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真高兴

来源 :班主任之友·中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ky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2月27日,农历乙未年正月初九,和往常一样,吃过早饭,我打开电脑,进入“班主任之友教育论坛”浏览帖子。
  我的目光停留在了“期刊目录”这个板块显示有一个新帖子,是新一期的目录!
  我怯怯地往下拉,一行一行地打量着题目,生怕漏掉了什么。我如此仔细,如此认真,为什么呢?我这是在寻找自己的名字。
  这期案例评析一审通过的名单,有我的文章《他的“眼泪”,你读懂了吗》。可我却不敢指望它一定能见刊,因为那只是一审啊。
  说起案例评析,还得从2012年说起。2012年9月,我参加了“打造无恐惧教室”的讨论。我的《要勇于说“不”,善于说“不”》的案例评析,发表在当年第11期上。这无疑给了我莫大的鼓舞。后来,我的另一篇评析文章《委屈只因沟通低效》发表在2013年1 2期合刊上。这无疑又给了我一剂强心针。自此,我更加信心百倍。
  2013年,我开始关注《班主任之友》的案例评析征稿。我觉得这个我可以写,因为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
  原来世间许多事情就像买彩票一样,偶尔一次中了,便以为次次都能中奖。虽然那只是个微不足道的小奖,但却足以让你对中奖充满期待。冥冥之中,你总觉得只要你坚持,总有一天你会中一个大奖。就是在这样的信念支持下,你坚持着、失望着,失望着、坚持着……终于,皇天不负苦心人,虽然受尽了折磨,但终归是等来了阳光。我写案例评析的过程就是如此。
  2013年,我断断续续地写了几篇,没有一篇被采用。于是,我决定2014年,凡《班主任之友》征集的案例评析,不论自己有没有感觉,都写,“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每次,在轻点“发送”之前,我都会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将稿件再读一遍,包括标点符号。因为从2013年起,我就担任《班主任之友》(中学版)的评刊员。读刊时,还要找错挑错——错别字、病句等。因此,我在投稿的时候就特别小心,确定没有修改的了,没有差错了,才将稿件投出去。之后,还要把文章完整地默背几遍,看看哪些句子还需要修改,哪个词语还需要推敲,哪些内容还需要补充……如此这般折腾好几遍,心里才能安定下来。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编辑还没有公布用稿名单,大家那个急啊。于是,在Q群里,在论坛里焦急地询问。好多次,充满希望地问,却不得不在失望中准备着下一次。
  记得,去年我写了一篇评析稿《且看魏老师是如何化解危机的》(2014年第10期案例《用爱心面对危机》)。自己觉得分析还是比较到位的,应该有希望的。结果,又被淘汰了。我困惑地询问,编辑回复说:“王老师,您的稿件通过了一审二审,三审没有通过。文章和另一篇观点很相近,引述分析得很详尽,但语言累赘不简洁。”我沉默了一会儿,回复:“年龄大了,说话写文章都比较嗦,呵呵。”
  虽然文章没被采用,但是我感谢编辑的真诚,指出了我的不足。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必须要正视自己的不足,如果一味地觉得自己写得不错,而认为不被采用是编辑“遗珠”,那么永远都得不到进步。事后,我反复琢磨,拿到杂志后,我首先就翻到“案例评析”栏目,认认真真地研读,尤其是仔仔细细地阅读了和我观点相近的那篇评析文章,并把他的和我的作了比较。从此之后,我写案例评析就开始有意识地尽力避免嗦——大量地引述原文。同时,我也利用我做评刊员的机会,研读每期的每一篇案例评析文章,仔细揣摩他们是怎么写的,他们是怎样利用案例的。
  我惴惴不安地一行一行地往下看,终于看到“案例评析”了,心快提到嗓子眼了。就在这时,“王金凤”三个字格外醒目。我又反复地看了几遍,确定这是真的。我当即跟帖:“感谢编辑老师给我们带来了新年大礼!”
  (作者单位:广东佛山市三水区工业中专)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