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乌鲁木齐,许多人向往的西域,那份向往像天山的雪,新雪覆盖旧雪,且终年不化。
来到乌鲁木齐时,正是阳光灿烂的正午时分。抬头望去,天空蔚蓝,如水洗一般,在白云的映衬下,澄澈,辽远,空阔。当时我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甚至有些恍惚,可是如火的阳光、明晃晃的白昼,让我知道眼前所有的一切都是真实的。
乌鲁木齐的历史是悠久的,是厚重的,也是让人惊叹的。远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在这里生息繁衍。在此后的岁月里,无数风流人物在这个风云变幻的辽阔舞台上,轮番上演了一幕幕壮阔的历史剧,兴盛辉煌与衰落孤寂的沧桑巨变,都铭刻进了乌鲁木齐的进程史,这也是它无穷魅力的深刻根源。
从汉朝开始“通西域,以断匈奴右臂,隔绝南羌,月氏。”乌鲁木齐迎来了属于它的春天,逐渐成为了“繁华富庶,甲于关外”的地方。在我个人的阅读印象之中,唐时的乌市最迷人。唐朝政府在天山北麓设置庭州。于是,一大批诗人远赴塞外,写下了一首又一首熠熠生辉的诗作,如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诗人岑参更是在此生活了三年,写下了《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那些远去的岁月,正像千年来依靠口耳相传的柯尔克孜民族史诗《玛纳斯》所歌唱的一样:荒滩变成了湖泊,湖泊变成了的桑田,山丘变成了沟壑,冰川变成了河湾,一切都在变化,祖先留下的故事代代相传……
信仰·清真寺
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宗教对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事实上确实如此,无论是在政治上、经济上,也无论是在哲学思想上、文学艺术上,抑或是在医药养生上,都可以看到宗教的影子,它就像那“润物细无声”的绵绵细雨一般,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伊斯兰教是乌鲁木齐的主要宗教,自然在乌市的城内城外、大街小巷散布着无数的清真寺,仅在解放南路两侧百米之内就有十余座,可见清真寺在乌市的密集程度。在乌市,有名的清真寺如陕西大寺、南大寺、汗腾格里大寺等,不广为人知的就更多了。对于土生土长的乌市人来说,他们自己都不清楚这座城市有多少座清真寺,因为不知什么时候,一座新的清真寺就拔地而起了。可是他们却知道,这些清真寺是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闹市中的一方净土,一日沉迷,足抵十年的尘梦。
在朋友的带领下,我们先后去了汗腾格里大寺和陕西大寺。汗腾格里大寺是典型的伊斯兰教建筑风格,色彩斑斓,美轮美奂。虽然历经坎坷,但它依然保持着初落成时的格局,依然在时光之河中熠熠生辉,展现出独有的建筑美感,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就像某些尽管已经老去、却依然风韵犹存的女子,让人不禁去寻访和追忆。我是在太阳正烈的时分来到汗腾格里大寺的,偌大的教堂除了零零散散的游客外,再无旁人。可能是晴天朗日造成的反差,巨大的建筑投下的阴影,清晰而庄重。
不知是什么原因,我对汗腾格里大寺那些层层叠叠的窗户充满了好奇,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神秘感和一种窥探的欲望。站在教堂面前,我不禁想象起当年建设教堂的情景。对于传教士而言,无论漂泊到哪里,都会在当地建造家乡独有的教堂,也许这就是他们共有的一种习惯。看的多了,兀地感到心痛,一如传教士的故事,当初再怎么鲜活,如今也只剩下干巴巴的文字述说,只有在院子里自由出入的风,簌簌有声,仿佛是在款款诉说着曾经逝去的韶光旧事。
