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日本明治维新之所以能够成功其一在于王权的集中,政府有实权有能力去推动各方面的改革;其二在于此政府开放的心态,善于吸收任何有利于本国统治和发展的思想和方法,只要对本国的统治和本国发展有利,任何方法和道路都可借鑒。反观中国的洋务运动,洋务派及支持者都没有权力,中央政府缺乏向心力和凝聚力,而且固守以前的政策,其他任何方法和道路只要和从前不同,尚未接触时便已经抵触了。日本和当时的中国都一样强调忠君爱国,但是不固守忠君爱国的具体方式,而以开放的姿态拥抱各种新的忠君强国富国的方式。因此,洋务运动的失败不在于未触动封建政治制度,而在于缺乏一个开放的、真正统一有实权的中央政府。
【关键词】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封建制度;中央政府;开明开放
一般而言,洋务运动是指十九世纪六十至九十年代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开展的一场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以达到自强求富从而最终实现自救的运动,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的战败成为史学界公认的其失败的标志。大致同一时期的日本开展了明治维新运动,两国开展运动的情况很相似,都是在内忧外患情况之下进行的,而日本最终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通过对比两国的运动,一般很容易得出日本成功在于改变了封建制度,而中国未触动封建制度,故而中国的洋务运动不可能成功。因而在论及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时,主流观点一般认为根本原因是因为其秉承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未能从根本上触动封建政治制度,故而不可能成功。而本文通过分析对比中国的洋务运动及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发现两国当时的封建制度存在巨大差异,不能对两者进行笼统的类推,在进行细致对比后,认为以上关于洋务运动的败因还有待于进一步商榷。
明治维新前后时期日本的封建制度和洋务运动前后中国的封建制度有显著差别。日本是处于幕府统治藩镇割据的局面,类似于中国东周时期诸侯割剧时期的状况,或者其他朝代地方割据时期的情况,以天皇为代表的中央政府并无实权。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外患的出现,德川幕府统治岌岌可危。国内反对幕府统治的各阶层联合起来,借助天皇的名义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倒幕运动,倒幕运动推翻了幕府的统治,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推动了全国的统一。倒幕运动后日本的王权加强,更为重要的是中央集权得到巩固,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拥有全国整体上大致一致的支持,这为明治维新的成功推行提供了重要保障。
仅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权不足以使日本变革成功,明治维新能够成功的另一关键因素在于此中央政权的开放心态。日本倒幕运动后新生的政权为了维护新生的政权统治和抵御外侮,对凡是有利于维护本国统治及富强的思想和办法都拿来借鉴使用。1868年睦仁天皇以神前宣誓的形式发表了《五条誓文》: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纶;官武一途,以至庶民,须使各遂其志,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立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可以看出当时日本的中央政府拥有向世界学习的开放心态,而此后日本也确实做到了求知识于世界,有实权的中央政府借助其权力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推动全国形成了一股开拓变革的社会风气,从而推动了明治维新各项政策得到有力的贯彻。
当时的中国也是内忧外患,清政府的统治可谓分崩离析,各地政权涣散,但洋务运动时期全国始终未形成一个统一的集中的政权,因而就无法推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变革的局面。再观近代西方从中世纪迅速走出来的各大强国,哪个国家不是建立了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不是从教会那里夺得实权,或者从地方那里集中权力呢?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一个开明的中央政府掌权,英国由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制的转变,实质是当时相对开明的资产阶级政府掌权而已,或者说旧封建势力被迫想通,仍是维护英国统治,仍是为了英国发展,只是换了一种统治方式和发展方式而已。独立后的美国,有开放的思想,而缺少有实权维护统一和推动发展的中央政府。1787年制宪会议经过几个月的激烈争论和妥协后,最终通过了1787年宪法,美国建立了一个开放而强有力的联邦政府,才推动了其迅速发展。以上国家不论是何种政体,都无法否定其中央政府的强大和统一,可见,洋务运动的失败不在于其没有改变封建制度,而是因为政府软弱无力,缺乏一个统一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推进运动的开展。此其一。
需要注意的是,一个强有力政府只是其中一个必要不充分的条件,一个开明开放的强有力政府才是改革能够成功的充分必要条件!姜铎在其“洋务运动论争百余年之回顾”中指出,晚清政府统治集团内部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剧烈的论争有三次:洋务派为培养人才而兴办的同文馆是否应招收正途出身学员的问题,应否设厂制造船炮机器和筹备海防,应否建筑铁路等。其中各方的论证和辩词无需一一道来,仅从多次争论本身就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央统治政府内部的思想分化,政府本身对于是否变革尚且不统一,又怎去设想它能推动全国形成统一的变革之风呢?思想没有开放开化,结果肯定会钻进死胡同。
对比中国,同样是坚守忠君爱国,日本坚守的是如何维护天皇领导下国家的统治与发展,而不是坚守此前天皇或者以前政府是如何统治的具体办法。而中国顽固派及其他守旧者坚守的是先皇统治的具体做法,最终因坚守忠君爱国的形式而导致无法实现忠君爱国的本质,岂不悲哉?日本的忠君爱国变成一种信仰、一种凝聚力,使全国迸发出一股强劲的改革发展势头,中国仍在沉浸于悲痛哀怨之中,徘徊不前。
但是,日本为什么想通了,当时的中国为什么不开化呢?日本一直怀有开放的心态,大化改新,学习中国……日本改革前到各国去考察比较,改革中又大力发展教育,中国自程朱理学以来就越来越守旧封闭了,八股取士后更加不敢逾越半点传统,岂敢对传统的一切有任何哪怕些微的怀疑,更休要说批判改变了。当然这里所指的是整体的大风气环境,包括社会风气和统治阶层的风气,而极少数叛逆者的小浪花无法激起死寂大海的沉闷!所以一国不应总把全部的目光盯在国内,要多关注他国,关注世界和未来,不固守骄傲,兼看兼听则明,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才出真知!
