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11-000-02
摘 要 高职体育教学活动的创新要重视课程设置、体系建立和多方面的文体活动设置,保证高职体育教育适应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形成优势化教学模式的转变。本文首先分析了高职体育教育的职业化问题,并提出了高职体育职业化教育创新措施。
关键词 高职体育 职业化 创新 问题 措施
从教育的长远性考虑,随着经济全球化进展和网络时代来临,职业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优势化。对于体育教学而言同样要走职业化的发展创新之路,而目前,我国高职体育教育的职业化发展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高职体育教育的职业化问题,并提出了高职体育职业化教育创新措施。
一、高职体育教育的职业化问题
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经济和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的改革却远远没有跟上经济社会的发展。具体来讲,表现在这样几方面:
(一)职业课程资源整合不明显
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素材性课程资源指能进入课程、成为课程素材或来源的资源,比如教科书、网络信息、社区提供的信息等;条件性课程资源指有助于课程的进行,但只是提供有助于课程进行的条件,并不形成课程本身。对于高职体育课程而言,必须要进行多元化的课程整合,但是目前高中体育课程整合平台没有搭建起来。例如:体育课和健康教育课程应该有效融合,但是在目前的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却没有体现这一理念,健康教育的内容还不够完善,并且体育课程的任务重点不突出,教学内容安排不符合选项课的分组分层次教学的特点。其次,体育课程资源的整合缺乏职业化的转变,体育教学应该与其他专业课程教育相同,有着职业化的教育目标,并做出相应的职业化发展。但是,目前,职业院校的体育课程资源仍然以高校的体育教育标准为主导,没有设立专业化的课程体系,使得高职体育教育课程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不能更好地推进高职体育素质教育[1]。
(二)职业特色体育教育课程改革缓慢
在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下,体育课程改革是整个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高职学院体育教育课程改革基本方向是:培养运动兴趣,在体育教学中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改革课程内容,建立终生教育的课程内容体系。但是,目前在课程目的上,注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过于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学习能力养成,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在课程组织实施上,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和机械训练,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以及独立研究的学习方法。而转变这些情况,必须要在体育教育课程设置方面要充分体验体育的乐趣。开设具有一定学术水平和针对性较强的理论课程,理论教学要突出学生终身体育的运动项目。如:健身跑、武术、健美操、游泳和健美锻炼方法,便于学生毕业后因地制宜地从事体育锻炼。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锻炼,使其成为大学生的运动专长,以满足走向社会后参加健身、竞赛和社交活动之需要。
二、高职体育职业化教育创新措施
通过对高中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高职体育教育必须要推行职业化教育的创新,要通过创新化的举措实现体育职业化教育的转变。
(一)岗位导向下的课程设置
职业学校开设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其培养的人才是否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从专业内部来讲,培养目标决定了专业的特色与定位,而培养目标的实现又以专业课程体系为依托。所以,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为专业人才的培养而服务的,其合理性最终取决于是否满足对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因此,体育教学模式应以岗位需求为依托,针对该岗位工作时的身体姿态、客观环境与特定需要,确定该岗位的关键素质和素养。如:土木工程专业,可以开设拓展运动、攀岩等教学内容。又如:旅游专业、导游公关、美容人员要求具有良好的体态,应对重视健美操的训练;烹饪专业毕业后的学生,两臂必须承受连续性、高强度的工作。不同的专业学生对体育学习内容的选择有所不同,职业学校可以模仿高效的“选课制”,开展适当的职业学校“体育选修课”。总之,岗位导向下的课程设置要顺应“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为学生今后从业提前做好体能准备。结合职业院校的专业情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培养方向、培养目标上进行适当调整,使专业课程和就业规模与社会需求相匹配,各学院应该“以就业为导向,把脉市场需求,优化专业课程设置[2]”。
(二)校企联合下的模块体系
高职体育教学模块的体系要有校内训练和校外训练两方面的发展。对于校内训练而言要强调自主学习的模块体系,这种自主学习的模块包括三方面:课前导学、学法助学、过程监控。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包括:1.课前导学。教师要指导学生制订个性化的运动计划,对知识进行重点剖析、难点解惑、讲评等。2.学法助学。在自主学习模式中,要创新一些教学方法。例如:学习少林拳。首先让学生观看武术影像资料,然后组织小组进行多媒体跟随式自主学习。3.监控。对设计的活动进行必要的有效指导控制。对于校外的训练则要进行校企联合的模块体系设置。模块设置应该采取“1+1+1模式”,即一年内分为三个学习阶段,第一阶段进行基础课传授;第二阶段进行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第三阶段与企业联合进行体育活动的参与。而第三阶段的课程体系模块设置是之前所没有的,之前的高职体育课程设置只是对体育专业系的同学进行为期半学期的实习活动,而没有渗入到全面的体系之内。将校企联合的形式渗透到每年的教学活动之中,从高职院校角度看,需要做到:①建立校企合作的组织机构。学校要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和管理机构,做好校企合作规划与资源优化。②建立符合校企合作需要的学校管理制度。③建立合作项目管理制度。及时吸纳学生及家长、用人单位、行业专家、政府部门及新闻媒体等的反馈信息,不断提高校企合作的质量[3]。
