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教育部2005年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课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国内一批985重点大学率先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于2008年开始试行本科生导师制,6年来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通过总结经验和做法,分析问题和不足,明确实施必要性,探索改进本科生导师制的措施。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学生管理;本科教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7-0256-02
导师制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在我国原本用于研究生的培养,随着教育部2005年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推行本科生导师制”[1],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一批985重点大学本科生中率先得到实施。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从2008年开始试行本科生导师制,6年来受到了师生广泛好评,但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不足。本文着重总结经验,分析不足,提出建议,以期对本科生导师制的运行提供有益参考。
一、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性
在我国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并不是简单地照搬国外大学做法,而是源于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1.人才培养质量滑坡。据教育部门户网站数据显示,普通高校2002年毕业生数为123余万,2012年则增至624余万,10年内增加了500万;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2年专任教师数为73余万,2012年仅为144余万。可以清晰地看出,教师规模并没有随着招生数的增加而变大,生师比明显扩大,由此导致教师疲于应付课堂教学,没有足够时间与学生在课后交流,不可避免地带来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
2.创新拔尖人才缺乏。有资料显示“2012年,中国进入《财富》500强的企业达到了79家,然而大陆的73家企业,无一具有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维持中国经济增长的,仍然是靠投资积累而不是技术进步”[1]核心技术的缺乏,深层次原因乃是创新拔尖人才的严重不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2],并在全文中8次提到“拔尖”,可见形势之迫切。
3.教师学生沟通不够。首先,随着2000年以来高校不断地扩招,生师比明显提高,教师资源的不足,直接导致学生与老师沟通机会的减少;第二,目前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日益增长,大部分高校都面临着多校区办学,教师上完课后很难做到在校园过多地驻留;第三,随着大学排行榜的兴起,各高校都将科研放在了学校发展首位,制定了偏向科研考核的政策,导致教师个人精力不得不重点投放于科研。教师学生沟通机会的减少,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的下降。
4.就业考研形势严峻。近几年,媒体上经常出现“史上最难就业季”一词,可见就业形势严峻以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从教育部网站数据显示,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2012年为680万,2013年为690万,2014年为727万,逐年递增,数量巨大。考研升学同样竞争激烈,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递增缓慢,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为51.7万,2013年为53.9万,2014年为56万。
综上,大学人才培养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令人担忧,倒逼高等教育更加关注本科人才培养工作。南京大学就提出“办最好的本科”,教育部为回应“钱学森之问”也推出“珠峰计划”。在此背景下,本科生导师制更显其价值和必要性,有助于增强学生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探析
1.实施背景。南京邮电大学是一所以理工科见长的高校,而管理学院在充满浓郁理工氛围的学校里,有着自己的困惑:
专业认同感不高。由于学校在社会上广被认可的是理工科专业,绝大多数同学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将“通信工程”“网络工程”等热门专业优先填报,导致管理学院招录的很多是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由此,很多同学对专业不了解,学习热情不高,专业认同感不高。
就业优势不明显。南京邮电大学号称“华夏IT英才的摇篮”,但管理学院不是以培养工程师为主,学院毕业生很少从事技术研发,大多从事金融、财务、销售、人力资源管理及系统维护等工作,而在这些岗位中,来自其他高校的竞争更加激烈,竞争时体现不出南京邮电大学在IT行业中建立的传统优势。
课后师生交流不多。新校区位于南京仙林大学城,老校区位于市区三牌楼,教师大多数住在市区,完成指定的课堂教学就需在两个校区间奔波,课后更是无心无力与同学多作交流。学科竞赛积极性不高。校园整体科技创新氛围虽然浓厚,但在文科学院学科竞赛、科技创新方面,学生积极性一直不高,同学们更热衷于社团活动或社会实习。基于以上原因,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从2008年始,在大三年级中试行本科生导师制。