陕西大寺则有些与众不同了,沿袭了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尤其是古色古香的大殿,像宫殿一般,十分壮观。陕西大寺像一本敞开着的书,捕捉着每一丝不慎闯入的目光。大殿的周围是走廊,从那里走过,恍若穿过了时空的长廊,可以唤醒人们心头沉甸甸的历史感受。时间几近停滞,长满了青苔的院落洒满了昔日的目光与脚步,一切都是时间淘洗过的颜色,一切又都是时间留下的斑痕,静谧的空间让我不由得放慢了脚步、缄默了声音、平静了心绪,心中也多了一份悠远古朴的宁静,妙不可言。
在乌市,无论走进哪一座清真寺,不仅仅会有一种庄严肃穆感,更能感受到其间弥漫着一种精神上的圣洁,信念上的坚贞,情感上的虔诚。第二次去陕西大寺的时候,正是礼拜日,午后的日光明亮无比。在阳光暖暖的照耀下,院子里涌动着许多伊斯兰教的信徒。人头攒动,色彩斑斓,花帽、白帽、镶边的灰帽,在骄阳下像涂了油彩一般。所有的信徒衣着整洁,面目肃然,从寺里传来的嘤嘤嗡嗡的诵经祈祷的声浪,有一种悠长、忧郁、感伤的韵味。在那一瞬间,我的心被打动了,像山涧的清泉潺潺地流过,清凉滋润透了。
在陕西大寺,我看见无数的人不知疲倦地跪拜着,在他们身体与泥土的摩擦中,发出了动人魂魄的喧哗。看着他们虔诚的样子,我不禁想起了信奉佛教的老祖母。小时候,每当晚上我鉆进被窝时,她便隔着被子抚拍着我,有时把她的手伸进被窝久久地缓慢地抚摸着我,从胸口直抚摸到脚心,嘴里还念念有辞:“菩萨保佑,长啊,长啊!”特别是生病时,老祖母又是烧香又是拜佛,在她的虔诚里,是对孙子的爱,那种爱是无私的,是纯粹的。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老祖母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生命的里里外外……
除去那些虔诚的信徒,寺里还有一些像我这样的旁观者。虽然人也不少,但个个都屏气息声,神情庄重,脚步放得很轻很轻,因此虽然人多,却显得异常安静肃穆。置身其间,心里摆脱了尘俗的羁绊,就像那澄澈的天空一样。我不知道人们是出于对宗教的无比虔诚,才构筑了如此神圣威严的氛围,还是因为神圣威严的氛围才导致了人们对宗教的虔诚。我想这些都不重要,也是无需区分的。因为所有的宗教都是以爱和善为出发点的,这一点和儒家的“尽善尽美”也是相通的。
乌市的清真寺就是一个久远的梦,无论是稽考庶拾或稗乘野史,无论是亭台楼阁或繁花浅草,都可以演化出许多美丽的故事,让人萌生许多的感动。我在清真寺逗留的时间不是很长,颇有点走马观花的味道,但就在这不长的时间里,却改变了我以往对宗教所形成的固有的偏见。我明白了,任何文化都有它的凝聚力,宗教文化的凝聚力更加强烈,宗教的力量能够让你的心灵获得一种发自内心的宁静与祥和。 风情·大巴扎
巴扎是维吾尔族语,是“集市”的意思。乌市最著名的巴扎就是二道桥的国际大巴扎,它不仅是乌市的标志,更是一处神奇无比的存在。刚走进去时,差点有一种失语的茫然,人声鼎沸,商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并且都充满了撩人的异域风情,让我大饱眼福。
大巴扎里人头攒动,到处都是一片繁忙的景象。一个个热情的摊主争先恐后地向我推荐铺子里的东西。再加上西装革履的先生,裙裾飞扬的女郎,行色匆匆的游客,头戴花帽的维吾尔族汉子,包着丝巾的维吾尔族少女,碧眼金发的外国友人,共同构成了大巴扎的驳杂与和谐。我漫无目标、不知深浅地向前走着,尽情地欣赏着那些具有西域特色的首饰、工艺品、刀具、各色干果等等。
在大巴扎,没有你买不到的东西,它的应有尽有也让我大开眼界。在那些耀人眼目的物品当中,我的目光总是被一块块的玉石所吸引。玉是中国的象征,犹如人看到丝绸或瓷器会想象美丽的中国一样,和田玉更是一种尽得天地之灵气的神奇之物,温润莹洁,沉稳内敛。经过一番寻觅,我遇到了两块一见钟情的玉,美艳不可方物。一块是蝙蝠挂件,色泽纯正,惟妙惟肖,带给人一种精神的喜悦和心灵的欢快。一块是竹节挂件,莹洁腻滑的表面散发着慑人的光泽,掌心的感觉一开始是凉沁的,渐渐地温润起来,十分之奇妙。
