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一直是科学工作者、学者和管理者们关注的话题。在实证研究中,消费者得到了最多关注。作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求职者(潜在雇员)则很少有研究者关注。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一直被认为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然而,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对人才的争夺将是每一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以求职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情境中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对求职者的影响,希望能为企业通过社会责任信息营销与管理来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在文献综述部分,本文回顾了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力的相关文献,旨在为后来的实证研究提供文献依据;理论基础则回顾了组织认同理论、信号传递理论和个人组织匹配理论,为变量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撑。本文的实证部分有三个研究。在研究一中,以真实生活场景中与学生切身相关的企业慈善捐款信息为刺激物对被试学生的反应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求职者对释放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虚拟企业并没有很高的知晓度(约40%)。但一旦明确知晓,他们对该企业的吸引力感知显著提升,并影响到随后的求职意向。这一研究结果说明,求职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知晓是其求职意向提高的前提。企业在其社会责任营销实践中应该针对不同的群体实施更贴近他们生活圈的社会责任信息传播。在研究二中,以网络普及环境下,求职者新的雇主信息来源为背景,以企业可以掌控的企业招聘网站上的社会责任信息(保护环境)为刺激物来检验求职者的反应。结果显示,网站上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能显著提高求职者的求职意向,其中,企业的吸引力感知是中介变量,但没有发现求职者个人的环境价值观起到调节作用。本研究提示,企业网站上的社会责任信息对不同环境价值观的求职者都能产生影响力。在研究三中,本研究基于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很难避免负面社会责任事件出现的现状,研究了当求职者接触到企业不一致的社会责任信息时的反应。检查是否企业先前的社会责任信息能够起到保护伞作用,或者负面社会责任信息出现后,积极的社会责任信息能起到一个消减器的作用。本文以MBA学员为被试进行的实验研究显示,无论哪种信息先出现(先正后负、先负后正)都会减少求职者的企业吸引力感知及其随后的求职意向,但总体而言,先正后负的影响强度要大于先负后正的情景。该研究提醒企业防范重大社会责任事故的发生,即使是“好企业”也没有“干坏事”的特权。但在企业负面社会责任事件后,积极的社会责任实践能够缩短企业声誉的恢复时间。在接收到负面社会责任信息后,求职者会感知高风险,从而要求有更高的入职薪水,这将极大提高企业的人力成本。国际上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科学研究者和管理者的兴趣开始专注于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前因变量与结果变量的探讨”(McWilliams等,2006,p.2)。本研究检验了在多种情景中,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对企业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求职者的影响,为企业利用社会责任信息进行品牌形象营销与管理,赢得高素质求职者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和策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