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于受当今视觉传媒影响以及幼儿园学习所得的概念形态,儿童在其美术表现当中过早地出现了概念化图形,这将势必制约着他长期的美术发展。因此,美术教师必须在儿童刚入学时就打破其已固有的图形表现方式,重新建立视觉造型的样式,引导他们走向多元视野的美术表现学习,还儿童一双“美”的眼睛,真正改变他们的审美眼光。
关键词:儿童;视觉图式;重构;概念化图形
21世纪随着网络科技的不断发达,人类已经被漫天的各式各样的视觉图像充斥着,也越来越依赖视觉图像去认识世界和表达交流,卡通、动漫作品比比皆是,其造型样式概念化、程式化,严重影响着高水平美术视觉图式的建立。另一方面,儿童在读小学之前的图像引领还受其幼儿园老师们的影响,总是呈现出低水平模仿所带来的概念化的视觉图式。譬如很多儿童经常用一些概念化的图像:千篇一律的房子、白云、太阳和小草……这些形象和色彩几乎成为一种程式化、概念化的图式经常重复地、一个不落地出现在其作品中,不论与这幅作品是否真正贴切,几乎都要贴上同样一种标签,似乎不画上这个会缺少点什么,或者不知道画点什么来丰富作品。当美术教师在美术课堂上发出一个个不同教学主题的学习指令后,儿童习惯了用这些固有的造型样式来表现,就为其继续深入的美术学习制造了比较难以逾越的知觉障碍,甚至会严重影响其一生的美术发展,美术水平就难以提高,停滞不前,也就自然接受不了多元美术文化下的丰富的美术视觉图式。
一、“画说”结合,尽情展示
教师应当为儿童创造一个驰骋的舞台,为儿童的自主表达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真正调动儿童内在的言语表达欲望,由此生发出与众不同的创作灵感,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审美眼光。画画是他们的第二语言,有些内容和情感教师是无法直接体会到的,需要教师仔细地聆听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的绘画语言,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在听完儿童的介绍后也应及时反馈,用美术的语言将自己的看法告知儿童,而不能简单笼统地用“画得真漂亮!”“真不错!”这类评语应付了事。除了完成美术课堂作业以外,我还要求每个人准备一本16K大的速写本,允许他们画自己喜欢画的内容,可以是写生,也可以是临摹、创作,然后利用每次上课前的三分钟时间互相交流,由此扩大儿童视觉图像的信息量,改变原先单一、概念化的视觉图形。在交流时,除了由作者简单介绍作品外,还让其余儿童参与进来,一同就造型、色彩、构图、比例、疏密关系等美的要素进行一一评析,发表自己的看法,阐述自己的观点,大大提高了儿童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二、视觉盛宴,广为涉猎
儿童在辨别各种各样视觉图像时还离不开教师的图像引领。由于非洲木雕、铜雕那种夸张变形、抽象的艺术造型与博大精深的民间美术文化以及具有生硬性、纯真性、力感性和野性的原始艺术都能与基础美术教育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不论是这些艺术的创作意图、色彩还是造型、构图,都与儿童绘画表现特征有相融合的地方。毕加索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一生都在向孩子学习。”大师的作品往往和儿童的心灵是相通的,向大师学习,在大师的艺术世界中神游,凡高的线条,马蒂斯的色彩,米罗的神奇,夏加尔的梦想,毕加索的夸张和变形,克利的梦幻与纯真都会让儿童的心里产生碰撞和共鸣,唤起相同的感动,引发急于表达的愿望和激情。但由于认知水平的局限,对于大师作品深层次的意义和内涵不会完全读懂读透。
三、图解图构,认真解读
美术欣赏对于改变儿童思维,培养自主探究意识,扩大儿童视觉视野,重构高水平视觉图式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而美术欣赏离不开图解图构这一重要的方法。在当前的小学美术教学中,很多教师纯粹为了欣赏而欣赏,试图想说明什么但又说不清楚,或是不知从哪个点着手,如何进行分析,匆匆“走过场”。图解图构就是一个从分到合的过程。图解是用图像的方式分解上述的各个角度、层面、方式、方法、材料、工具。它可以由以下内容组成:一是图解历史以来所有的美术作品;二是图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摄影图片;三是图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影像;四是图解具体的表现方法与元素。美术教师对上述学习主题的不同载体进行了图解,通过对画面中造型元素的构成和表现的分析,可以更清晰地感受到画面多样的组织形式和丰富的表现技巧,把握画面的组成结构,从而使儿童在观察事物和心灵体验的基础上,初步领会画面构成的基本规律和掌握运用绘画语言进行创意表现的基本技能,儿童才能读明白其中的意思,并由意思引发出自己新的发现,就能够选择图解出的美术元素来重新图构自己的认识,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创造,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体验。
