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创新而高效的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前提条件。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课堂上的有效互动。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策略与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8-076-01
0
高效课堂是在确保教学质量得到提升的前提下,再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就要求广大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快乐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实现高效自主学习课堂,最终提高学课堂学习效率。
一、课堂导入环节,调动学生学习欲望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研究教学内容,根据内容的难易度和在教材中的重点程度,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在上课伊始就使学生带着强烈的学习欲望进入角色。如《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时,就设计了这样一则导入环节:有一位文人,他一生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坐过130天监牢。然而,他一生豁达乐观,晚年贬谪海南,这已是十足的流放。而此时,他年事已高,疾病缠身,且不适应那里的气候。于是他平静地为自己打造了棺木,掘好了坟墓。他就是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苏轼。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的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的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和这位大文豪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一起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开头导语对苏轼的生平作简单的介绍,同时也交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又如《济南的冬天》导入时播放一段济南冬景的美丽场景,学生对济南的冬天产生直观印象,大大提升了学习兴趣。音乐能发展人的思维,给人无限的美感,让人尽情想象,思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音乐元素,或配乐朗诵,或让学生唱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歌曲,不仅能调动课堂气氛,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而思维过程由问题的产生开始,问题是学习的起点,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如《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时,就是优化课堂提问,紧扣文本设计的:(1)“记承天寺夜游”这是文章的题目,请同学们加上人物,事件把它说成一句完整的话。(明确:苏轼和张怀民在晚上在承天寺欣赏月景)(2)苏轼和张怀民是什么关系?(明确:朋友)(3)朋友分一般朋友和好友及志同道合的朋友。你认为他们属于哪一类,并从文中找出根据。(明确:志同道合的朋友,根据“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4)怀民和苏轼同为贬谪之人,有着共同的感慨,面对澄明的月光,他们发出了怎样的感慨?(明确: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5)作者称两人为“闲人”,由此表达出作者怎样的心情?(明确:入夜及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认真,两人都很闲。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冬夜出游赏月的更是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都是忙人。结尾更是直接点出两人是闲人。自嘲的意味。贬谪的悲凉心境)。之后引出,加上叹词“唉”字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前面,读出诗人的悲凉心境。“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在课文阅读中,我们要尽可能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在读书中感悟感知的前提下,提升自己感知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搭建互動环节,营造合作探究氛围
新课标提出:必须要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自主性,同时这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问题的创设,注重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能动性。
如《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朝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在教学时,就注意问题的创设,注重课上合作探究环节:(1)这首山水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2)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3)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又如在教学《岳阳楼记》时,也是注意问题的创设,注重课上合作探究环节:(1)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一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2)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用原句作答)(3)课文第三、四段两幅画面各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4)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5)文中“古仁人”指怎样的人?(6)“古仁人之心”与一般“迁客骚人”异在何处?等一组文本的探究性问题。当然,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不可能面面俱到,这要求教师找准切入点,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对问题的设计要少而精,通过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问题,感悟文本,在学到新知的前提下,获得审美愉悦,同时赢得以悟促学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策略与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8-076-01
0
高效课堂是在确保教学质量得到提升的前提下,再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就要求广大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快乐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实现高效自主学习课堂,最终提高学课堂学习效率。
一、课堂导入环节,调动学生学习欲望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研究教学内容,根据内容的难易度和在教材中的重点程度,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在上课伊始就使学生带着强烈的学习欲望进入角色。如《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时,就设计了这样一则导入环节:有一位文人,他一生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坐过130天监牢。然而,他一生豁达乐观,晚年贬谪海南,这已是十足的流放。而此时,他年事已高,疾病缠身,且不适应那里的气候。于是他平静地为自己打造了棺木,掘好了坟墓。他就是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苏轼。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的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的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和这位大文豪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一起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开头导语对苏轼的生平作简单的介绍,同时也交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又如《济南的冬天》导入时播放一段济南冬景的美丽场景,学生对济南的冬天产生直观印象,大大提升了学习兴趣。音乐能发展人的思维,给人无限的美感,让人尽情想象,思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音乐元素,或配乐朗诵,或让学生唱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歌曲,不仅能调动课堂气氛,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而思维过程由问题的产生开始,问题是学习的起点,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如《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时,就是优化课堂提问,紧扣文本设计的:(1)“记承天寺夜游”这是文章的题目,请同学们加上人物,事件把它说成一句完整的话。(明确:苏轼和张怀民在晚上在承天寺欣赏月景)(2)苏轼和张怀民是什么关系?(明确:朋友)(3)朋友分一般朋友和好友及志同道合的朋友。你认为他们属于哪一类,并从文中找出根据。(明确:志同道合的朋友,根据“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4)怀民和苏轼同为贬谪之人,有着共同的感慨,面对澄明的月光,他们发出了怎样的感慨?(明确: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5)作者称两人为“闲人”,由此表达出作者怎样的心情?(明确:入夜及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认真,两人都很闲。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冬夜出游赏月的更是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都是忙人。结尾更是直接点出两人是闲人。自嘲的意味。贬谪的悲凉心境)。之后引出,加上叹词“唉”字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前面,读出诗人的悲凉心境。“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在课文阅读中,我们要尽可能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在读书中感悟感知的前提下,提升自己感知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搭建互動环节,营造合作探究氛围
新课标提出:必须要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自主性,同时这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问题的创设,注重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能动性。
如《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朝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在教学时,就注意问题的创设,注重课上合作探究环节:(1)这首山水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2)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3)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又如在教学《岳阳楼记》时,也是注意问题的创设,注重课上合作探究环节:(1)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一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2)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用原句作答)(3)课文第三、四段两幅画面各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4)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5)文中“古仁人”指怎样的人?(6)“古仁人之心”与一般“迁客骚人”异在何处?等一组文本的探究性问题。当然,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不可能面面俱到,这要求教师找准切入点,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对问题的设计要少而精,通过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问题,感悟文本,在学到新知的前提下,获得审美愉悦,同时赢得以悟促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