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将“和”文化洒落一地的珍珠,以人心为线,串成了一条美丽的珍珠项链
他用了数十年的基层体悟,首倡“五和”文化;他不仅使文化慈善获得了海南当地民众的认可,还使文化学术走进了首都北京,走进了联合国。此人正是来自三亚的草根学者马宪泉。
近10年来,马宪泉用于文化慈善方面的捐赠已超千万。他在海南热带海洋学院设立“五和”文化奖学金,每年捐赠数万元激励优秀学子弘扬传统文化;他组织的“五和”志愿者团队每月定期举办3-5场公益活动;他长期资助希望小学、自闭症儿童机构、贫困大学生、残障人士等等,还进社区、企业、学校搞文化公益表演,以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弘扬传统文化。
马宪泉说:“中国文化跟西方文化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西方文化是外在的知识,而中国文化是做人的道理,光停留在懂和说,不实实在在去做的话,弘扬传统文化就是一句空话。”
传统文化的追梦“狂人”
今年刚满60岁的他,一直喜欢别人叫他老马。老马说,这“五和”文化正是从自己的“五从”人生经历出发,从传统优秀的“和”文化中汲取智慧,从当下社会的五大矛盾冲突中观察、细分、整合、提炼出来的。
“五和”是指“人心和善、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天人和合”。老马幼时从农,经历过饥荒与匮乏;17岁从军,接受过对越自卫反击战血与火的洗礼;青年从政,体会过改革开放之初基层干部与老百姓的鱼水情深;近不惑而下海,白手起家,经受住了财富声色的考验;天命之年,重拾笔杆子,以“文化慈善”匡扶道德人心。“五和”文化,就是他“五从”人生的梦想凝聚。
他的“五从”人生经历看似纷繁,却始终坚守着两个字——梦想。人因梦想而伟大,因筑梦而踏实。
2013年5月18日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一场规模宏大的“和文化与中国梦”高峰论坛引各界瞩目。至此,由老马首倡于民间、践行于草根的“五和”文化,从天涯海角起步,步步艰难、一路坚定地走进了京城。此后至今短短几年间,他的“五和”文化越“讲”越好,在文艺界掀起了不小的“五和热”。
2014年,由老马本人创作歌词,并由著名歌唱家阎维文演唱的《五和中国》MV在全国激情唱响;2015年,他潜心著写“五和”工具书《老马的五和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国发行;2016年11月,中央电视台拍摄播出的三集纪录片《老马的五和梦》在全国观众中引发热烈反响,同月,在联合国总部举办的“世界蒙古艺术家当代展”上,由中国蒙古族书法家苏伦·巴特尔在青铜天窗上书写老马的“五和文化”,获得了与会各国驻联合国大使、社会名流及当地媒体的普遍关注与赞赏……
“吃三亚的饭,操中南海的心!”有人曾说老马提“五和”,还跑到北京去宣传,有野心。面对各种打击,马宪泉笑答:“我都奔六的人了,哪有什么野心?真有野心,也是爱国之心!如果每个人都愿意为国家操心,国家就会省很多心!”也有人公开质疑,这“五和”一点新意也没有,都是在炒别人的剩饭。但是,人民出版社副总编于青却独具慧眼,看到了“五和”的贡献,她一语中的:“‘五和’文化的每一‘和’,都有人在不同场合提出过,但马先生的贡献就在于,将‘和’文化洒落一地的珍珠,以人心为线,串成了一条美丽的珍珠项链。这五者之间和合共存,唇齿相依,互为因果,超越国家、种族和宗教。”该社出版了马宪泉的《老马的五和梦》一书后,短短半年间热卖了近10万册,这让他吃了颗定心丸。
光明日报的总编辑杜飞进在2016年举办的“和文化与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指出,“‘五和’文化是人类最大的公约数,‘五和’文化是世界通行证,‘五和’文化是中国好声音!”,这让马宪泉弘扬“五和”的信心倍增。更让他惊喜的是,近几年在朋友圈和饭桌,他都得到成批量的点赞,不少朋友总是主动谈“五和”,谈他所说的“家不是讲理的地方,是讲爱、讲包容的地方”,朋友们主动劝自己或他人“不跟老婆吵架了”“跟邻居和好了”等等,令老马听后爽朗一笑:“所以说,我的‘五和’歌还会继续高唱下去,相信也会越来越好听!”
