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这样,才能有效地让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得到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需要经历有效的思维训练,基于此背景,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思维品质的策略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7-336
数学是小学阶段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也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每一位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教学内容。通过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促进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小学生正是智力开发的高峰期,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应当抓住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教学与训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多媒体创设情境的方式,培养学生数学抽象思维
小学阶段的数学较为简单,主要是以数字的学习和计算为主。随着学生年龄的逐步增加,迈入到小学时,教学的内容也会跟随着学生的年龄转变而发生变化,数学知识的难度以抽象性在增加,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抽象性思维,为学生学习小学阶段的较难知识点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在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学生的身心特点,创设教学的方式,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基于多媒体图片的直观性优势,将一些抽象性的知识在多媒体中展现出,便于学生直观地了解一些专业知识的概念以及相关内容,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逐步渗透学生的抽象思维。例如在学习《位置》这一节课程时,需要学生掌握数学表达位置的方法,如(4,3)。传统教学法会以课堂学生的座位为案例,帮学生分析。但是由于学生思维存在的局限性,并不能够直观想象出自身所处位置的特征。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方式展示班级的16名同学,横竖皆是四名同学,一共有四排。从图片中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每一个学生所处的位置,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描绘出某个学生的具体位置。如张明坐在第三排的左边第二个。接着教师继续提问“那么如何使用简单的数字语言进行表达呢?”引发学生的思考。基于这样的方式,将较为抽象的位置转变为直观的图形,便于学生突破思维的局限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建立学生脑海中的空间思维概念。
二、数形结合教学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归纳思维
在小学阶段,有很多知识点以及规律可以由教师直接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记忆即可获得一个好的成绩。但是如果在小学数学阶段,教师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那么在学习高级知识时,学生往往并不具备对知识点分析和探讨能力,学习的效果也会非常差。因此即使在小学阶段教师能够直接传递知识,帮助学生获得好成绩,教师也应本着促进学生长期发展的原则,在教学环节融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探索、发现规律,并培养学生的数学归纳思维。如在学习《简易方程》这一节课程时的第一个内容,用字母表示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索数字和字母之间的表示方法。如加法交换律15+21=21+15,34+12=12+34,给学生a,b两个数字,从加法交换律的规律中,用a,b两个字母代表。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可以发现,a,b两个数字代表的是两个不同的数字即是15和21,而在加法交换律中,15和21两个数字是可以相互交换的,所以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则是a+b=b+a。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数字验证,是否正确。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逐步培养学生对知识归纳和总结的思维和能力。
三、问题提问法,培养学生数学发散性思维
问题提问法属于一种师生之间有效互动的教学法,其是以教师的提问作为导线,激发学生的思考,逐步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进行问题提问法时,教师要注重问题的循序渐进性以及启发性,确保在有目的的前提下设置问题,提高问题教学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小数乘法》这一节课程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情境:小明去超市买笔,一支笔的价格是3.5元,请问小明买了3支笔一共多少元?这个问题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并不难,很多学生采用3.5+3.5+3.5=10.5就可以得出答案。接着教师继续提问除了平时所采用加法计算,学生还可以想到有关乘法的计算吗?学生开始将3.5拆分成3元和5角,用3×3=9元,5×3=15角,9元+15角=10.5元,很明显相比于第一种方式,第二种方式计算较为复杂。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能不能采用较为简单的方法计算呢?于是有学生将3.5元化成了35角,计算35×3=105角=10.5元。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提问法,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对问题的多样化思考以及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四、融入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思维
数学推理思维即是指基于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点,分析并探索出新的知识点以及结构的一种思维。这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思维,且是学生学习高级数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纪比较小,并不具备数学推理的意识,则需要教师融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借助小组成员的共同智慧,去探讨新的知识,逐步培养学生数学推理思维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多边形的面积》这一节课程时,教师可以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三角形以及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在推导该平行四边形的公式时,可以让学生先观察,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如其是由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组成的。那么在不知道其具体的面积公式时,是否可以采用面积相加的方式得出答案呢?随后学生便进入了不断计算、验证和推导的过程,最终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积公式。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教学方法,可以调动所有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思考,尤其是突破一些重难点知识,同时还可以在探究的过程中落实学生的数学推理的思维。
总结
数学是小学阶段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在数学教学当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则是十分关键的教学内容。小学生要想学好数学,教师就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为学生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的模式,提升学生对于数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激发起学生浓郁的学习欲望和探究欲望。以此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和数学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赵志辉.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J].数学大世界(小学五六年级版),2020(003):100.
