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妇瘤科主任吴令英:不断攀登,才能挽救更多病人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qlservermaintenan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想近期的一场手术,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妇瘤科主任吴令英依然记得当时的心惊胆战。敬畏生命,守护生命,三十六年来,吴令英历经数次手术生死战,挽救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等众多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她所率领的妇瘤科,作为全国最大妇科肿瘤综合治疗中心之一,在不断推动妇科恶性肿瘤领域规范化治疗、负责国内外大型科研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从临床诊疗、新技术推广、药物研究等方面引领该领域全面发展。
  人的生命最为珍贵,医学进步如夜航深海。近年来,原本忙碌的她,将自己再度旋转加速,远程授课、直播讲座、科普宣教……越来越多人受益于最新科研成果,这也意味着更多家庭远离病痛折磨。
  妇瘤科主任办公室内,书柜里陈列专业学术类书籍,与家人、朋友的照片置放于严整的学术空间内,流动着静谧温情。窗角下,一盆绿色盆栽已陪伴吴令英十余年。
  盛夏一个周日,吴令英照常到办公室工作,这天科室近20人到办公室加班,或研究疑难病例,或进行课题攻关,紧张而有序。吴令英言语果断准确,谈起病例、科研攻关、儿时家庭教育,记性极好。岁月沉淀,她眉宇间少见风霜,更多温柔与坚定。24小时手机开机是医生们的传统与习惯,吴令英说:“总怕不能到现场,担心病人突发急症和意外。生命重于一切”。


“要创造机会,要再想办法”


  不久前,吴令英一早来到医院。这天,她先去病房查看患者情况,接下来一场风险度高的手术等着她。
  查房时,手机响了。电话声如警报铃,吴令英心中一阵担忧:“怎么了?”“要您来。”手机这端来自手术室。正在准备开台的手术,即将由吴令英主刀,也是她根据判断与经验力主进行。
  患者六十多岁,曾患妇科恶性肿瘤,四年前因情况危急在外院进行子宫切除,病情复发难以控制时,来到肿瘤医院求医。吴令英针对病情使用雌激素拮抗剂治疗,副作用小且费用低,大量腹水及多个肿瘤奇迹般消失了。病情控制近两年,不久前药物却不再起作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再到医院检查时,腹腔内出现腹水、多个肿瘤,相关基础疾病也令患者身体状况不容乐观。肿瘤短短半個月快速扩张,病人肚子疼、无法进食,同时还伴随着发烧、贫血等症状,相关医学化验指标“亮起红灯”……没有有效药物、化疗不起效果,吴令英提出手术。
  同组医生在详细分析病人情况后,向吴令英表达自己对于这台手术的疑惑:“我觉得没有办法进行手术。”他认真详细地分析,病人腹腔内存在多个肿瘤,开刀后极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创伤非常大,再加上合并症较多,“风险很高,可能下不来台……”吴令英当即反问:“不做手术怎么办呢?现在唯一希望就是手术。”而这样难度高的手术,只有吴令英有一些把握。她和同组医生说道:“有一线希望我们也要努力。只要有一线希望和可能,我们就要创造机会,要再想办法,进行多学科会诊和协助手术。”
  患者及其家属两年前慕名而来,对吴令英等医生有很好的信任和理解,对科室方案、手术风险详细了解后表示全力支持。这是一场需要医生、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共同冒险的艰难手术。医生们决定背水一战。
  手术台上,吴令英依据过往经验,从较为保险的地方入手。尽管历经数次疑难手术,这次手术过程中,她依然紧张到全身冒汗。“快!止血钳”“快!先压住出血!”……病人一度出血严重,要暂缓片刻才能继续手术。高度紧张让她早已忘记时间流逝,手术持续七个多小时。在同组医生,以及结直肠外科、麻醉科等不同科室同事密切支持和配合下,患者盆腹腔广泛转移的肿瘤被切除。
  手术成功后,患者转入重症监护室。在病房焦急等待的患者小儿子接到医生电话时,心跳加快,一路飞奔至ICU病房前……患者小儿子告诉记者:“感谢吴大夫的果断,我们明白只能手术,全力配合。还有李宁医生、李一帆医生等,特别谢谢他们。当时母亲进手术室前,还安慰我们,如果自己不行了,要我照顾好我爸,人生再没有那样的经历……真的特别感谢医生们,有风险,我们也做手术。”这名患者的小儿子还记得母亲住院期间,吴令英刚结束一台手术,就过来询问他和母亲的情况,“当时挺心疼吴主任的,她看着很疲劳,却直接过来问问我们,特别温暖”。如今,患者已经术后恢复出院。
  吴令英说,手术很艰难,但最后能够完成并不是她一个人的力量,而是同行、团队高度协作,还有患者与家属理解和支持,以及社会公众奉献与爱心。手术期间,患者由于贫血、出血,情势危急,先后进行多次输血。在北京,平均每天有近2000人等待输血维持生命,血液这条“生命之河”连着医生、患者与家庭,“为社会服务,献出每个人的一点一滴,才能汇成江河”。