看着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大巴扎,我的脑际掠过一幅幻影:在两千多年前也当是如此。特别是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在这里汇聚、交流,酒肆、商号、驿馆、寺庙并列,吆喝声、叫卖声,如涛如浪。南来北往的商人、使臣、僧侣等,都在这里抖掉一路的风尘,然后填饱肚子,装满清水和干粮,喂饱马儿和骆驼,再美美地睡上一觉。第二天,迎着漫天的朝霞,伴着叮叮当当的驼铃又踏上了新的征途。走着走着,我也好像穿越至了举袂如云、挥汗如雨的旧时繁华之中,城头上旌旗高扬,羌笛胡琴从院落里悠悠传来。
除去各类商品,大巴扎还是新疆歌舞的展示厅。在演艺中心,你可以尽情地欣赏那独属于西部的动听优美的音乐、绚丽多姿的舞蹈。在这里,人人都是天才的歌唱家和舞蹈家,音乐的细胞已经渗透到每一个乌市人的全身。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新疆的歌舞堪称是一种极致的艺术,无论是维吾尔族的《达坂城的姑娘》《青春舞曲》,还是哈萨克族的《玛依拉》《在那遥远的地方》,以及塔吉克族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都是不朽的杰作,都已伴随着丝路驼铃,蜚声中外,名扬天下。
惊叹之余,我很奇怪为何这片土地会喷涌出如此丰沛的感情,会滋生出如此绚丽的精神之花?于是,我试着透过那些妙曼的歌舞和那些丝竹管弦,去了解歌舞后隐藏着的文化心态。通过了解,我似乎走进了生命的真实和真实的生命。原来,歌舞是乌市人一种古老的习俗,是一种生命意识和生存意识的展现,是一代代遗传下来的生命密码,是一种原始生命力的张扬和喷涌。千百年来,乌市人就是这样一代代欢欢乐乐地将生命延续下来,也许正是因为有了歌舞,这片土地才有了不死的灵魂和不熄的生命火焰。那歌舞如一杯酽酽的香醇美酿,浓烈得令人陶醉。
大巴扎也是各色美食的聚集地,热情好客的乌市人将煎、炸、烧、炖、烤等烹饪手法,演泽得淋漓尽致,精妙绝伦。特别是那些吃不完的特色民族美食,维吾尔族的手抓饭、馕、烤羊肉、烤包子、酸奶子、油塔子等,回族的罐罐面、粉汤、酥馍、烩面、炒面、凉粉等,蒙古族的奶酪、奶豆腐、熏肉、烤饼、油炸饼等,无一不令人垂涎欲滴、食指大动。有些仅仅是那些充满地域风情的名字就能勾起人的食欲,如那仁、木赛来斯、阔尔达客、馕包肉、烤狼饼等等,那美妙的滋味舞动于舌尖,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记得有一天,在大巴扎吃手抓饭时,遇到了一位维吾尔族老汉。他那风尘仆仆的样子,让我觉得自己和他是那么的相像,于是我们开始费力地交谈起来。他教我用小刀如何细致地剔出肉,看着我的动作,他满意地点着头,重复着每一句我能听懂的话,消磨着彼此的时光。看着他在热风中一飘一飘的白胡子,我不禁想起了我的祖父。在那一刻,我好像是和远在天堂里的爷爷交谈。虽然在那一顿饭之后,我们就会各奔东西,可是却丝毫不影响我们的交流。在人生的旅途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过客,有的会有所交集,有的会擦肩而过,所以我会更加珍惜邂逅的每一个陌生人,就像那句话所说的“世上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的重逢。”
林林总总的商铺,形形色色的人流,繁华得让人目不暇接的大巴扎,不仅诠释着乌鲁木齐市井生活的真实状态,也诠释着乌鲁木齐独有的民族风情,让人叹为观止,让人流连忘返。
维吾尔族人家
在乌鲁木齐的城郊,散布着一些原生态的维吾尔族村落和人家。所有人家的院子宽敞得令人羡慕,沿着院墙矗立的树木,把院子围成了一个个独立的城堡,或者是独自逍遥的一方天地,完全隔绝了外面的喧哗与吵杂,一家人守着这一方天地,安稳、舒坦,自得其乐。当我一脚踏进时,好像一不小心走进了世外桃源,不知道是时光遗忘了这里,还是这里遗忘了时光。
维吾尔族人的院子里都有一个或大或小的园子,里面栽满了果蔬,虽然品种不尽相同,但無一不硕果累累、风情无限。栽种最多的是葡萄,满院子都是层层叠叠的葡萄架。从架下密密垂满的葡萄和大片浓绿的肥叶,把炫目的阳光挡在了上方,给人以无限的清凉。细细密密的葡萄相拥在一起,像珍珠、像玛瑙,密匝匝、沉甸甸,煞是惹人喜爱。那一串串的葡萄,闪耀着玉般的光泽,蕴涵着一种潮润、丰美而神秘的气质,清澈,晶莹。
