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由于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及对口高考等因素,致使职校就业班的班级管理和教学越来越不尽如人意。笔者作为长期在职校工作的教师,对目前职校就业班的现状十分担忧。希望全社会都来关注职业教育。本文是本人在职校计算机专业课堂教学方法的几点做法,和各位同仁共勉。旨在抛砖引玉,共同提高就业班专业课教学质量。
【关键词】职校 就业班 快乐学习 卡拉OK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09)09-0012-02
目前职校就业班的现状,让我们许多教师十分担忧。我们常常觉得今天的学生和过去的不一样,今天的学生是物质生活的富翁,却是精神生活的乞丐。身边的老师不停地埋怨:“这些孩子真是一届不如一届。”“一下课活灵活现,一提问象个塑像。”“下辈子不当教师,即使要当也绝不当职业学校铁的教师。”……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当前各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后遗证,再加上职高又把学生进行了就业和对口的分类,目的是实现“升学就业任你挑”、就业和升学“两条腿走路”齐头并进。一位同事和我闲聊时曾说 “龌梭堆在一起便成了垃圾”,形象地说明了职校就业班学生的思想、学习、习惯、素质等各方面都不尽如人意的现状,这无疑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作为一名长期在职业中学任教的计算机教师,我想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谈以下三点做法:
首先,心中坚定一个理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这个要求也许很苛刻,但如果我们心中有了这种理念,我们就会在平时的教学中,尽可能地想方设法探索适合学生的教育,是我们去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去适合我们。
扬思中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扬思中学的校长蔡林森,在他们学校的教学楼的楼顶上,挂了一个横横的牌子,都是用大红字写了几个字“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就成为他们学校的办学理念。因为这个理念,远近八方的别人教不好的学生都到他们学校来了。我觉得这个理念,本身就是教育的召唤力,就是使每一个老师坚信任何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好学生。教师期望的效果,使许许多多的孩子最后成才。这就是我们校领导建议老师们所学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记得我到每一个班上第一节课时,我都要讲课堂要求、到位、纪律、考核考试及奋斗目标,还有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前景、学生的毕业出路即我们毕业后将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学习这门学科对我们今后的帮助等。记得我在03微1班和05微机班上第一课时,因为这两个班有着共同的特点——都有我亲戚家的孩子、都有几名学生因为协助学校管机房,借机常常逃课,因此,我很严肃地在班级讲了任何一个人不得缺席的要求,遇有特殊情况必须提前请假。这时同学们把目光投向了我的亲戚,我马上说:“我这个人做事一向一视同仁,请大家放心!”自此,在我的课堂上,从来没有同学无故缺勤。
去年我任教05文6班和05理1班的省中级,我在班级中讲了:“我的目标是我们一定要考同类班级中的第一”。我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考第一?”同学们立即回应“想!”我又说:“那为了这个目标,我们一起努力,好不好?”同学们齐声说:“好!”于是, 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非常听话,他们知道老师所做的一切其实都是为了他们好。当然,最后我们也如愿达到目标。学生高兴,我也高兴。这实际就是教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第二,顺利实现一个转变:不想学、厌学→想学、要学→好学、学好→快乐学习。
这是我在05微机班讲到学习文字录入、计算机维修、网页制作等的好处,说明学有专长在找工作时的优越性时,学生马上就问我“吉老师,那学习省中级有什么用?是不是就为了一张文凭?”“学习程序设计又有什么用?”想到的。我觉得这里面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解决为什么要学习,学有什么用的问题。这样,学生才会想学、要学,才会认真学习、好好学习,才能学好、学有长进、学有所成,才有可能却探索快乐学习的方法。
