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化解;师生冲突;构建;和谐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2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4(A)—0012—01
一、在认识师生冲突中改变学生观
教育是由人所从事又是为了人的事业。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应肯定人的价值,因为“人是社会最宝贵的、最有价值的生命体”。人的生活并不是孤立的、自然的存在,而是时刻处于社会关系之中。师生首先是作为“人”在一起相互影响的,因此我们应从一个更高的视点——人的本质、人的价值来审度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1. 要认识到学生的独立性。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他们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塑造和改造,他们具有独立的人格,独立的需要、倾向和愿望。这一切理应都得到尊重和适当满足。
2. 认识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在生理和心理等尚未充分发展起来时,人们往往把少年儿童看作是“小大人”,认识不到他们所特有的需要和发展的特点。因此,在教育工作中往往忽视他们的需求,向他们提出与成人同等的要求和行为标准。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在他们身上所展现的各种特征都还处在变化和日趋成熟的过程中。在这个时候,他们难免会犯错误,难免有缺点,这是十分正常的。但他们的缺点、错误,相对成人来说,一般也有较大的矫正和改善的可能性。教师只有从思想和情感上接受这一事实,处理问题才能理智和冷静。
由于学生各方面发展还不够成熟,因而他们取得成年人的关怀和教育就成为必然的需要。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以一种平和的态度对待学生,积极发挥教育的作用。
二、在化解师生冲突中改变教师观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能否以科学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的学生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的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
1. 教师要善于做学生的朋友。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是教师对学生缺乏足够的了解,因而常常教育不到位,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深入到学生中去。其实学生和教师一样具有独立的人格。教师到学生中嘘寒问暖,对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都会让学生有尊重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对学生的尊重,就是播下了成功的希望,学生就能在教师面前展示真实的自我。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并积极进行疏导。良好的兴趣、爱好是激发学生上进的力量。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积极组织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得到良好的心理体验,此时渗透德育,必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不能将眼光仅停留在事情的表面。教师每天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人,他们有七情六欲,得到别人的赞赏是每个人正常的心理需求。学困生有时的过激言行并无恶意,只不过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满足自己的表现欲。作为教师,要更多地关注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以便激发他们的自信心,点燃他们自尊的火焰。
2. 教师要善于做学生的听众。教师的倾听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被尊重。人都有表现欲望,所谓的“学困生”并非天生无能,而是一群“才能未被开发”的人。教师首先要从心理上接纳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谈话前,首先倾听学生的话,让学生感到自己被尊重、被欣赏。教师总喜欢自己说,而忽视了要听别人说。作为老师,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不能讥笑学生。在处理问题时,教师不妨先听听学生的诉说,从而搞清事情的来龙去脉,避免对学生盲目下判断,造成沟通障碍,甚至产生冲突和矛盾。学生年少不懂事,遇到问题牢骚满腹,抱怨他人,而不能从主观上找原因。对待这种学生,老师要有耐心,让他们心理逐渐趋于平静,然后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往往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3.教师要善于做学生心理的保健医生。良好的班级氛围能使师生、生生在互动中健康发展。针对一部分学生缺乏恒心、毅力,存在惰性的特点,可以开展相关的主题班会,帮助学生改掉不良习惯,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针对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特点,可以让学生与兄弟班的同学开展辩论赛、拔河比赛、篮球赛等,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中图分类号〕 G62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4(A)—0012—01
一、在认识师生冲突中改变学生观
教育是由人所从事又是为了人的事业。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应肯定人的价值,因为“人是社会最宝贵的、最有价值的生命体”。人的生活并不是孤立的、自然的存在,而是时刻处于社会关系之中。师生首先是作为“人”在一起相互影响的,因此我们应从一个更高的视点——人的本质、人的价值来审度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1. 要认识到学生的独立性。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他们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塑造和改造,他们具有独立的人格,独立的需要、倾向和愿望。这一切理应都得到尊重和适当满足。
2. 认识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在生理和心理等尚未充分发展起来时,人们往往把少年儿童看作是“小大人”,认识不到他们所特有的需要和发展的特点。因此,在教育工作中往往忽视他们的需求,向他们提出与成人同等的要求和行为标准。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在他们身上所展现的各种特征都还处在变化和日趋成熟的过程中。在这个时候,他们难免会犯错误,难免有缺点,这是十分正常的。但他们的缺点、错误,相对成人来说,一般也有较大的矫正和改善的可能性。教师只有从思想和情感上接受这一事实,处理问题才能理智和冷静。
由于学生各方面发展还不够成熟,因而他们取得成年人的关怀和教育就成为必然的需要。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以一种平和的态度对待学生,积极发挥教育的作用。
二、在化解师生冲突中改变教师观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能否以科学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的学生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的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
1. 教师要善于做学生的朋友。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是教师对学生缺乏足够的了解,因而常常教育不到位,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深入到学生中去。其实学生和教师一样具有独立的人格。教师到学生中嘘寒问暖,对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都会让学生有尊重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对学生的尊重,就是播下了成功的希望,学生就能在教师面前展示真实的自我。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并积极进行疏导。良好的兴趣、爱好是激发学生上进的力量。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积极组织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得到良好的心理体验,此时渗透德育,必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不能将眼光仅停留在事情的表面。教师每天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人,他们有七情六欲,得到别人的赞赏是每个人正常的心理需求。学困生有时的过激言行并无恶意,只不过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满足自己的表现欲。作为教师,要更多地关注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以便激发他们的自信心,点燃他们自尊的火焰。
2. 教师要善于做学生的听众。教师的倾听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被尊重。人都有表现欲望,所谓的“学困生”并非天生无能,而是一群“才能未被开发”的人。教师首先要从心理上接纳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谈话前,首先倾听学生的话,让学生感到自己被尊重、被欣赏。教师总喜欢自己说,而忽视了要听别人说。作为老师,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不能讥笑学生。在处理问题时,教师不妨先听听学生的诉说,从而搞清事情的来龙去脉,避免对学生盲目下判断,造成沟通障碍,甚至产生冲突和矛盾。学生年少不懂事,遇到问题牢骚满腹,抱怨他人,而不能从主观上找原因。对待这种学生,老师要有耐心,让他们心理逐渐趋于平静,然后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往往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3.教师要善于做学生心理的保健医生。良好的班级氛围能使师生、生生在互动中健康发展。针对一部分学生缺乏恒心、毅力,存在惰性的特点,可以开展相关的主题班会,帮助学生改掉不良习惯,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针对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特点,可以让学生与兄弟班的同学开展辩论赛、拔河比赛、篮球赛等,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