看着那一架架的葡萄,我一下子就懵了,还没吃呢,就彻底地醉了。那微微泛起的光泽里面沉淀的不只是甜蜜,更有一种美好的心情被它原原本本的包裹起来,不容他人窥视。红葡萄、白葡萄、马奶子等,每一种都让我爱不释手。对我来说,吃葡萄吃到饱,可谓是人生的极乐。葡萄除了吃之外,还可以发思古之幽情,《齐民要术》上说“汉武帝使张骞至大宛,取葡萄实,如离宫别馆旁尽种之。”我很愿意相信这种说法,因为在吃葡萄的时候,还可以让人感到历史的寂寥。
维吾尔族人热情、豪爽、大方,他们会用原生态的歌舞来迎接你、欢迎你。相比较于大巴扎的歌舞表演,这里的歌舞更原始,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韵味。途中,遇见了一位老人悠悠地唱着歌,用的是维语,我听不懂,可是那旋律无比的动人,我想可能是一首古老的情歌,既美丽又忧伤。在他们看来,歌舞从来就不是一种点缀、一种奢侈、一种茶余饭后可有可无的消遣,而是生活的一部分,它与大山长河、土地森林、晴空白云、温馨的风和无拘束的牛羊为伍,生长得粗壮、朴拙而又健康。 有一天,吃过午饭,我随心所欲地漫步于村子里,竟然遇到了一群又一群载歌载舞、边跳边唱的人儿。他们席天幕地、无拘无束,旋转的肢体像狂风摇撼的树林,像大海卷起的涛谷浪峰,像群山逶迤的态势,展现着自然之美、生命之美,没有任何的修饰打扮,一切朴素得像泥土,周围也没有多少的观众,即使有也多是外地人。远处只有高山,只有天上高悬的太阳,只有轻拂而过的微风,他们就这样向天空和大地倾泄自己的欢乐、爱以及情感。
走进维吾尔族老乡的屋子,就好像走进了另外一个国度。室内是满壁的挂毯,图案漂亮极了,充满着浓郁的异域风情,也弥漫着家的味道。地毯的厚实和图案,让我的身心仿佛都突然进入了休息的状态,那是一种来自灵魂上的熨帖,好像整个时间和空间都静止了。桌子上摆满了待客的鲜果和干果,哈密瓜、香梨、无花果、巴旦木、葡萄干等等,让每个来此的人都大快朵颐,不亦乐乎。在意识深处,我闯进的不止是木门后的院子,而是被木门和短墙关着的某个梦境。
维吾尔族的日常饮食以牛、羊肉为主,两千年前,从汉朝嫁到乌孙国的解忧公主就在一首诗中写道:“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在诸多的牛羊肉吃食中,手抓饭是乌市乃至新疆地区最有讲究、最有特色的风味美食,维吾尔语中叫“波糯”,是一种游牧民族与农耕文化相結合的产物。清边塞诗人萧雄在其《西疆杂述诗》中,对手抓饭的具体做法进行了诠释:“若烹稻米,喜将羊肉细切,或加鸡蛋与饭交炒,佐以油盐椒葱,盛于盘,以手掇食之,谓之抓饭。遇喜庆事,治此待客为敬。”
在维吾尔族的寻常烟火生活中,手抓饭一直占据着“至尊”的地位,逢年过节,婚宴请客,或是有朋自远方来,都要做一大锅香喷喷的羊肉抓饭,以示主人的手艺。所以,手抓饭又被称为“长面子”的饭。在一个维族老乡家里,他们待客时依然保留着原始的饮食风俗习惯,即不用筷子,也不用勺子,而是用手抓着吃。我也入乡随俗了一次,那份独特的味道不仅燃起我的食欲与想象,也牵引着我的嗅觉和神经。当然抓的时候还是很有讲究的,可不是想象中的五指齐上,一同乱抓,而是用右手的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来抓,这样不会搞得手上、嘴边都是米粒。
在维吾尔族人家的时光是快乐的时光,那一处处的村落、一户户的人家就是一处处的世外桃源,宽敞的院落、高大的林木、游荡的牛羊、戏耍的孩童、晒太阳的老人,组成了一副安详、神圣、朴素、悠然的生活图景。在这里,你很容易明白,什么叫活得自在,活得滋润,活得有滋有味、有板有眼。在这里,不需带有明确的目的,在老人平和的微笑里,在维族女子清丽的背影中,都能感受到一份平时苦求不得的轻松惬意。
行走在维吾尔族的村子,与其说是欣赏,更不如说是享受。好客热情的老乡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他们保持着的那份勤劳善良、憨厚淳朴,会让人感受到一股浓浓的人情味。你也可以在这里好好地享受慵懒和阳光,或是怀着一份无比闲适的心情在四处转悠,或是聆听风吹过树叶时发出的沙沙声响,或是对着金黄的落日发呆……这所有的一切都会让你忘却世间的喧嚣,置身于尘世的另一头。