心灵上“种菜”的人
老马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总结起来,离不开12个字:厚德做人、和合做事、因果福报。“不管国事家事天下事,只要把人做好了,把事做和了,剩下的就靠因果了。”
人心如何才能和善?农民出身的老马,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说:“人心好比菜地,菜种好了,不会生草;人心种了善,便不会生恶。一年之计在于春,在人心上‘种菜’,自然也是越早越好,最好在一片沃土上耕耘,不要等到杂草丛生时,再来播种就很吃力了。”
商海20余年,老马奋力搏击,事业在天涯海角风生水起。奔波半生的他,并没有过着“土豪”一般的生活,每顿饭爱吃的还是包子饺子馒头,长年热心的还是做慈善做公益。
可是,渐渐地,老马慢慢觉得“助人”有点“不乐”了。“我捐助的一些贫困大学生,四年大学毕业连条感谢的短信都不发;一些朋友跟我借钱时大拍胸脯作保证,钱到手了拍屁股走人,甚至连手机号码都换了;一些受助的贫困农民,领了我们送去的小羊、小猪,转身就卖到集市换酒喝……”从那时起,马宪泉便开始琢磨在人心上“种菜”的事。他深切感到,物质扶贫只能扶人一时,扶不了人的一生,只有在文化上“扶贫”、在心灵上“种菜”、在精神上“补钙”,才能真正让人堂堂正正地活。
用什么样的文化来扶贫?“当然是传统文化,这是我们的根和魂。中国古代的文明太辉煌了,我们需要从强大的传统文化中找回自信,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然而,现实生活中传统文化倍受冷落,外来文化入侵严重。马宪泉认为,“洋文化受宠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传统文化阐发不力、缺乏创新,不足以吸引人的結果。”
老马将文化公益跨界到人工智能行业。他投资了一家科技公司,经过两年的孵化,成功研发了一款以齐天大圣孙悟空为原型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大圣魔脑”,这款大圣智能机器人,就是老马多年来一直思考如何创新传统文化,让年轻人爱上传统文化的一个大胆探索。“大圣魔脑”不仅具备了普通机器人的智能服务功能,还有86版《西游记》大圣的配音演员李世宏老师诵读的国学经典、故事、诗歌等,为科技赋予中国神话人物齐天大圣的外形,为科技注入了传统文化的灵魂,让青少年在与“大圣”娱乐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最终爱上传统文化。这款“大圣魔脑”,在2016年深圳举办的第十八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获得了“优秀产品奖”。
“眼下正考虑怎样与百度合作,开发万事通式的‘口袋旅游’,让每位来海南的游客,都能听到‘五和文化为您服务’!”老马说。
尽管“五和潮”高潮迭起,但老马在心灵上种“菜”的事业并没有停息,“五和”梦也没有止步,拍摄“五和”文化的影视已走上日程,今年还将筹划举行一场国际性的“和”文化论坛,出版《老马的五和梦》修订版,并筹备“五和”书籍的少儿通俗读本,“我还有一个愿景,是想创建一个五和公园,把它打造成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窗口,景区式、产品式、产业式地传播传统文化,使其更加深入人心,争取有生之年能圆这个梦!”
责任编辑 王碧清
他用了数十年的基层体悟,首倡“五和”文化;他不仅使文化慈善获得了海南当地民众的认可,还使文化学术走进了首都北京,走进了联合国。此人正是来自三亚的草根学者马宪泉。
近10年来,马宪泉用于文化慈善方面的捐赠已超千万。他在海南热带海洋学院设立“五和”文化奖学金,每年捐赠数万元激励优秀学子弘扬传统文化;他组织的“五和”志愿者团队每月定期举办3-5场公益活动;他长期资助希望小学、自闭症儿童机构、贫困大学生、残障人士等等,还进社区、企业、学校搞文化公益表演,以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弘扬传统文化。
马宪泉说:“中国文化跟西方文化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西方文化是外在的知识,而中国文化是做人的道理,光停留在懂和说,不实实在在去做的话,弘扬传统文化就是一句空话。”
传统文化的追梦“狂人”
今年刚满60岁的他,一直喜欢别人叫他老马。老马说,这“五和”文化正是从自己的“五从”人生经历出发,从传统优秀的“和”文化中汲取智慧,从当下社会的五大矛盾冲突中观察、细分、整合、提炼出来的。
“五和”是指“人心和善、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天人和合”。老马幼时从农,经历过饥荒与匮乏;17岁从军,接受过对越自卫反击战血与火的洗礼;青年从政,体会过改革开放之初基层干部与老百姓的鱼水情深;近不惑而下海,白手起家,经受住了财富声色的考验;天命之年,重拾笔杆子,以“文化慈善”匡扶道德人心。“五和”文化,就是他“五从”人生的梦想凝聚。
他的“五从”人生经历看似纷繁,却始终坚守着两个字——梦想。人因梦想而伟大,因筑梦而踏实。
2013年5月18日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一场规模宏大的“和文化与中国梦”高峰论坛引各界瞩目。至此,由老马首倡于民间、践行于草根的“五和”文化,从天涯海角起步,步步艰难、一路坚定地走进了京城。此后至今短短几年间,他的“五和”文化越“讲”越好,在文艺界掀起了不小的“五和热”。
