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界对李渔的女性审美思想各执一词、褒贬不一。《闲情偶寄》的“声容部”集中体现了李渔的女性审美思想。李渔对女性的审美重视外在美,更重视内在美;重视自然美,也重视妆饰美,而且他还非常重视通过“习技”、“颐养”等手段促进女性美的培育,使女性越来越美。这种观点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今天,对于促进女性审美从注重外表美,走向注重内在美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李渔;女性审美;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7-0-02
刘玉梅在其《李渔生活审美思想研究》一书中说:“李渔是个在世就倍受争议的特殊人物,当今学界对其仍是褒贬不一”。[1]其实李渔的女性审美思想也是如此。学界对李渔的女性审美思想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对李渔女性审美思想的批判;二是为李渔女性审美思想进行辩护;三具体阐述李渔女性审美思想内容或特点,不作价值评判。综上所述,学界对李渔女性审美思想的看法是各执一词,褒贬不一,都有一定道理,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一、李渔女性审美思想的内容:外在美
《闲情偶寄》的“声容部”集中体现了李渔的女性审美思想。李渔对女性的审美包括外在美和内在美两部分,外在美是对女性外表的审美,外在美又分为先天自然形成的外在美和后天装饰获得的外在美。正是因为“李渔从‘食色,性也’的高度肯定了人体审美的正当性、合理性”,[2]所以他在探讨女性审美的时候,大胆肯定了女性的外在美。
先天自然形成的外在美主要是肌肤、眉眼、手足等自然的外表美。李渔认为女性肌肤以白为美。“妇人妩媚多端,毕竟以色为主”[3],也就是说女人有多种美,但是肤色白是第一位的。这种观念具体起于何时尚不清楚,李渔把它明确提出来,并且一直持续到现在。美女除了肌肤白,还要眉清目秀。一般人多从形状、大小等去评判眼睛的美丑,而李渔则认为“‘相目’之目的不在‘目’,而在‘心’”。[4]他认为“目细而长者,秉性必柔;目粗而大者,居心必悍;目善动而黑白分明者,必多聪慧;目常定而白多黑少,或白少黑多者,必近愚蒙。”[5]李渔观察眼睛,主要是通过一个人的眼睛看其性情是温柔还是粗悍,其心智是聪慧还是愚蒙。品评女子,李渔还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那就是看手。他认为:“两手十指,为一生巧拙之关,百岁荣枯所系,相女者首重在此”[6]。通过相手,看的是“巧拙”“荣枯”。即使“手嫩者必聪,指尖者多慧,臂丰而腕厚者,必享珠围翠绕之荣”未必准确,退一步,还可以进行审美欣赏。这种观点在物质生活丰富、生活美学发展的今天得到了凸显,很多时尚杂志都在传达“手是女人的第二张脸”的观点。
女性在外在自然美的基础上,还需要进行必要的妆饰。妆饰包括“修容”和“治服”两部分。李渔认为“修容”非常重要,“‘修饰’二字,无论妍媸美恶,均不可少”。[7]但是“修容”必须遵守一个重要原则——适度自然,否则的话,不但不能增加美感,反而会成为东施效颦,令人喷饭。在遵循“适度自然”原则的前提下,李渔还详细阐述了“修容”、“治服”的具体措施。“修容”包括“盥栉”“点染”“首饰”等步骤,“治服”包括“衣衫”、“鞋袜”、“薰陶”等程序,对每一步的做法李渔都提出了注意事项和具体要求。诸如盥面是“濯垢务尽”、脂粉要“施之有法,使浓淡得宜”、饰品要“少”而精、妇人之衣“妇人之衣,不贵精而贵洁,不贵丽而贵雅,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宜”[8]等。
二、李渔女性审美思想的内容:内在美
