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需要大量能立足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实际,明确报道思路,把握舆论导向,抓住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亮点、特色、优势及有关政策,开展有深度、有针对性的宣传的新闻人才。本文以广西外国语学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东盟方向)专业为个案,结合北部湾经济建设发展对新闻人才的需要,分析广西高校如何培养服务北部湾经济区的新闻专业人才。
关键词:北部湾经济区建设 新闻专业人才 培养
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新闻人才的需求分析
随着中国——东盟战略的深入发展,特别是2008年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以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广西迎来历史发展的绝好机遇。当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建设已进入关键阶段,大力宣传北部湾经济区的前景和优势及有关政策,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深入到每个人的心里,对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共谋大发展,充分发挥北部湾经济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具有重大意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于2010年10月在广西调研时指出:“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推动广西跨越发展”、 “新闻媒体就是要给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营造良好的氛围,相信以后客商和投资者会越来越多。”可以预见,广西社会经济的发展将需要大量能立足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实际,明确报道思路,把握舆论导向,抓住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亮点、特色、优势及有关政策,开展有深度、有针对性的宣传的新闻人才。然而据2008年—2010年就业市场调查显示,广西地区的宣传类岗位不管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广西扩大对外开放的需求。尤其是严重缺乏能交际并具备翻译又具备较强文字处理能力的新闻采编人才,报社、电视台、电台等新闻部门面对东盟的报道也存在大量的人才空缺,各企事业单位急需懂新闻、可以处理行政事务,又可以处理国际公关,并主持单位工会活动的新闻工作人才。这不仅对传统媒体的生存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更对新闻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需要积极探索适应时代特点要求的新闻人才培养模式。
二、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对新闻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
(一) 高尚的职业精神
新闻事业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新闻行业不仅要起到正确的,力求准确及时、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报道新闻事件,同时还要负担起社会舆论监督的重要任务。新闻工作者在职业过程中的行为所体现的思想情操和精神境界,集中反映着新闻工作者对职业责任、职业使命、职业观念的认知与认同,对职业态度、职业情感、职业要求的坚持与坚守,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对新闻事业的看法、甚至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声誉。因此,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自觉用新闻职业道德规范来检验自己的职业行为,正确的行使职业权利,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完成其职业使命的基本要求。
(二)扎实的业务知识
北部湾经济开发区的建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新闻工作者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肩负着及时准确地宣传党的新政策,宣传北部湾经济开放开发的各项新动态的责任。因此,新闻工作者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敏锐地洞察分析政局,把握时事政治,了解社会最新动态,特别是熟悉党对北部湾经济开发区的政策,只有这样,新闻记者在工作中才能更好地发挥舆论导向作用,才能站在正确的立场上,树立起强烈的导向意识、责任意识和全局意识,把握时代脉搏,胸怀全局,体察民情,写出具有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同时由于新闻工作涉及各行各业各个领域,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有广博的知识,才能有效地认识事物和反映事物,要求新闻记者要尽可能地掌握外语,涉猎经济、文化、政策方面的知识
和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增长多种门类多种学科的知识。
(三)宽阔的国际视野
广西自治区政府发布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中已明确指出:“随着多区域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入和开放开发步伐的加快,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外向度和外联度进一步提升,国际交往日益增多。但是北部湾经济区外向型人才较少,国际化程度不高,具有国际视野、了解国内外市场经济运作规律、熟悉国际规则和惯例、能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素质外向型人才严重缺乏,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步伐”。作为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开阔的国际的战略眼光和国际化的思维方式,具有跨文化的沟通能力和洞察力,深刻体察全球化带来的国内外舆论格局的复杂性、多变性,更多地思考怎样适应国际传播体系,怎样有效影响国际舆论,怎样使新闻宣传在一体化格局中配合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真正成为建设北部湾经济区的宣传使者。
