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林南的社会资本理论为透视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本文首先梳理了社会资本概念,重点论述了林南的观点。研究了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并对大学生应如何利用和拓展就业社会资本提出了举措。同时也关注了社会资本的消极影响。以期大学生能更加合理的对待和利用社会资本,实现其顺利就业的社会目标。
关键词:社会资本;大学生就业;利用和拓展
一、社会资本概念的梳理
社会资本的概念兴起于社会学领域,自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社会学家先后对其进行了详细研究,使社会资本理论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前沿和焦点问题,引发了广泛的争论与探讨。社会资本理论的“开门鼻祖” 布雷迪厄将社会资本视为一种由社会网络或群体的成员所拥有的资本形式。科尔曼从功能角度来看待社会资本,认为社会资本是生产性的,使得有些目的有可能实现,而没有它则不可能实现。普特南则发展了前两者的观点,从宏观的组织结构角度对社会资本进行了界定。他认为社会资本指的是社会组织的特征,例如信任、网络和规范,它们能够通过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
林南的观点更具有突破性和代表性。他认为社会资本是在目的性行动中被获取的或被动员的嵌入在社会结构中的资源他构建了社会资本模型,提出了其理论假设和理论命题,揭示了社会资本在宏观结构,中观互动和微观行动层面上的运动形式和变化機制,开拓了理论视野, 丰富了理论内涵。
二、林南的社会资本理论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
自1999年以来的高校扩招,使得高校学生数量迅速增加,大学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进而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严峻,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运用林南的社会资本理论来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现实合理性,能够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在林南看来,社会资本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中的资源,人必须通过与他人交往的能动性的行动才可以获得社会资本。他还修正并扩展了格拉诺维特的“弱关系”理论。认为通过“桥梁”,一个群体中的成员可以获悉另一群体的信息。“弱关系”有助于获取不同资源,例如可以利用亲戚的地位或社会网络来为自己取得一份满意的工作。中国是个儒家思想底蕴深厚的国家,自古就有重视人际关系的独特传统。社会关系网络总是以不同的方式在人们的求职过程中发挥作用。当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制度,大学毕业生自由流动和自主择业存在着障碍,统一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尚未形成。作为一种非正式的资源配置方式,社会网络资源在个体求职过程中往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之间建立直接或间接的社会联系,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现象,帮助大学生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降低就业成本。
三、开发和拓展大学生就业社会成本的举措
1. 重视积累大学生的自身就业社会资本。
(1)提高大学生的人力资本存量。在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本过程中,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是最终的决定因素。大学生要有意识的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水平,以及组织协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增加人力资本量。
(2)投资大学生自身的社会资本。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制定自身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将来的就业方向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多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类活动,如加入学生会、社团组织,参加勤工俭学、三下乡等实践活动,接触和认识更多的师生和朋友,扩大自己的关系网络平台。注重与亲戚,朋友,老师,同学,老乡等的经验交流,应主动收集就业信息,综合考虑自己的爱好与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
2. 依托高校为大学生积累就业社会成本。
高校拥有庞大的网络资源,通过就业指导中心,高校要与企业加强沟通与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及时,真实的就业信息。及时调整课程设计,改进和完善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了解企业所需人才,实现按需培养学生。同时,高校教师更应有为学生积累就业社会资本的意识,勤与已就业的毕业生联系,并多带领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拓展其社会资本。
3.政府应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政府部门向来关心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更是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政府职能的重要标准。政府部门应转变社会上的“拉关系”“走后门”等不良风气,健全法律约束制度、发挥强化舆论道德的导向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健康、文明的价值取向与道德风尚。制定利于高校提高质量的政策,帮助培养高质量人才,造福全社会,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四、结语
在肯定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应看到其局限性。社会网络是在不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中确立的,一旦劳动力市场制度得到确立,这种 “特殊主义”规则的非正式制度所起作用是有局限的,其地位和作用也就无法继续保持。因此,大学生要放平心态,不应把依靠社会资本看成是自己就业的唯一途径,而应努力去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结构》[M].邓方译,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Granovetter, Mark:1973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78:1360-1380.
[3]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刘少杰.以行动与结构互动为基础的社会资本研究—评林南社会资本理论的方法原则和理论视野[J].国外社会科学,2004(2).
