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堂提问是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比较流行的一种方法,它往往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成为课堂学习主体的主要形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课堂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要求,针对相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或回答,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新课标 课堂提问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向活动,其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课堂提问唤起学生学习注意,活跃思维,养成学生敏捷思维,迅速回答问题的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提高教学效率;可训练学生口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实现教学双向交流;可沟通师生情感,创设愉悦舒适的教学情境。语文老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具有个人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一、目前语文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1.“口头禅”似的提问。有些课堂师生互动只流于表面形式,问题未经精心设计,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老师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形同口头禅,学生只能机械地回答“是”“不是”,一问一答,课堂气氛看似活跃,但学生大脑用得不多,思维训练力度不够,这样的课堂,老师无形中操纵着学生,扼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被诸多问题牵着鼻子走,哪有时间进行思考。往往是在一个接一个问题的“威逼”下,“不假思索”地忙着回答和应付。这样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和发展。
2.扼制学生,控制问题答案的提问。课堂上教师很认真地提出一个问题,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急于求成,然后教师自己回答;或是让学生回答时又打断学生的回答,自己完成回答。教师的这些行为往往使学生感到万分沮丧,学生难以形成回答问题的逻辑系统,从而消极对待教学。此时,教师可以运用启发性策略,如用“你再仔细想想,看还有没有要补充的?”或“你能告诉我是怎样得到这个答案的吗?”这些不带任何消极感情色彩的中性词语。学生才有回答问题的信心和勇气。如果确实是问题太难,教师就应该充分启发学生或留给学生课后思考。
3.不注重学生的问题或不能认真听取学生回答的提问。教师忽视学生的提问是导致学生不爱提问的主要根源。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可能还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提问题的学生只会越来越多。另外,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要成为好的倾听者,给予学生肯定。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将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学生身上,给予对方最大的、无条件的、真诚的关注,明显表示出对学生的尊重与兴趣。相反,如果你坐立不安,目光游离,表现出不耐烦,在教室里走来走去,或将目光转向窗外或看另外同学的小动作,那么学生会从你的非言语行为中得到完全相反的反馈——我可能说错了,不能再往下说了。
4.只顾少数几个学生的提问。走进学校,经常听见学生的抱怨“我的老师从来不提我回答问题”或“老师总是喜欢叫那几个学生回答问题”。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后进生,很容易挫伤后进生的积极性。从这些抱怨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不满和挫折感,会导致班级大多数学生产生消极的心理——反正我的学习成绩不好,老师不喜欢我,也不会关注我,尽管玩吧。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对学业越来越没兴趣,在课堂上开小差,导致集体斗志的丧失。
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不符合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利少弊多,甚至不如不问。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
二、发展方向
今后语文课堂提问应该抓住目标、突出重点难点、激发兴趣、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联系现实。
1.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如钱梦龙老师上《捕蛇者说》第1节的提问:(1)这种蛇特别,文中用了哪一个字?(“异”)(2)“异”在哪里?(归纳为:色、毒、用)(3)作者突出了哪一个?(“毒”)(4)为什么?(陪衬赋敛之毒)(5)为什么永州人民还“争奔走焉”?(将捕蛇和纳税联在一起)后一问句的焦点以上一问句提供的新信息为依托,层层递进。这样的提问,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正确利用知识,培养思维的逻辑性,避免了语文教学杂乱零散的弊病。
2.善于启发,让学生敢问、多问。我在教学《老山界》一文时,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一下子难以理解,我就换个角度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假如我们班的李洁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做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赶忙上学去,李洁同学的“抢”又说明了什么?到这里,学生有话可说七嘴八舌,经过类比分析,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明确了。这种启发探究,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能达到“投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3.适时提问,准确把握,激活思维。提问的目的在于解决疑难,而不是把学生问倒,是否适时发问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过早发问,造成气氛紧张,学生内心茫然,容易造成课堂冷场;过晚发问,学生不需思考就能对答如流,提问就毫无价值。教《孔乙己》一文时,我注意发问的技巧。