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文化历史长河中,电视艺术是眼前盛开的最美丽的花园,电视艺术散发的芬芳,已让近代的人们在精神的世界中化为纷至沓来的蜂蝶,尽情吮吸电视艺术的甘露。
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事都可以归纳于文化的范畴,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事也可以勾勒于摄像机的镜头之内,但是文化是超越一切物质和现象的精神和意识形态。因此,电视艺术也不能仅仅是直观展现所表达的对象,而是要尽可能地萃取和释放对象中蕴涵的精神力量。
長期从事电视文艺晚会导演工作和创作,在电视晚会的各个环节中,都在努力展现它的文化魅力。
就这样被升腾的一轮新世纪明月牵引着。月光下的云,被月光照亮,仿佛月亮的翅膀,变幻着飞翔的形态。天空中呈现出一抹若隐若现的深蓝色,顺着一挑飞檐的剪影看过来,一幢古香古色的楼台被七色的光线渲染得如在画中,而它恢弘庄严的气质,让我们强烈感知到一种人文精神的存在和升华。这是大型现场直播电视文艺晚会《迎接太阳》的一个场景。一幢近百年的古建筑,人们每天都从它的身边走过,它存在但是好象从没有感动过我们,但是当我们赋予它情感的因素时,它就产生美,产生美学意义上的真,产生动感的力量。
a,把文化在人类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通过背景烘托和节目的表现加以建构。一个迈向新世纪的大型广场晚会,需要一个面向未来的人文思想的承担者,或者说与之相适宜的载体和少一些坎坷的平台,因为广场文艺晚会的背景不仅是电视画面的结构需要,在更大的程度上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需要。不同的晚会背景不仅折射出不同地区的历史源流和民俗特点,更反映出不同的文化氛围和精神气质。在这台晚会的地点选择过程中,选择以武汉大学作为一个跨越三个世纪蜚声国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成为这次跨世纪晚会的舞台背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这台晚会所需要诠释的文化理念,因这种背景的出现不着一字而充分显现,不仅起到了一种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而且让人玩味无穷。
在这台晚会中,导演试图凸现广场文艺晚会与室内文艺晚会不同的美学特征。首先,辽远的天空,巍巍的山川,高大的建筑和人头躜动的浩大的场面,都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很强的冲击力,有一种磅礴之美;其次,明镜高悬,星垂四野,山水楼台,树影婆娑,无不透出自然之美;第三,舞台布景依山而筑,顺势而立,与自然风光相映生辉,演员与观众置身其中,有一种和谐之美。这种美学特征由电视镜头生动地加以诠释,是一种没有言说的言说,有润物细无声之功效。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的范畴是十分广泛的,而我们电视艺术工作者面临着坚持一种怎样的文化。比如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文化也是一种文化,我们经常被这种广义的所谓的文化压迫着,它甚至经常试图主导我们对真善美的思考,但在我们的艺术殿堂里没有它的位置,我们清楚的界定这种文化的目的只是为物质的增值服务的,是一种形而下文化,而我所追求的文化,应该是为人类精神和灵魂、神圣而高尚地存在。
当然,这样说并不是把所有的文化之间的纽带完全割裂,因为各种文化是互为连理的,它们是电视艺术的沃土,而不是花朵。