“只有不断攀登,才能挽救更多病人”


  出诊、手术、查房、疑难病例多学科会诊、科研等是科室工作日常,加班加点是常态。同时,科室每年承担全国进修医生学习,以及承办国家级及北京市妇科肿瘤学习班等继续教育项目。吴令英作为科室主任,科室行政管理,人才梯队建设,带领团队负责妇科肿瘤方面的国家重点科研课题,牵头或参加国内外临床研究项目等,十分忙碌,一名科室医生说,“吴主任几乎7×24小时工作”。
  医疗工作者科研不辍,与癌症等疾病艰难角力,在“勇气、想象力、发明创造和乐观精神”支撑下,攻克医学领域一个个未解难题。以卵巢癌为例,这种威胁妇女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历经几十年研究,蹒跚艰难。吴令英介绍,中国每年约有5万例女性被确诊为卵巢癌,约3万例女性死于卵巢癌。卵巢癌由于没有合适的早期诊断方法,发现时往往属于晚期,而且复发率高。从手术到化疗,卵巢癌临床研究进展颇为不易,直到近年PARP抑制剂(能够影响癌细胞自我复制方式的医学用剂)等靶向治疗药物出现,才进入新阶段。
  1996年,吴令英在美国进修期间关注到卵巢癌遗传相关基因研究,同时参观了遗传咨询门诊,发现相关检测也许可以更早诊断甚至预防卵巢癌发生。回国后,她申请相关课题,但一直未能获得批准。当时在国内,相关基因研究并无基础,吴令英提出的课题甚至一度遭到质疑。从科研、未来临床和预防角度,她看到了研究价值和重要意义,尽管困难重重,依然在“一意孤行”中寻找机会。直至2000年初,此项课题得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立项批准。   吴令英团队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明荣教授,一起制定实验方案。她带领青年医生李宁,以及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员一同进行攻关。“到底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准确检测基因突变,我们需要探索,并且在经费有限的前提下,节省科研经费去研究。”李宁回忆。
  当时国际上仅有第一代基因测序,费用高昂。在北京,可以进行基因测序的仪器也屈指可数。每次实验,团队要到外院进行检测。为了在有限经费条件下进行研究,团队不断优化课题实验方案,最高限度利用每一次宝贵检测机会获得实验结果。2006年,吴令英、李宁等中国医生发表BRCA(乳腺癌易感基因)基因突变的学术论文。这是第一篇来自中国的BRCA基因突变研究方向论文,发表后即引起国际同行关注。
  一直以来,高达70%卵巢癌患者会在三年内复发,在临床上一直缺乏有效药物提高疗效。为此,国际上推出大型研究项目,针对晚期卵巢癌携带BRCA基因突变一线治疗后维持治疗阶段的可选药物进行研究,即SOLO-1项目。中国也成为此项研究参与国家,中国SOLO-1研究领衔者正是吴令英。
  2018年德国慕尼黑当地时间10月21日,欧洲肿瘤医学协会会议公布研究成果时,卵巢癌治疗领域专家学者兴奋不已,这场近百年的“卵巢癌之战”在众多科研人员不懈研究下,迎来新希望。吴令英表示“SOLO-1的实验结果令人震撼”!中国区研究结果在全国多中心参与下,于2019年6月得到实验结果,与国际上SOLO-1研究数据一致——通过药物奥拉帕利的维持治疗,卵巢癌患者可在维持阶段治疗获益,延长生命。与此同时,尼拉帕利等药物也在中国卵巢癌人群中进一步证实PARP抑制剂疗效,可以说建立了卵巢癌治疗新模式。
  目前,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精准医疗深入诊疗各个阶段。吴令英作为多个大型研究负责人,完成了多项PARP抑制剂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江苏恒瑞医药自主研发口服PARP抑制剂氟唑帕利,吴令英牵头进行该国产新药针对于卵巢癌治疗的多中心研究。2019年,吴令英团队在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年会(ESMO)上发布第一期试验数据结果,可谓惊艳,还获得欧洲最佳学术壁报荣誉,成为我国自主研发PARP抑制劑的重要成果。国产新药氟唑帕利在BRAC突变卵巢癌中疗效和安全性也得到国内外同行肯定。
  此外,2016年,吴令英团队获得科技部“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针对卵巢癌治疗方案及临床路径优化开展研究,即将在2021年完成研究工作。该研究对于卵巢癌全程科学管理、科学规范化治疗流程,对卵巢癌领域防治、提高卵巢癌患者生存质量等提供治疗手段和循证依据,未来将造福更多患者和家庭。
  宫颈癌相关临床免疫治疗、与国际同步的HPV治疗性疫苗方面研究,吴令英团队也在并行推进当中。日复一日忙手术、做科研,在保持临床、科研先进性的同时,更为治愈、安慰、帮助患者,创造更多可能。“只有不断攀登、探索,才有可能为病人提供更多技术和方案,挽救更多病人。保持学习,必须是我们作为医生的一个特点。”吴令英说。
  吴令英兼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常务理事及妇科肿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及妇幼微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检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常委等众多学术身份。她担任《中华妇产科杂志》《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及《Oncology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肿瘤学与转化医学)》等多家杂志编委,主编及参与著作10余部,在各类妇科恶性肿瘤综合治疗领域以专业精神践行医者使命。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多出台药品降价、抗癌药物纳入医保等政策,吴令英提出,还有需要不断完善和健全的地方:加强对于肿瘤医师的规范化培训,批准药物适应证时要参考临床结果,以及保障医生相应权利,使医生在救治过程中更加安心。