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促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总之,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是无穷无尽的,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应该起到投石激浪、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学生展开激烈讨论,在讨论中互问,与教师对问,真正呈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全方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探索向学生激疑设问的方法,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 新课标 课堂提问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向活动,其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课堂提问唤起学生学习注意,活跃思维,养成学生敏捷思维,迅速回答问题的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提高教学效率;可训练学生口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实现教学双向交流;可沟通师生情感,创设愉悦舒适的教学情境。语文老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具有个人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一、目前语文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1.“口头禅”似的提问。有些课堂师生互动只流于表面形式,问题未经精心设计,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老师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形同口头禅,学生只能机械地回答“是”“不是”,一问一答,课堂气氛看似活跃,但学生大脑用得不多,思维训练力度不够,这样的课堂,老师无形中操纵着学生,扼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被诸多问题牵着鼻子走,哪有时间进行思考。往往是在一个接一个问题的“威逼”下,“不假思索”地忙着回答和应付。这样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和发展。
2.扼制学生,控制问题答案的提问。课堂上教师很认真地提出一个问题,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急于求成,然后教师自己回答;或是让学生回答时又打断学生的回答,自己完成回答。教师的这些行为往往使学生感到万分沮丧,学生难以形成回答问题的逻辑系统,从而消极对待教学。此时,教师可以运用启发性策略,如用“你再仔细想想,看还有没有要补充的?”或“你能告诉我是怎样得到这个答案的吗?”这些不带任何消极感情色彩的中性词语。学生才有回答问题的信心和勇气。如果确实是问题太难,教师就应该充分启发学生或留给学生课后思考。
3.不注重学生的问题或不能认真听取学生回答的提问。教师忽视学生的提问是导致学生不爱提问的主要根源。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可能还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提问题的学生只会越来越多。另外,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要成为好的倾听者,给予学生肯定。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将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学生身上,给予对方最大的、无条件的、真诚的关注,明显表示出对学生的尊重与兴趣。相反,如果你坐立不安,目光游离,表现出不耐烦,在教室里走来走去,或将目光转向窗外或看另外同学的小动作,那么学生会从你的非言语行为中得到完全相反的反馈——我可能说错了,不能再往下说了。
4.只顾少数几个学生的提问。走进学校,经常听见学生的抱怨“我的老师从来不提我回答问题”或“老师总是喜欢叫那几个学生回答问题”。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后进生,很容易挫伤后进生的积极性。从这些抱怨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不满和挫折感,会导致班级大多数学生产生消极的心理——反正我的学习成绩不好,老师不喜欢我,也不会关注我,尽管玩吧。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对学业越来越没兴趣,在课堂上开小差,导致集体斗志的丧失。
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不符合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利少弊多,甚至不如不问。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
二、发展方向
今后语文课堂提问应该抓住目标、突出重点难点、激发兴趣、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联系现实。
1.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如钱梦龙老师上《捕蛇者说》第1节的提问:(1)这种蛇特别,文中用了哪一个字?(“异”)(2)“异”在哪里?(归纳为:色、毒、用)(3)作者突出了哪一个?(“毒”)(4)为什么?(陪衬赋敛之毒)(5)为什么永州人民还“争奔走焉”?(将捕蛇和纳税联在一起)后一问句的焦点以上一问句提供的新信息为依托,层层递进。这样的提问,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正确利用知识,培养思维的逻辑性,避免了语文教学杂乱零散的弊病。
2.善于启发,让学生敢问、多问。我在教学《老山界》一文时,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一下子难以理解,我就换个角度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假如我们班的李洁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做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赶忙上学去,李洁同学的“抢”又说明了什么?到这里,学生有话可说七嘴八舌,经过类比分析,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明确了。这种启发探究,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能达到“投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3.适时提问,准确把握,激活思维。提问的目的在于解决疑难,而不是把学生问倒,是否适时发问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过早发问,造成气氛紧张,学生内心茫然,容易造成课堂冷场;过晚发问,学生不需思考就能对答如流,提问就毫无价值。教《孔乙己》一文时,我注意发问的技巧。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促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总之,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是无穷无尽的,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应该起到投石激浪、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学生展开激烈讨论,在讨论中互问,与教师对问,真正呈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全方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探索向学生激疑设问的方法,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