(三)体育文化下的文体活动
体育文化,是一切体育现象和体育生活中展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就是说,人们在体育生活和体育实践过程中,为谋求身心健康发展,通过竞技性、娱乐性、教育性等手段,以身体形态变化和动作技能所表现出来的具有运动属性的文化。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体育文化的建设属于整体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体育文化的影响能够使得高职院校内的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校园内积极向上的风范。在体育文化的影响下,开展多元化的文体活动,使得高职体育教育的内容更为丰富多彩,也更多地体现出心理教育,文化影响的特点。例如:以多种手段取代传统的言传身教的教学方法,作为体育科目,特别在室内课、理论课上,教师可将更多最近发生的体育事情更直观搬上讲台。通过体育赛事的文化熏陶,促进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将一些体育竞赛安排成有趣的游戏,即通过有趣的游戏竞赛来引起大学生对体育运动及锻炼的极大兴趣,才能真正达到使学生自觉地参加到体育锻炼的队伍中来。另外,文体活动要利用双休及节假日,丰富大学生的业余体育文化生活。例如:爬山、野炊、露营等活动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体育运动和锻炼的兴趣。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健美操、武术、体育保健、网球等专长的学生利用学习、周末、寒暑假的时间走出校门,走进社区和市民当中去开展社会体育指导服务,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服务技能,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高职体育教学活动的创新要重视课程设置、体系建立和多方面的文体活动设置,保证高职体育教育适应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形成优势化教学模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徐涵.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03).
[2] 李晓英.地方大学旅游专业学工结合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管理观察.2009(14).
[3] 张晓栋.浅谈高校体育教学中意志品质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07(S4).
摘 要 高职体育教学活动的创新要重视课程设置、体系建立和多方面的文体活动设置,保证高职体育教育适应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形成优势化教学模式的转变。本文首先分析了高职体育教育的职业化问题,并提出了高职体育职业化教育创新措施。
关键词 高职体育 职业化 创新 问题 措施
从教育的长远性考虑,随着经济全球化进展和网络时代来临,职业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优势化。对于体育教学而言同样要走职业化的发展创新之路,而目前,我国高职体育教育的职业化发展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高职体育教育的职业化问题,并提出了高职体育职业化教育创新措施。
一、高职体育教育的职业化问题
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经济和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的改革却远远没有跟上经济社会的发展。具体来讲,表现在这样几方面:
(一)职业课程资源整合不明显
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素材性课程资源指能进入课程、成为课程素材或来源的资源,比如教科书、网络信息、社区提供的信息等;条件性课程资源指有助于课程的进行,但只是提供有助于课程进行的条件,并不形成课程本身。对于高职体育课程而言,必须要进行多元化的课程整合,但是目前高中体育课程整合平台没有搭建起来。例如:体育课和健康教育课程应该有效融合,但是在目前的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却没有体现这一理念,健康教育的内容还不够完善,并且体育课程的任务重点不突出,教学内容安排不符合选项课的分组分层次教学的特点。其次,体育课程资源的整合缺乏职业化的转变,体育教学应该与其他专业课程教育相同,有着职业化的教育目标,并做出相应的职业化发展。但是,目前,职业院校的体育课程资源仍然以高校的体育教育标准为主导,没有设立专业化的课程体系,使得高职体育教育课程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不能更好地推进高职体育素质教育[1]。
(二)职业特色体育教育课程改革缓慢
在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下,体育课程改革是整个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高职学院体育教育课程改革基本方向是:培养运动兴趣,在体育教学中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改革课程内容,建立终生教育的课程内容体系。但是,目前在课程目的上,注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过于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学习能力养成,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在课程组织实施上,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和机械训练,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以及独立研究的学习方法。而转变这些情况,必须要在体育教育课程设置方面要充分体验体育的乐趣。开设具有一定学术水平和针对性较强的理论课程,理论教学要突出学生终身体育的运动项目。如:健身跑、武术、健美操、游泳和健美锻炼方法,便于学生毕业后因地制宜地从事体育锻炼。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锻炼,使其成为大学生的运动专长,以满足走向社会后参加健身、竞赛和社交活动之需要。