要把知识、经验传递给他人


  在引领推动科室专业水平保持领先之外,吴令英越来越认识到:“每一个人的力量有限,我们只能面对个体,要尽力把我们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基层医生,让更多医生的医疗水平提高,才能更好地帮助病人”。为提升基层医生妇科肿瘤规范化诊疗,吴令英先后到新疆、内蒙古、山西等地进行带教、培训,提升基层医生在临床工作中的规范意识和技术水平,不断突破一对一救治局限。
  自2005年起,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作为对口受援单位,接受援疆专家帮助与培训。2008年,吴令英主动报名援疆,她认为自己作为科室主任,同时也是教授、博导,“应该带头”。这年九月,她来到新疆,兼任这所医院副院长,主管妇科肿瘤学科建设、临床诊治等工作。
  培训不断系统化,覆盖的医生也越来越多,吴令英及科室所辐射、帮助的患者,一时间很难量化,但长远来看,始终在推动整个专业向规范化、高质量发展,激励青年医生以严谨专业的医疗水平缓解治愈病人痛苦,逐步推动健康中国的实现。
  2019年夏,在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吴令英领衔开展基层妇科肿瘤医生培训,从加强规范化治疗入手。第一天培训,她就带领团队进行14场手术。其中一台较少见且难度大的肿瘤切除手术进行5个多小时,一名从医30余年的山东医生表示:虽然从医中参观过无数手术,还是被震撼,团队配合非常默契,手术清晰度高,干净利落。



