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记者而言,要想做好采访工作通常要取得被采访对象的信任。但是在采访过程中,常常有被采访对象不愿多谈的情况,往往是你问一句,他只回答一句半句,甚至干脆不回答。除了不善于表达之外,被采访对象不愿意表达的情况更应当引起重视。经过认真分析,我们发现这种“不愿意表达”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被采访对象对记者不信任。本文结合自身采访经历,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些办法。
【关键词】采访 信任
对于记者而言,要想做好采访工作通常要取得被采访对象的信任,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营造和谐的采访环境是采访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不管是刚刚从事新闻采访的年轻记者还是多年“老记”,很多人会发现,采访过程中常常有被采访对象不愿谈、不愿多谈的情况,往往是你问一句,他只回答一句半句,甚至不回答,明显地在敷衍你,这在和被采访对象初次打交道时体现得尤为明显。除了不善于表达之外,被采访对象不愿意表达的情况更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经过认真分析,我们发现,这种“不愿意表达”的情况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被采访对象不信任记者造成的。在多年的采访过程中,我本人也多次遇到类似情况,经历过失败的教训后,慢慢地找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做好采访的准备工作有利于取得被采访对象的信任
在多年的采访实践中,我感觉到,被采访对象不信任你,在很大程度上是质疑你的采访作风和专业水准。造成这种情况,新闻工作者自身难辞其咎。有一些记者自己不采访,让对方提供相关材料自己坐在办公室编编了事,甚至有一些记者在通讯员提供的稿件上挂一个名字算作自己的任务。尤其是现在网络发达,给这种“二传手”式的写稿提供了方便。长此以往,新闻工作者的形象受到了严重损害,也给本来严肃的新闻采访工作造成了负面影响,从而造成了一些被采访对象不信任记者的状况。因此,记者采访一定要体现出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较强的专业水准,从而增强被采访对象的信任感。要做到这一点,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1993年采访当时的铜陵市体改委主任是我当记者以来最尴尬的一次。那时我当记者还不到3个月。采访一开始不成功,完全在于准备工作不到位。接到报社的采访任务后,我和市体改委办公室取得了联系,告知了采访意图,并按照约定的时间赶到了市体改委,见到了主任“唐改革”。这次采访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次采访,过去采访,都是我问得少,被采访对象说得多,采访并没有感到有多吃力。这次采访“唐改革”却完全不同,我问一个问题,他简明扼要地回答一两句,没有任何多余的话。很快,我准备的七八个问题问完了。凭直觉,我知道这样一次采访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一篇有分量的新闻稿件的。意识到这一点,我忽然变得紧张起来。正在此时,“唐改革”接到了要他马上去市政府开会的电话,我立刻以不打扰他工作为由和他约定三天后再谈,从而避免了尴尬。走之前,我向他借了一本《温州产权制度改革》。回去后,我推掉了其他一切采访,用了两天半的时间将《温州产权制度改革》仔仔细细地看了两遍,并做了读书笔记。看完后,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发现第一次采访“唐改革”所提的问题是多么的外行、幼稚。经过精心准备,三天以后我再次采访,设计16个采访问题中,竟然有3个问题让“唐改革”在回答时卡了壳,我到今天还记得“唐改革”非常吃惊的表情。之后,我成了“唐改革”非常要好的朋友。
经过这次采访,我每次采访前都不敢掉以轻心,总是做足准备工作,从相关的政策法规、被采访单位的基本情况、被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过去的相关报道等等,我总是尽一切可能将准备工作做实做细。我感觉采访前做好准备工作,认真设计采访提纲,采访中提出的问题往往更能切中要害,自然能够取得被采访对象的信任。这时,相互之间的沟通就变得水到渠成了,被采访对象的采访情绪被调动起来以后,他不仅会认真回答你提出的问题,甚至还会主动介绍一些情况,从而丰富你的采访内容,拓宽你的采访思路,有时甚至会从根本上改善你的采访计划。另外,我感觉记者一旦和被采访对象有了良好的合作之后,今后再次合作就有了十分良好的沟通基础。
