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财务报表是其经济活动健康与否的集中反应,体现着企业在一定时点的财务状态和一定期间的经营收支,披露着企业的盈利能力好坏、偿债实力强弱、周转活力快慢和发展潜力高低,也同样内含着企业经营的亮点、焦点与风险点,甚至或明或暗地装载着企业经营或财务行为的欺诈和舞弊行为。作为专业的国资监管人士,经常需要审阅被监管企业财务报表,并发现其潜伏的问题,掌握和识别企业运转的真实态势,实现有效的国有资本监监督与管控。因此,将财务报表的专业敏感度掌握得炉火纯青,火眼金睛地看清、看准、看透报表理当成为专业监管者的一项基本功。本文拟对此抛砖引玉,交流提升。
一、审阅财务报表的整体思路
财务报表按规定是由公司自行负责编制而成的,也有一些公司的财务年报事实上可能是经过审计机构在现场审计程序完成后代为调整并交由公司认可后以公司自身名义对外发布的。当然,不论如何,财务报表的法定责任主体始终是企业。这也是财务报表阅读者(包括各类投资者、经营管理者、专业监管者等相关利益者)关注财务报表的根本原因。作为国有出资者的专业监管人士,对企业财务报表的仔细审读与专业研判无疑是整个监管工作的重要一环。
(一)监管的第一本能就是质疑
对于监管者而言,如果企业财务报表存在“造假”的话,那监管和造假就是一个“看谁做得更完美、更精通”的较量,监管者能否发现报表中的“假”,取决于造假者对准则的“拿捏功夫”和监管者对风险高发区的“识别技术”。因此,监管者在审阅时需要将财务报表整体透视、各个击破。通常,以下两种思路会同时进行,并以前者为主:一是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自上而下层层拆解拆细,去寻找支持这些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的证据链(其中完整性最难以保证),现金流量表则是根据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明细内容倒算出来;二是基于商业逻辑去分析财报数据,包括和历史数据以及同行业数据作比较,还可能会考虑经营环境的变化,看看财务报表有无明显不合理之处。理论上,造假者可以造假整条证据链以及与第三者串通舞弊,但所涉工作量很大而且要确保证据链在逻辑上完整,证据链涉及订单、合同、收发货物单据、发票、内部流转过程中的记录痕迹、成本计算、信息系统记录、会计记录、银行收付款记录等等,甚至还涉及虚构交易方或与客户或供应商串通,因此,要虚构所有东西并保持逻辑一致是很困难的,尤其是银行流水单如不提前计划根本无法回头去造假。理论上,监管者也可以无限深入调查相应的证据,但事实上,出于监管者人手、监管成本、可操作性、法定监管责任义务以及被监管单位的阻碍与对抗等原因,国资监管者经常无法像警察办案一样去侦察,只能达到自身专业质量和风险控制所要求的水平,这也是综合能力精湛的监管者与一般监管者的区别所在。当然,在确有必要的情况下,国资监管者也可以在初步发现造假迹象后,提交独立第三方或动用其他超常规的手段,用侦察的手段去收集一些隐蔽的信息。
(二)质疑的使命就是还原真相
有人说,账如美女,现代社会天然不修饰的美女越来越难以找到了,会计基于交易与事项的日趋复杂,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也渐趋繁衍为复杂化的混合体。监管者就是要稳、准、狠地识别财务报告所隐藏的“陷阱”与“馅饼”,让造假者为此付出必要的代价。通常,一些心术不正的公司,或出于装饰经营佳绩、或出于捞取政治资本、或出于获得银行贷款、或出于逃避各种债务、或出于躲避纳税责任、或出于推卸经营责任等等非法目的,经常会利用资产重组调节利润、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利用虚拟资产调节利润、利用股权投资调节利润、利用债权债务调节利润、利用会计期间调节利润,等等。比如,曾经有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为躲避对房地产开发与销售规范核算而引起的必然的税务责任等,竟然将持续两年内的销售款列入“其他应收款”,将开发成本列入“其他应付款”,完全逃避了销售收入与销售成本的核算及其相应的利润结转等法定业务。对此类不规范核算引起的种种问题,如果不进行法定程序的核对,就可能会由于财务报表的“表面现象”而上当受骗。作为监管者来说,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经营者经常可能会拥有进行财务包装的强烈动机:花很小的代价让大多数人认为自己很美,并且获取利益。上市公司有银广夏事件、胜景山河、天能科技、新大地等层出不穷的作假案件,非上市公司则可能在各种压力或利诱下呈现出更加繁多的作假现象。按舞弊三角理论,只要有动机、机会、借口就会有舞弊。因此,监管者务必本着“用人质疑、疑人要用”的市场化用人机制,奠定一颗“与魔共舞”的心态,用专业的眼光和质疑的目光去解读被监管企业的财务报表,掌握企业经营活动的真实家底。