二、高职体育职业化教育创新措施
通过对高中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高职体育教育必须要推行职业化教育的创新,要通过创新化的举措实现体育职业化教育的转变。
(一)岗位导向下的课程设置
职业学校开设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其培养的人才是否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从专业内部来讲,培养目标决定了专业的特色与定位,而培养目标的实现又以专业课程体系为依托。所以,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为专业人才的培养而服务的,其合理性最终取决于是否满足对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因此,体育教学模式应以岗位需求为依托,针对该岗位工作时的身体姿态、客观环境与特定需要,确定该岗位的关键素质和素养。如:土木工程专业,可以开设拓展运动、攀岩等教学内容。又如:旅游专业、导游公关、美容人员要求具有良好的体态,应对重视健美操的训练;烹饪专业毕业后的学生,两臂必须承受连续性、高强度的工作。不同的专业学生对体育学习内容的选择有所不同,职业学校可以模仿高效的“选课制”,开展适当的职业学校“体育选修课”。总之,岗位导向下的课程设置要顺应“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为学生今后从业提前做好体能准备。结合职业院校的专业情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培养方向、培养目标上进行适当调整,使专业课程和就业规模与社会需求相匹配,各学院应该“以就业为导向,把脉市场需求,优化专业课程设置[2]”。
(二)校企联合下的模块体系
高职体育教学模块的体系要有校内训练和校外训练两方面的发展。对于校内训练而言要强调自主学习的模块体系,这种自主学习的模块包括三方面:课前导学、学法助学、过程监控。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包括:1.课前导学。教师要指导学生制订个性化的运动计划,对知识进行重点剖析、难点解惑、讲评等。2.学法助学。在自主学习模式中,要创新一些教学方法。例如:学习少林拳。首先让学生观看武术影像资料,然后组织小组进行多媒体跟随式自主学习。3.监控。对设计的活动进行必要的有效指导控制。对于校外的训练则要进行校企联合的模块体系设置。模块设置应该采取“1+1+1模式”,即一年内分为三个学习阶段,第一阶段进行基础课传授;第二阶段进行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第三阶段与企业联合进行体育活动的参与。而第三阶段的课程体系模块设置是之前所没有的,之前的高职体育课程设置只是对体育专业系的同学进行为期半学期的实习活动,而没有渗入到全面的体系之内。将校企联合的形式渗透到每年的教学活动之中,从高职院校角度看,需要做到:①建立校企合作的组织机构。学校要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和管理机构,做好校企合作规划与资源优化。②建立符合校企合作需要的学校管理制度。③建立合作项目管理制度。及时吸纳学生及家长、用人单位、行业专家、政府部门及新闻媒体等的反馈信息,不断提高校企合作的质量[3]。
(三)体育文化下的文体活动
体育文化,是一切体育现象和体育生活中展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就是说,人们在体育生活和体育实践过程中,为谋求身心健康发展,通过竞技性、娱乐性、教育性等手段,以身体形态变化和动作技能所表现出来的具有运动属性的文化。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体育文化的建设属于整体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体育文化的影响能够使得高职院校内的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校园内积极向上的风范。在体育文化的影响下,开展多元化的文体活动,使得高职体育教育的内容更为丰富多彩,也更多地体现出心理教育,文化影响的特点。例如:以多种手段取代传统的言传身教的教学方法,作为体育科目,特别在室内课、理论课上,教师可将更多最近发生的体育事情更直观搬上讲台。通过体育赛事的文化熏陶,促进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将一些体育竞赛安排成有趣的游戏,即通过有趣的游戏竞赛来引起大学生对体育运动及锻炼的极大兴趣,才能真正达到使学生自觉地参加到体育锻炼的队伍中来。另外,文体活动要利用双休及节假日,丰富大学生的业余体育文化生活。例如:爬山、野炊、露营等活动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体育运动和锻炼的兴趣。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健美操、武术、体育保健、网球等专长的学生利用学习、周末、寒暑假的时间走出校门,走进社区和市民当中去开展社会体育指导服务,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服务技能,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高职体育教学活动的创新要重视课程设置、体系建立和多方面的文体活动设置,保证高职体育教育适应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形成优势化教学模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徐涵.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03).
[2] 李晓英.地方大学旅游专业学工结合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管理观察.2009(14).
[3] 张晓栋.浅谈高校体育教学中意志品质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07(S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