二、诚心理解被采访对象有利于取得被采访对象的信任
发自内心的理解被采访对象并在采访时真诚地表达出来,很多时候能够在情感上迅速拉近和被采访对象的距离。
1993年,铜陵市推行公有私营改革,这在全国还没有先例。当时的市丝绸公司经理刘先广放弃了正县级的行政职务,到市丝绸公司下属一家丝绸厂担任厂长(没有级别),这家丝绸厂是当时公有私营改革试点企业中的排头兵,过去效益很好,现在濒临倒闭。刘先广这一出人意料的举动引发各方议论,也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但没有想到,刘先广拒绝了一切形式的采访。我当时按照报社的采访部署,要从宏观上采写一篇公有私营改革的稿件,需要刘先广这一典型人物。如何才能让刘先广接受我的采访?经过仔细分析,我感觉到刘先广当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不被人理解,很多人都对临近退休的刘先广放着好好的政府一个部门的正县级一把手不当,而是去下属的一家没有级别的单位担任厂长表示不理解。但在这篇稿件的前期采访中,我接触到一些过去和刘先广共过事的中层干部。从和他们的谈话中,我感觉到,刘先广过去担任多年的企业负责人,对企业有着很深的感情,看着曾经辉煌的丝绸行业效益大幅下滑,内心一定感到十分心疼。我想这可能就是刘先广此次作出如此选择的核心所在。我调整了采访思路,寻找一切机会采访刘先广。恰巧,当时市里一个部门召集开会,刘先广将要参加,当天我早早地就赶到会议室寻找机会。开会的人陆陆续续地进来,我始终跟在刘先广旁边,他找了一个座位坐了下来,我也自然而然地坐在他旁边。轮到刘先广发言,他说的不多。他发言结束后,我向他请教一个问题。请教问题之前,我首先亮明了自己的身份,并且真诚地向他表达了我对他“弃官从企”的理解。果不其然,开始还比较戒备的刘先广很快就打开了话匣子,我提的问题他都一一作答,采访十分顺利。我据此采写的反映铜陵市公有私营改革的稿件获得了当年度安徽省好新闻评选二等奖。
对刘先广的这次采访让我懂得,采访过程中和被采访对象的沟通是十分重要的,一定要理解对方,包括学会理解对方的难处,并在适当的时候向对方真诚地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取得被采访对象的信任,从而使采访工作顺利地进行下去。
三、真诚帮助被采访对象有利于取得被采访对象的信任
越来越多的采访实践表明,新闻工作者在采访时,适时、适度地向被采访对象提供帮助,能够迅速、有效地取得被采访对象的信任,从而为接下来的采访打下良好的沟通基础。当然,这种帮助不得改变采访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刚当记者时,首先跑的是农村口子。当时乡镇企业的发展十分迅猛,也是我采访报道的重点。可是对几个乡镇企业发展滞后的乡镇的报道,我很难打开局面,一是人头不熟,二是这些乡镇不愿介绍。怎么办?
在这些落后乡镇采访时,我无意中了解到一个情况,这些落后乡镇中的一个乡镇的经贸科负责人刚刚到任,他和市里的相关经济部门不熟悉,而我因为工作的关系和市里的这个经济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我主动向这个乡镇的经贸科负责人说明情况,并在随后的两天时间里,放弃其他采访,陪着这个乡镇的经贸科负责人到市里的相关经济部门跑了一圈,帮助他认识了不少经济部门的同志,为他迅速打开工作局面奠定了基础。因为这件事,我和这个乡镇的经贸科负责人成为好朋友。通过他,我和其他几个乡镇企业发展滞后的乡镇经贸科负责人也建立了较为密切的工作联系。我之后在这些乡镇的采访变得容易得多,这些乡镇一有什么情况,会在第一时间打电话通知我。他们想做一些大的新闻策划报道,也会首先和我沟通,和我共同会商报道选题,帮助我寻找最佳的新闻素材。双方的合作越来越默契。那时,很多同事都非常羡慕我,说别人跑农村常常无米下锅,而我跑农村天天出稿,还经常能出一些好稿。
困难人群一直是新闻报道关注的重点之一。在社区采访时我们常常能发现一些困难人群是新闻报道应当关注的对象,可是这些困难人群往往不愿意接受采访。经过几次采访我意识到,这些困难人群不仅是我们关注的对象,也应当是需要我们提供帮助的对象。2002年,我去一个社区采访,就碰到了不愿意多谈的一户人家。当时,我没有气馁,转而先去社区采访,了解这户人家的有关情况,从而得知过去也有记者采访过这户人家,并对困难情况做了反映,但没有什么效果。正因为如此,这户人家对新闻采访产生了不信任感。了解到这些情况,我动用自己的采访关系,在符合相关政策的前提下,主动为这户人家在申请低保和大病医疗救助方面提供具体帮助,社区将我做的这些告知了这户人家,这一家人非常感动,我第二次去采访时他们非常配合。据此采写的稿件见报后,我再次找到相关部门反映情况,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从而进一步推动了这户人家相关问题的解决。