责任编辑:魏建国
来到乌鲁木齐时,正是阳光灿烂的正午时分。抬头望去,天空蔚蓝,如水洗一般,在白云的映衬下,澄澈,辽远,空阔。当时我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甚至有些恍惚,可是如火的阳光、明晃晃的白昼,让我知道眼前所有的一切都是真实的。
乌鲁木齐的历史是悠久的,是厚重的,也是让人惊叹的。远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在这里生息繁衍。在此后的岁月里,无数风流人物在这个风云变幻的辽阔舞台上,轮番上演了一幕幕壮阔的历史剧,兴盛辉煌与衰落孤寂的沧桑巨变,都铭刻进了乌鲁木齐的进程史,这也是它无穷魅力的深刻根源。
从汉朝开始“通西域,以断匈奴右臂,隔绝南羌,月氏。”乌鲁木齐迎来了属于它的春天,逐渐成为了“繁华富庶,甲于关外”的地方。在我个人的阅读印象之中,唐时的乌市最迷人。唐朝政府在天山北麓设置庭州。于是,一大批诗人远赴塞外,写下了一首又一首熠熠生辉的诗作,如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诗人岑参更是在此生活了三年,写下了《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那些远去的岁月,正像千年来依靠口耳相传的柯尔克孜民族史诗《玛纳斯》所歌唱的一样:荒滩变成了湖泊,湖泊变成了的桑田,山丘变成了沟壑,冰川变成了河湾,一切都在变化,祖先留下的故事代代相传……
信仰·清真寺
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宗教对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事实上确实如此,无论是在政治上、经济上,也无论是在哲学思想上、文学艺术上,抑或是在医药养生上,都可以看到宗教的影子,它就像那“润物细无声”的绵绵细雨一般,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伊斯兰教是乌鲁木齐的主要宗教,自然在乌市的城内城外、大街小巷散布着无数的清真寺,仅在解放南路两侧百米之内就有十余座,可见清真寺在乌市的密集程度。在乌市,有名的清真寺如陕西大寺、南大寺、汗腾格里大寺等,不广为人知的就更多了。对于土生土长的乌市人来说,他们自己都不清楚这座城市有多少座清真寺,因为不知什么时候,一座新的清真寺就拔地而起了。可是他们却知道,这些清真寺是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闹市中的一方净土,一日沉迷,足抵十年的尘梦。
在朋友的带领下,我们先后去了汗腾格里大寺和陕西大寺。汗腾格里大寺是典型的伊斯兰教建筑风格,色彩斑斓,美轮美奂。虽然历经坎坷,但它依然保持着初落成时的格局,依然在时光之河中熠熠生辉,展现出独有的建筑美感,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就像某些尽管已经老去、却依然风韵犹存的女子,让人不禁去寻访和追忆。我是在太阳正烈的时分来到汗腾格里大寺的,偌大的教堂除了零零散散的游客外,再无旁人。可能是晴天朗日造成的反差,巨大的建筑投下的阴影,清晰而庄重。
不知是什么原因,我对汗腾格里大寺那些层层叠叠的窗户充满了好奇,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神秘感和一种窥探的欲望。站在教堂面前,我不禁想象起当年建设教堂的情景。对于传教士而言,无论漂泊到哪里,都会在当地建造家乡独有的教堂,也许这就是他们共有的一种习惯。看的多了,兀地感到心痛,一如传教士的故事,当初再怎么鲜活,如今也只剩下干巴巴的文字述说,只有在院子里自由出入的风,簌簌有声,仿佛是在款款诉说着曾经逝去的韶光旧事。