(四)综合的专业技能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新闻传播呈现出快速性、内容的自由性、空间的全球性、交互性和方式的多样性等特征。新闻传播形式的变革必然要求新闻人才具备综合的专业技能。如掌握采编工作流程,具备使用网络资源的能力和利用互联网数据库检索浏览信息资源、挖掘新闻资源的能力、能够适应超文本结构的写作方式、利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手段进行报道,并在动态整合、多次加工、多次发布过程中丰富发展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等。综合的专业技能是新时代新闻人才较于单一媒体记者的主要优势所在。
三、 北部湾经济区视角下广西高校培养新闻专业人才的实践
(一) 适应社会需求,突出办学特色
地方高校应该面向市场需求和地方实际,针对本地区媒介的需要发展特色专业,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广西外国语学院(原“广西东方外语职业学院”)作为广西唯一独立建制的外语类高等院校,学院自办学以来利用坐落于北部湾经济开发区的中心城市——南宁,毗邻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自身民办性质体制灵活优势,主动服务于国家战略,在新闻专业人才培养上以培养国际性区域化新闻专业人才为目标,设置了新闻采编与制作(东盟方向)专业高职专业,主要面向区内外有关新闻出版、文化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培养掌握广播电视新闻采编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新闻采访、写作、编辑、摄像以及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和制作的基本技能,并能初步掌握一门东南亚国家的语言,了解东南亚概况,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特别是能服务于东盟的新闻采编与制作人员。
(二)构建了专业教学与外语教学的深度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双方的经贸合作越来越紧密,迫切需要既懂东盟国家语言又有商贸、管理、金融、国际法律事务等专业技能、熟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运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国际型人才。学院围绕培养国际性区域化新闻专业人才为目标,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切入点,对课程结构进行大幅度的调整和改革。除了培养学生拥有扎实的新闻理论基础外,利用外语院校的优势,实行“专业+外语+中文底蕴+综合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系,首先加强外语学习,外语课时量达到500-600节,占总课时量的约35%之多,并且三年不断线;其次在完成大学英语教学任务的同时,增开设一门东盟小语种课程,并列为必修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学生在掌握新闻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习2门外语(英语和东盟小语种),要求学生对北部湾经济区乃至东盟各国的历史、政治、地理、风土人情以及相关知识有简要的了解。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还增开设“小汽车驾驶、计算机应用、中文写作”三项公共技能课,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二) 建立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新闻专业师资队伍需要突破原有的专业局限,既需要精通新闻专业知识,也需要拥有跨学科背景知识;既需要了解专业的理论体系,也需要掌握实务工作的方法;既需要深刻了解和把握中国的国情,也需要了解世界的前沿动态与趋向。这就需要对师资引进机制和继续培养制度加强研究。我院利用首府南宁人才聚集和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发挥用人机制灵活的优势,建立起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同时让新闻专业的教师到广西国际博览事务局、中国—东盟商品交易所、广西日报东盟部等相应的单位锻炼,在实践中熟悉经业务,提高对学生实践教学的能力,提高专业素质。
(三)構建特色实践教学平台体系
1、建立特色校内外实训基地
新闻采编与制作(东盟方向)专业校内外实训的基地,不仅建设有设施完备的演播厅,同时还建设有泰国文化体验馆、越南文化体验馆、同声传译国际会议室等校内实训室,并以学院内的东南亚语言文化复合型人才培养试验基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创业型人才双轨育人试验基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及国际交流中心等人才培养实验基地为平台,为新闻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校内广播站、校报等也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校内实训环境。同时学院还先后与广西日报、广西人民广播电台等主流媒体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选派学生前往实习实训,使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的实际需求更紧密地对接。
2、“请进来”——邀请专家学者进校园
我院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全方位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共同探索新形势下教育改革发展的规律,拓宽视野,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探索举措,为共同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培养新闻专业人才的过程中主动邀请负责北部湾经济、东盟方面的记者编辑及有关专家学者,如广西社科院、东盟博览局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为学生开展讲座,或者是面对面的交流;邀请专家为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改革建设提建议,不断提高新闻人才培养的质量。
3、“走出去”——组织学生进行实习实践