我在任教《VFP》这门课程时,采用的是案例教学法或任务驱动法。从实例入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运用知识从而领悟知识并掌握知识。典型的一个例子是:我把辅导我上小学一年级的儿子数学的一道题搬到了课堂上,这个程序主要是实现随机产生100道10以内的加减法,免去了天天给孩子出题和检查的时间。学生觉得有意思、很实用,自然就听得非常认真,高兴地跟在老师后面思维、并自己动手认真制作,在自己制作的过程中,会发现许多自己存在的小毛病,因为计算机去识别正误是非常精确的,容不得半点马虎。你去指出来,他会很乐于接受。他也会在以后努力改掉粗心之类的毛病。
第三、尝试一种教学方法——“卡、拉、OK”教学法。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勤学好动的优等生,占到1/4。一类是中等生,占到1/2。一类是纯粹不学的差等生,也占到1/4。对这三种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我把它归纳为一句话,就叫“卡、拉、OK”:
(1)所谓“卡”就是对优等生设“卡”。
在他学完老师所讲的基本知识时,可给他设置疑问,让他自己去分析、判断、解决问题,如果能自己解决,他既兴奋,又有一种成就感,不仅让学生加深了认识,而且还激发了他的求知欲。如果他能力很强,很容易就能解决一些小问题,那我就给他再出个难题。通过不断地“卡”学生,使我们在交流中关系非常融洽,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学习是一种乐趣。
(2)所谓“拉”就是对中等生采取反复讲解,多次重复做实验的办法。
在老师的提示下让他们自己检查,发现问题。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几个好学生带中等生,这样做不仅可以分担教师的时间和精力,也可以让好学生得到一定的锻炼。因为中等生特别容易产生放弃的念头。你如果多拉他几把,他就上来了,如果不闻不问,他就滑下去了,再想往上拉又谈何容易?
(3)所谓“OK”就是对差等生多说“OK”,多表扬。
可以多跟他聊天,比如说:你喜欢玩电脑吗?你家有电脑吗?你了解电脑多少?你能组装一台电脑吗?一旦他说对了,就得赶快表扬说“OK”,然后,再问:你会安装哪些软件呢?这些软件你会使用吗?就这样一步步把他的注意力引到程序设计上,让他多学一点是一点,说白了就是哄着他学,尽量使他少干扰别人。
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可能很难。笔者的一些做法,还很不成熟,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关键词】职校 就业班 快乐学习 卡拉OK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09)09-0012-02
目前职校就业班的现状,让我们许多教师十分担忧。我们常常觉得今天的学生和过去的不一样,今天的学生是物质生活的富翁,却是精神生活的乞丐。身边的老师不停地埋怨:“这些孩子真是一届不如一届。”“一下课活灵活现,一提问象个塑像。”“下辈子不当教师,即使要当也绝不当职业学校铁的教师。”……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当前各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后遗证,再加上职高又把学生进行了就业和对口的分类,目的是实现“升学就业任你挑”、就业和升学“两条腿走路”齐头并进。一位同事和我闲聊时曾说 “龌梭堆在一起便成了垃圾”,形象地说明了职校就业班学生的思想、学习、习惯、素质等各方面都不尽如人意的现状,这无疑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作为一名长期在职业中学任教的计算机教师,我想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谈以下三点做法:
首先,心中坚定一个理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这个要求也许很苛刻,但如果我们心中有了这种理念,我们就会在平时的教学中,尽可能地想方设法探索适合学生的教育,是我们去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去适合我们。
