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通过太仆寺旗疾控中心对布鲁氏病检验结果的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我旗地方病之一的布鲁氏病发病呈上升阶段,并对农牧民的健康和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影响。方法,本文对其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结论, 希望能引起社会各界重视,配合卫生防疫部门对布病疫情进行及时有效的防治,控制人畜间疫情的流行。
关键词:发病率;发病分布
一、 流行特点
2010—2012年,太仆寺旗共检出新发布鲁氏病阳性,389例,其中年发病率:2010年为36.67/10万,2011年为39.52/10万,2012年为109.05/10万,所有病例均为散发流行,无暴发疫情。发病季节集中于春夏两季,发病职业以农牧民为主,发病地区以农牧区为主,发病年龄以青壮年男性为主。
1、材料与方法
(1)材料:来源于太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2012年度人间布鲁氏病统计报告资料和汇总资料。
(2)方法:采用对病例资料的三间分布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与汇总。
二、结果
1、人间布病发病概况: 2010年77例,2011年83例,2012年229例。
2、三间分布
(1)地区分布:全旗七个苏木乡镇均有新发病例,各苏木乡镇发病数统计如下:红旗镇25例、永丰镇19例、千斤沟镇17例、贡宝拉格苏木21、骆驼山镇17例、幸福乡12例、宝昌镇6例。
(2)时间分布:高峰主要集中在4—8月份,这与布病的流行特点相吻合。
(3)职业分布
可以看出牧民的阳性率远远高于城市人。症状多以发热,骨关节、肌肉疼痛为主要特征,无死亡情况,但发热期短,中毒症状轻,布病症状和体征有明显减轻趋向,生殖器官损害的发生率显著减少,绝大部分病例的试管凝集试验低效价。
二、 结论
1、布鲁氏病是我旗近年来乙类传染病的高发病之一。布鲁氏病的反弹可能给牧民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应引起关注。
2、近年来农牧民发病率较高,可能与农牧区圈养及农牧民对其相关知识的溃乏有关,他们没有对畜、水、粪的管理采取消毒措施,甚至有些牧民还直接喂养牲畜,共饮、共居。
3、患者多见于男壮年,可能与其工种有关,如兽医和养殖接羔人、毛皮工一般都是男性,被感染也是一个直接因素。
4、就人类布病而言,人做为传染源感染罕见,动物传染发病多见。而我旗农牧民近年响应国家号召,退耕还林,发展养殖业,而其养殖的主要畜种是羊和牛。
三、 建议
1、急需加强对布病传染的管理与宣传活动,组织群众学习防治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控制与最终消灭人间布鲁氏病的重要措施。
(2)技术措施:以检疫、免疫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被实践证明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消除传染源,同时切断传播途径、增强机体免疫力。检疫工作也尤为主要,对进出口动物,都应参加阳性标准检疫。
(2)组织措施,在技术路线确定之后,行政干预在我国就是一项极其重要的组织保障,是技术措施能否真正落实并取得成效的关键。
2、切断传播途径,急性病人进行隔离,布病可以通过表皮粘膜、消化道、呼吸道进入机体。对病畜要隔离与淘汰,并对环境消毒处理,病畜流产物、分泌物、排泄物污染草场、水源则是牲畜感染的重要原因。
(1)经皮肤粘膜直接接触感染常见于与病畜接触的畜牧兽医、饲养放牧人员、布病专业工作者和畜产品加工企业人群。
(2)经消化道通过食物吃生奶、生肉、饮水,布鲁杆菌经口腔、食道粘膜进入机体。
(3)经呼吸道感染常见于吸入被布鲁杆菌传染的飞沫、尘埃,如毛工加工企业职工、生产布鲁杆菌、冻干菌种过程中也容易发生呼呼道感染。皮毛加工可用环氧乙烷进行化学消毒,利用时间因素长期放置,待布鲁杆菌的自然死亡,奶常用巴氏消毒法或瞬间煮沸法等。
3、凡易感人群密切接触者,预防接种明显降低发病率。人群免疫,也可造成病理变态反应,多次再接种,具有强烈的过敏作用,而且肝脏合成蛋白质的机能受到抑制,保护力降低,器官出现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途径的选择很重要,不同途徑效果不同,安全性也不同,如S2菌经过消化道进入机体比接种安全可靠。M104经皮上划病比皮下注射安全有效。