这是一台面向未来的文艺晚会,未来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种希望和梦想,而这种希望和梦想大同,怎样把这种希望和梦想表达出来,导演有了一种文化至上的构思。首先,跨世纪不是一个国家的行为,而是全世界共同期待的绝对一致的分分秒秒,故采取了晚会全程汉、英语双语直播,且打破了地域概念和提携了视听功能,在节目的具体构架和布局上,以世纪之交的零秒为上、下篇之支点,上篇以典型的文化范例和真实的文化科技进步点面结合,下篇则以文化信息和理想的前瞻性缀以美好的猜测和寓言,使其所谓文化在这种有意的主观预值中去自然玩味。由于此时此刻“文化”本身在时间单元里自觉渗透,其可听、可视会趋于真实,使受众在接受这种视听的同时有所比较、有所鉴别,乃至于有意无意间去规范自己的思维在面对“视听”时的后文化行为,即在提高了品味和鉴赏力之后更多了些许理性的埋怨和绝对善意的指责,当下的埋怨和指责正是现在的电视文化所求之不得的,反之应视为不正常。对于那些不负责任的电视躁动和油腔滑调的所谓贴近受众的咋舌除了消遣之外,更多的是在浪费接受对象的时间资源。究其文化在电视艺术中的地位,操纵者的所谓素质、文化品味、主观内因和客观外因无疑就是决定性的重要因素了。其实,电视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应视为泊来品,当五十年代晚期电视文化在中国牙牙学步的时候,西方早就使方寸荧屏眼花缭乱了,然学步者也毫不示弱,正是这不示弱的主观能动,无疑多了些冒进和躁动,往往视糟粕于无奈,在自我慰藉之余,为数不少的粗制滥造钻了时间的空子,人们也似乎去找一些理由给以善意的原谅,但决不是熟视无睹,以至于理论家们一直都在急呼中国的电视文化没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还不如中国的广播,于是乎以强调文化品味的诸多电视栏目应运而生,人们也似乎认识到了文化在电视艺术中的重要性。殊不知文化与文艺本身有着本质的区别,此刻的文艺只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本身依托于文艺这个人为的平台去展示和演绎。所谓电视文艺是集听觉艺术、视觉艺术于一体等于时间艺术,它在其挥之一去的瞬间不允许也不可能等待你为之咀嚼,此时的文化更多的是为电视节目营造一种理想的氛围,一看就懂,一听也就明白,这里的氛围也就决定了电视艺术的品质和欣赏的价值,也就是文化在电视艺术中的具体体现,它的浅入深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往往有些电视人恰巧混淆了文化与文艺的基本功能。电视文学和书本文学如果没有区别的话,原著何须编剧!那么金庸的武侠小说冠以电视评书的形式岂不是原汁原味,殊不知文化在电视文艺中的地位就无从谈起了,更迎合不了视听者的基本审美情趣。东方文化,特别是具有五千年底蕴的中华文化,骚客墨人、旷世绝句、诗歌辞赋的文学性举世无双,如果电视文化过度强调其文化的文学性,那也将是一个可怕的黑洞,电视文化应该是建构在大众的、通俗的基础之上去矫枉过正,使文化本身顺其自然潜移默化在电视文艺中雅俗共赏。鉴此就不难读懂在近些年央视的歌唱大赛中也掺入所谓综合素质的良苦用心了。
大型现场直播电视文艺晚会《迎接太阳》,未来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种希望和梦想,怎样把这种希望和梦想表达出来,文化先行的内涵必然主导其地位。值得一提的是在该晚会中打造的“零点行为”,从常规而言,不外乎敲响世纪钟、鞭炮鼓乐、欢呼呐喊一番,而这台晚会中则冷静地送上一位恬静的少女代表人类朗诵写给未来的一封信:“未来你好吗………”。加之英、汉语的同步朗诵,这种出其不意的安静延伸了观众心灵空间,人们立刻产生了一种无限期待,掌声加喜悦的泪水得到了无限的满足,使一个抽象的意蕴象征性地转化为一个可以感觉的文化行为,出人预料却在情理之中。因为童年代表了未来,就代表了希望和梦想,而且是超越了个体,代表了祖国的希望和人类对未来的憧憬。
而强调文化在电视艺术中的地位,就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创造适应时代潮流的艺术精品。电视艺术被人称为第九种艺术,因其时尚性、广泛性、趣味性和娱乐性的特征,其文化品味常常被人们忽视。而我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却深深感受到文化内涵较强的作品更能够赢得观众。
强调文化在电视艺术中的地位,是因为文化是源,而电视艺术是流,只有把握好广袤的源头,电视艺术才会是涌动不竭的春潮,充满旺盛的生命力。忽略文化的价值,舍本逐末,过分强调电视文艺的娱乐性,最终会失去电视艺术的魅力而失去娱乐的对象。