(三)还原真相有赖于专业分析
客观地看,经过粉饰的财务报表往往会在许多方面露出马脚,监管者只要肯多下点工夫,拿出精挑细选、货比三家的专业精神,对公司财务状况进行多方对比分析,就可以对被监管企业的真实现状做出较好判断,从而有效捍卫国有资本的权益。一般而言,一个公司定期报告中披露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三张主表。如果公司拥有能够控制的子孙公司,还将披露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损益表和合并现金流量表。由于合并财务报表反映了企业及所控制公司的整体情况,因此我们更多地侧重于使用合并财务报表。
不过,与一般投资者习惯于查阅公司的每股收益、净利润增长率、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等少数指标不同,作为专业监管者,必须牢记:如果公司有粉饰报表的动机,这些指标都很可能被操纵。因此,为更好地判断公司状况,监管者在审读报表时可采取分析现金流量、剔除关联交易、剔除不良资产、剔除异常利润等“慧眼”措施让各种“包装术”大白于天下,其中,数据间的逻辑分析方法分为:一是表间分析法,即对公司财务报表之间的关联项目进行综合衡量,关注是否存在不合理的疑点,以了解企业真实的盈利质量和资产质量,防止单张报表的误导;二是财务比率分析法,即对公司财务报表同一会计期内相关项目相互比较,计算比率,判断其偿债能力、资本结构、经营效率、盈利能力等情况;三是期间分析法,即对公司不同时期的报表项目进行动态的比较分析,判断其资产负债结构、盈利能力的变化趋势;四是公司间比较法,即与同行业、同类型的其他上市公司财务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了解公司在群体中的优劣及异常。随着对报告的纵横交错的深度分析,大量的藏身于财务报表中的隐藏信息终归会曝光。 二、审阅财务报表的技术招数
(一)审阅资产负债表的看点
资产负债表就是关于资产与负债的表,其中,资产分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负债也分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有五个指标需要关注:
一是资产负债率。即总负债除以总资产。通常情况下,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不能过高(也不可以过低),一般以50%(实践中,我们一般以50%~70%为限,如果高于100%就要警惕了)左右比较合适。当然,这应该根据企业、行业的不同情况来确定。
二是净资产收益率。即净利润与净资产的比值,它反映了一个企业运用净资产赚钱的能力。净资产收益率必须大于银行贷款利率至少二成以上。当然,也应该关注总资产收益率,就是净利润除以总资产的值,它更准确地反映了企业运用全部资产的能力。如果净资产收益率超过银行同期贷款的利率,那么,举债对它就肯定是有利的。另外,有的企业负债率如果达到99%,它的净资产收益率很高,还有的企业净资产是负数,看这个指标就没有意义了,反而用总资产收益率去算,就比较可靠。净资产收益率一定要和该公司的历史同期比较,并且和同行业公司比较,比较能准确反映其在该市场内部的行业地位和竞争实力。
三是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流动比率就是流动资产除以流动负债,反映了企业资产的安全性,这个比率不能低于1,最好大于2,相当于它应付短期负债的水平足够大。速动比率就是流动资产减去存货之后再除以流动负债,速动比率一般不能低于1。具体而言,关键是从什么角度来看待企业资产的安全性和成长性,有时会有一定的矛盾,过于安全就意味成长性不够,所以银行等债权人比较喜欢这个指标偏大,而股东和上级主管部门或投资者比较喜欢偏小,这是利益取向的选择。
