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小孩”的“绝对想象力”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inang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文学课内容的选择——挑战漫画书
  文学课上什么?所选内容是否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老师们大多都会推荐绘本,因为它既符合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发展的特点,又有许多课例和经验可以借鉴,这是一条捷径。可我是个不喜欢与他人雷同的人,不由得将目光落在暑假里学校发的一本漫画书《绝对小孩3》。
  漫画书语言幽默简练、图画夸张生动,故事生动有趣,想象大胆奇特,满含着儿童文学的乐趣。《绝对小孩3》是中国台湾著名漫画家朱德庸的代表作,作为“绝对小孩漫画系列”的第三本,延续作者以往幽默犀利的风格,以四格漫画为主要形式,每四格就是一个有趣的故事,无论翻到哪一页都可以直接读。这里有与众不同的“绝对小孩”:不正常却自以为正常的“披头”、竞赛永远得第一的“比赛小子”、稀奇古怪的“宝儿”……《绝对小孩3》的想象,独特的人物、独特的语言、独特的故事吸引着全校100多位老师。师生共读《绝对小孩3》,这不就是学校小蚂蚁文学课的期待吗?——亲爱的孩子,老师在书中等你!
  二、文学课思路的设计——猜想
  刚写教学设计时,我确立“研究漫画”主题,具体设计也像平常的语文课,一边看图一边读,谈谈自己喜欢读的原因,用对比的方法找到漫画书的构思特点,最后让学生仿写漫画。这种模式化的教学,显得老套而又生硬。我反复思考:一节只有40分钟的文学课,究竟要将什么带给学生?在和年级组老师共同研讨下,思路逐渐清晰,就以书名《梦拐角》为主要线索,运用“猜想”法,发展儿童的想象力,设计“与众不同”的四大板块:
  1. 观察封面。认识打开书的与众不同,引出“梦拐角”,激发阅读兴趣。
  2. 认识“梦拐角”的人物。观察模样,猜想名字,了解人物名字的与众不同。
  3. 读好披头的故事。猜想最后一格故事的结尾,对比感受想象的与众不同。
  4. 小组讨论“梦拐角”。感受“想象”的美好,做个拥有“绝对想象力”的儿童。
  猜人物名称、猜最后一格漫画故事、猜“绝对小孩”神灯许愿,将语言文字运用和自我表达有效结合。猜想,是发展儿童想象力的最佳路径,朱德庸设计的几个小孩从模样到名字都别具匠心。让同学们猜一猜,很容易发现模样与名字的联系,潜移默化中去感悟作家的用心。
  认识了这些有意思的“绝对小孩”,再渴望读他们的故事自然水到渠成。《绝对小孩》四格漫画中的最后一格漫画,是最出人意料而饱含深意的,暗含儿童的小智慧,有着作者对儿童世界奇特想象和对生活的深刻观察,耐人寻味,读完常能会心一笑。猜想让学生始终处在一个兴奋的阅读期待中,当同学们的想象之门打开后,不仅感受到漫画的幽默快乐,更能敞开心扉,打开话匣子:
  师:小朋友们猜猜,披头还会在哪里醒来?
  生1:有时做梦,会在树上醒来。
  生2:有时做梦,会在海洋里醒来。
  生3:有时做梦,会在屋顶上醒来。
  生4:有时做梦,会在火山上醒来。
  师:如果火山喷发了,你就飞出去啦!(生笑)
  此时出示原文进行对比和思考:但大部分做梦,都会在课堂上醒来。但大部分时候,我只想当一头猪,在床上梦想着这些梦。发现一个“但”字的转折和出人意料的想象,这是对语言文字的发现。再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伙伴研究,从自己的理解出发解读“梦拐角”,这是有深度地回归主题。
  师:四人小组讨论,你觉得什么是“梦拐角”?
  生1:“梦拐角”是做梦。
  生2:“梦拐角”是一个地方。
  生3:“梦拐角”充满了超能力。
  生4:“梦拐角”都是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的事情。
  生5:“梦拐角”就是漫画的第四幅图啊,就像一条笔直的线突然拐了个弯!