[2]汪含全.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20(010):101-102.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7-336
数学是小学阶段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也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每一位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教学内容。通过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促进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小学生正是智力开发的高峰期,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应当抓住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教学与训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多媒体创设情境的方式,培养学生数学抽象思维
小学阶段的数学较为简单,主要是以数字的学习和计算为主。随着学生年龄的逐步增加,迈入到小学时,教学的内容也会跟随着学生的年龄转变而发生变化,数学知识的难度以抽象性在增加,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抽象性思维,为学生学习小学阶段的较难知识点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在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学生的身心特点,创设教学的方式,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基于多媒体图片的直观性优势,将一些抽象性的知识在多媒体中展现出,便于学生直观地了解一些专业知识的概念以及相关内容,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逐步渗透学生的抽象思维。例如在学习《位置》这一节课程时,需要学生掌握数学表达位置的方法,如(4,3)。传统教学法会以课堂学生的座位为案例,帮学生分析。但是由于学生思维存在的局限性,并不能够直观想象出自身所处位置的特征。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方式展示班级的16名同学,横竖皆是四名同学,一共有四排。从图片中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每一个学生所处的位置,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描绘出某个学生的具体位置。如张明坐在第三排的左边第二个。接着教师继续提问“那么如何使用简单的数字语言进行表达呢?”引发学生的思考。基于这样的方式,将较为抽象的位置转变为直观的图形,便于学生突破思维的局限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建立学生脑海中的空间思维概念。
二、数形结合教学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归纳思维
在小学阶段,有很多知识点以及规律可以由教师直接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记忆即可获得一个好的成绩。但是如果在小学数学阶段,教师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那么在学习高级知识时,学生往往并不具备对知识点分析和探讨能力,学习的效果也会非常差。因此即使在小学阶段教师能够直接传递知识,帮助学生获得好成绩,教师也应本着促进学生长期发展的原则,在教学环节融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探索、发现规律,并培养学生的数学归纳思维。如在学习《简易方程》这一节课程时的第一个内容,用字母表示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索数字和字母之间的表示方法。如加法交换律15+21=21+15,34+12=12+34,给学生a,b两个数字,从加法交换律的规律中,用a,b两个字母代表。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可以发现,a,b两个数字代表的是两个不同的数字即是15和21,而在加法交换律中,15和21两个数字是可以相互交换的,所以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则是a+b=b+a。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数字验证,是否正确。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逐步培养学生对知识归纳和总结的思维和能力。
三、问题提问法,培养学生数学发散性思维
问题提问法属于一种师生之间有效互动的教学法,其是以教师的提问作为导线,激发学生的思考,逐步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进行问题提问法时,教师要注重问题的循序渐进性以及启发性,确保在有目的的前提下设置问题,提高问题教学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小数乘法》这一节课程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情境:小明去超市买笔,一支笔的价格是3.5元,请问小明买了3支笔一共多少元?这个问题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并不难,很多学生采用3.5+3.5+3.5=10.5就可以得出答案。接着教师继续提问除了平时所采用加法计算,学生还可以想到有关乘法的计算吗?学生开始将3.5拆分成3元和5角,用3×3=9元,5×3=15角,9元+15角=10.5元,很明显相比于第一种方式,第二种方式计算较为复杂。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能不能采用较为简单的方法计算呢?于是有学生将3.5元化成了35角,计算35×3=105角=10.5元。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提问法,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对问题的多样化思考以及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四、融入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思维
数学推理思维即是指基于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点,分析并探索出新的知识点以及结构的一种思维。这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思维,且是学生学习高级数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纪比较小,并不具备数学推理的意识,则需要教师融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借助小组成员的共同智慧,去探讨新的知识,逐步培养学生数学推理思维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多边形的面积》这一节课程时,教师可以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三角形以及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在推导该平行四边形的公式时,可以让学生先观察,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如其是由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组成的。那么在不知道其具体的面积公式时,是否可以采用面积相加的方式得出答案呢?随后学生便进入了不断计算、验证和推导的过程,最终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积公式。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教学方法,可以调动所有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思考,尤其是突破一些重难点知识,同时还可以在探究的过程中落实学生的数学推理的思维。
总结
数学是小学阶段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在数学教学当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则是十分关键的教学内容。小学生要想学好数学,教师就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为学生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的模式,提升学生对于数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激发起学生浓郁的学习欲望和探究欲望。以此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和数学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赵志辉.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J].数学大世界(小学五六年级版),2020(003):100.
[2]汪含全.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20(010):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