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中国共产党人一脉相承的发展方法论。
2007年12月17日胡锦涛同志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讲话中指出:“统筹兼顾是我们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治国理政的重要历史经验,是我们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也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
统筹兼顾,协调各方利益,是毛泽东促进经济和社会共同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思想。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提出要采取“军民兼顾”和“公私兼顾”的方针。在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进一步明确“统筹兼顾”的方针。典型地体现毛泽东统筹兼顾思想的是《论十大关系》。十大关系包括: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十大关系牵涉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重大关系,其中经济建设是重点。在1958年3月的成都会议上,毛泽东再次强调:“在十大关系中,工业和农业,沿海和内地,中央和地方,国家、集体和个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这五条是主要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观跃然于纸上。十大关系的后五条,讲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都属于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中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的问题。1957年1月27日,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方针就是统筹兼顾,各得其所。1957年2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再次系统阐述统筹兼顾的思想。毛泽东同志说: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无论粮食问题,灾荒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知识分子问题,各种爱国力量的统一战线问题,少数民族问题,以及其他各项问题,都要从对全体人民的统筹兼顾这个观点出发,就当时当地的实际可能条件,同各方面的人协商,作出各种适当的安排。毛泽东所强调的统筹兼顾的思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了进一步的运用和发展。
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多次强调统筹兼顾。他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对于发展中重大关系,邓小平给予了高度关注,如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两个基本点的关系,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关系,两个基本点的关系,公有制为主体与其他经济成分的关系,按劳分配为主体与其他分配方式的关系,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等等。另外,邓小平的统筹兼顾的方法论充分体现在他的两手抓和两个大局的思想中。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问题,提出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等等,内容涉及各个方面。两手抓的实质和目的,就是不但要搞好经济建设,还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创造优良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整个社会文明的程度的提高。“两个大局”主要是处理好沿海和内地的关系问题。1988年9月12日,邓小平在《中央要有权威》的著名谈话中,对“两个大局”的重要思想作了经典的阐述,他说:“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对所有这些牵涉到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重大问题,邓小平同志都做了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分析,形成了一系列处理这些关系的正确原则。正是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之后,我国的改革和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江泽民同志把邓小平同志关于正确处理我国改革和发展中一系列重大关系的科学思想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集中论述了应当正确处理的十二个重大关系。这十二个重大关系包括: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速度和效益的关系;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关系;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关系;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的关系;收入分配中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扩大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这十二对关系事关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性问题,不仅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如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江泽民同志说:“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很明显,坚持可持续发展观是江泽民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思想,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做了充分的理论准备。
十六大后,面对“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统筹兼顾的方法理论。2003年8月3日,温家宝同志在长春召开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把我们在发展中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要求概括为“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五个统筹”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把统筹兼顾提升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一方面,将统筹兼顾的内涵进行了具体规定,指出统筹兼顾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另一方面,在原来的“五个统筹”基础上扩大了统筹兼顾的外延,由“五个统筹”扩展为“八个统筹”,增加了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这三个方面。“八个统筹”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方面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标志着党的理论视野的拓展、以及对发展认识水平的提升。
由此可见,统筹兼顾作为中国共产党人一脉相承的发展方法论,它的提出、发展和完善是一个历史过程。我们一定要坚持和运用统筹兼顾方法,正确分析发展中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抓住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使这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得到贯彻落实。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党史党建部)
责任编辑:刘忠
2007年12月17日胡锦涛同志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讲话中指出:“统筹兼顾是我们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治国理政的重要历史经验,是我们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也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
统筹兼顾,协调各方利益,是毛泽东促进经济和社会共同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思想。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提出要采取“军民兼顾”和“公私兼顾”的方针。在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进一步明确“统筹兼顾”的方针。典型地体现毛泽东统筹兼顾思想的是《论十大关系》。十大关系包括: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十大关系牵涉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重大关系,其中经济建设是重点。在1958年3月的成都会议上,毛泽东再次强调:“在十大关系中,工业和农业,沿海和内地,中央和地方,国家、集体和个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这五条是主要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观跃然于纸上。十大关系的后五条,讲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都属于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中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的问题。1957年1月27日,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方针就是统筹兼顾,各得其所。1957年2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再次系统阐述统筹兼顾的思想。毛泽东同志说: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无论粮食问题,灾荒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知识分子问题,各种爱国力量的统一战线问题,少数民族问题,以及其他各项问题,都要从对全体人民的统筹兼顾这个观点出发,就当时当地的实际可能条件,同各方面的人协商,作出各种适当的安排。毛泽东所强调的统筹兼顾的思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了进一步的运用和发展。
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多次强调统筹兼顾。他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对于发展中重大关系,邓小平给予了高度关注,如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两个基本点的关系,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关系,两个基本点的关系,公有制为主体与其他经济成分的关系,按劳分配为主体与其他分配方式的关系,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等等。另外,邓小平的统筹兼顾的方法论充分体现在他的两手抓和两个大局的思想中。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问题,提出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等等,内容涉及各个方面。两手抓的实质和目的,就是不但要搞好经济建设,还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创造优良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整个社会文明的程度的提高。“两个大局”主要是处理好沿海和内地的关系问题。1988年9月12日,邓小平在《中央要有权威》的著名谈话中,对“两个大局”的重要思想作了经典的阐述,他说:“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对所有这些牵涉到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重大问题,邓小平同志都做了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分析,形成了一系列处理这些关系的正确原则。正是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之后,我国的改革和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江泽民同志把邓小平同志关于正确处理我国改革和发展中一系列重大关系的科学思想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集中论述了应当正确处理的十二个重大关系。这十二个重大关系包括: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速度和效益的关系;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关系;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关系;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的关系;收入分配中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扩大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这十二对关系事关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性问题,不仅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如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江泽民同志说:“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很明显,坚持可持续发展观是江泽民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思想,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做了充分的理论准备。
十六大后,面对“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统筹兼顾的方法理论。2003年8月3日,温家宝同志在长春召开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把我们在发展中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要求概括为“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五个统筹”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把统筹兼顾提升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一方面,将统筹兼顾的内涵进行了具体规定,指出统筹兼顾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另一方面,在原来的“五个统筹”基础上扩大了统筹兼顾的外延,由“五个统筹”扩展为“八个统筹”,增加了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这三个方面。“八个统筹”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方面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标志着党的理论视野的拓展、以及对发展认识水平的提升。
由此可见,统筹兼顾作为中国共产党人一脉相承的发展方法论,它的提出、发展和完善是一个历史过程。我们一定要坚持和运用统筹兼顾方法,正确分析发展中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抓住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使这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得到贯彻落实。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党史党建部)
责任编辑:刘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