(作者单位:铜陵日报社)
【关键词】采访 信任
对于记者而言,要想做好采访工作通常要取得被采访对象的信任,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营造和谐的采访环境是采访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不管是刚刚从事新闻采访的年轻记者还是多年“老记”,很多人会发现,采访过程中常常有被采访对象不愿谈、不愿多谈的情况,往往是你问一句,他只回答一句半句,甚至不回答,明显地在敷衍你,这在和被采访对象初次打交道时体现得尤为明显。除了不善于表达之外,被采访对象不愿意表达的情况更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经过认真分析,我们发现,这种“不愿意表达”的情况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被采访对象不信任记者造成的。在多年的采访过程中,我本人也多次遇到类似情况,经历过失败的教训后,慢慢地找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做好采访的准备工作有利于取得被采访对象的信任
在多年的采访实践中,我感觉到,被采访对象不信任你,在很大程度上是质疑你的采访作风和专业水准。造成这种情况,新闻工作者自身难辞其咎。有一些记者自己不采访,让对方提供相关材料自己坐在办公室编编了事,甚至有一些记者在通讯员提供的稿件上挂一个名字算作自己的任务。尤其是现在网络发达,给这种“二传手”式的写稿提供了方便。长此以往,新闻工作者的形象受到了严重损害,也给本来严肃的新闻采访工作造成了负面影响,从而造成了一些被采访对象不信任记者的状况。因此,记者采访一定要体现出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较强的专业水准,从而增强被采访对象的信任感。要做到这一点,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1993年采访当时的铜陵市体改委主任是我当记者以来最尴尬的一次。那时我当记者还不到3个月。采访一开始不成功,完全在于准备工作不到位。接到报社的采访任务后,我和市体改委办公室取得了联系,告知了采访意图,并按照约定的时间赶到了市体改委,见到了主任“唐改革”。这次采访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次采访,过去采访,都是我问得少,被采访对象说得多,采访并没有感到有多吃力。这次采访“唐改革”却完全不同,我问一个问题,他简明扼要地回答一两句,没有任何多余的话。很快,我准备的七八个问题问完了。凭直觉,我知道这样一次采访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一篇有分量的新闻稿件的。意识到这一点,我忽然变得紧张起来。正在此时,“唐改革”接到了要他马上去市政府开会的电话,我立刻以不打扰他工作为由和他约定三天后再谈,从而避免了尴尬。走之前,我向他借了一本《温州产权制度改革》。回去后,我推掉了其他一切采访,用了两天半的时间将《温州产权制度改革》仔仔细细地看了两遍,并做了读书笔记。看完后,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发现第一次采访“唐改革”所提的问题是多么的外行、幼稚。经过精心准备,三天以后我再次采访,设计16个采访问题中,竟然有3个问题让“唐改革”在回答时卡了壳,我到今天还记得“唐改革”非常吃惊的表情。之后,我成了“唐改革”非常要好的朋友。
经过这次采访,我每次采访前都不敢掉以轻心,总是做足准备工作,从相关的政策法规、被采访单位的基本情况、被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过去的相关报道等等,我总是尽一切可能将准备工作做实做细。我感觉采访前做好准备工作,认真设计采访提纲,采访中提出的问题往往更能切中要害,自然能够取得被采访对象的信任。这时,相互之间的沟通就变得水到渠成了,被采访对象的采访情绪被调动起来以后,他不仅会认真回答你提出的问题,甚至还会主动介绍一些情况,从而丰富你的采访内容,拓宽你的采访思路,有时甚至会从根本上改善你的采访计划。另外,我感觉记者一旦和被采访对象有了良好的合作之后,今后再次合作就有了十分良好的沟通基础。
二、诚心理解被采访对象有利于取得被采访对象的信任
发自内心的理解被采访对象并在采访时真诚地表达出来,很多时候能够在情感上迅速拉近和被采访对象的距离。