作者单位: 湖北省广播电视总台
责任编辑:傅先萍
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事都可以归纳于文化的范畴,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事也可以勾勒于摄像机的镜头之内,但是文化是超越一切物质和现象的精神和意识形态。因此,电视艺术也不能仅仅是直观展现所表达的对象,而是要尽可能地萃取和释放对象中蕴涵的精神力量。
長期从事电视文艺晚会导演工作和创作,在电视晚会的各个环节中,都在努力展现它的文化魅力。
就这样被升腾的一轮新世纪明月牵引着。月光下的云,被月光照亮,仿佛月亮的翅膀,变幻着飞翔的形态。天空中呈现出一抹若隐若现的深蓝色,顺着一挑飞檐的剪影看过来,一幢古香古色的楼台被七色的光线渲染得如在画中,而它恢弘庄严的气质,让我们强烈感知到一种人文精神的存在和升华。这是大型现场直播电视文艺晚会《迎接太阳》的一个场景。一幢近百年的古建筑,人们每天都从它的身边走过,它存在但是好象从没有感动过我们,但是当我们赋予它情感的因素时,它就产生美,产生美学意义上的真,产生动感的力量。
a,把文化在人类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通过背景烘托和节目的表现加以建构。一个迈向新世纪的大型广场晚会,需要一个面向未来的人文思想的承担者,或者说与之相适宜的载体和少一些坎坷的平台,因为广场文艺晚会的背景不仅是电视画面的结构需要,在更大的程度上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需要。不同的晚会背景不仅折射出不同地区的历史源流和民俗特点,更反映出不同的文化氛围和精神气质。在这台晚会的地点选择过程中,选择以武汉大学作为一个跨越三个世纪蜚声国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成为这次跨世纪晚会的舞台背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这台晚会所需要诠释的文化理念,因这种背景的出现不着一字而充分显现,不仅起到了一种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而且让人玩味无穷。
在这台晚会中,导演试图凸现广场文艺晚会与室内文艺晚会不同的美学特征。首先,辽远的天空,巍巍的山川,高大的建筑和人头躜动的浩大的场面,都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很强的冲击力,有一种磅礴之美;其次,明镜高悬,星垂四野,山水楼台,树影婆娑,无不透出自然之美;第三,舞台布景依山而筑,顺势而立,与自然风光相映生辉,演员与观众置身其中,有一种和谐之美。这种美学特征由电视镜头生动地加以诠释,是一种没有言说的言说,有润物细无声之功效。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的范畴是十分广泛的,而我们电视艺术工作者面临着坚持一种怎样的文化。比如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文化也是一种文化,我们经常被这种广义的所谓的文化压迫着,它甚至经常试图主导我们对真善美的思考,但在我们的艺术殿堂里没有它的位置,我们清楚的界定这种文化的目的只是为物质的增值服务的,是一种形而下文化,而我所追求的文化,应该是为人类精神和灵魂、神圣而高尚地存在。
当然,这样说并不是把所有的文化之间的纽带完全割裂,因为各种文化是互为连理的,它们是电视艺术的沃土,而不是花朵。