我院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要培养国际性新闻工作者就必须鼓励和支持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以便开阔视野,增长才干,服务社会。在培养新闻人才的过程中我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计划、有组织的学生到与北部湾经济相关的单位部门进行实习实训,如到广西电视台的“北部湾之声”、东盟周刊、海事局、外事办等单位开展实训课;特别是抓住每年一次的中国—东盟博览会、泛北经济合作论坛等东盟国际盛会在南宁召开的机会,组织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此类大型国际性会务,亲身体验感受盛会的实况,并将所见所闻以侧记的形式进行采写,鼓励学生从中挖掘素材和亮点,进一步缩进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4、引导学生注重北部湾经济区形象的策划与宣传
目前,南宁市在极力打造“绿城”,北海在极力发展“海滨旅游”,防城港在打造“物流中心”,钦州在塑造“文化品牌”。我院在教学和实践中不断引导新闻采编与制作(东盟方向)专业的学生围绕区域、地域特色和经济特征,多方位的开展进行宣传工作,把最代表区域的价值体现出来。如,北部湾区域作为一个整体形象可策划为对接东盟桥头堡——大西南出海通道——南国风情——壮乡歌海——文明和谐的壮美大地;再分若干子形象:南宁——中国绿城——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会址——东盟商务——大地飞歌;北海——碧海银滩——南珠之乡等等。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引导学生如何进行精妙的形象设计,立足实际、突出地域特点,以便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 张素青.新时期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山西政协报》,2008.
[2]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编.《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解读.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8.
[3]李建平.把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区域文化中心对策措施.《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
[4] 韩康著.《北部湾新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级》.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5]李新宇.打好根底部提高素质_论国际新闻工作者素质的提高.《内蒙古大学刊》,2007.
[6] 广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研究课题组.《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背景下广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
[7]罗兰芬 莫秋树 林震.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外向型人才培养策略分析.《中国商贸》,2010.
[8]余益中 刘士林 廖明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文化发展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
关键词:北部湾经济区建设 新闻专业人才 培养
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新闻人才的需求分析
随着中国——东盟战略的深入发展,特别是2008年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以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广西迎来历史发展的绝好机遇。当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建设已进入关键阶段,大力宣传北部湾经济区的前景和优势及有关政策,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深入到每个人的心里,对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共谋大发展,充分发挥北部湾经济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具有重大意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于2010年10月在广西调研时指出:“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推动广西跨越发展”、 “新闻媒体就是要给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营造良好的氛围,相信以后客商和投资者会越来越多。”可以预见,广西社会经济的发展将需要大量能立足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实际,明确报道思路,把握舆论导向,抓住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亮点、特色、优势及有关政策,开展有深度、有针对性的宣传的新闻人才。然而据2008年—2010年就业市场调查显示,广西地区的宣传类岗位不管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广西扩大对外开放的需求。尤其是严重缺乏能交际并具备翻译又具备较强文字处理能力的新闻采编人才,报社、电视台、电台等新闻部门面对东盟的报道也存在大量的人才空缺,各企事业单位急需懂新闻、可以处理行政事务,又可以处理国际公关,并主持单位工会活动的新闻工作人才。这不仅对传统媒体的生存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更对新闻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需要积极探索适应时代特点要求的新闻人才培养模式。
二、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对新闻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
(一) 高尚的职业精神