本文从始至终都不主张专制,强有力的政府可以是人民民主选举产生的,但是本文一直强调的是,无论何种政体各种方式产生的强有力政府,它是维护一国安全和推进一国发展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封建制度;中央政府;开明开放
一般而言,洋务运动是指十九世纪六十至九十年代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开展的一场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以达到自强求富从而最终实现自救的运动,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的战败成为史学界公认的其失败的标志。大致同一时期的日本开展了明治维新运动,两国开展运动的情况很相似,都是在内忧外患情况之下进行的,而日本最终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通过对比两国的运动,一般很容易得出日本成功在于改变了封建制度,而中国未触动封建制度,故而中国的洋务运动不可能成功。因而在论及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时,主流观点一般认为根本原因是因为其秉承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未能从根本上触动封建政治制度,故而不可能成功。而本文通过分析对比中国的洋务运动及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发现两国当时的封建制度存在巨大差异,不能对两者进行笼统的类推,在进行细致对比后,认为以上关于洋务运动的败因还有待于进一步商榷。
明治维新前后时期日本的封建制度和洋务运动前后中国的封建制度有显著差别。日本是处于幕府统治藩镇割据的局面,类似于中国东周时期诸侯割剧时期的状况,或者其他朝代地方割据时期的情况,以天皇为代表的中央政府并无实权。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外患的出现,德川幕府统治岌岌可危。国内反对幕府统治的各阶层联合起来,借助天皇的名义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倒幕运动,倒幕运动推翻了幕府的统治,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推动了全国的统一。倒幕运动后日本的王权加强,更为重要的是中央集权得到巩固,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拥有全国整体上大致一致的支持,这为明治维新的成功推行提供了重要保障。
仅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权不足以使日本变革成功,明治维新能够成功的另一关键因素在于此中央政权的开放心态。日本倒幕运动后新生的政权为了维护新生的政权统治和抵御外侮,对凡是有利于维护本国统治及富强的思想和办法都拿来借鉴使用。1868年睦仁天皇以神前宣誓的形式发表了《五条誓文》: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纶;官武一途,以至庶民,须使各遂其志,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立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可以看出当时日本的中央政府拥有向世界学习的开放心态,而此后日本也确实做到了求知识于世界,有实权的中央政府借助其权力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推动全国形成了一股开拓变革的社会风气,从而推动了明治维新各项政策得到有力的贯彻。
当时的中国也是内忧外患,清政府的统治可谓分崩离析,各地政权涣散,但洋务运动时期全国始终未形成一个统一的集中的政权,因而就无法推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变革的局面。再观近代西方从中世纪迅速走出来的各大强国,哪个国家不是建立了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不是从教会那里夺得实权,或者从地方那里集中权力呢?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一个开明的中央政府掌权,英国由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制的转变,实质是当时相对开明的资产阶级政府掌权而已,或者说旧封建势力被迫想通,仍是维护英国统治,仍是为了英国发展,只是换了一种统治方式和发展方式而已。独立后的美国,有开放的思想,而缺少有实权维护统一和推动发展的中央政府。1787年制宪会议经过几个月的激烈争论和妥协后,最终通过了1787年宪法,美国建立了一个开放而强有力的联邦政府,才推动了其迅速发展。以上国家不论是何种政体,都无法否定其中央政府的强大和统一,可见,洋务运动的失败不在于其没有改变封建制度,而是因为政府软弱无力,缺乏一个统一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推进运动的开展。此其一。
需要注意的是,一个强有力政府只是其中一个必要不充分的条件,一个开明开放的强有力政府才是改革能够成功的充分必要条件!姜铎在其“洋务运动论争百余年之回顾”中指出,晚清政府统治集团内部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剧烈的论争有三次:洋务派为培养人才而兴办的同文馆是否应招收正途出身学员的问题,应否设厂制造船炮机器和筹备海防,应否建筑铁路等。其中各方的论证和辩词无需一一道来,仅从多次争论本身就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央统治政府内部的思想分化,政府本身对于是否变革尚且不统一,又怎去设想它能推动全国形成统一的变革之风呢?思想没有开放开化,结果肯定会钻进死胡同。
对比中国,同样是坚守忠君爱国,日本坚守的是如何维护天皇领导下国家的统治与发展,而不是坚守此前天皇或者以前政府是如何统治的具体办法。而中国顽固派及其他守旧者坚守的是先皇统治的具体做法,最终因坚守忠君爱国的形式而导致无法实现忠君爱国的本质,岂不悲哉?日本的忠君爱国变成一种信仰、一种凝聚力,使全国迸发出一股强劲的改革发展势头,中国仍在沉浸于悲痛哀怨之中,徘徊不前。
但是,日本为什么想通了,当时的中国为什么不开化呢?日本一直怀有开放的心态,大化改新,学习中国……日本改革前到各国去考察比较,改革中又大力发展教育,中国自程朱理学以来就越来越守旧封闭了,八股取士后更加不敢逾越半点传统,岂敢对传统的一切有任何哪怕些微的怀疑,更休要说批判改变了。当然这里所指的是整体的大风气环境,包括社会风气和统治阶层的风气,而极少数叛逆者的小浪花无法激起死寂大海的沉闷!所以一国不应总把全部的目光盯在国内,要多关注他国,关注世界和未来,不固守骄傲,兼看兼听则明,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才出真知!
本文从始至终都不主张专制,强有力的政府可以是人民民主选举产生的,但是本文一直强调的是,无论何种政体各种方式产生的强有力政府,它是维护一国安全和推进一国发展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