2014年,由老马本人创作歌词,并由著名歌唱家阎维文演唱的《五和中国》MV在全国激情唱响;2015年,他潜心著写“五和”工具书《老马的五和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国发行;2016年11月,中央电视台拍摄播出的三集纪录片《老马的五和梦》在全国观众中引发热烈反响,同月,在联合国总部举办的“世界蒙古艺术家当代展”上,由中国蒙古族书法家苏伦·巴特尔在青铜天窗上书写老马的“五和文化”,获得了与会各国驻联合国大使、社会名流及当地媒体的普遍关注与赞赏……
“吃三亚的饭,操中南海的心!”有人曾说老马提“五和”,还跑到北京去宣传,有野心。面对各种打击,马宪泉笑答:“我都奔六的人了,哪有什么野心?真有野心,也是爱国之心!如果每个人都愿意为国家操心,国家就会省很多心!”也有人公开质疑,这“五和”一点新意也没有,都是在炒别人的剩饭。但是,人民出版社副总编于青却独具慧眼,看到了“五和”的贡献,她一语中的:“‘五和’文化的每一‘和’,都有人在不同场合提出过,但马先生的贡献就在于,将‘和’文化洒落一地的珍珠,以人心为线,串成了一条美丽的珍珠项链。这五者之间和合共存,唇齿相依,互为因果,超越国家、种族和宗教。”该社出版了马宪泉的《老马的五和梦》一书后,短短半年间热卖了近10万册,这让他吃了颗定心丸。
光明日报的总编辑杜飞进在2016年举办的“和文化与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指出,“‘五和’文化是人类最大的公约数,‘五和’文化是世界通行证,‘五和’文化是中国好声音!”,这让马宪泉弘扬“五和”的信心倍增。更让他惊喜的是,近几年在朋友圈和饭桌,他都得到成批量的点赞,不少朋友总是主动谈“五和”,谈他所说的“家不是讲理的地方,是讲爱、讲包容的地方”,朋友们主动劝自己或他人“不跟老婆吵架了”“跟邻居和好了”等等,令老马听后爽朗一笑:“所以说,我的‘五和’歌还会继续高唱下去,相信也会越来越好听!”
心灵上“种菜”的人
老马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总结起来,离不开12个字:厚德做人、和合做事、因果福报。“不管国事家事天下事,只要把人做好了,把事做和了,剩下的就靠因果了。”
人心如何才能和善?农民出身的老马,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说:“人心好比菜地,菜种好了,不会生草;人心种了善,便不会生恶。一年之计在于春,在人心上‘种菜’,自然也是越早越好,最好在一片沃土上耕耘,不要等到杂草丛生时,再来播种就很吃力了。”
商海20余年,老马奋力搏击,事业在天涯海角风生水起。奔波半生的他,并没有过着“土豪”一般的生活,每顿饭爱吃的还是包子饺子馒头,长年热心的还是做慈善做公益。
可是,渐渐地,老马慢慢觉得“助人”有点“不乐”了。“我捐助的一些贫困大学生,四年大学毕业连条感谢的短信都不发;一些朋友跟我借钱时大拍胸脯作保证,钱到手了拍屁股走人,甚至连手机号码都换了;一些受助的贫困农民,领了我们送去的小羊、小猪,转身就卖到集市换酒喝……”从那时起,马宪泉便开始琢磨在人心上“种菜”的事。他深切感到,物质扶贫只能扶人一时,扶不了人的一生,只有在文化上“扶贫”、在心灵上“种菜”、在精神上“补钙”,才能真正让人堂堂正正地活。
用什么样的文化来扶贫?“当然是传统文化,这是我们的根和魂。中国古代的文明太辉煌了,我们需要从强大的传统文化中找回自信,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然而,现实生活中传统文化倍受冷落,外来文化入侵严重。马宪泉认为,“洋文化受宠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传统文化阐发不力、缺乏创新,不足以吸引人的結果。”
老马将文化公益跨界到人工智能行业。他投资了一家科技公司,经过两年的孵化,成功研发了一款以齐天大圣孙悟空为原型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大圣魔脑”,这款大圣智能机器人,就是老马多年来一直思考如何创新传统文化,让年轻人爱上传统文化的一个大胆探索。“大圣魔脑”不仅具备了普通机器人的智能服务功能,还有86版《西游记》大圣的配音演员李世宏老师诵读的国学经典、故事、诗歌等,为科技赋予中国神话人物齐天大圣的外形,为科技注入了传统文化的灵魂,让青少年在与“大圣”娱乐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最终爱上传统文化。这款“大圣魔脑”,在2016年深圳举办的第十八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获得了“优秀产品奖”。
“眼下正考虑怎样与百度合作,开发万事通式的‘口袋旅游’,让每位来海南的游客,都能听到‘五和文化为您服务’!”老马说。
尽管“五和潮”高潮迭起,但老马在心灵上种“菜”的事业并没有停息,“五和”梦也没有止步,拍摄“五和”文化的影视已走上日程,今年还将筹划举行一场国际性的“和”文化论坛,出版《老马的五和梦》修订版,并筹备“五和”书籍的少儿通俗读本,“我还有一个愿景,是想创建一个五和公园,把它打造成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窗口,景区式、产品式、产业式地传播传统文化,使其更加深入人心,争取有生之年能圆这个梦!”
责任编辑 王碧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