李渔对女性的审美不但重视先天自然形成的与后天妆饰获得的外在美,而且也非常重视内在美。李渔对内在美的重视主要体现在他对女人“态度”的重视。李渔首先说明了“尤物”的魅力,——“尤物足以移人”,其他如“绢做之美女,画上之娇娥”,颜色虽美却不足以移人。“媚态”的作用也同样神奇,“态之为物,不特能使美者愈美,艳者愈艳,且能使老者少而媸者妍,无情之事变为有情,使人暗受笼络而不觉”。[9]而且,“女子一有媚态,三四分姿色,便可抵过六七分。……则人止为媚态所惑,而不为美色所惑,是态度之于颜色,犹不止于以少敌多,且能以无而敌有也”。[10]虽然“尤物”“媚态”有如此之魔力,但是,究竟什么是“尤物”“媚态”却又难以说明,“媚态之在人身,犹火之有焰,灯之有光,珠贝金银之有宝色,是无形之物,非有形之物也。惟其是物而非物,无形似有形,是以名为‘尤物’。尤物者,怪物也,不可解说之事也”。[11]虽然李渔对于“尤物”“媚态”“心能知之,口实不能言之”,但是通过如火焰、如灯光、如珠贝金银之宝色等一系列的比喻,我们大抵可以明白“尤物”“媚态”“态度”等当如我们所常说的“气质”,“它是包括一个人的心性、禀赋、思想修养、道德品质、文化知识等多种素质在内的综合因素”。[12]气质虽然是源于内在秉性、学识、涵养等,但是又能通过一举手、一投足呈于外,因此它既是无形,又是有形的。
三、李渔女性审美思想的当代价值和局限性
从李渔女性审美思想的内容看,李渔女性审美思想体系非常完善,从外在美到内在美,并由对内在美的重视,进一步延伸到对“主体之美的培育”[13],层层深入。李渔女性审美思想在当代仍有借鉴价值。当代多数人的女性审美观都是只注重外表,而忽略了内在修养,甚至有的男人找对象都是只看外表,而不注重女性的内在德行。因此这也使得大多数女人在自身美的培养方面也是只注意到外表美,而不重视内在美的培养。事实上这也是当代大众生活审美实践存在着表层审美化问题的表现之一。韦尔施曾经指出当今生活中存在一个明显的“美学转向”或“转向美学”的过程,而且这是一个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过程。具体到女性审美方面,李渔重视外表美,但是更重视内在美;重视自然美,同时兼顾妆饰美,但是妆饰又必须遵循自然原则,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不是把女性的美、人的美看成是固定静止的,而是看成发展变化的,因此他非常注重女性的“习技”和人身体的“颐养”,通过后天的学习和锻炼使人变得更美。李渔的这些女性审美思想对于女性美的发展、对于女性审美从“表层”走向“深入”都是大有裨益的。
李渔的女性审美思想中也有一些未尽善尽美之处,有些观点为学界所诟病,如杜书瀛则认为“李渔的仪容美学思想浸透着男子中心主义的观念。他常常视女色为男人的审美消费、审美享受和玩赏的对象;似乎女性的天职就是为男性提供审美服务,甚至性服务”。[14]客观地说,李渔的女性审美观是建立在他的女性观的基础上,任何人思想观念的形成都离不开他所生活成长的环境,李渔也不例外。作为一个传统社会的文人、商人、知识分子,难免会受到个人环境、社会环境的限制,有时会有把女性看作玩赏对象、性服务对象的意识,这是自然。难能可贵的是,他不是仅仅把她们作为玩赏对象,而是发自内心地尊重她们、欣赏她们。抛开当时的社会环境,他的意识或者潜意识,他的具体做法、明确观点还是值得肯定的,比如对女性内在美的重视、对女性习技重要性的认识等,这些观点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今天仍不过时,还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注释:
[1]刘玉梅:《李渔生活审美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1页。
[2]刘玉梅:《李渔生活审美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62页。
[3](清)李渔:《闲情偶寄》,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01页。
[4]刘玉梅:《李渔生活审美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55页。
[5](清)李渔:《闲情偶寄》,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04页。
[6]同上,第104页。
[7]同上,第109页。
[8]同上,第123页。
[9]清)李渔:《闲情偶寄》,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07頁。
[10]同上,第107页。
[11]同上,第106页。