4、对于急性患者要积极治疗,控制感染可用抗菌疗法,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于严重败血症可迅速解除中毒症状,如有些患者不及时治疗,由急性转为慢性,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健康和劳动能力。慢性期除抗菌治疗与急性相同外,还可用特异性抗原疗法及中草药治疗。
5、加强个人防护,做好布病监测及流行病学调查。
关键词:发病率;发病分布
一、 流行特点
2010—2012年,太仆寺旗共检出新发布鲁氏病阳性,389例,其中年发病率:2010年为36.67/10万,2011年为39.52/10万,2012年为109.05/10万,所有病例均为散发流行,无暴发疫情。发病季节集中于春夏两季,发病职业以农牧民为主,发病地区以农牧区为主,发病年龄以青壮年男性为主。
1、材料与方法
(1)材料:来源于太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2012年度人间布鲁氏病统计报告资料和汇总资料。
(2)方法:采用对病例资料的三间分布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与汇总。
二、结果
1、人间布病发病概况: 2010年77例,2011年83例,2012年229例。
2、三间分布
(1)地区分布:全旗七个苏木乡镇均有新发病例,各苏木乡镇发病数统计如下:红旗镇25例、永丰镇19例、千斤沟镇17例、贡宝拉格苏木21、骆驼山镇17例、幸福乡12例、宝昌镇6例。
(2)时间分布:高峰主要集中在4—8月份,这与布病的流行特点相吻合。
(3)职业分布
可以看出牧民的阳性率远远高于城市人。症状多以发热,骨关节、肌肉疼痛为主要特征,无死亡情况,但发热期短,中毒症状轻,布病症状和体征有明显减轻趋向,生殖器官损害的发生率显著减少,绝大部分病例的试管凝集试验低效价。
二、 结论
1、布鲁氏病是我旗近年来乙类传染病的高发病之一。布鲁氏病的反弹可能给牧民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应引起关注。
2、近年来农牧民发病率较高,可能与农牧区圈养及农牧民对其相关知识的溃乏有关,他们没有对畜、水、粪的管理采取消毒措施,甚至有些牧民还直接喂养牲畜,共饮、共居。
3、患者多见于男壮年,可能与其工种有关,如兽医和养殖接羔人、毛皮工一般都是男性,被感染也是一个直接因素。
4、就人类布病而言,人做为传染源感染罕见,动物传染发病多见。而我旗农牧民近年响应国家号召,退耕还林,发展养殖业,而其养殖的主要畜种是羊和牛。
三、 建议
1、急需加强对布病传染的管理与宣传活动,组织群众学习防治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控制与最终消灭人间布鲁氏病的重要措施。
(2)技术措施:以检疫、免疫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被实践证明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消除传染源,同时切断传播途径、增强机体免疫力。检疫工作也尤为主要,对进出口动物,都应参加阳性标准检疫。
(2)组织措施,在技术路线确定之后,行政干预在我国就是一项极其重要的组织保障,是技术措施能否真正落实并取得成效的关键。
2、切断传播途径,急性病人进行隔离,布病可以通过表皮粘膜、消化道、呼吸道进入机体。对病畜要隔离与淘汰,并对环境消毒处理,病畜流产物、分泌物、排泄物污染草场、水源则是牲畜感染的重要原因。
(1)经皮肤粘膜直接接触感染常见于与病畜接触的畜牧兽医、饲养放牧人员、布病专业工作者和畜产品加工企业人群。
(2)经消化道通过食物吃生奶、生肉、饮水,布鲁杆菌经口腔、食道粘膜进入机体。
(3)经呼吸道感染常见于吸入被布鲁杆菌传染的飞沫、尘埃,如毛工加工企业职工、生产布鲁杆菌、冻干菌种过程中也容易发生呼呼道感染。皮毛加工可用环氧乙烷进行化学消毒,利用时间因素长期放置,待布鲁杆菌的自然死亡,奶常用巴氏消毒法或瞬间煮沸法等。
3、凡易感人群密切接触者,预防接种明显降低发病率。人群免疫,也可造成病理变态反应,多次再接种,具有强烈的过敏作用,而且肝脏合成蛋白质的机能受到抑制,保护力降低,器官出现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途径的选择很重要,不同途徑效果不同,安全性也不同,如S2菌经过消化道进入机体比接种安全可靠。M104经皮上划病比皮下注射安全有效。
4、对于急性患者要积极治疗,控制感染可用抗菌疗法,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于严重败血症可迅速解除中毒症状,如有些患者不及时治疗,由急性转为慢性,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健康和劳动能力。慢性期除抗菌治疗与急性相同外,还可用特异性抗原疗法及中草药治疗。
5、加强个人防护,做好布病监测及流行病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