四是存货周转率。即主营业务成本除以存货的结果(会计学上是以销货成本÷存货平均余额来计算,如果公司业务单一,基本上其销货成本可用主营业务成本代替),其中,存货的数据一般用年初和年末的平均数。这个指标不直观,更加容易被操纵。存货周转率的合理性取决于行业的特殊互不干涉。通常,企业的存货额,大约相当于两个多月的销售额比较合适。太多了,说明产品积压、资金占用过大,可能是企业的预警信号。最好是,无论是产成品半成品还是原材料,都不能超过一个月的销售收入。
五是应收账款周转率。一般用销售收入除以应收账款。这个比率当然越高越好。如果要判断一家企业的应收账款多少,主要看它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要超过20%最佳,当然这个比例越少越好!
(二)审阅利润表的看点
一是市销率。相对于市盈率来说,该指标是上市公司股票市值跟该公司销售收入的比率。根据国外统计,通常情况下市销率等于1是最合适的。而在这个指标里,销售收入是最重要的,如果一个企业销售收入不断增长而利润没有增长,这个企业的价值就要重估了。一般情况下,企业都是先出现收入改进、后出现利润增长,所以收入比利润更真实、市销率比市盈率更有效、收入比利润更快反映企业状况。当然,因为对企业和监管机构来说,帮助企业提前确认销售收入甚至虚构销售收入并不是很难的事情;如果能排除公司作假行为,其模型结论可能可以成立。
二是毛利率,即就是销售毛利润除销售收入。毛利率变化需要观察历史上情况,毛利率过高的现象不会持续(垄断行业例外),过低的现象也不会持续。所以,如果一个企业在毛利率很低的情况下有稳定的业绩,一旦价格上涨,利润的增加会非常明显。反过来,如果毛利率过高,企业业绩已经稳定,毛利率平稳的行业将受到投资者的追捧。
三是期间费用,即防范“三费操纵”。理论上说,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很难操纵,而管理费用可操纵的猫腻最多,管理费用中最可以操纵的就是“计提”。譬如计提绿化费、福利费,计提坏账损失,计提减值准备,计提资产折旧,这一切,都会列入管理费用。所以,其中猫腻很多。因为此类计提多不交税而成为企业常用作假并人为操纵(增加或隐瞒利润)的手段。总之,三项费用变化无穷,但是正常的企业,三项费用与销售收入成正比变化并保持合理递增速度,优秀企业在扩张的同时,三项费用并不一定同步增加,这就是企业内部挖潜的结果,这样的企业才有价值。
四是终级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减去主营业务成本、再减去期间费用,得出营业利润;再考虑其他收入和投资收益,得出税前利润;再考虑所得税,得出净利润。净利润减去少数股东权益就是归属于母公司的终极净利润,再加上期初可分配利润余额后,才是终极的期末公司可分配利润余额。这种逻辑关系能够一环一环地体现出终极利润形成的原始过程,因此,需要时可以逐步分析,从而找出问题所在。
(三)审阅现金流量表的看点
看现金流量表,主要是弄清楚企业的利润是否真实,看它是否隐瞒了利润,看它是否有发展前景。现金流量表一般有三大项: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简单说,如果企业现金流量余额为正数,代表企业生产经营后的资金是流入企业的,说明企业经营状况较好,而其中重点是要看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为正,这是企业的根本。很多企业是总体的现金流量余额为正,但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为负,靠的是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为正数来弥补的结果,说明这个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较差或者市场生存能力较差。当然如果连现金流量余额最后都为负数,那就不用说了)。企业年度报表还要提供一个附项,就是把企业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差额列出来,大家可以在这个表里详细了解到企业的资产减值、计提坏账、资产折旧、存货变化、应收款项变化等项目对现金流入的影响。通过这个表,基本可以判断出企业的真实业绩来。
作者单位:浙江省属国有企业监事服务中心
一、审阅财务报表的整体思路