  (现场一片掌声)
  多么精彩的发言,这是儿童对“梦拐角”的个性化解读和发现,同学们不仅知道了什么叫“梦拐角”,也在思考属于自己的那个“梦拐角”。低年级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是敏锐的,可不能小瞧他们,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小,便比小孩还要小。”
  三、文学课价值的反思——寻找绝对的自己
  有人说:“当小孩没有了想象的能力,他就长大成人了。”通过想象,儿童表达心中的愿望,就算无法实现,也不能阻止他们做梦。古人看到月亮,想象“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罗贯中读着《三国志》的人物,构思《三国演义》小说;能推动这个世界前进的不是金钱,而是人类的想象。我们不能剥夺儿童做梦的权利,保留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和幻想。想象似一束追光灯,照亮童年的价值和美好,这是成人所缺失的法宝。
  师:如果能对神灯许愿,肥胖小孩说:“给我糖果。”读书小孩说:“给我第一名。”“绝对小孩”会说什么?
  生:给我一张床吧。
  生:給我一个自己的世界。
  生:把我变成一头猪。
  生:我要好多好多梦!
  生:我要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师:请看!再给我十盏神灯!你们和“绝对小孩”一样,有着与众不同的想象!
  巴金先生说过:“文学的目的就是让人变得更好。”文学源于生活,对生活的理解和升华即是对文学最好的感悟。文学课,就是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在文学中找到生活中真实的自己,并且在那个幽默快乐的阅读背后,偶尔也会去回味一下那个可爱的、有时会耍点小聪明、有时又会冒点傻气的自己。
  师:谁来说说,有时我想当( ),( )。
  生:有时我想当一只猫咪,在花园里散步。
  生:有时我想当一位仙女,把世界变得更美丽。
  生:有时我想当一名运动教练,帮庄智豪减肥。
  生:有时我想当一块石头,赖在公园里不写作业。
  ……
  奇思妙想的他们,俨然成了一群课堂上的“绝对小孩”。听课的老师都惊叹于学生们富有创意的想象,课堂趣味迭出,笑声不断,这些散发着童真童趣的话语,本来就应该是语文课堂的话语体系。现实中的孩子长期生活在家长期待的理想之中,他们早就学会了说大人的话。而朱德庸话语模式的自由仿说,不仅发展了儿童的想象力,更让同学们以一个合理的方式找到了一个有时也会有点“绝对”的自己,说自己的话,说真实的话。
  诺曼德在《儿童文学的乐趣》一书中归纳20种文学阅读的“乐趣”,包含文字的乐趣、想象的乐趣等等。给儿童上文学课,教师应特别关心它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性,和儿童一起欣赏文学,感受漫画书《绝对小孩3》虽稚气但朴素深刻的生命智慧,享受文字的乐趣,亲历想象和表达自我的乐趣。点一盏文学的灯照亮学生的童年,当一切文字从课堂中流淌出来的时候,儿童也就醒来了。
  (作者单位:南京市力学小学)
其他文献
一、什么是阅读?  什么是阅读?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必须搞明白。哈维和古德维斯通过大量研究表明:阅读分为认读和阅读理解两个方面,如下图:  列在左侧方框中的是阅读应具备的认读技能,通常在低年级学习,这也是开始阅读的基础。人们通常认为,一旦学生掌握了文字,阅读理解能力就具备了,然而这只适用于极少数的学生。大卫·波尔森研究表明:阅读理解能力不是识字和口头语言的自然结果,而是一个更加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需
期刊
“全语境”识字活动课,是基于儿童立场的汉字与汉语文化学习活动,即儿童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游戏、对话和探究等方式对汉字进行意义建构,从而形成学习汉字的良好状态。“全语境”课程是开放的、生活化的、富有童趣的,以学生为中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我们锁定“全语境”项目,借助它来实现低年级课堂教学的转变,促进师生的发展与成长。研究中,我们且行且思,不断寻找更大的“玩转空间”,促进团队建设、学生发展。
期刊