这是一台面向未来的文艺晚会,未来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种希望和梦想,而这种希望和梦想大同,怎样把这种希望和梦想表达出来,导演有了一种文化至上的构思。首先,跨世纪不是一个国家的行为,而是全世界共同期待的绝对一致的分分秒秒,故采取了晚会全程汉、英语双语直播,且打破了地域概念和提携了视听功能,在节目的具体构架和布局上,以世纪之交的零秒为上、下篇之支点,上篇以典型的文化范例和真实的文化科技进步点面结合,下篇则以文化信息和理想的前瞻性缀以美好的猜测和寓言,使其所谓文化在这种有意的主观预值中去自然玩味。由于此时此刻“文化”本身在时间单元里自觉渗透,其可听、可视会趋于真实,使受众在接受这种视听的同时有所比较、有所鉴别,乃至于有意无意间去规范自己的思维在面对“视听”时的后文化行为,即在提高了品味和鉴赏力之后更多了些许理性的埋怨和绝对善意的指责,当下的埋怨和指责正是现在的电视文化所求之不得的,反之应视为不正常。对于那些不负责任的电视躁动和油腔滑调的所谓贴近受众的咋舌除了消遣之外,更多的是在浪费接受对象的时间资源。究其文化在电视艺术中的地位,操纵者的所谓素质、文化品味、主观内因和客观外因无疑就是决定性的重要因素了。其实,电视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应视为泊来品,当五十年代晚期电视文化在中国牙牙学步的时候,西方早就使方寸荧屏眼花缭乱了,然学步者也毫不示弱,正是这不示弱的主观能动,无疑多了些冒进和躁动,往往视糟粕于无奈,在自我慰藉之余,为数不少的粗制滥造钻了时间的空子,人们也似乎去找一些理由给以善意的原谅,但决不是熟视无睹,以至于理论家们一直都在急呼中国的电视文化没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还不如中国的广播,于是乎以强调文化品味的诸多电视栏目应运而生,人们也似乎认识到了文化在电视艺术中的重要性。殊不知文化与文艺本身有着本质的区别,此刻的文艺只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本身依托于文艺这个人为的平台去展示和演绎。所谓电视文艺是集听觉艺术、视觉艺术于一体等于时间艺术,它在其挥之一去的瞬间不允许也不可能等待你为之咀嚼,此时的文化更多的是为电视节目营造一种理想的氛围,一看就懂,一听也就明白,这里的氛围也就决定了电视艺术的品质和欣赏的价值,也就是文化在电视艺术中的具体体现,它的浅入深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往往有些电视人恰巧混淆了文化与文艺的基本功能。电视文学和书本文学如果没有区别的话,原著何须编剧!那么金庸的武侠小说冠以电视评书的形式岂不是原汁原味,殊不知文化在电视文艺中的地位就无从谈起了,更迎合不了视听者的基本审美情趣。东方文化,特别是具有五千年底蕴的中华文化,骚客墨人、旷世绝句、诗歌辞赋的文学性举世无双,如果电视文化过度强调其文化的文学性,那也将是一个可怕的黑洞,电视文化应该是建构在大众的、通俗的基础之上去矫枉过正,使文化本身顺其自然潜移默化在电视文艺中雅俗共赏。鉴此就不难读懂在近些年央视的歌唱大赛中也掺入所谓综合素质的良苦用心了。
大型现场直播电视文艺晚会《迎接太阳》,未来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种希望和梦想,怎样把这种希望和梦想表达出来,文化先行的内涵必然主导其地位。值得一提的是在该晚会中打造的“零点行为”,从常规而言,不外乎敲响世纪钟、鞭炮鼓乐、欢呼呐喊一番,而这台晚会中则冷静地送上一位恬静的少女代表人类朗诵写给未来的一封信:“未来你好吗………”。加之英、汉语的同步朗诵,这种出其不意的安静延伸了观众心灵空间,人们立刻产生了一种无限期待,掌声加喜悦的泪水得到了无限的满足,使一个抽象的意蕴象征性地转化为一个可以感觉的文化行为,出人预料却在情理之中。因为童年代表了未来,就代表了希望和梦想,而且是超越了个体,代表了祖国的希望和人类对未来的憧憬。
而强调文化在电视艺术中的地位,就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创造适应时代潮流的艺术精品。电视艺术被人称为第九种艺术,因其时尚性、广泛性、趣味性和娱乐性的特征,其文化品味常常被人们忽视。而我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却深深感受到文化内涵较强的作品更能够赢得观众。
强调文化在电视艺术中的地位,是因为文化是源,而电视艺术是流,只有把握好广袤的源头,电视艺术才会是涌动不竭的春潮,充满旺盛的生命力。忽略文化的价值,舍本逐末,过分强调电视文艺的娱乐性,最终会失去电视艺术的魅力而失去娱乐的对象。
作者单位: 湖北省广播电视总台
责任编辑:傅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