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所具有的音韵美、语言美、情感美、意象美等特征。只有通过反复品味,真正进入那优美动人、如梦似幻的意境中,才能获得美的享受。所以,诗歌中的意境类似于解读诗歌的钥匙,只有牢牢把握这把钥匙,才能真正打开诗歌的大门。我们高中课堂中诗歌教学意境的引入效果经常和我们的教学预期大相径庭。因此有必要探讨一下诗歌教学中意境的引入策略。
一、诗歌教学意境引入中存在的问题
1.整体性原则的缺失
老师满堂串讲,一味空讲,忽视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感知,轻视学生诗歌创作的能力培养等现象普遍存在。
2.诗歌情感投入和引导的缺失
诗歌教学中教师情感投入的缺失和情感引导的忽视,导致学生无法感知诗歌中的情感元素,而根本无法有效感知诗歌意境。
3.想象和联想的缺失
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因而诗句间思维跳跃性很大。这种跳跃常表现为情感的断裂,因此诗歌教学时应尽量调动学生,力图通过他们丰富的想象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去演绎诗人情感在诗歌中所体现的社会生活场景。但是我们的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没有有效地引导学生去想象和联想,从而导致了诗歌情感乃至内容上的断裂。
4.学生自身感悟的脱离
很多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自身感悟,以为只要自己明白了,并把自己明白的讲出来,学生们就想当然的理解了。他没有认识到接受主体的不同和生活体验,导致了学生对诗歌的不理解。
5.诗歌意象解读的缺失
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而我们的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对意象的深层挖掘,而且经常脱离了当时的具体环境来谈意象,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知道诗歌是说什么,但不知道为什么,有什么用。
二、诗歌意境引入策略
针对以上课堂诗歌意境引入出现的问题,笔者联系我国语文情境教学理论系统的提出者李吉林老师提出的情境教学方法及其它教学理论及个人教学实践提出以下意境引入策略:
1.诗歌诵读导入意境
在诗歌教学中,采用多种朗诵方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中的情感和内容,渐渐进入诗歌之境。
2.联系生活展现意境
由于社会阅历较少,缺乏足够的生活经验和人文积累,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往往会存在误读。对此,诗歌意境引入时要联系当代社会和学生的周围生活。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轻轻地我走了”,“轻轻地”不能被“悄悄地”代替,因为前者是对动作的一个形象描写,包含悄然无声之意,后者只是安静无声之意。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走入诗中淡美淡愁的意境,我们可以举母亲上班的例子。可以问“妈妈去上班了,她走时关门,我们应该说是轻轻关上门还是悄悄的关上门呢?”一句现实的生活例子,让两个形容词的区别形象起来,学生也因此更好的融入诗歌的意境之中。
3.图画、表演、语言描绘等多方式学生主体创造体验诗歌意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活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诗歌教学意境引入可以通过图画再现意境,表演体会意境,语言描绘意境等多种教学方法,多方调动学生感觉器官,增强诗歌意境美感品鉴效果。
例如:纳兰性德的《故园》教学中,可以设计学生场景语言描绘、作画等方式,其中的孤舟、大雁、场景、言语情感交流从而让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感受到诗人的漂泊生活以及思乡之情。再联系诗人的生平,从而让学生对诗歌意境进入更深一层的自我体验。又例如,闻一多的《发现》,通过讲述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一个海归青年回国的故事情景,使学生消除时间和空间上的隔阂,走入诗中意境。
4.音乐渲染意境
思想家卡莱尔曾经说过:“诗是音乐性的思想。”选取与诗歌意境和情感表达相一致的音乐,为学生走入意境制造氛围。例如,鉴赏白居易的《长恨歌》可以选用古乐《汉宫秋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播放曲子《爱情故事》配乐朗读。音乐和诗歌相呼应,激发学生产生直接的听觉形象和相应的情感及丰富的想象力,推动学生步入诗歌意境,
5.通过意象导入意境
意象是组成意境的建筑材料,是以小范围构建大范围。只有对意象有了深刻而清晰的认识,才能对诗歌意境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全面而深入的把握诗歌,产生深挚的审美情感。
6.通过文化常识介绍导入意境
有意境的诗歌通常都是融入一定的文化积淀的,这就需要对文化常识进行一定的介绍。通过文化解读来理解诗歌作品。意象的传统象征意、诗歌流派,诗人风格和生平等等文化常识都应该指导学生逐步积累,从而服务于理解诗歌,走入意境的。
7.通过典故导入意境