四、多维度观察,丰富视觉
概念化图形容易使儿童对事物形成固定的概念,一旦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 他们脑袋中就会出现以前所曾学到的概念图形,就会重复机械地“产出”,不再去用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世界,不会有创造性的绘画语言,儿童的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就不容易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也是一个从心理感知深入到心理思维的人体器官。如何促进眼睛与心灵的交流,调动积淀在大脑内原来的形象记忆,让视、知觉成为能动的创造性感觉思维活动,把眼睛的潜在能力唤醒、点燃、开发、发展,恢复迟钝的感觉和知觉,使们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是美术课程的职责。
五、课堂示范,视觉引导
课堂示范成为当前最有争议的热点问题之一。课堂示范展现了作画的全过程,从构图造型到步骤细节,儿童都可以直观地学习到,是儿童学画最好的蓝本。当儿童形成这样的习惯,他的美术造型能力就无法得到提升,制约了其对美术作品的视知觉感受。实际上儿童的这些习惯性的、概念的图形,或多或少是受到了教师不妥当的课堂示范。视觉引导是美术教学过程中必须的手段,教师那带有导向性的范画势必引导着儿童美术表达过程。那么教师就要利用有效的引导破掉儿童的集体跟随性模仿,破除固有的概念化视觉图式的样式。这样,儿童在临摹过程中,也会自然出现形态上的变异。那么美术教师到底范画多少种造型样式最为适中?在教学环节中哪个点进行范画最为恰当?范画多少最为合适,是一小部分还是全部?等等这些问题都必须根据每一个具体情况作不同对待。
关键词:儿童;视觉图式;重构;概念化图形
21世纪随着网络科技的不断发达,人类已经被漫天的各式各样的视觉图像充斥着,也越来越依赖视觉图像去认识世界和表达交流,卡通、动漫作品比比皆是,其造型样式概念化、程式化,严重影响着高水平美术视觉图式的建立。另一方面,儿童在读小学之前的图像引领还受其幼儿园老师们的影响,总是呈现出低水平模仿所带来的概念化的视觉图式。譬如很多儿童经常用一些概念化的图像:千篇一律的房子、白云、太阳和小草……这些形象和色彩几乎成为一种程式化、概念化的图式经常重复地、一个不落地出现在其作品中,不论与这幅作品是否真正贴切,几乎都要贴上同样一种标签,似乎不画上这个会缺少点什么,或者不知道画点什么来丰富作品。当美术教师在美术课堂上发出一个个不同教学主题的学习指令后,儿童习惯了用这些固有的造型样式来表现,就为其继续深入的美术学习制造了比较难以逾越的知觉障碍,甚至会严重影响其一生的美术发展,美术水平就难以提高,停滞不前,也就自然接受不了多元美术文化下的丰富的美术视觉图式。
一、“画说”结合,尽情展示
教师应当为儿童创造一个驰骋的舞台,为儿童的自主表达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真正调动儿童内在的言语表达欲望,由此生发出与众不同的创作灵感,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审美眼光。画画是他们的第二语言,有些内容和情感教师是无法直接体会到的,需要教师仔细地聆听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的绘画语言,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在听完儿童的介绍后也应及时反馈,用美术的语言将自己的看法告知儿童,而不能简单笼统地用“画得真漂亮!”“真不错!”这类评语应付了事。除了完成美术课堂作业以外,我还要求每个人准备一本16K大的速写本,允许他们画自己喜欢画的内容,可以是写生,也可以是临摹、创作,然后利用每次上课前的三分钟时间互相交流,由此扩大儿童视觉图像的信息量,改变原先单一、概念化的视觉图形。在交流时,除了由作者简单介绍作品外,还让其余儿童参与进来,一同就造型、色彩、构图、比例、疏密关系等美的要素进行一一评析,发表自己的看法,阐述自己的观点,大大提高了儿童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二、视觉盛宴,广为涉猎