1993年,铜陵市推行公有私营改革,这在全国还没有先例。当时的市丝绸公司经理刘先广放弃了正县级的行政职务,到市丝绸公司下属一家丝绸厂担任厂长(没有级别),这家丝绸厂是当时公有私营改革试点企业中的排头兵,过去效益很好,现在濒临倒闭。刘先广这一出人意料的举动引发各方议论,也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但没有想到,刘先广拒绝了一切形式的采访。我当时按照报社的采访部署,要从宏观上采写一篇公有私营改革的稿件,需要刘先广这一典型人物。如何才能让刘先广接受我的采访?经过仔细分析,我感觉到刘先广当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不被人理解,很多人都对临近退休的刘先广放着好好的政府一个部门的正县级一把手不当,而是去下属的一家没有级别的单位担任厂长表示不理解。但在这篇稿件的前期采访中,我接触到一些过去和刘先广共过事的中层干部。从和他们的谈话中,我感觉到,刘先广过去担任多年的企业负责人,对企业有着很深的感情,看着曾经辉煌的丝绸行业效益大幅下滑,内心一定感到十分心疼。我想这可能就是刘先广此次作出如此选择的核心所在。我调整了采访思路,寻找一切机会采访刘先广。恰巧,当时市里一个部门召集开会,刘先广将要参加,当天我早早地就赶到会议室寻找机会。开会的人陆陆续续地进来,我始终跟在刘先广旁边,他找了一个座位坐了下来,我也自然而然地坐在他旁边。轮到刘先广发言,他说的不多。他发言结束后,我向他请教一个问题。请教问题之前,我首先亮明了自己的身份,并且真诚地向他表达了我对他“弃官从企”的理解。果不其然,开始还比较戒备的刘先广很快就打开了话匣子,我提的问题他都一一作答,采访十分顺利。我据此采写的反映铜陵市公有私营改革的稿件获得了当年度安徽省好新闻评选二等奖。
对刘先广的这次采访让我懂得,采访过程中和被采访对象的沟通是十分重要的,一定要理解对方,包括学会理解对方的难处,并在适当的时候向对方真诚地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取得被采访对象的信任,从而使采访工作顺利地进行下去。
三、真诚帮助被采访对象有利于取得被采访对象的信任
越来越多的采访实践表明,新闻工作者在采访时,适时、适度地向被采访对象提供帮助,能够迅速、有效地取得被采访对象的信任,从而为接下来的采访打下良好的沟通基础。当然,这种帮助不得改变采访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刚当记者时,首先跑的是农村口子。当时乡镇企业的发展十分迅猛,也是我采访报道的重点。可是对几个乡镇企业发展滞后的乡镇的报道,我很难打开局面,一是人头不熟,二是这些乡镇不愿介绍。怎么办?
在这些落后乡镇采访时,我无意中了解到一个情况,这些落后乡镇中的一个乡镇的经贸科负责人刚刚到任,他和市里的相关经济部门不熟悉,而我因为工作的关系和市里的这个经济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我主动向这个乡镇的经贸科负责人说明情况,并在随后的两天时间里,放弃其他采访,陪着这个乡镇的经贸科负责人到市里的相关经济部门跑了一圈,帮助他认识了不少经济部门的同志,为他迅速打开工作局面奠定了基础。因为这件事,我和这个乡镇的经贸科负责人成为好朋友。通过他,我和其他几个乡镇企业发展滞后的乡镇经贸科负责人也建立了较为密切的工作联系。我之后在这些乡镇的采访变得容易得多,这些乡镇一有什么情况,会在第一时间打电话通知我。他们想做一些大的新闻策划报道,也会首先和我沟通,和我共同会商报道选题,帮助我寻找最佳的新闻素材。双方的合作越来越默契。那时,很多同事都非常羡慕我,说别人跑农村常常无米下锅,而我跑农村天天出稿,还经常能出一些好稿。
困难人群一直是新闻报道关注的重点之一。在社区采访时我们常常能发现一些困难人群是新闻报道应当关注的对象,可是这些困难人群往往不愿意接受采访。经过几次采访我意识到,这些困难人群不仅是我们关注的对象,也应当是需要我们提供帮助的对象。2002年,我去一个社区采访,就碰到了不愿意多谈的一户人家。当时,我没有气馁,转而先去社区采访,了解这户人家的有关情况,从而得知过去也有记者采访过这户人家,并对困难情况做了反映,但没有什么效果。正因为如此,这户人家对新闻采访产生了不信任感。了解到这些情况,我动用自己的采访关系,在符合相关政策的前提下,主动为这户人家在申请低保和大病医疗救助方面提供具体帮助,社区将我做的这些告知了这户人家,这一家人非常感动,我第二次去采访时他们非常配合。据此采写的稿件见报后,我再次找到相关部门反映情况,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从而进一步推动了这户人家相关问题的解决。
(作者单位:铜陵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