[12]刘玉梅:《李渔生活审美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71页。
[13]同上,第71页。
[14]杜书瀛:《李渔美学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6页。
关键词:李渔;女性审美;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7-0-02
刘玉梅在其《李渔生活审美思想研究》一书中说:“李渔是个在世就倍受争议的特殊人物,当今学界对其仍是褒贬不一”。[1]其实李渔的女性审美思想也是如此。学界对李渔的女性审美思想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对李渔女性审美思想的批判;二是为李渔女性审美思想进行辩护;三具体阐述李渔女性审美思想内容或特点,不作价值评判。综上所述,学界对李渔女性审美思想的看法是各执一词,褒贬不一,都有一定道理,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一、李渔女性审美思想的内容:外在美
《闲情偶寄》的“声容部”集中体现了李渔的女性审美思想。李渔对女性的审美包括外在美和内在美两部分,外在美是对女性外表的审美,外在美又分为先天自然形成的外在美和后天装饰获得的外在美。正是因为“李渔从‘食色,性也’的高度肯定了人体审美的正当性、合理性”,[2]所以他在探讨女性审美的时候,大胆肯定了女性的外在美。
先天自然形成的外在美主要是肌肤、眉眼、手足等自然的外表美。李渔认为女性肌肤以白为美。“妇人妩媚多端,毕竟以色为主”[3],也就是说女人有多种美,但是肤色白是第一位的。这种观念具体起于何时尚不清楚,李渔把它明确提出来,并且一直持续到现在。美女除了肌肤白,还要眉清目秀。一般人多从形状、大小等去评判眼睛的美丑,而李渔则认为“‘相目’之目的不在‘目’,而在‘心’”。[4]他认为“目细而长者,秉性必柔;目粗而大者,居心必悍;目善动而黑白分明者,必多聪慧;目常定而白多黑少,或白少黑多者,必近愚蒙。”[5]李渔观察眼睛,主要是通过一个人的眼睛看其性情是温柔还是粗悍,其心智是聪慧还是愚蒙。品评女子,李渔还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那就是看手。他认为:“两手十指,为一生巧拙之关,百岁荣枯所系,相女者首重在此”[6]。通过相手,看的是“巧拙”“荣枯”。即使“手嫩者必聪,指尖者多慧,臂丰而腕厚者,必享珠围翠绕之荣”未必准确,退一步,还可以进行审美欣赏。这种观点在物质生活丰富、生活美学发展的今天得到了凸显,很多时尚杂志都在传达“手是女人的第二张脸”的观点。
女性在外在自然美的基础上,还需要进行必要的妆饰。妆饰包括“修容”和“治服”两部分。李渔认为“修容”非常重要,“‘修饰’二字,无论妍媸美恶,均不可少”。[7]但是“修容”必须遵守一个重要原则——适度自然,否则的话,不但不能增加美感,反而会成为东施效颦,令人喷饭。在遵循“适度自然”原则的前提下,李渔还详细阐述了“修容”、“治服”的具体措施。“修容”包括“盥栉”“点染”“首饰”等步骤,“治服”包括“衣衫”、“鞋袜”、“薰陶”等程序,对每一步的做法李渔都提出了注意事项和具体要求。诸如盥面是“濯垢务尽”、脂粉要“施之有法,使浓淡得宜”、饰品要“少”而精、妇人之衣“妇人之衣,不贵精而贵洁,不贵丽而贵雅,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宜”[8]等。
二、李渔女性审美思想的内容:内在美
李渔对女性的审美不但重视先天自然形成的与后天妆饰获得的外在美,而且也非常重视内在美。李渔对内在美的重视主要体现在他对女人“态度”的重视。李渔首先说明了“尤物”的魅力,——“尤物足以移人”,其他如“绢做之美女,画上之娇娥”,颜色虽美却不足以移人。“媚态”的作用也同样神奇,“态之为物,不特能使美者愈美,艳者愈艳,且能使老者少而媸者妍,无情之事变为有情,使人暗受笼络而不觉”。[9]而且,“女子一有媚态,三四分姿色,便可抵过六七分。……则人止为媚态所惑,而不为美色所惑,是态度之于颜色,犹不止于以少敌多,且能以无而敌有也”。[10]虽然“尤物”“媚态”有如此之魔力,但是,究竟什么是“尤物”“媚态”却又难以说明,“媚态之在人身,犹火之有焰,灯之有光,珠贝金银之有宝色,是无形之物,非有形之物也。惟其是物而非物,无形似有形,是以名为‘尤物’。尤物者,怪物也,不可解说之事也”。[11]虽然李渔对于“尤物”“媚态”“心能知之,口实不能言之”,但是通过如火焰、如灯光、如珠贝金银之宝色等一系列的比喻,我们大抵可以明白“尤物”“媚态”“态度”等当如我们所常说的“气质”,“它是包括一个人的心性、禀赋、思想修养、道德品质、文化知识等多种素质在内的综合因素”。[12]气质虽然是源于内在秉性、学识、涵养等,但是又能通过一举手、一投足呈于外,因此它既是无形,又是有形的。