儿童在辨别各种各样视觉图像时还离不开教师的图像引领。由于非洲木雕、铜雕那种夸张变形、抽象的艺术造型与博大精深的民间美术文化以及具有生硬性、纯真性、力感性和野性的原始艺术都能与基础美术教育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不论是这些艺术的创作意图、色彩还是造型、构图,都与儿童绘画表现特征有相融合的地方。毕加索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一生都在向孩子学习。”大师的作品往往和儿童的心灵是相通的,向大师学习,在大师的艺术世界中神游,凡高的线条,马蒂斯的色彩,米罗的神奇,夏加尔的梦想,毕加索的夸张和变形,克利的梦幻与纯真都会让儿童的心里产生碰撞和共鸣,唤起相同的感动,引发急于表达的愿望和激情。但由于认知水平的局限,对于大师作品深层次的意义和内涵不会完全读懂读透。
三、图解图构,认真解读
美术欣赏对于改变儿童思维,培养自主探究意识,扩大儿童视觉视野,重构高水平视觉图式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而美术欣赏离不开图解图构这一重要的方法。在当前的小学美术教学中,很多教师纯粹为了欣赏而欣赏,试图想说明什么但又说不清楚,或是不知从哪个点着手,如何进行分析,匆匆“走过场”。图解图构就是一个从分到合的过程。图解是用图像的方式分解上述的各个角度、层面、方式、方法、材料、工具。它可以由以下内容组成:一是图解历史以来所有的美术作品;二是图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摄影图片;三是图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影像;四是图解具体的表现方法与元素。美术教师对上述学习主题的不同载体进行了图解,通过对画面中造型元素的构成和表现的分析,可以更清晰地感受到画面多样的组织形式和丰富的表现技巧,把握画面的组成结构,从而使儿童在观察事物和心灵体验的基础上,初步领会画面构成的基本规律和掌握运用绘画语言进行创意表现的基本技能,儿童才能读明白其中的意思,并由意思引发出自己新的发现,就能够选择图解出的美术元素来重新图构自己的认识,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创造,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体验。
四、多维度观察,丰富视觉
概念化图形容易使儿童对事物形成固定的概念,一旦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 他们脑袋中就会出现以前所曾学到的概念图形,就会重复机械地“产出”,不再去用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世界,不会有创造性的绘画语言,儿童的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就不容易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也是一个从心理感知深入到心理思维的人体器官。如何促进眼睛与心灵的交流,调动积淀在大脑内原来的形象记忆,让视、知觉成为能动的创造性感觉思维活动,把眼睛的潜在能力唤醒、点燃、开发、发展,恢复迟钝的感觉和知觉,使们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是美术课程的职责。
五、课堂示范,视觉引导
课堂示范成为当前最有争议的热点问题之一。课堂示范展现了作画的全过程,从构图造型到步骤细节,儿童都可以直观地学习到,是儿童学画最好的蓝本。当儿童形成这样的习惯,他的美术造型能力就无法得到提升,制约了其对美术作品的视知觉感受。实际上儿童的这些习惯性的、概念的图形,或多或少是受到了教师不妥当的课堂示范。视觉引导是美术教学过程中必须的手段,教师那带有导向性的范画势必引导着儿童美术表达过程。那么教师就要利用有效的引导破掉儿童的集体跟随性模仿,破除固有的概念化视觉图式的样式。这样,儿童在临摹过程中,也会自然出现形态上的变异。那么美术教师到底范画多少种造型样式最为适中?在教学环节中哪个点进行范画最为恰当?范画多少最为合适,是一小部分还是全部?等等这些问题都必须根据每一个具体情况作不同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