扬思中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扬思中学的校长蔡林森,在他们学校的教学楼的楼顶上,挂了一个横横的牌子,都是用大红字写了几个字“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就成为他们学校的办学理念。因为这个理念,远近八方的别人教不好的学生都到他们学校来了。我觉得这个理念,本身就是教育的召唤力,就是使每一个老师坚信任何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好学生。教师期望的效果,使许许多多的孩子最后成才。这就是我们校领导建议老师们所学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记得我到每一个班上第一节课时,我都要讲课堂要求、到位、纪律、考核考试及奋斗目标,还有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前景、学生的毕业出路即我们毕业后将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学习这门学科对我们今后的帮助等。记得我在03微1班和05微机班上第一课时,因为这两个班有着共同的特点——都有我亲戚家的孩子、都有几名学生因为协助学校管机房,借机常常逃课,因此,我很严肃地在班级讲了任何一个人不得缺席的要求,遇有特殊情况必须提前请假。这时同学们把目光投向了我的亲戚,我马上说:“我这个人做事一向一视同仁,请大家放心!”自此,在我的课堂上,从来没有同学无故缺勤。
去年我任教05文6班和05理1班的省中级,我在班级中讲了:“我的目标是我们一定要考同类班级中的第一”。我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考第一?”同学们立即回应“想!”我又说:“那为了这个目标,我们一起努力,好不好?”同学们齐声说:“好!”于是, 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非常听话,他们知道老师所做的一切其实都是为了他们好。当然,最后我们也如愿达到目标。学生高兴,我也高兴。这实际就是教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第二,顺利实现一个转变:不想学、厌学→想学、要学→好学、学好→快乐学习。
这是我在05微机班讲到学习文字录入、计算机维修、网页制作等的好处,说明学有专长在找工作时的优越性时,学生马上就问我“吉老师,那学习省中级有什么用?是不是就为了一张文凭?”“学习程序设计又有什么用?”想到的。我觉得这里面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解决为什么要学习,学有什么用的问题。这样,学生才会想学、要学,才会认真学习、好好学习,才能学好、学有长进、学有所成,才有可能却探索快乐学习的方法。
我在任教《VFP》这门课程时,采用的是案例教学法或任务驱动法。从实例入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运用知识从而领悟知识并掌握知识。典型的一个例子是:我把辅导我上小学一年级的儿子数学的一道题搬到了课堂上,这个程序主要是实现随机产生100道10以内的加减法,免去了天天给孩子出题和检查的时间。学生觉得有意思、很实用,自然就听得非常认真,高兴地跟在老师后面思维、并自己动手认真制作,在自己制作的过程中,会发现许多自己存在的小毛病,因为计算机去识别正误是非常精确的,容不得半点马虎。你去指出来,他会很乐于接受。他也会在以后努力改掉粗心之类的毛病。
第三、尝试一种教学方法——“卡、拉、OK”教学法。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勤学好动的优等生,占到1/4。一类是中等生,占到1/2。一类是纯粹不学的差等生,也占到1/4。对这三种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我把它归纳为一句话,就叫“卡、拉、OK”:
(1)所谓“卡”就是对优等生设“卡”。
在他学完老师所讲的基本知识时,可给他设置疑问,让他自己去分析、判断、解决问题,如果能自己解决,他既兴奋,又有一种成就感,不仅让学生加深了认识,而且还激发了他的求知欲。如果他能力很强,很容易就能解决一些小问题,那我就给他再出个难题。通过不断地“卡”学生,使我们在交流中关系非常融洽,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学习是一种乐趣。
(2)所谓“拉”就是对中等生采取反复讲解,多次重复做实验的办法。
在老师的提示下让他们自己检查,发现问题。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几个好学生带中等生,这样做不仅可以分担教师的时间和精力,也可以让好学生得到一定的锻炼。因为中等生特别容易产生放弃的念头。你如果多拉他几把,他就上来了,如果不闻不问,他就滑下去了,再想往上拉又谈何容易?
(3)所谓“OK”就是对差等生多说“OK”,多表扬。
可以多跟他聊天,比如说:你喜欢玩电脑吗?你家有电脑吗?你了解电脑多少?你能组装一台电脑吗?一旦他说对了,就得赶快表扬说“OK”,然后,再问:你会安装哪些软件呢?这些软件你会使用吗?就这样一步步把他的注意力引到程序设计上,让他多学一点是一点,说白了就是哄着他学,尽量使他少干扰别人。
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可能很难。笔者的一些做法,还很不成熟,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