(作者简介:王富昕(1987-),山东东营人,华中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为公共政策分析研究。)
关键词:社会资本;大学生就业;利用和拓展
一、社会资本概念的梳理
社会资本的概念兴起于社会学领域,自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社会学家先后对其进行了详细研究,使社会资本理论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前沿和焦点问题,引发了广泛的争论与探讨。社会资本理论的“开门鼻祖” 布雷迪厄将社会资本视为一种由社会网络或群体的成员所拥有的资本形式。科尔曼从功能角度来看待社会资本,认为社会资本是生产性的,使得有些目的有可能实现,而没有它则不可能实现。普特南则发展了前两者的观点,从宏观的组织结构角度对社会资本进行了界定。他认为社会资本指的是社会组织的特征,例如信任、网络和规范,它们能够通过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
林南的观点更具有突破性和代表性。他认为社会资本是在目的性行动中被获取的或被动员的嵌入在社会结构中的资源他构建了社会资本模型,提出了其理论假设和理论命题,揭示了社会资本在宏观结构,中观互动和微观行动层面上的运动形式和变化機制,开拓了理论视野, 丰富了理论内涵。
二、林南的社会资本理论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
自1999年以来的高校扩招,使得高校学生数量迅速增加,大学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进而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严峻,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运用林南的社会资本理论来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现实合理性,能够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在林南看来,社会资本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中的资源,人必须通过与他人交往的能动性的行动才可以获得社会资本。他还修正并扩展了格拉诺维特的“弱关系”理论。认为通过“桥梁”,一个群体中的成员可以获悉另一群体的信息。“弱关系”有助于获取不同资源,例如可以利用亲戚的地位或社会网络来为自己取得一份满意的工作。中国是个儒家思想底蕴深厚的国家,自古就有重视人际关系的独特传统。社会关系网络总是以不同的方式在人们的求职过程中发挥作用。当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制度,大学毕业生自由流动和自主择业存在着障碍,统一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尚未形成。作为一种非正式的资源配置方式,社会网络资源在个体求职过程中往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之间建立直接或间接的社会联系,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现象,帮助大学生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降低就业成本。
三、开发和拓展大学生就业社会成本的举措
1. 重视积累大学生的自身就业社会资本。
(1)提高大学生的人力资本存量。在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本过程中,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是最终的决定因素。大学生要有意识的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水平,以及组织协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增加人力资本量。
(2)投资大学生自身的社会资本。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制定自身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将来的就业方向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多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类活动,如加入学生会、社团组织,参加勤工俭学、三下乡等实践活动,接触和认识更多的师生和朋友,扩大自己的关系网络平台。注重与亲戚,朋友,老师,同学,老乡等的经验交流,应主动收集就业信息,综合考虑自己的爱好与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
2. 依托高校为大学生积累就业社会成本。
高校拥有庞大的网络资源,通过就业指导中心,高校要与企业加强沟通与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及时,真实的就业信息。及时调整课程设计,改进和完善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了解企业所需人才,实现按需培养学生。同时,高校教师更应有为学生积累就业社会资本的意识,勤与已就业的毕业生联系,并多带领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拓展其社会资本。
3.政府应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政府部门向来关心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更是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政府职能的重要标准。政府部门应转变社会上的“拉关系”“走后门”等不良风气,健全法律约束制度、发挥强化舆论道德的导向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健康、文明的价值取向与道德风尚。制定利于高校提高质量的政策,帮助培养高质量人才,造福全社会,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四、结语
在肯定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应看到其局限性。社会网络是在不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中确立的,一旦劳动力市场制度得到确立,这种 “特殊主义”规则的非正式制度所起作用是有局限的,其地位和作用也就无法继续保持。因此,大学生要放平心态,不应把依靠社会资本看成是自己就业的唯一途径,而应努力去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结构》[M].邓方译,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Granovetter, Mark:1973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78:1360-1380.
[3]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刘少杰.以行动与结构互动为基础的社会资本研究—评林南社会资本理论的方法原则和理论视野[J].国外社会科学,2004(2).
(作者简介:王富昕(1987-),山东东营人,华中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为公共政策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