2.具体做法。第一,建设导师队伍。学院要求青年教师、新进博士必须担任导师,鼓励高级职称教师积极承担,动员全体教师参与到本科生指导工作,目前学院专任教师已全部充实到本科生导师队伍,部分从事学生工作或行政管理的教师也积极参与到其中。第二,理顺组织形式。我院实行师生互选与学院指定相结合,即在大三学年初,由各系主任与大三年级辅导员共同组织双选工作,结合师生双方意愿分配,没有明确意向的再进行集中指定。第三,明确指导内容。学院明确指出,本科生导师主要针对学生的学业、就业、考研、生涯规划、思想品德等方面进行指导,一切从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角度出发。第四,制定考核措施。学院要求导师保持经常与同学见面交流,平时做好书面记录,写清见面时间、地点、指导内容等,每学期汇总一次《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本科生导师指导登记表》,并进行考核。 3.特色和成效。与专业指导相结合。同学们在大一大二偏重于基础类课程学习,大三年级开始专业课学习,从而对本专业学习和发展有了更高的期望,但也产生了更多的担心和迷茫。学院在大三学年初及时配备导师,给学生更多的专业学习指导和建议。
与实践创新相结合。学院实行大四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与本科生导师“合二为一”,这样有利于学生与老师的提早沟通,可以让学生提前进行毕业设计选题,也可以提早得到老师指导参加到学科竞赛或课外科技创新中,从而为专业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与生涯规划相结合。大三正面临着考研还是就业的选择,有了导师的帮助,及时消除了选择的困惑。在指导学生进行生涯规划中,无论是就业还是考研,导师给出针对性解答,有效缩短了学生的不适应期。
总的来说,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从2008年实行本科生导师制6年以来,成效显著:有效改进了学风,密切了师生交流,提高了学科竞赛积极性,提升了师生满意度,在全校二级学院中最早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4.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首先,配备导师的时间点问题。目前,学院实行的是从大三学年开始配备导师,但有部分师生反映,应从大一入学开始。一方面,学生大一正处于学习方式从中学向大学的过渡期,学习方法更需指导,学习动力更需激发;另一方面,学生刚入学时自制力不高,进入全新环境中,容易放松和迷失自我,所以大一配备导师,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做好大学四年规划。
其次,导师与学生的匹配度问题。学生有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老师同样有自己的专业要求和研究方向,而在最初的导师分配中,不可能完全考虑到这些因素,带来的问题是,在指导毕业设计或学科竞赛过程中,因为导师制的束缚,容易导致学生选不到合适的导师,或导师选不到合适的学生。
再次,缺乏学校层面政策的支持。目前,学校层面并没有要求推行本科生导师制,也没有出台相关的指导文件,导致学院在推行导师制过程中无章可循,对学生或老师提出的要求没有硬性约束力,最终带来的问题是很难在考核奖惩上严格执行规定,容易让导师制流于形式。
三、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的改进
1.进一步创新学院组织工作。拓展导师选拔来源。从2013年开始,管理学院每年招收近700名新生,而全院目前专任教师仅80余人,全部依靠现有教师,有很大现实困难。为此,一方面继续以博士、青年教师为主,另一方面,可以尝试由学院全日制在校硕士研究生来担任导师或导师助手,可大大减轻导师队伍的压力。改进师生双选程序。鼓励学生和导师互选,结合各自优点和研究方向,避免由于学院的指定,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矛盾。在指导过程中,确有不合适的,允许中途申请更换导师或学生,坚持双选一贯到底。加强过程考核监督。为避免出现形式主义,加强过程考核监督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及时了解情况,及时发现问题;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形成责任意识,从而将导师制工作落到实处。
2.进一步创新导师指导工作。指导内容更加明确。将就业率、升学率、学生满意度、科技创新参与率、学科竞赛获奖率等纳入奖励考核指标,形成明确的可操作办法,挂钩教师工作量的计算及职称晋升。沟通方式更加灵活。师生可以面对面交流,可利用电子邮件交流,亦可利用新媒体社交工具,进行远程、视频实时沟通,沟通要注重实效,而淡化形式。指导形式更加多元。各系允许进行自己的微创新,有条件的可在大一年级开始试行导师制;也可根据学生及教师专长组成竞赛型、科研型、考研型特色小组;也可形成团队指导,即由多个教师联合指导多个学生,资源共享,互通有无。
3.进一步完善学校保障措施。完善组织保障。积极促成学校层面的领导和指导,形成由校学工部、教务处,学院党委,各系自上而下、齐抓共管的组织格局。
完善经费保障。老师的辛勤付出,应有所回报,要积极保护老师的工作积极性,争取学校经费支持,对老师发放导师补贴。完善政策保障。学校不能仅仅是奖励科研产出,而淡化教学付出,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承认教师在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付出,积极鼓励教师投入到人才培养工作中来。
四、结语
综上,本科生导师制在国内高校实行不超过10年,在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也仅实施了6年,在此过程中,有很多好的做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作为从事高等教育工作者,唯有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创新工作方式,从而充分发挥导师制的优势,切实促进本科人才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马光远.十八大报告中的经济转型路线图[N].中国经营报,2012-11-19.