陕西大寺则有些与众不同了,沿袭了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尤其是古色古香的大殿,像宫殿一般,十分壮观。陕西大寺像一本敞开着的书,捕捉着每一丝不慎闯入的目光。大殿的周围是走廊,从那里走过,恍若穿过了时空的长廊,可以唤醒人们心头沉甸甸的历史感受。时间几近停滞,长满了青苔的院落洒满了昔日的目光与脚步,一切都是时间淘洗过的颜色,一切又都是时间留下的斑痕,静谧的空间让我不由得放慢了脚步、缄默了声音、平静了心绪,心中也多了一份悠远古朴的宁静,妙不可言。
在乌市,无论走进哪一座清真寺,不仅仅会有一种庄严肃穆感,更能感受到其间弥漫着一种精神上的圣洁,信念上的坚贞,情感上的虔诚。第二次去陕西大寺的时候,正是礼拜日,午后的日光明亮无比。在阳光暖暖的照耀下,院子里涌动着许多伊斯兰教的信徒。人头攒动,色彩斑斓,花帽、白帽、镶边的灰帽,在骄阳下像涂了油彩一般。所有的信徒衣着整洁,面目肃然,从寺里传来的嘤嘤嗡嗡的诵经祈祷的声浪,有一种悠长、忧郁、感伤的韵味。在那一瞬间,我的心被打动了,像山涧的清泉潺潺地流过,清凉滋润透了。
在陕西大寺,我看见无数的人不知疲倦地跪拜着,在他们身体与泥土的摩擦中,发出了动人魂魄的喧哗。看着他们虔诚的样子,我不禁想起了信奉佛教的老祖母。小时候,每当晚上我鉆进被窝时,她便隔着被子抚拍着我,有时把她的手伸进被窝久久地缓慢地抚摸着我,从胸口直抚摸到脚心,嘴里还念念有辞:“菩萨保佑,长啊,长啊!”特别是生病时,老祖母又是烧香又是拜佛,在她的虔诚里,是对孙子的爱,那种爱是无私的,是纯粹的。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老祖母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生命的里里外外……
除去那些虔诚的信徒,寺里还有一些像我这样的旁观者。虽然人也不少,但个个都屏气息声,神情庄重,脚步放得很轻很轻,因此虽然人多,却显得异常安静肃穆。置身其间,心里摆脱了尘俗的羁绊,就像那澄澈的天空一样。我不知道人们是出于对宗教的无比虔诚,才构筑了如此神圣威严的氛围,还是因为神圣威严的氛围才导致了人们对宗教的虔诚。我想这些都不重要,也是无需区分的。因为所有的宗教都是以爱和善为出发点的,这一点和儒家的“尽善尽美”也是相通的。
乌市的清真寺就是一个久远的梦,无论是稽考庶拾或稗乘野史,无论是亭台楼阁或繁花浅草,都可以演化出许多美丽的故事,让人萌生许多的感动。我在清真寺逗留的时间不是很长,颇有点走马观花的味道,但就在这不长的时间里,却改变了我以往对宗教所形成的固有的偏见。我明白了,任何文化都有它的凝聚力,宗教文化的凝聚力更加强烈,宗教的力量能够让你的心灵获得一种发自内心的宁静与祥和。 风情·大巴扎
巴扎是维吾尔族语,是“集市”的意思。乌市最著名的巴扎就是二道桥的国际大巴扎,它不仅是乌市的标志,更是一处神奇无比的存在。刚走进去时,差点有一种失语的茫然,人声鼎沸,商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并且都充满了撩人的异域风情,让我大饱眼福。
大巴扎里人头攒动,到处都是一片繁忙的景象。一个个热情的摊主争先恐后地向我推荐铺子里的东西。再加上西装革履的先生,裙裾飞扬的女郎,行色匆匆的游客,头戴花帽的维吾尔族汉子,包着丝巾的维吾尔族少女,碧眼金发的外国友人,共同构成了大巴扎的驳杂与和谐。我漫无目标、不知深浅地向前走着,尽情地欣赏着那些具有西域特色的首饰、工艺品、刀具、各色干果等等。
在大巴扎,没有你买不到的东西,它的应有尽有也让我大开眼界。在那些耀人眼目的物品当中,我的目光总是被一块块的玉石所吸引。玉是中国的象征,犹如人看到丝绸或瓷器会想象美丽的中国一样,和田玉更是一种尽得天地之灵气的神奇之物,温润莹洁,沉稳内敛。经过一番寻觅,我遇到了两块一见钟情的玉,美艳不可方物。一块是蝙蝠挂件,色泽纯正,惟妙惟肖,带给人一种精神的喜悦和心灵的欢快。一块是竹节挂件,莹洁腻滑的表面散发着慑人的光泽,掌心的感觉一开始是凉沁的,渐渐地温润起来,十分之奇妙。
看着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大巴扎,我的脑际掠过一幅幻影:在两千多年前也当是如此。特别是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在这里汇聚、交流,酒肆、商号、驿馆、寺庙并列,吆喝声、叫卖声,如涛如浪。南来北往的商人、使臣、僧侣等,都在这里抖掉一路的风尘,然后填饱肚子,装满清水和干粮,喂饱马儿和骆驼,再美美地睡上一觉。第二天,迎着漫天的朝霞,伴着叮叮当当的驼铃又踏上了新的征途。走着走着,我也好像穿越至了举袂如云、挥汗如雨的旧时繁华之中,城头上旌旗高扬,羌笛胡琴从院落里悠悠传来。