典故也是诗歌中经常借鉴的,只有对典故有所了解,才能真正理解诗中的意蕴,走入诗人创设的意境。例如为进一步深入曹孟德《短歌行》中求才若渴的心情,可以给学生讲“萧何月下追韩信”和同时代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典故。
8.通过品味语言导入意境
我国自古就有“推敲”之说的美谈和“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千古名言。在讲究语言的高度凝练性的诗歌中更是如此。
(1)品味妙字佳句
首先是富有表现力的妙字佳句。有时,这些妙字佳句会对主题的表述。意境的深化、形象的突出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王安石《泊州瓜州》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个“绿”字从最初的“到”字、“过”、“入”等千余次修改,始定为“绿”。正是一个“绿”字让人从视觉角度直观鲜明地感受到春意特有的一片生机,这与当时他奉昭回京,重施变法的喜悦心情相谐和。
(2)关注语法结构特点
在某些语法结构上诗人也会格外用心。一方面是为了引起读者的联想与想象,另一方面是为了显示诗歌的内在逻辑性。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赏析“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句中传达出的优美意境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语序的变化来让学生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可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改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然后让学生去品味。因此,在诗歌鉴赏中,要引导学生品读语言,发挥想象,添加省略,还原语序,连缀条约,让他们不断描摹、体会、感悟中渐渐进入意境。
9.讲故事谈感悟,学生互动
在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意境时,既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情感把诗歌中浓缩的生活和情感“泡”开,还原为原生态,更要让学生把自己读出的感悟写出来,讲出自己所想象的故事情节,即学生对原诗进行创造性的补充和发挥,使原诗具有更为广阔的意象群,更好的品味意境和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总之,诗歌意境引入是诗歌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而意境的引入应该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策略。
一、诗歌教学意境引入中存在的问题
1.整体性原则的缺失
老师满堂串讲,一味空讲,忽视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感知,轻视学生诗歌创作的能力培养等现象普遍存在。
2.诗歌情感投入和引导的缺失
诗歌教学中教师情感投入的缺失和情感引导的忽视,导致学生无法感知诗歌中的情感元素,而根本无法有效感知诗歌意境。
3.想象和联想的缺失
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因而诗句间思维跳跃性很大。这种跳跃常表现为情感的断裂,因此诗歌教学时应尽量调动学生,力图通过他们丰富的想象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去演绎诗人情感在诗歌中所体现的社会生活场景。但是我们的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没有有效地引导学生去想象和联想,从而导致了诗歌情感乃至内容上的断裂。
4.学生自身感悟的脱离
很多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自身感悟,以为只要自己明白了,并把自己明白的讲出来,学生们就想当然的理解了。他没有认识到接受主体的不同和生活体验,导致了学生对诗歌的不理解。
5.诗歌意象解读的缺失
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而我们的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对意象的深层挖掘,而且经常脱离了当时的具体环境来谈意象,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知道诗歌是说什么,但不知道为什么,有什么用。
二、诗歌意境引入策略
针对以上课堂诗歌意境引入出现的问题,笔者联系我国语文情境教学理论系统的提出者李吉林老师提出的情境教学方法及其它教学理论及个人教学实践提出以下意境引入策略:
1.诗歌诵读导入意境
在诗歌教学中,采用多种朗诵方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中的情感和内容,渐渐进入诗歌之境。
2.联系生活展现意境