  此次培训当中,吴令英特别提醒基层医生:要重视“无瘤原则”,用腹腔镜进行子宫肌瘤手术时,因肉眼无法判断恶性还是良性,要特别注意慎用旋切器,如果操作不慎,可能会让恶性肿瘤迅速扩散。来自湖南县级医院的一名医生参加培训后很有收获,他表示,对于比较大的子宫肌瘤进行旋切较常见,之后对于这类手术处理会慎之又慎。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吴令英组织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妇科肿瘤专家委员开展加强基层妇科肿瘤诊疗技术线上学术交流15场,分享妇科肿瘤专业领域的先进理念和工作经验,促进疑难病例诊治方面学术交流与讨论。
  “随着经验增多,我越来越感觉到一个人力量毕竟有限,让普通老百姓了解妇科肿瘤防治知识非常重要”,吴令英一直对名利看得很淡,近年来,她的思路和状态也在调整,越来越多参与电视、杂志、网络等平台公益科普活动,“虽然不能立竿见影让肿瘤得到控制,但可以减少肿瘤发生,减少不必要的并发症、不良事件”。
  吴令英不止一次在门诊中,诊断出年轻女性得癌,痛惜“原本可以不发生”。采访中,吴令英再次进行“科普”:“一定要定期检查,只要有不规则出血、同房出血,都应该去查。”以宫颈癌为例,吴令英介绍,其发生是一个渐变的连续过程,从癌前病变发展到早期癌,再到浸润癌,也就是肿瘤形状不规则、具有破坏性、呈网状的浸润性形式,历经几年甚至十余年。因此,早期筛查、定期检查,可以减少很多悲剧发生,对于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有重要深远的意义。
  2020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吴令英等专家通过央视、抖音等各大平台进行公益宣讲,用心用情,将学界权威观念、知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漫画等形式传递给公众。虽然培训、科普之路任重道远,也不可能有“包治百病的药方”,但每一次学术培训与交流、每一次不辞辛劳的专业发声,都在不断提高妇科恶性肿瘤整体医疗水平,甚至改变一个个家庭的命运。心系他人健康、民生福祉,是吴令英的担当,也是她的决心。

“不能放弃,我马上到!”