除去各类商品,大巴扎还是新疆歌舞的展示厅。在演艺中心,你可以尽情地欣赏那独属于西部的动听优美的音乐、绚丽多姿的舞蹈。在这里,人人都是天才的歌唱家和舞蹈家,音乐的细胞已经渗透到每一个乌市人的全身。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新疆的歌舞堪称是一种极致的艺术,无论是维吾尔族的《达坂城的姑娘》《青春舞曲》,还是哈萨克族的《玛依拉》《在那遥远的地方》,以及塔吉克族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都是不朽的杰作,都已伴随着丝路驼铃,蜚声中外,名扬天下。
惊叹之余,我很奇怪为何这片土地会喷涌出如此丰沛的感情,会滋生出如此绚丽的精神之花?于是,我试着透过那些妙曼的歌舞和那些丝竹管弦,去了解歌舞后隐藏着的文化心态。通过了解,我似乎走进了生命的真实和真实的生命。原来,歌舞是乌市人一种古老的习俗,是一种生命意识和生存意识的展现,是一代代遗传下来的生命密码,是一种原始生命力的张扬和喷涌。千百年来,乌市人就是这样一代代欢欢乐乐地将生命延续下来,也许正是因为有了歌舞,这片土地才有了不死的灵魂和不熄的生命火焰。那歌舞如一杯酽酽的香醇美酿,浓烈得令人陶醉。
大巴扎也是各色美食的聚集地,热情好客的乌市人将煎、炸、烧、炖、烤等烹饪手法,演泽得淋漓尽致,精妙绝伦。特别是那些吃不完的特色民族美食,维吾尔族的手抓饭、馕、烤羊肉、烤包子、酸奶子、油塔子等,回族的罐罐面、粉汤、酥馍、烩面、炒面、凉粉等,蒙古族的奶酪、奶豆腐、熏肉、烤饼、油炸饼等,无一不令人垂涎欲滴、食指大动。有些仅仅是那些充满地域风情的名字就能勾起人的食欲,如那仁、木赛来斯、阔尔达客、馕包肉、烤狼饼等等,那美妙的滋味舞动于舌尖,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记得有一天,在大巴扎吃手抓饭时,遇到了一位维吾尔族老汉。他那风尘仆仆的样子,让我觉得自己和他是那么的相像,于是我们开始费力地交谈起来。他教我用小刀如何细致地剔出肉,看着我的动作,他满意地点着头,重复着每一句我能听懂的话,消磨着彼此的时光。看着他在热风中一飘一飘的白胡子,我不禁想起了我的祖父。在那一刻,我好像是和远在天堂里的爷爷交谈。虽然在那一顿饭之后,我们就会各奔东西,可是却丝毫不影响我们的交流。在人生的旅途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过客,有的会有所交集,有的会擦肩而过,所以我会更加珍惜邂逅的每一个陌生人,就像那句话所说的“世上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的重逢。”
林林总总的商铺,形形色色的人流,繁华得让人目不暇接的大巴扎,不仅诠释着乌鲁木齐市井生活的真实状态,也诠释着乌鲁木齐独有的民族风情,让人叹为观止,让人流连忘返。
维吾尔族人家
在乌鲁木齐的城郊,散布着一些原生态的维吾尔族村落和人家。所有人家的院子宽敞得令人羡慕,沿着院墙矗立的树木,把院子围成了一个个独立的城堡,或者是独自逍遥的一方天地,完全隔绝了外面的喧哗与吵杂,一家人守着这一方天地,安稳、舒坦,自得其乐。当我一脚踏进时,好像一不小心走进了世外桃源,不知道是时光遗忘了这里,还是这里遗忘了时光。
维吾尔族人的院子里都有一个或大或小的园子,里面栽满了果蔬,虽然品种不尽相同,但無一不硕果累累、风情无限。栽种最多的是葡萄,满院子都是层层叠叠的葡萄架。从架下密密垂满的葡萄和大片浓绿的肥叶,把炫目的阳光挡在了上方,给人以无限的清凉。细细密密的葡萄相拥在一起,像珍珠、像玛瑙,密匝匝、沉甸甸,煞是惹人喜爱。那一串串的葡萄,闪耀着玉般的光泽,蕴涵着一种潮润、丰美而神秘的气质,清澈,晶莹。