财务报表按规定是由公司自行负责编制而成的,也有一些公司的财务年报事实上可能是经过审计机构在现场审计程序完成后代为调整并交由公司认可后以公司自身名义对外发布的。当然,不论如何,财务报表的法定责任主体始终是企业。这也是财务报表阅读者(包括各类投资者、经营管理者、专业监管者等相关利益者)关注财务报表的根本原因。作为国有出资者的专业监管人士,对企业财务报表的仔细审读与专业研判无疑是整个监管工作的重要一环。
(一)监管的第一本能就是质疑
对于监管者而言,如果企业财务报表存在“造假”的话,那监管和造假就是一个“看谁做得更完美、更精通”的较量,监管者能否发现报表中的“假”,取决于造假者对准则的“拿捏功夫”和监管者对风险高发区的“识别技术”。因此,监管者在审阅时需要将财务报表整体透视、各个击破。通常,以下两种思路会同时进行,并以前者为主:一是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自上而下层层拆解拆细,去寻找支持这些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的证据链(其中完整性最难以保证),现金流量表则是根据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明细内容倒算出来;二是基于商业逻辑去分析财报数据,包括和历史数据以及同行业数据作比较,还可能会考虑经营环境的变化,看看财务报表有无明显不合理之处。理论上,造假者可以造假整条证据链以及与第三者串通舞弊,但所涉工作量很大而且要确保证据链在逻辑上完整,证据链涉及订单、合同、收发货物单据、发票、内部流转过程中的记录痕迹、成本计算、信息系统记录、会计记录、银行收付款记录等等,甚至还涉及虚构交易方或与客户或供应商串通,因此,要虚构所有东西并保持逻辑一致是很困难的,尤其是银行流水单如不提前计划根本无法回头去造假。理论上,监管者也可以无限深入调查相应的证据,但事实上,出于监管者人手、监管成本、可操作性、法定监管责任义务以及被监管单位的阻碍与对抗等原因,国资监管者经常无法像警察办案一样去侦察,只能达到自身专业质量和风险控制所要求的水平,这也是综合能力精湛的监管者与一般监管者的区别所在。当然,在确有必要的情况下,国资监管者也可以在初步发现造假迹象后,提交独立第三方或动用其他超常规的手段,用侦察的手段去收集一些隐蔽的信息。
(二)质疑的使命就是还原真相
有人说,账如美女,现代社会天然不修饰的美女越来越难以找到了,会计基于交易与事项的日趋复杂,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也渐趋繁衍为复杂化的混合体。监管者就是要稳、准、狠地识别财务报告所隐藏的“陷阱”与“馅饼”,让造假者为此付出必要的代价。通常,一些心术不正的公司,或出于装饰经营佳绩、或出于捞取政治资本、或出于获得银行贷款、或出于逃避各种债务、或出于躲避纳税责任、或出于推卸经营责任等等非法目的,经常会利用资产重组调节利润、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利用虚拟资产调节利润、利用股权投资调节利润、利用债权债务调节利润、利用会计期间调节利润,等等。比如,曾经有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为躲避对房地产开发与销售规范核算而引起的必然的税务责任等,竟然将持续两年内的销售款列入“其他应收款”,将开发成本列入“其他应付款”,完全逃避了销售收入与销售成本的核算及其相应的利润结转等法定业务。对此类不规范核算引起的种种问题,如果不进行法定程序的核对,就可能会由于财务报表的“表面现象”而上当受骗。作为监管者来说,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经营者经常可能会拥有进行财务包装的强烈动机:花很小的代价让大多数人认为自己很美,并且获取利益。上市公司有银广夏事件、胜景山河、天能科技、新大地等层出不穷的作假案件,非上市公司则可能在各种压力或利诱下呈现出更加繁多的作假现象。按舞弊三角理论,只要有动机、机会、借口就会有舞弊。因此,监管者务必本着“用人质疑、疑人要用”的市场化用人机制,奠定一颗“与魔共舞”的心态,用专业的眼光和质疑的目光去解读被监管企业的财务报表,掌握企业经营活动的真实家底。
(三)还原真相有赖于专业分析