新闻事业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新闻行业不仅要起到正确的,力求准确及时、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报道新闻事件,同时还要负担起社会舆论监督的重要任务。新闻工作者在职业过程中的行为所体现的思想情操和精神境界,集中反映着新闻工作者对职业责任、职业使命、职业观念的认知与认同,对职业态度、职业情感、职业要求的坚持与坚守,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对新闻事业的看法、甚至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声誉。因此,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自觉用新闻职业道德规范来检验自己的职业行为,正确的行使职业权利,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完成其职业使命的基本要求。
(二)扎实的业务知识
北部湾经济开发区的建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新闻工作者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肩负着及时准确地宣传党的新政策,宣传北部湾经济开放开发的各项新动态的责任。因此,新闻工作者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敏锐地洞察分析政局,把握时事政治,了解社会最新动态,特别是熟悉党对北部湾经济开发区的政策,只有这样,新闻记者在工作中才能更好地发挥舆论导向作用,才能站在正确的立场上,树立起强烈的导向意识、责任意识和全局意识,把握时代脉搏,胸怀全局,体察民情,写出具有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同时由于新闻工作涉及各行各业各个领域,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有广博的知识,才能有效地认识事物和反映事物,要求新闻记者要尽可能地掌握外语,涉猎经济、文化、政策方面的知识
和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增长多种门类多种学科的知识。
(三)宽阔的国际视野
广西自治区政府发布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中已明确指出:“随着多区域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入和开放开发步伐的加快,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外向度和外联度进一步提升,国际交往日益增多。但是北部湾经济区外向型人才较少,国际化程度不高,具有国际视野、了解国内外市场经济运作规律、熟悉国际规则和惯例、能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素质外向型人才严重缺乏,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步伐”。作为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开阔的国际的战略眼光和国际化的思维方式,具有跨文化的沟通能力和洞察力,深刻体察全球化带来的国内外舆论格局的复杂性、多变性,更多地思考怎样适应国际传播体系,怎样有效影响国际舆论,怎样使新闻宣传在一体化格局中配合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真正成为建设北部湾经济区的宣传使者。
(四)综合的专业技能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新闻传播呈现出快速性、内容的自由性、空间的全球性、交互性和方式的多样性等特征。新闻传播形式的变革必然要求新闻人才具备综合的专业技能。如掌握采编工作流程,具备使用网络资源的能力和利用互联网数据库检索浏览信息资源、挖掘新闻资源的能力、能够适应超文本结构的写作方式、利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手段进行报道,并在动态整合、多次加工、多次发布过程中丰富发展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等。综合的专业技能是新时代新闻人才较于单一媒体记者的主要优势所在。
三、 北部湾经济区视角下广西高校培养新闻专业人才的实践
(一) 适应社会需求,突出办学特色
地方高校应该面向市场需求和地方实际,针对本地区媒介的需要发展特色专业,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广西外国语学院(原“广西东方外语职业学院”)作为广西唯一独立建制的外语类高等院校,学院自办学以来利用坐落于北部湾经济开发区的中心城市——南宁,毗邻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自身民办性质体制灵活优势,主动服务于国家战略,在新闻专业人才培养上以培养国际性区域化新闻专业人才为目标,设置了新闻采编与制作(东盟方向)专业高职专业,主要面向区内外有关新闻出版、文化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培养掌握广播电视新闻采编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新闻采访、写作、编辑、摄像以及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和制作的基本技能,并能初步掌握一门东南亚国家的语言,了解东南亚概况,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特别是能服务于东盟的新闻采编与制作人员。
(二)构建了专业教学与外语教学的深度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双方的经贸合作越来越紧密,迫切需要既懂东盟国家语言又有商贸、管理、金融、国际法律事务等专业技能、熟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运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国际型人才。学院围绕培养国际性区域化新闻专业人才为目标,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切入点,对课程结构进行大幅度的调整和改革。除了培养学生拥有扎实的新闻理论基础外,利用外语院校的优势,实行“专业+外语+中文底蕴+综合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系,首先加强外语学习,外语课时量达到500-600节,占总课时量的约35%之多,并且三年不断线;其次在完成大学英语教学任务的同时,增开设一门东盟小语种课程,并列为必修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学生在掌握新闻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习2门外语(英语和东盟小语种),要求学生对北部湾经济区乃至东盟各国的历史、政治、地理、风土人情以及相关知识有简要的了解。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还增开设“小汽车驾驶、计算机应用、中文写作”三项公共技能课,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二) 建立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新闻专业师资队伍需要突破原有的专业局限,既需要精通新闻专业知识,也需要拥有跨学科背景知识;既需要了解专业的理论体系,也需要掌握实务工作的方法;既需要深刻了解和把握中国的国情,也需要了解世界的前沿动态与趋向。这就需要对师资引进机制和继续培养制度加强研究。我院利用首府南宁人才聚集和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发挥用人机制灵活的优势,建立起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同时让新闻专业的教师到广西国际博览事务局、中国—东盟商品交易所、广西日报东盟部等相应的单位锻炼,在实践中熟悉经业务,提高对学生实践教学的能力,提高专业素质。
