级规模的实验。目前美国中学的平均班级规模是25个学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美国又提出美国中小学班级规模应缩小到18人。目前德国班级规模与美国相似,全国平均为25个学生。英国20到25人,加拿大25到30人。
从小班化教学的本质特征是教学面向各向异同的学生个体,而不是面向整齐划一的全班整体;教学组织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均围绕学生个体发展而组织开展。实行牧区小班化教学,可以照顾到每个牧区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因材施教,拓宽学生的活动空间;丰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强化积极的人际互动;关注牧区学生的个别差异;改变牧区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牧区老师的教学品质,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充分调动牧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其内在的潜能,激发其主动探究的欲望;促进每一个牧区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让牧区学生充分享受各种教育资源,得到个性化的教学,从而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牧区情境创设
情境创设不单单是指在课堂上教师对具体文章内容而进行的情境设计,也包括牧区教师和学生关系的建立、牧区学生学习环境的和谐和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模式。
1.牧区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牧区教师是学生的引导着,帮扶者,教师要和学生成为朋友,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状态,和学生共同分享、讨论对于教学模式、教材的理解。尊重每个学生,使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放松自己,敢于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使语文课堂有良好的学习氛围,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2.建立良好的牧区学习环境。教学环境对于牧区学生而言非常重要,在一个健康、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下,将降低牧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压抑感和紧张感,牧区学生学习就会变得轻松自由,在课堂中就会更加勇于表现自己,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使课堂充满活力,学生能够自主的学习和探讨,就会有效的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达到提高牧区教学效率的目的。
3.建立科学合理的牧区教学方法模式。班级小班化,牧区教师所带领学生数量减少,教师有精力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发现每个学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牧区教师要采取各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通过正确的引导,营造出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教学情景,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再进行针对的教育教学,逐个突破,使牧区学生有学习的目标方向,有前进的动力。
三、引导牧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质疑、解问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牧区教师为主体,对牧区学生进行灌输性教学,学生产生了依赖性,不会自己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新课改后,倡导发挥牧区学生主体性,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有效性。
1.要牧区学生进行课前自学、预习。给牧区学生布置需要自学的文本内容,要学生在上课前先进行课程的预习和自学。使学生在预习的过程对于不懂的知识通过资料的查找,思考先独立解决,一些无法理解的内容,进行标注,并做出相对详细的质疑和,发现问题。在上课时,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在进行点拨和引导,要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通过学生间的探讨,得出文本最终要表达的思想。预习和自学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节约课堂时间,还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创造能力。
2.引导牧区学生提出疑问。发现问题才会有疑问,提出疑问才会思考解决方法,才会有突破性的进步。提问是一门艺术。一篇课文,总有它的内涵和中心思想。凡涉及到课文内涵、中心思想,并与思想内容有关的词语和句子等方面的问题,都属于本质性问题,而涉及到课文其他枝枝节节的问题,属于现象性问题。牧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提出对文章不理解内容的质疑。师生共同疏理,浅显的可由学生直接回答、相互答疑;难度较深的问题,教师做出恰当的解释;对有价值且指向教学目标和重点的问题,可作为进一步合作、探究的目标。如果学生的问题提不到点子上,教师要进一步启发,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课文的重点、难点上,让学生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逐步突破文章内容的重点难点,也要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质疑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式概念,实现牧区的有效教学。
总之,实现课堂实效性教学,需要牧区师生的共同努力,需要掌握更多的牧区教学方式方法,根据学生情况,制定出相应的策略,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瞿慧勒.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有效的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02).
[2]周林.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J].快乐阅读.2013(03).
【关键词】牧区小班化教育教学 情景创设 自主学习
一、牧区小班化教学的基本概念、认识
小班化教学是欧美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80年代,美国的部分州开展了缩小班级规模的实验。目前美国中学的平均班级规模是25个学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美国又提出美国中小学班级规模应缩小到18人。目前德国班级规模与美国相似,全国平均为25个学生。英国20到25人,加拿大25到30人。
从小班化教学的本质特征是教学面向各向异同的学生个体,而不是面向整齐划一的全班整体;教学组织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均围绕学生个体发展而组织开展。实行牧区小班化教学,可以照顾到每个牧区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因材施教,拓宽学生的活动空间;丰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强化积极的人际互动;关注牧区学生的个别差异;改变牧区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牧区老师的教学品质,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充分调动牧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其内在的潜能,激发其主动探究的欲望;促进每一个牧区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让牧区学生充分享受各种教育资源,得到个性化的教学,从而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牧区情境创设
情境创设不单单是指在课堂上教师对具体文章内容而进行的情境设计,也包括牧区教师和学生关系的建立、牧区学生学习环境的和谐和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模式。
1.牧区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牧区教师是学生的引导着,帮扶者,教师要和学生成为朋友,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状态,和学生共同分享、讨论对于教学模式、教材的理解。尊重每个学生,使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放松自己,敢于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使语文课堂有良好的学习氛围,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2.建立良好的牧区学习环境。教学环境对于牧区学生而言非常重要,在一个健康、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下,将降低牧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压抑感和紧张感,牧区学生学习就会变得轻松自由,在课堂中就会更加勇于表现自己,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使课堂充满活力,学生能够自主的学习和探讨,就会有效的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达到提高牧区教学效率的目的。
3.建立科学合理的牧区教学方法模式。班级小班化,牧区教师所带领学生数量减少,教师有精力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发现每个学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牧区教师要采取各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通过正确的引导,营造出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教学情景,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再进行针对的教育教学,逐个突破,使牧区学生有学习的目标方向,有前进的动力。
三、引导牧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质疑、解问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牧区教师为主体,对牧区学生进行灌输性教学,学生产生了依赖性,不会自己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新课改后,倡导发挥牧区学生主体性,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有效性。
1.要牧区学生进行课前自学、预习。给牧区学生布置需要自学的文本内容,要学生在上课前先进行课程的预习和自学。使学生在预习的过程对于不懂的知识通过资料的查找,思考先独立解决,一些无法理解的内容,进行标注,并做出相对详细的质疑和,发现问题。在上课时,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在进行点拨和引导,要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通过学生间的探讨,得出文本最终要表达的思想。预习和自学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节约课堂时间,还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创造能力。
2.引导牧区学生提出疑问。发现问题才会有疑问,提出疑问才会思考解决方法,才会有突破性的进步。提问是一门艺术。一篇课文,总有它的内涵和中心思想。凡涉及到课文内涵、中心思想,并与思想内容有关的词语和句子等方面的问题,都属于本质性问题,而涉及到课文其他枝枝节节的问题,属于现象性问题。牧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提出对文章不理解内容的质疑。师生共同疏理,浅显的可由学生直接回答、相互答疑;难度较深的问题,教师做出恰当的解释;对有价值且指向教学目标和重点的问题,可作为进一步合作、探究的目标。如果学生的问题提不到点子上,教师要进一步启发,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课文的重点、难点上,让学生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逐步突破文章内容的重点难点,也要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质疑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式概念,实现牧区的有效教学。
总之,实现课堂实效性教学,需要牧区师生的共同努力,需要掌握更多的牧区教学方式方法,根据学生情况,制定出相应的策略,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瞿慧勒.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有效的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02).
[2]周林.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J].快乐阅读.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