看着那一架架的葡萄,我一下子就懵了,还没吃呢,就彻底地醉了。那微微泛起的光泽里面沉淀的不只是甜蜜,更有一种美好的心情被它原原本本的包裹起来,不容他人窥视。红葡萄、白葡萄、马奶子等,每一种都让我爱不释手。对我来说,吃葡萄吃到饱,可谓是人生的极乐。葡萄除了吃之外,还可以发思古之幽情,《齐民要术》上说“汉武帝使张骞至大宛,取葡萄实,如离宫别馆旁尽种之。”我很愿意相信这种说法,因为在吃葡萄的时候,还可以让人感到历史的寂寥。
维吾尔族人热情、豪爽、大方,他们会用原生态的歌舞来迎接你、欢迎你。相比较于大巴扎的歌舞表演,这里的歌舞更原始,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韵味。途中,遇见了一位老人悠悠地唱着歌,用的是维语,我听不懂,可是那旋律无比的动人,我想可能是一首古老的情歌,既美丽又忧伤。在他们看来,歌舞从来就不是一种点缀、一种奢侈、一种茶余饭后可有可无的消遣,而是生活的一部分,它与大山长河、土地森林、晴空白云、温馨的风和无拘束的牛羊为伍,生长得粗壮、朴拙而又健康。 有一天,吃过午饭,我随心所欲地漫步于村子里,竟然遇到了一群又一群载歌载舞、边跳边唱的人儿。他们席天幕地、无拘无束,旋转的肢体像狂风摇撼的树林,像大海卷起的涛谷浪峰,像群山逶迤的态势,展现着自然之美、生命之美,没有任何的修饰打扮,一切朴素得像泥土,周围也没有多少的观众,即使有也多是外地人。远处只有高山,只有天上高悬的太阳,只有轻拂而过的微风,他们就这样向天空和大地倾泄自己的欢乐、爱以及情感。
走进维吾尔族老乡的屋子,就好像走进了另外一个国度。室内是满壁的挂毯,图案漂亮极了,充满着浓郁的异域风情,也弥漫着家的味道。地毯的厚实和图案,让我的身心仿佛都突然进入了休息的状态,那是一种来自灵魂上的熨帖,好像整个时间和空间都静止了。桌子上摆满了待客的鲜果和干果,哈密瓜、香梨、无花果、巴旦木、葡萄干等等,让每个来此的人都大快朵颐,不亦乐乎。在意识深处,我闯进的不止是木门后的院子,而是被木门和短墙关着的某个梦境。
维吾尔族的日常饮食以牛、羊肉为主,两千年前,从汉朝嫁到乌孙国的解忧公主就在一首诗中写道:“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在诸多的牛羊肉吃食中,手抓饭是乌市乃至新疆地区最有讲究、最有特色的风味美食,维吾尔语中叫“波糯”,是一种游牧民族与农耕文化相結合的产物。清边塞诗人萧雄在其《西疆杂述诗》中,对手抓饭的具体做法进行了诠释:“若烹稻米,喜将羊肉细切,或加鸡蛋与饭交炒,佐以油盐椒葱,盛于盘,以手掇食之,谓之抓饭。遇喜庆事,治此待客为敬。”
在维吾尔族的寻常烟火生活中,手抓饭一直占据着“至尊”的地位,逢年过节,婚宴请客,或是有朋自远方来,都要做一大锅香喷喷的羊肉抓饭,以示主人的手艺。所以,手抓饭又被称为“长面子”的饭。在一个维族老乡家里,他们待客时依然保留着原始的饮食风俗习惯,即不用筷子,也不用勺子,而是用手抓着吃。我也入乡随俗了一次,那份独特的味道不仅燃起我的食欲与想象,也牵引着我的嗅觉和神经。当然抓的时候还是很有讲究的,可不是想象中的五指齐上,一同乱抓,而是用右手的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来抓,这样不会搞得手上、嘴边都是米粒。
在维吾尔族人家的时光是快乐的时光,那一处处的村落、一户户的人家就是一处处的世外桃源,宽敞的院落、高大的林木、游荡的牛羊、戏耍的孩童、晒太阳的老人,组成了一副安详、神圣、朴素、悠然的生活图景。在这里,你很容易明白,什么叫活得自在,活得滋润,活得有滋有味、有板有眼。在这里,不需带有明确的目的,在老人平和的微笑里,在维族女子清丽的背影中,都能感受到一份平时苦求不得的轻松惬意。
行走在维吾尔族的村子,与其说是欣赏,更不如说是享受。好客热情的老乡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他们保持着的那份勤劳善良、憨厚淳朴,会让人感受到一股浓浓的人情味。你也可以在这里好好地享受慵懒和阳光,或是怀着一份无比闲适的心情在四处转悠,或是聆听风吹过树叶时发出的沙沙声响,或是对着金黄的落日发呆……这所有的一切都会让你忘却世间的喧嚣,置身于尘世的另一头。
责任编辑:魏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