三、李渔女性审美思想的当代价值和局限性
从李渔女性审美思想的内容看,李渔女性审美思想体系非常完善,从外在美到内在美,并由对内在美的重视,进一步延伸到对“主体之美的培育”[13],层层深入。李渔女性审美思想在当代仍有借鉴价值。当代多数人的女性审美观都是只注重外表,而忽略了内在修养,甚至有的男人找对象都是只看外表,而不注重女性的内在德行。因此这也使得大多数女人在自身美的培养方面也是只注意到外表美,而不重视内在美的培养。事实上这也是当代大众生活审美实践存在着表层审美化问题的表现之一。韦尔施曾经指出当今生活中存在一个明显的“美学转向”或“转向美学”的过程,而且这是一个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过程。具体到女性审美方面,李渔重视外表美,但是更重视内在美;重视自然美,同时兼顾妆饰美,但是妆饰又必须遵循自然原则,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不是把女性的美、人的美看成是固定静止的,而是看成发展变化的,因此他非常注重女性的“习技”和人身体的“颐养”,通过后天的学习和锻炼使人变得更美。李渔的这些女性审美思想对于女性美的发展、对于女性审美从“表层”走向“深入”都是大有裨益的。
李渔的女性审美思想中也有一些未尽善尽美之处,有些观点为学界所诟病,如杜书瀛则认为“李渔的仪容美学思想浸透着男子中心主义的观念。他常常视女色为男人的审美消费、审美享受和玩赏的对象;似乎女性的天职就是为男性提供审美服务,甚至性服务”。[14]客观地说,李渔的女性审美观是建立在他的女性观的基础上,任何人思想观念的形成都离不开他所生活成长的环境,李渔也不例外。作为一个传统社会的文人、商人、知识分子,难免会受到个人环境、社会环境的限制,有时会有把女性看作玩赏对象、性服务对象的意识,这是自然。难能可贵的是,他不是仅仅把她们作为玩赏对象,而是发自内心地尊重她们、欣赏她们。抛开当时的社会环境,他的意识或者潜意识,他的具体做法、明确观点还是值得肯定的,比如对女性内在美的重视、对女性习技重要性的认识等,这些观点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今天仍不过时,还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注释:
[1]刘玉梅:《李渔生活审美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1页。
[2]刘玉梅:《李渔生活审美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62页。
[3](清)李渔:《闲情偶寄》,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01页。
[4]刘玉梅:《李渔生活审美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55页。
[5](清)李渔:《闲情偶寄》,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04页。
[6]同上,第104页。
[7]同上,第109页。
[8]同上,第123页。
[9]清)李渔:《闲情偶寄》,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07頁。
[10]同上,第107页。
[11]同上,第106页。
[12]刘玉梅:《李渔生活审美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71页。
[13]同上,第71页。
[14]杜书瀛:《李渔美学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