  看诊中,吴令英专注而严谨。她会仔细查看患者所有的病历信息。她认为,医生所说每一句话都要经过系统思考和分析,绝不是“一句话的事”。



  医学生入学之初要进行宣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漫长学医行医之路,字字千钧,融于医生血液,医生们在一次次奋不顾身的救治当中,表达对生命、对医者职业的敬畏。在妇瘤科,一名工作五年的青年医生说:“我们一定把最好的方案拿给患者。”而在收治天南海北的患者当中,遇到治疗艰难的重症病情,有时病人家属想要放弃,吴令英比他们还要着急:“肿瘤是良性的,不能放弃!我马上到!”
  吴令英接过一台手术,一名四十多岁的农村妇女曾因卵巢癌在外院手术,开腹后,肿瘤切除难度太高只能又缝合上,大约又过了两年,肿瘤越长越大,患者腹痛难忍,找到吴令英看诊。然而,手术难度高之外,患者仅带的钱也不够手术费用。患者一旁的孩子只有13岁,已经辍学打工。吴令英看着眼前沉默的小孩拿着CT片望向她时,禁不住一阵心痛。“为了她的孩子,我也要克服一切困难,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母亲,给孩子一个家!”她决定自己出一部分钱,后来赫捷院长等领导同事得知情况后纷纷施以援手,共同帮助这个困难家庭。同情心、慈悲心,正是医者之心。手术成功后,吴令英还一再嘱托孩子一定要回到学校读书。
  帮助患者出手术费是一个较为极端的情况,但正是这份“不忍”和勇毅,才是吴令英。2018年一天,吴令英双下肢血栓初愈,正和丈夫散步。马路边上两个年轻人撕扯扭打起来,周围人瞧见年轻人手里的刀都不敢轻举妄动。吴令英条件反射般三步并作两步冲上去:“别打了!别打了!”迎来的却是不屑的眼神:“你算老几?”吴令英冷静劝说:“我谁也不算,我就是一个医生。听我的,我见多了伤害,见多了流血和死亡。退一步海阔天空,听我的,兄弟!”短短几句话,干脆利落,有的放矢。双方停了停,恢复了冷静,互相和对方说:“我不跟你一般见识!”一场危机化解。
  吴令英丈夫回忆起来仍后怕:“吴令英我佩服你!”她当时在想:万一出现流血,我是医生,知道如何抢救。
  为什么会有那么大力量冲上去?“这样的事情,不光发生在我身上。”吴令英说。时光回到20多年前,医院附近农贸市场,吴令英正在买菜,身边风一样飘过两个奔跑的年轻人,一人正拿着板砖在追另一人。这时,一位六十多岁的老者双手张开挡在拿着板砖的青年面前,大喝:“不准打人!不准打人!”前面小伙子趁机跑了。打人的小伙子也骂骂咧咧离开。吳令英一看,这不是本科室的俞高志大夫吗?她赶快上前道:“俞大夫,您别管啦,您不害怕吗?”这位老者坚定地说:“他不会打我的。”年轻的吴令英一度不理解,他怎么那么肯定呢?
  直到2018年事情发生在自己眼前,吴令英冲上去阻拦。“很多年之后,不知不觉,我又成了他,”吴令英有些哽咽,“我真的难过,医生这个职业做久了,总想珍爱生命,可很多时候,其实不被人们理解,甚至被过度神化。治疗也讲方法的,有时候很难,不应该把医生神化”。她总结,其实在“多管闲事”过程中未必不会发生危险,但正是医生这个职业让她有这份自信、担当和勇敢。再遇到不文明、有安全隐患的小事,吴令英也常会主动劝止,她丈夫担心:“瞧你一身正气。”
  吴令英认为,绝大多数医生绝不是为了个人私利才从事医生这个职业,绝大多数医生值得信任,需要患者和公众更多理解。她曾为一名患者提出转院建议,“从疾病角度出发,我认为那家医院治疗她的疾病比我有经验”,然而,患者当时的感受是医生在推诿,甚至还拨打投诉电话。转院治疗后,那名患者顺利康复,也理解了吴令英,还寄来表扬信。吴令英还遇到一名有宗教信仰的患者,对方听说需要做手术切除一部分组织时拒绝了,表示要完整地去另一个地方。吴令英苦口婆心进行劝说,“你带着有癌的身体,对方也不高兴,最好把癌组织切除掉,干干净净不是更好?”最终,患者被说服,如今也一直健康。
  吴令英总会从病人角度出发提供最佳治疗方案,主刀一台台高难度手术,协调同行专家为患者诊治,在生活中不顾个人安危维护生命,这是她对医生这一职业的敬畏与虔诚,是一种出自人性善良的本能。如她所讲:“不愿意看到有人受伤害。”

