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古诗词一直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內容,古典诗词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值得我们去深入理解和广泛传承。然而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学习诗词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付各种考试,从而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有着强烈的现实功利性,这与诗词教学本身的目的是完全偏离的。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展开深入研究,并努力探索出一条诗词教学的全新道路,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初中诗词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过于重视考点
尽管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已经施行多年,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诗词教学仍然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中学诗词教学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以此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往往将教学的重心放在了与考试相关的知识点上,一切教学行为的目的都指向考试,为了能让学生在考试中考出好的成绩,整个教学基本上都是围绕考试展开的,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从而导致诗词教学流于表面,走入了误区。例如在教学诗歌《沁园春·雪》时,教师往往只会给学生详细讲解其中的语文知识,比如作品的创作背景、诗歌中的生字、诗歌的含义、诗歌蕴涵的情感等等,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至于学生对这首诗歌怎么理解,或者我们如何去解读一首诗,都不是教师教学的重点,从而造成学生学习的诗歌作品不少,对于自己学习过的诗歌,还能够依照老师的讲解说个大概,但面对一首陌生的诗歌,学生则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去理解和认识它,从而造成教学的低效。
2.教学模式死板
以《沁园春·雪》的教学为例,许多教师由于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文基础了解不够,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按照自己的猜想设计教学环节,组织课堂教学。教学模式也极为死板生硬,一般都是按照大家习以为常的套路进行上课:先介绍作者、创作背景,然后按照教学参考书上的安排对诗歌作逐字逐句的讲解,最后分析一下诗歌的内容和蕴涵的思想感情,并让学生做好笔记,把这些记熟背牢就算是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完全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权,成为了课堂教学中的傀儡,教学过程变成了教师的个人行为,这样的教学课堂,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慢慢失去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成为课堂教学可有可无的摆设。
二、改进初中诗词教学的策略
1.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
在诗歌解读中,有一个说法叫“知人论世”。每一篇诗词都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历史环境、作者的创作意图、时代的审美特质有着诸多的联系,因此,详细了解这些内容对解读和诠释诗歌作品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在教授每一篇作品之前,必须让学生完整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例如在教学《沁园春·雪》时,我们首先要向学生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红军东征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顺利到达山西省石楼县留村,毛泽东满怀胜利的豪情创作了这篇气壮山河的壮丽诗篇。学生了解到这些背景资料,会有力地促进学生对作品内涵及思想感情的领悟和理解,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走进作品,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深刻领会作品宏大的意境,理解作品蕴涵的革命豪情。
2.做好知识拓展
由于许多诗歌的创作年代较为久远,如果单凭初中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往往很难做到完全读懂。教师必须要向学生传递一些历史及哲学的知识,才能确保学生充分理解作品中的内容。例如,在《沁园春·雪》中写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英雄豪杰,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及时向学生补充相关的历史知识,学生一旦了解了这些历史知识,就能更深入地体会文本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应及时补充相关的背景资料,以促进学生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感悟。
3.加强朗读训练
在中国传统的诗歌教学中,有一项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那就是朗读,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所以,我们要强化诗歌教学中的朗读训练,通过朗读,让学生在理解诗歌内涵的同时,更为直观地体味诗歌的音韵之美,培养诗词阅读的语感。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对作品进行反复深入的朗读,并通过各种不同的朗读形式,确保学生能够全身心融入到诗歌创造的情境当中,充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积极的情感共鸣。
综上所述,在初中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创设生动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融入到诗歌的情境当中,借助朗读、拓展等方法,深入地体会和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通联:江苏扬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一、初中诗词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过于重视考点
尽管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已经施行多年,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诗词教学仍然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中学诗词教学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以此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往往将教学的重心放在了与考试相关的知识点上,一切教学行为的目的都指向考试,为了能让学生在考试中考出好的成绩,整个教学基本上都是围绕考试展开的,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从而导致诗词教学流于表面,走入了误区。例如在教学诗歌《沁园春·雪》时,教师往往只会给学生详细讲解其中的语文知识,比如作品的创作背景、诗歌中的生字、诗歌的含义、诗歌蕴涵的情感等等,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至于学生对这首诗歌怎么理解,或者我们如何去解读一首诗,都不是教师教学的重点,从而造成学生学习的诗歌作品不少,对于自己学习过的诗歌,还能够依照老师的讲解说个大概,但面对一首陌生的诗歌,学生则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去理解和认识它,从而造成教学的低效。
2.教学模式死板
以《沁园春·雪》的教学为例,许多教师由于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文基础了解不够,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按照自己的猜想设计教学环节,组织课堂教学。教学模式也极为死板生硬,一般都是按照大家习以为常的套路进行上课:先介绍作者、创作背景,然后按照教学参考书上的安排对诗歌作逐字逐句的讲解,最后分析一下诗歌的内容和蕴涵的思想感情,并让学生做好笔记,把这些记熟背牢就算是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完全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权,成为了课堂教学中的傀儡,教学过程变成了教师的个人行为,这样的教学课堂,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慢慢失去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成为课堂教学可有可无的摆设。
二、改进初中诗词教学的策略
1.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
在诗歌解读中,有一个说法叫“知人论世”。每一篇诗词都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历史环境、作者的创作意图、时代的审美特质有着诸多的联系,因此,详细了解这些内容对解读和诠释诗歌作品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在教授每一篇作品之前,必须让学生完整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例如在教学《沁园春·雪》时,我们首先要向学生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红军东征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顺利到达山西省石楼县留村,毛泽东满怀胜利的豪情创作了这篇气壮山河的壮丽诗篇。学生了解到这些背景资料,会有力地促进学生对作品内涵及思想感情的领悟和理解,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走进作品,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深刻领会作品宏大的意境,理解作品蕴涵的革命豪情。
2.做好知识拓展
由于许多诗歌的创作年代较为久远,如果单凭初中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往往很难做到完全读懂。教师必须要向学生传递一些历史及哲学的知识,才能确保学生充分理解作品中的内容。例如,在《沁园春·雪》中写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英雄豪杰,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及时向学生补充相关的历史知识,学生一旦了解了这些历史知识,就能更深入地体会文本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应及时补充相关的背景资料,以促进学生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感悟。
3.加强朗读训练
在中国传统的诗歌教学中,有一项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那就是朗读,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所以,我们要强化诗歌教学中的朗读训练,通过朗读,让学生在理解诗歌内涵的同时,更为直观地体味诗歌的音韵之美,培养诗词阅读的语感。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对作品进行反复深入的朗读,并通过各种不同的朗读形式,确保学生能够全身心融入到诗歌创造的情境当中,充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积极的情感共鸣。
综上所述,在初中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创设生动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融入到诗歌的情境当中,借助朗读、拓展等方法,深入地体会和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通联:江苏扬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