[2]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学生管理;本科教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7-0256-02
导师制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在我国原本用于研究生的培养,随着教育部2005年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推行本科生导师制”[1],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一批985重点大学本科生中率先得到实施。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从2008年开始试行本科生导师制,6年来受到了师生广泛好评,但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不足。本文着重总结经验,分析不足,提出建议,以期对本科生导师制的运行提供有益参考。
一、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性
在我国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并不是简单地照搬国外大学做法,而是源于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1.人才培养质量滑坡。据教育部门户网站数据显示,普通高校2002年毕业生数为123余万,2012年则增至624余万,10年内增加了500万;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2年专任教师数为73余万,2012年仅为144余万。可以清晰地看出,教师规模并没有随着招生数的增加而变大,生师比明显扩大,由此导致教师疲于应付课堂教学,没有足够时间与学生在课后交流,不可避免地带来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
2.创新拔尖人才缺乏。有资料显示“2012年,中国进入《财富》500强的企业达到了79家,然而大陆的73家企业,无一具有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维持中国经济增长的,仍然是靠投资积累而不是技术进步”[1]核心技术的缺乏,深层次原因乃是创新拔尖人才的严重不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2],并在全文中8次提到“拔尖”,可见形势之迫切。
3.教师学生沟通不够。首先,随着2000年以来高校不断地扩招,生师比明显提高,教师资源的不足,直接导致学生与老师沟通机会的减少;第二,目前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日益增长,大部分高校都面临着多校区办学,教师上完课后很难做到在校园过多地驻留;第三,随着大学排行榜的兴起,各高校都将科研放在了学校发展首位,制定了偏向科研考核的政策,导致教师个人精力不得不重点投放于科研。教师学生沟通机会的减少,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的下降。
4.就业考研形势严峻。近几年,媒体上经常出现“史上最难就业季”一词,可见就业形势严峻以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从教育部网站数据显示,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2012年为680万,2013年为690万,2014年为727万,逐年递增,数量巨大。考研升学同样竞争激烈,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递增缓慢,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为51.7万,2013年为53.9万,2014年为56万。
综上,大学人才培养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令人担忧,倒逼高等教育更加关注本科人才培养工作。南京大学就提出“办最好的本科”,教育部为回应“钱学森之问”也推出“珠峰计划”。在此背景下,本科生导师制更显其价值和必要性,有助于增强学生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探析
1.实施背景。南京邮电大学是一所以理工科见长的高校,而管理学院在充满浓郁理工氛围的学校里,有着自己的困惑:
专业认同感不高。由于学校在社会上广被认可的是理工科专业,绝大多数同学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将“通信工程”“网络工程”等热门专业优先填报,导致管理学院招录的很多是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由此,很多同学对专业不了解,学习热情不高,专业认同感不高。
就业优势不明显。南京邮电大学号称“华夏IT英才的摇篮”,但管理学院不是以培养工程师为主,学院毕业生很少从事技术研发,大多从事金融、财务、销售、人力资源管理及系统维护等工作,而在这些岗位中,来自其他高校的竞争更加激烈,竞争时体现不出南京邮电大学在IT行业中建立的传统优势。
课后师生交流不多。新校区位于南京仙林大学城,老校区位于市区三牌楼,教师大多数住在市区,完成指定的课堂教学就需在两个校区间奔波,课后更是无心无力与同学多作交流。学科竞赛积极性不高。校园整体科技创新氛围虽然浓厚,但在文科学院学科竞赛、科技创新方面,学生积极性一直不高,同学们更热衷于社团活动或社会实习。基于以上原因,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从2008年始,在大三年级中试行本科生导师制。