时间不属于自己


  吴令英的“拼”看在同事眼中,也落在家人心里。多数时刻,她像个女战士,一个人如同一支军队,风风火火,雷厉风行。工作之外,她也是母亲、妻子、女儿。然而,与多数医生有相似情况,他们常常忘我工作,分身乏术。
  2008年援疆期间,吴令英周末匆匆探望家人后,再次返疆。四岁的儿子肠胃不适,上吐下泻。吴令英抱着哭泣不止的孩子,心疼又无奈,等爱人买好药之后,孩子哭累睡着了。她嘱咐丈夫几句,匆匆拿起行李赶到机场。刚到机场,丈夫打来电话,孩子醒了,哭着找妈妈。在机场,她看见儿子最喜欢吃的肯德基,电话里安慰:“小宝,妈妈给你买肯德基好不好?”“我不要……”“那你想吃麦当劳吗?”“我也不要。我什么也不要,我就要你回来……”
  支援新疆医疗卫生建设期间,吴令英丈夫跟腱断裂要动手术,她请假赶回北京,却没怎么照顾丈夫,她记挂着科室情况。当她了解到北京科室内新技术开展正缺人手时,又赶往医院。丈夫刚刚手术,无法行动,父母也不在身边,而医院这边,吴令英转眼忙到黄昏,才想起来家里的他。委屈的丈夫和吴令英争吵起来,公公婆婆劝道:“她又不是去玩!”丈夫心疼她辛苦,也不忍再多责备。吴令英说,很感恩家人多年来的支持,尤其双方父母及自己的丈夫,正是那份理解与支持,让她心里很踏实。
  “如果按部就班就能当好医生,一定是天才中的天才,我觉得自己不是天才。”吴令英一门心思为患者考虑,科研追求卓越,诊断理性沉稳,手术精准,同时又有仁心。科室医生李一帆说:“吴主任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根据病人的病情,无论对方什么身份,她都会出面去协商,帮助病情重的患者尽可能尽快检查,尽早治疗。”曾经跟随吴令英在门诊学习的一名青年医生对吴令英的“拼劲”和负责印象深刻,“对于家境困难的外地患者也尽量帮他们”。
  “父母亲去世,我都不在身边,我也带着很多痛苦。如果仅从疾病角度去看,见过太多,但能细细体会每一个患者都涉及到千家万户,父母都是孩子们的天。我不图名利,哪怕多延长病人一段生命,都要尽我最大努力。”吴令英父亲在湘雅二医院住院期间,她挤时间回去探望的计划落空,“还是没见着”。父亲临终前最后一句话,还在惦记远方辛苦忙碌的女儿:“孩子你忙就别回来了……”“可怜天下父母心,当父母的不要求回报。只要你干得不错,他们就挺高兴。”吴令英常常想,他们也一定理解自己,但泪水忍不住。
  常年高强度手术,吴令英积劳成疾,得了双下肢血栓,一度导致肺栓塞。2017年的一天,她正在做手术,感到憋气,没有在意,吸了点氧,又继续进行几个小时手术。谈及这段往事,她像说起别人的事,并没有提太多细节,淡然道“幸好命大”。
  很多个时刻,医生的时间属于病人,作为医生,随时待命。解救病人的苦痛是从医的本源与初心。吴令英不仅医术精湛,她也在传承医者的信念与精神。

“救死扶伤,是很崇高的事业”