我校坚持开展“全语境”识字的研究,至今整整19年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大胆的实践,对“全语境”识字活动课堂进行了创意设计,使它成为“立基学生、服务学生,为了学生”的活动课堂,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架云梯,搭建一座桥梁。一、自选资源,做识字剪贴本的小主人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强调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在传统的语文课上,我们受到教材的束缚,往往忽略了学生自身的需要,没有把学生放到主体的位
期刊
《鸟的天堂》是五上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四时景物皆成趣”,语文要素的安排有两个:一个指向阅读 “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另一个指向表达“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在《鸟的天堂》一文中,榕树的静态美与鸟儿的动态美相互辉映,形成了一幅生机无限的天堂美景图,因此本文的学习希望能够在感受两者结合所营造的“天堂”意境之美中感受表达,学习语言。一、激发阅读欲望,导入文本  导入课题时,教
期刊
美丽的童话伴随着孩子缤纷多彩的童年生活。童话里有人类最大胆、最自由、最美妙的想象,天马行空的幻想,正是童话吸引人的地方。神奇的想象,除了带给孩子们快乐以外,也激发了他们无拘无束的想象力,每一个看过童话的孩子心里都会生长出一棵小树,上面结满自己的梦幻果实。  让不少老师焦虑的问题是:“想象类习作”怎么教?  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编写童话故事的习作教学中创设了“想象力大作战”游戏,让学生根据几个关键词,
期刊
江苏省第20届青年教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暨优课评选活动于2019年5月在常州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的14位青年教师执教了14节阅读课。青年教师们在语文教学的内容、过程和结果上体现了创造性、变革性和生长性。一、教学内容的创造性  语文教学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单篇教材的内容,而是用教材来教语文,并且拓展到类文与整本书的阅读,创造性地教语文。  第一个创造体现在课型教学上。绝大多数的青年语文教师都选择了单篇
期刊
李亮博士说,统编教材,理直气壮地宣传。于是,翻阅着,研读着,寻找着这份“理直气壮”,感受着这份“理直气壮”。譬如,每个单元导读的设计都是那么引人入胜,文字唯美,目标清晰,无须大段文字表述,巧妙地用“三个一”来呈现,即“一句话”“一幅图”“一个标签”。  不妨一起欣赏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秋天”的“单元导读页”:“一幅图”描绘出秋天美景,覆盖整个页面;“一句话”言简意赅地表述单元内容主题——“金秋的阳
期刊
统编版教材以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元。作为教者,理当顺着这两条路径走进文本,攫取教学内容,生成教学活动。三上第二单元统摄于“金秋时节”的人文主题,四篇课文以秋天为主角,从景物的色彩、声音、场景等角度展现了金秋的美好。教材用一首诗作为单元导语:“金秋的阳光,洒在树叶上,洒在花瓣上,也洒在我们的心上。”这显然在告知我们,本单元都是以观察、想象,用细腻且富有诗意的语言来表达金秋的美好。这样想来,单元习
期刊
自主识字,开放识字,在“全语境”识字项目建设过程中,南京市小营小学一直在路上,如一架不停探索、滚滚向前的车辆,迎向儿童识字的无边风景。“車”在起步  大量文献资料学习,对团队成员进行理论和精神洗礼,是驾车起步的基础。研究伙伴们达成了共识——“开放”是为融合,在融合中求效果。“开放度课程”不是指某种具体的课程,也不是传统课堂方法的简单的综合运用,其实质是把课堂看作是师生互动的教学系统,并在时空上做进
期刊
参加这个活动,我心里面是有点忐忑不安的。今天这个活动有多重意义,有教学观摩,有研讨,还有纪念。纪念德高望重的著名语文教育大家于永正老师,但我今天讲的内容与今天活动的主题有相当的距离。从纪念的角度来说,我在这里是没有资格发言的,但说到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诗词的关系,那又是很想跟大家一起交流分享的一个话题。我想说的一句话是:要像于永正老师那样教古诗,千万不要像我今天讲的内容那样教古诗。这是我对老师们的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