(三)構建特色实践教学平台体系
1、建立特色校内外实训基地
新闻采编与制作(东盟方向)专业校内外实训的基地,不仅建设有设施完备的演播厅,同时还建设有泰国文化体验馆、越南文化体验馆、同声传译国际会议室等校内实训室,并以学院内的东南亚语言文化复合型人才培养试验基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创业型人才双轨育人试验基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及国际交流中心等人才培养实验基地为平台,为新闻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校内广播站、校报等也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校内实训环境。同时学院还先后与广西日报、广西人民广播电台等主流媒体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选派学生前往实习实训,使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的实际需求更紧密地对接。
2、“请进来”——邀请专家学者进校园
我院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全方位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共同探索新形势下教育改革发展的规律,拓宽视野,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探索举措,为共同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培养新闻专业人才的过程中主动邀请负责北部湾经济、东盟方面的记者编辑及有关专家学者,如广西社科院、东盟博览局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为学生开展讲座,或者是面对面的交流;邀请专家为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改革建设提建议,不断提高新闻人才培养的质量。
3、“走出去”——组织学生进行实习实践
我院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要培养国际性新闻工作者就必须鼓励和支持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以便开阔视野,增长才干,服务社会。在培养新闻人才的过程中我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计划、有组织的学生到与北部湾经济相关的单位部门进行实习实训,如到广西电视台的“北部湾之声”、东盟周刊、海事局、外事办等单位开展实训课;特别是抓住每年一次的中国—东盟博览会、泛北经济合作论坛等东盟国际盛会在南宁召开的机会,组织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此类大型国际性会务,亲身体验感受盛会的实况,并将所见所闻以侧记的形式进行采写,鼓励学生从中挖掘素材和亮点,进一步缩进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4、引导学生注重北部湾经济区形象的策划与宣传
目前,南宁市在极力打造“绿城”,北海在极力发展“海滨旅游”,防城港在打造“物流中心”,钦州在塑造“文化品牌”。我院在教学和实践中不断引导新闻采编与制作(东盟方向)专业的学生围绕区域、地域特色和经济特征,多方位的开展进行宣传工作,把最代表区域的价值体现出来。如,北部湾区域作为一个整体形象可策划为对接东盟桥头堡——大西南出海通道——南国风情——壮乡歌海——文明和谐的壮美大地;再分若干子形象:南宁——中国绿城——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会址——东盟商务——大地飞歌;北海——碧海银滩——南珠之乡等等。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引导学生如何进行精妙的形象设计,立足实际、突出地域特点,以便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 张素青.新时期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山西政协报》,2008.
[2]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编.《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解读.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8.
[3]李建平.把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区域文化中心对策措施.《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
[4] 韩康著.《北部湾新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级》.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5]李新宇.打好根底部提高素质_论国际新闻工作者素质的提高.《内蒙古大学刊》,2007.
[6] 广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研究课题组.《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背景下广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
[7]罗兰芬 莫秋树 林震.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外向型人才培养策略分析.《中国商贸》,2010.
[8]余益中 刘士林 廖明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文化发展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