  吴令英家教严格、重视教育,父母常教导子女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她自小性格坚强,既会帮父母照顾年幼的妹妹,在学校里,也会提醒身边同学要言行端正。同学眼中,吴令英三观正,只要和她在一起,一定不能做坏事。
  她的父母极富同情心,乐善好施。小时候,有人到家里讨吃的,吴令英母亲会邀请对方一起吃饭。对方不好意思,要待在一个角落,她的母亲坚决要在桌上一起吃。即使自家也困难,遇到上门乞讨的穷人,母亲也会分一把粮食。
  吴令英认为自小家风熏陶、学校“学雷锋,做好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教育影响着自己的选择与坚持。“从小树立正确价值观很重要。尤其现在独生子女,如果讲自私、占便宜,也许暂时有利,但对他整个人生来说是没有益处的”。
  利他、乐于助人的种子长在心里,吴令英自己决定要学医,通过掌握知识与技术为需要的人治病解痛。1979年,她考入湖南医科大学(现为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校门口毛主席题词的“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几个大字自她入学起便深深影响着她的学医之路。“救死扶伤,是很崇高的事业,是我们的职责。”吴令英坚定地说道。
  毕业后,她分配至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妇瘤科工作,随着对妇科恶性肿瘤的了解,上世纪80年代末,她开始从事妇科恶性肿瘤方面研究。能加入到亟待攻克的课题项目中,吴令英认为很光荣和幸福。在肿瘤遗传学专家吴旻院士及导师刘炽明、吴爱如教授指导下,吴令英开始进行卵巢癌放免显像、基因治疗、免疫治疗方面的科学实验。她常常做实验到很晚,显微镜是她的亲密战友。最初,实验结果并不明显,吴令英没有想过放弃。她结合临床经验,调整实验变量,没想到,不仅抑制了癌细胞生长,化疗药物敏感度也显著提高。实验结果证明了基因治疗与化疗药物的协同作用,也为之后卵巢癌临床治疗与研究开启新的思路与方向。该成果发表在《中华妇产科杂志》上。
  1995年,吴令英获得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学位。“老一辈医生、教授言传身教,在医术上都要求科学、规范,对病人关心、有爱心,这些都有传统与传承。”吴令英也从一名优秀医生成长为博士生导师、教授,以身作则践行科研精神、医者仁心,影响更多有志从事妇科恶性肿瘤预防与治疗的年轻医学生。
  不到四十岁,吴令英就担任科室主任。临床、科研、教学等,吴令英要求严格,比如病历当中每一个标点、每一位小数点,都要精確。科室医生李宁对于吴令英的认真和追求极致,感受颇深:“临床要求非常高,手术、操作等各类细节的严谨认真,也影响着我们。比如,患者术后有心率快、出血等征象,但是看引流、伤口等都没有异常,那一定会进一步检查,追查到底。”
  “首先,为人民服务,你要有本事。其次,要有为人民吃苦耐劳的心。再者,要有奉献精神。”吴令英认为,做到这几点就具备做一名优秀大夫的基本素质。她多次强调,“要务实”。“作为一名医生、一名科学工作者,要踏踏实实,医学是不能吹牛的,要诚实,才是对病人负责。”这也是她对自己学生的要求。吴令英已经培养20余名博士,许多年轻的身影耕耘在针对妇科恶性肿瘤发生发展机制、治疗等科研攻关项目中。
  办公室里,学生们送给吴令英的祝福语被认真贴在一个相框内。“专精覃思,医者仁心”,“医技高超,医德高尚,一身正气,万缕柔情”,“有幸师从,一生楷模”……吴令英并没有把它摆放在显眼位置,但提到学生很高兴,“这都是他们写的”。简单几个字,有着作为老师的骄傲和自豪。从医、从教,吴令英有心中向往的理想高地,“需要有追求极致的决心、攻坚克难的精神、一流的技术、良好的沟通、默契的团队协作、不可或缺的人文关怀等多方位综合能力,才能抵达”。
  医学被认为是人类良善与互助的行为表达,技术之外,是人道主义精神的追求。从医36年来,救死扶伤,是吴令英的初心与情怀。每当从早忙到晚,尤其完成几台难度大的手术下班回家时,一个人走在寂静的院区道路,吴令英喜欢抬头望天上挂着的星和月,瞬间的宁静舒缓手术中的压力与疲惫。“这个时候会真心感到快乐,你会觉得这是美好的一天,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何况我们挽救了生命,是由衷感到高兴。”