客观地看,经过粉饰的财务报表往往会在许多方面露出马脚,监管者只要肯多下点工夫,拿出精挑细选、货比三家的专业精神,对公司财务状况进行多方对比分析,就可以对被监管企业的真实现状做出较好判断,从而有效捍卫国有资本的权益。一般而言,一个公司定期报告中披露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三张主表。如果公司拥有能够控制的子孙公司,还将披露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损益表和合并现金流量表。由于合并财务报表反映了企业及所控制公司的整体情况,因此我们更多地侧重于使用合并财务报表。
不过,与一般投资者习惯于查阅公司的每股收益、净利润增长率、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等少数指标不同,作为专业监管者,必须牢记:如果公司有粉饰报表的动机,这些指标都很可能被操纵。因此,为更好地判断公司状况,监管者在审读报表时可采取分析现金流量、剔除关联交易、剔除不良资产、剔除异常利润等“慧眼”措施让各种“包装术”大白于天下,其中,数据间的逻辑分析方法分为:一是表间分析法,即对公司财务报表之间的关联项目进行综合衡量,关注是否存在不合理的疑点,以了解企业真实的盈利质量和资产质量,防止单张报表的误导;二是财务比率分析法,即对公司财务报表同一会计期内相关项目相互比较,计算比率,判断其偿债能力、资本结构、经营效率、盈利能力等情况;三是期间分析法,即对公司不同时期的报表项目进行动态的比较分析,判断其资产负债结构、盈利能力的变化趋势;四是公司间比较法,即与同行业、同类型的其他上市公司财务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了解公司在群体中的优劣及异常。随着对报告的纵横交错的深度分析,大量的藏身于财务报表中的隐藏信息终归会曝光。 二、审阅财务报表的技术招数
(一)审阅资产负债表的看点
资产负债表就是关于资产与负债的表,其中,资产分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负债也分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有五个指标需要关注:
一是资产负债率。即总负债除以总资产。通常情况下,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不能过高(也不可以过低),一般以50%(实践中,我们一般以50%~70%为限,如果高于100%就要警惕了)左右比较合适。当然,这应该根据企业、行业的不同情况来确定。
二是净资产收益率。即净利润与净资产的比值,它反映了一个企业运用净资产赚钱的能力。净资产收益率必须大于银行贷款利率至少二成以上。当然,也应该关注总资产收益率,就是净利润除以总资产的值,它更准确地反映了企业运用全部资产的能力。如果净资产收益率超过银行同期贷款的利率,那么,举债对它就肯定是有利的。另外,有的企业负债率如果达到99%,它的净资产收益率很高,还有的企业净资产是负数,看这个指标就没有意义了,反而用总资产收益率去算,就比较可靠。净资产收益率一定要和该公司的历史同期比较,并且和同行业公司比较,比较能准确反映其在该市场内部的行业地位和竞争实力。
三是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流动比率就是流动资产除以流动负债,反映了企业资产的安全性,这个比率不能低于1,最好大于2,相当于它应付短期负债的水平足够大。速动比率就是流动资产减去存货之后再除以流动负债,速动比率一般不能低于1。具体而言,关键是从什么角度来看待企业资产的安全性和成长性,有时会有一定的矛盾,过于安全就意味成长性不够,所以银行等债权人比较喜欢这个指标偏大,而股东和上级主管部门或投资者比较喜欢偏小,这是利益取向的选择。
四是存货周转率。即主营业务成本除以存货的结果(会计学上是以销货成本÷存货平均余额来计算,如果公司业务单一,基本上其销货成本可用主营业务成本代替),其中,存货的数据一般用年初和年末的平均数。这个指标不直观,更加容易被操纵。存货周转率的合理性取决于行业的特殊互不干涉。通常,企业的存货额,大约相当于两个多月的销售额比较合适。太多了,说明产品积压、资金占用过大,可能是企业的预警信号。最好是,无论是产成品半成品还是原材料,都不能超过一个月的销售收入。
五是应收账款周转率。一般用销售收入除以应收账款。这个比率当然越高越好。如果要判断一家企业的应收账款多少,主要看它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要超过20%最佳,当然这个比例越少越好!