2.具体做法。第一,建设导师队伍。学院要求青年教师、新进博士必须担任导师,鼓励高级职称教师积极承担,动员全体教师参与到本科生指导工作,目前学院专任教师已全部充实到本科生导师队伍,部分从事学生工作或行政管理的教师也积极参与到其中。第二,理顺组织形式。我院实行师生互选与学院指定相结合,即在大三学年初,由各系主任与大三年级辅导员共同组织双选工作,结合师生双方意愿分配,没有明确意向的再进行集中指定。第三,明确指导内容。学院明确指出,本科生导师主要针对学生的学业、就业、考研、生涯规划、思想品德等方面进行指导,一切从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角度出发。第四,制定考核措施。学院要求导师保持经常与同学见面交流,平时做好书面记录,写清见面时间、地点、指导内容等,每学期汇总一次《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本科生导师指导登记表》,并进行考核。 3.特色和成效。与专业指导相结合。同学们在大一大二偏重于基础类课程学习,大三年级开始专业课学习,从而对本专业学习和发展有了更高的期望,但也产生了更多的担心和迷茫。学院在大三学年初及时配备导师,给学生更多的专业学习指导和建议。
与实践创新相结合。学院实行大四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与本科生导师“合二为一”,这样有利于学生与老师的提早沟通,可以让学生提前进行毕业设计选题,也可以提早得到老师指导参加到学科竞赛或课外科技创新中,从而为专业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与生涯规划相结合。大三正面临着考研还是就业的选择,有了导师的帮助,及时消除了选择的困惑。在指导学生进行生涯规划中,无论是就业还是考研,导师给出针对性解答,有效缩短了学生的不适应期。
总的来说,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从2008年实行本科生导师制6年以来,成效显著:有效改进了学风,密切了师生交流,提高了学科竞赛积极性,提升了师生满意度,在全校二级学院中最早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4.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首先,配备导师的时间点问题。目前,学院实行的是从大三学年开始配备导师,但有部分师生反映,应从大一入学开始。一方面,学生大一正处于学习方式从中学向大学的过渡期,学习方法更需指导,学习动力更需激发;另一方面,学生刚入学时自制力不高,进入全新环境中,容易放松和迷失自我,所以大一配备导师,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做好大学四年规划。
其次,导师与学生的匹配度问题。学生有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老师同样有自己的专业要求和研究方向,而在最初的导师分配中,不可能完全考虑到这些因素,带来的问题是,在指导毕业设计或学科竞赛过程中,因为导师制的束缚,容易导致学生选不到合适的导师,或导师选不到合适的学生。
再次,缺乏学校层面政策的支持。目前,学校层面并没有要求推行本科生导师制,也没有出台相关的指导文件,导致学院在推行导师制过程中无章可循,对学生或老师提出的要求没有硬性约束力,最终带来的问题是很难在考核奖惩上严格执行规定,容易让导师制流于形式。
三、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的改进
1.进一步创新学院组织工作。拓展导师选拔来源。从2013年开始,管理学院每年招收近700名新生,而全院目前专任教师仅80余人,全部依靠现有教师,有很大现实困难。为此,一方面继续以博士、青年教师为主,另一方面,可以尝试由学院全日制在校硕士研究生来担任导师或导师助手,可大大减轻导师队伍的压力。改进师生双选程序。鼓励学生和导师互选,结合各自优点和研究方向,避免由于学院的指定,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矛盾。在指导过程中,确有不合适的,允许中途申请更换导师或学生,坚持双选一贯到底。加强过程考核监督。为避免出现形式主义,加强过程考核监督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及时了解情况,及时发现问题;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形成责任意识,从而将导师制工作落到实处。
2.进一步创新导师指导工作。指导内容更加明确。将就业率、升学率、学生满意度、科技创新参与率、学科竞赛获奖率等纳入奖励考核指标,形成明确的可操作办法,挂钩教师工作量的计算及职称晋升。沟通方式更加灵活。师生可以面对面交流,可利用电子邮件交流,亦可利用新媒体社交工具,进行远程、视频实时沟通,沟通要注重实效,而淡化形式。指导形式更加多元。各系允许进行自己的微创新,有条件的可在大一年级开始试行导师制;也可根据学生及教师专长组成竞赛型、科研型、考研型特色小组;也可形成团队指导,即由多个教师联合指导多个学生,资源共享,互通有无。
3.进一步完善学校保障措施。完善组织保障。积极促成学校层面的领导和指导,形成由校学工部、教务处,学院党委,各系自上而下、齐抓共管的组织格局。
完善经费保障。老师的辛勤付出,应有所回报,要积极保护老师的工作积极性,争取学校经费支持,对老师发放导师补贴。完善政策保障。学校不能仅仅是奖励科研产出,而淡化教学付出,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承认教师在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付出,积极鼓励教师投入到人才培养工作中来。
四、结语
综上,本科生导师制在国内高校实行不超过10年,在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也仅实施了6年,在此过程中,有很多好的做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作为从事高等教育工作者,唯有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创新工作方式,从而充分发挥导师制的优势,切实促进本科人才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马光远.十八大报告中的经济转型路线图[N].中国经营报,2012-11-19.
[2]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