其他文献
石家庄高新区,中国青年创新创业板(京津冀)区域中心(简称“青创板区域中心”)。  路演室内,大学生创业者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正式演讲前还在小声背诵准备;有的创业者状态饱满,准备获得更多投资机会;有的参与者尚大学在读,带着几分向往,认真聆听演讲台上的创业梦想。一场场演示结束,来自投融机构的投资人、高校学者专家会针对产品设计、项目核心优势、未来前景等提问、建议,直言不讳。  灵感与创意,激荡生发。  
期刊
漾濞县属滇西边境片区、大理州黑潓江连片特困地区扶贫综合开发实施重点区域,是全省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也是云南省7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2014年贫困发生率为20.9%,脱贫攻坚任务异常艰巨。  摆脱千年贫困、奔向全面小康。2019年,漾濞县顺利退出贫困县序列,给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漂亮的答卷。他们又是怎么做到的?“五个一”举措,漾濞力战贫困  “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自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
期刊
练兵没有空闲期,备战就要全天候。1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中央军委2021年1号命令,向全军发布开训动员令,進一步明确了新年度军事训练的方向、任务和要求。第72集团军某合成旅牢记主席训令,始终把军事训练当成部队经常性中心工作来抓,刻苦摔打磨砺,锤炼过硬本领,持续掀起练兵热潮。  军官指挥考评、创破记录比武、实弹射击演练、实兵红蓝对抗……入冬以来,该旅在多个训练场展开
期刊
“动起来,我们一起跨年吧!” 2020年12月27日,团河北省委举办“三生石婚恋交友”运动健身主题活动。近百名男女嘉宾分成六支战队,通过飞盘嘉年华、超级毛毛虫、心动选择等游戏互动,现场气氛热烈,最终共有10对男女嘉宾牵手成功。  “感谢河北共青团为单身青年组织这次活动,让我们以健康生活方式度过一次有爱的跨年!”牵手成功的青年难掩愉悦之情。  自2017年起,为贯彻落实《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
期刊
提起“放射治疗科”,在一般综合性医院算是冷门科室。但是,对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简称“肿瘤医院”)来说,却是不折不扣的第一大科室。  这个由临床治疗、放射物理和放射生物室三部分组成的专业科室,临床分为头颈、胸和腹部肿瘤三个专业组,是一支由医护人员、研究员、物理师、工程师和技师等超过200余人组成、实力雄厚的专业队伍。每年收治新患者超过6000名。  作为科室主任,李晔雄已经在这里奋斗36个年头
期刊
2020年,一个注定要载入史册的年份,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之年。身处西南彝乡的10万漾濞儿女站在这历史交汇关口,激情澎湃,以发展、团结、和谐的面貌向伟大的祖国献礼!全面发展筑牢民族团结根基  2018年12月18日上午10时,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漾濞县广大干部群众通过各种形式积极收听收看大会实况,共同回顾祖国改革开放
期刊
“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铁道上六米高处,有接触网工代云华和同事们的守护;亚洲最大编组场之一郑州北站,数百条股道间,有“无敌解构手”陈林奔跑的身影。在这个全国铁路货运关键岗位上,他一次值班提钩近千次分解到站货车,分毫不错;西安机车检修段库房内,金鑫专心致志鏖战车轴磁粉探伤,六年“零漏检、零误判、零事故”,竭力守护铁路的运输安全;偏远山区的铁路线上,有青年养护路人在人烟稀少的寂寞中保持警惕,
期刊
记者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诊断楼3层见到PET-CT中心主任、影像诊断科CT室主任吴宁,已经60岁的她梳齐耳短发,戴金丝边眼镜,白大衣内露出蓝底白点的连衣裙,平底鞋,走起路来很快。  她非常忙,接受采访前刚刚结束特需门诊工作回到办公室。“现在北京疫情比较稳定,肿瘤医院接待的患者量在恢复,早出晚归是常态,经常在医院时间比在家长。以前年轻时候更忙,那会儿几乎没有晚上10点前回家。”  癌症是一种严重
期刊
周一早晨八点,如同往常一样,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特需门诊外候诊患者早已大排长龙。  诊室内,王洁稍作整理,开始接待当天第一位患者。虽然昨天她一连开三个在线会议,又持续工作到很晚,但一早出现在患者面前依旧精神饱满,交谈间既专业权威,又让人如沐春风。  “最近感觉怎么样?”“饮食可以吗?”“用药后有没有觉得症状好转?”……王洁边询问情况,边耐心解答患者疑问。  肿瘤内科主要治疗胸部肿瘤,在胸
期刊
金秋核桃豐收时,漾濞扬名天下知。  九月,是核桃丰收的季节。又圆又大的累累核桃,一团团、一串串地缀满枝,彝民们裂嘴笑欢地收打着。每年九月,中国核桃之乡漾濞就敞开怀抱,喜迎八方宾客前来品尝核桃。  作为核桃界“扛把子”选手,漾濞核桃天生丽质,果大、壳薄、仁厚、味香……浑身散发着独特魅力,不食不快!  更为醉人的,是那满沟满岭、青翠茂密的核桃林,美景天成。尤其那棵两米围、亭亭如盖、年产核桃两百多斤、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