(二)审阅利润表的看点
一是市销率。相对于市盈率来说,该指标是上市公司股票市值跟该公司销售收入的比率。根据国外统计,通常情况下市销率等于1是最合适的。而在这个指标里,销售收入是最重要的,如果一个企业销售收入不断增长而利润没有增长,这个企业的价值就要重估了。一般情况下,企业都是先出现收入改进、后出现利润增长,所以收入比利润更真实、市销率比市盈率更有效、收入比利润更快反映企业状况。当然,因为对企业和监管机构来说,帮助企业提前确认销售收入甚至虚构销售收入并不是很难的事情;如果能排除公司作假行为,其模型结论可能可以成立。
二是毛利率,即就是销售毛利润除销售收入。毛利率变化需要观察历史上情况,毛利率过高的现象不会持续(垄断行业例外),过低的现象也不会持续。所以,如果一个企业在毛利率很低的情况下有稳定的业绩,一旦价格上涨,利润的增加会非常明显。反过来,如果毛利率过高,企业业绩已经稳定,毛利率平稳的行业将受到投资者的追捧。
三是期间费用,即防范“三费操纵”。理论上说,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很难操纵,而管理费用可操纵的猫腻最多,管理费用中最可以操纵的就是“计提”。譬如计提绿化费、福利费,计提坏账损失,计提减值准备,计提资产折旧,这一切,都会列入管理费用。所以,其中猫腻很多。因为此类计提多不交税而成为企业常用作假并人为操纵(增加或隐瞒利润)的手段。总之,三项费用变化无穷,但是正常的企业,三项费用与销售收入成正比变化并保持合理递增速度,优秀企业在扩张的同时,三项费用并不一定同步增加,这就是企业内部挖潜的结果,这样的企业才有价值。
四是终级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减去主营业务成本、再减去期间费用,得出营业利润;再考虑其他收入和投资收益,得出税前利润;再考虑所得税,得出净利润。净利润减去少数股东权益就是归属于母公司的终极净利润,再加上期初可分配利润余额后,才是终极的期末公司可分配利润余额。这种逻辑关系能够一环一环地体现出终极利润形成的原始过程,因此,需要时可以逐步分析,从而找出问题所在。
(三)审阅现金流量表的看点
看现金流量表,主要是弄清楚企业的利润是否真实,看它是否隐瞒了利润,看它是否有发展前景。现金流量表一般有三大项: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简单说,如果企业现金流量余额为正数,代表企业生产经营后的资金是流入企业的,说明企业经营状况较好,而其中重点是要看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为正,这是企业的根本。很多企业是总体的现金流量余额为正,但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为负,靠的是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为正数来弥补的结果,说明这个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较差或者市场生存能力较差。当然如果连现金流量余额最后都为负数,那就不用说了)。企业年度报表还要提供一个附项,就是把企业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差额列出来,大家可以在这个表里详细了解到企业的资产减值、计提坏账、资产折旧、存货变化、应收款项变化等项目对现金流入的影响。通过这个表,基本可以判断出企业的真实业绩来。
作者单位:浙江省属国有企业监事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