由于社会阅历较少,缺乏足够的生活经验和人文积累,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往往会存在误读。对此,诗歌意境引入时要联系当代社会和学生的周围生活。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轻轻地我走了”,“轻轻地”不能被“悄悄地”代替,因为前者是对动作的一个形象描写,包含悄然无声之意,后者只是安静无声之意。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走入诗中淡美淡愁的意境,我们可以举母亲上班的例子。可以问“妈妈去上班了,她走时关门,我们应该说是轻轻关上门还是悄悄的关上门呢?”一句现实的生活例子,让两个形容词的区别形象起来,学生也因此更好的融入诗歌的意境之中。
3.图画、表演、语言描绘等多方式学生主体创造体验诗歌意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活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诗歌教学意境引入可以通过图画再现意境,表演体会意境,语言描绘意境等多种教学方法,多方调动学生感觉器官,增强诗歌意境美感品鉴效果。
例如:纳兰性德的《故园》教学中,可以设计学生场景语言描绘、作画等方式,其中的孤舟、大雁、场景、言语情感交流从而让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感受到诗人的漂泊生活以及思乡之情。再联系诗人的生平,从而让学生对诗歌意境进入更深一层的自我体验。又例如,闻一多的《发现》,通过讲述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一个海归青年回国的故事情景,使学生消除时间和空间上的隔阂,走入诗中意境。
4.音乐渲染意境
思想家卡莱尔曾经说过:“诗是音乐性的思想。”选取与诗歌意境和情感表达相一致的音乐,为学生走入意境制造氛围。例如,鉴赏白居易的《长恨歌》可以选用古乐《汉宫秋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播放曲子《爱情故事》配乐朗读。音乐和诗歌相呼应,激发学生产生直接的听觉形象和相应的情感及丰富的想象力,推动学生步入诗歌意境,
5.通过意象导入意境
意象是组成意境的建筑材料,是以小范围构建大范围。只有对意象有了深刻而清晰的认识,才能对诗歌意境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全面而深入的把握诗歌,产生深挚的审美情感。
6.通过文化常识介绍导入意境
有意境的诗歌通常都是融入一定的文化积淀的,这就需要对文化常识进行一定的介绍。通过文化解读来理解诗歌作品。意象的传统象征意、诗歌流派,诗人风格和生平等等文化常识都应该指导学生逐步积累,从而服务于理解诗歌,走入意境的。
7.通过典故导入意境
典故也是诗歌中经常借鉴的,只有对典故有所了解,才能真正理解诗中的意蕴,走入诗人创设的意境。例如为进一步深入曹孟德《短歌行》中求才若渴的心情,可以给学生讲“萧何月下追韩信”和同时代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典故。
8.通过品味语言导入意境
我国自古就有“推敲”之说的美谈和“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千古名言。在讲究语言的高度凝练性的诗歌中更是如此。
(1)品味妙字佳句
首先是富有表现力的妙字佳句。有时,这些妙字佳句会对主题的表述。意境的深化、形象的突出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王安石《泊州瓜州》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个“绿”字从最初的“到”字、“过”、“入”等千余次修改,始定为“绿”。正是一个“绿”字让人从视觉角度直观鲜明地感受到春意特有的一片生机,这与当时他奉昭回京,重施变法的喜悦心情相谐和。
(2)关注语法结构特点
在某些语法结构上诗人也会格外用心。一方面是为了引起读者的联想与想象,另一方面是为了显示诗歌的内在逻辑性。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赏析“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句中传达出的优美意境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语序的变化来让学生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可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改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然后让学生去品味。因此,在诗歌鉴赏中,要引导学生品读语言,发挥想象,添加省略,还原语序,连缀条约,让他们不断描摹、体会、感悟中渐渐进入意境。
9.讲故事谈感悟,学生互动
在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意境时,既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情感把诗歌中浓缩的生活和情感“泡”开,还原为原生态,更要让学生把自己读出的感悟写出来,讲出自己所想象的故事情节,即学生对原诗进行创造性的补充和发挥,使原诗具有更为广阔的意象群,更好的品味意境和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总之,诗歌意境引入是诗歌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而意境的引入应该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