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今的学生处在一个知识飞速发展、信息急剧爆炸的时代,其认识外界事物的途径和手段日益增多,就有可能在思维方式、知识内容等方面有着广泛的需求性。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惟有师生互相学习,才能促进双方的发展。
关键词:教学;教师;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2
通过参与“自我发展”课题研究,特别是自己进行该理念引领的课堂教学,参加评课,专家指导以及两课两反思教学活动。对我的教育理念起到了很大的提升作用。在如何使用教材,如何组织教学,特别是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四导”,我得到了很多的锻炼与经验。下面就针对我在课堂中的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 教学中的“导定向”
传统的师生关系,教师是中心,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控制者、评价者,而现代师生关系强调了师生的人格平等,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行为方式都应得到充分的尊重与理解。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地位都应服从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教师的首要任务变设计者、组织者、控制者、评价者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的营造者、课堂的参与者、建设者,教师的工作是使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倾向,并积极引导其主动地吸取知识。
如我在上《认识钟表》这一课中一开始设计提问:“同学们喜不喜欢看动画片?下面老师放一段动画片给大家看。请同学们猜猜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通过学生喜问闻乐见的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定学习目标。
又如在《乘加、乘减》的教学中,出示有3个鱼缸里有4条金鱼,有一个鱼缸里有2条金鱼的图。提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想到些什么?”通过让学生对主题图的观察及思考,引导学生明确自己探索的目标。
在整个课堂中教师要不断的引导学生自我反省、寻找目标、制定计划。并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对学生的导定向。
二、教学中的“导运作”
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已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基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在《乘加、乘减》的教学中,学生通过看图自己列出各种算式4+4+4+2、
4×3+2、4×4-2,并让学生自己给这些算式取出名字,同时讨论得出方法,这样对乘加、乘减理解更深刻。
教师在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创设独立思考,相互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由于生活经历和思维方式各不相同,因而选择的算法自然也是多样的,教师从实际问题情境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自主列出不同的算式,自由选择算式进行计算,进而通过交流逐步引导学生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关注新的知识,实现对新知识的理解。
又如在教学《连加》这课中让学生对68+89+155这个算式用竖式进行试算,然后通过引导学生对多种方法的讨论、对比,得出最简便的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从而真正获取知识。
在这样一种平等互动的氛围中,学生思维活跃,个性也得到了充分发展。不仅获得知识与方法,同时使学生成为关注自我生存、自我发展、具有发展潜力的人。
二、 教学中的“导调节”
首先,教师自己要摈弃为上、为师、为本的传统观念,不迷信教材和传统的经验;其次不能围着自己的教案转,应设计开放式的教学理念,积极倡导延迟评价,多给学生表达自己的机会,尤其学生表达出不同的想法时,教师不要急于主观猜测、简单评价,草草收场,而应多问几个为什么?
在《乘加、乘减》的练习题的教学中:
同学们,五一节老师打算一家三口去公园玩。(2个大人,1个小孩)
有2个门:1号门票价一律3元;2号门票价:大人4元,儿童2元我的进哪个门更省钱?同学们小组讨论汇报。
在教学中解答“进那一号门更省钱”这一题时,开始设计学生先讨论,再汇报,学生出现没有计算出结果,而争论1号门更省钱或2号门更省钱。这时教师应当及时进行调节,先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得出自已的结论,再交流,以理服人,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大胆猜想、自主探索的机会,同时强调合作交流在交流中体验数学的学习乐趣。
又比如开始课堂上教师设计让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但最终都以个人举手回答,这样容易变成只发挥了个别学生的积极性,仍有很多学生没参与,没起到小组合作的最佳效果,这时改为选一名学生综合小组意见,代表回答,配合对小组的奖励机制,这样能达到更佳效果。
教师应能随时根据课堂的变化调整自己的教学,或许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火花会迸发。这时你会惊叹,学生的创造潜能是难以估计的,课堂也会因此更精彩。
四、教学中的“导激励”
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为知识的传授者。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的整体效益,在课堂中也起者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我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经常给学生回答问题的每人发了一朵小红花,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但不能达到群体的激励性。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比赛夺红花或者爬格子,增强趣味性与竞争性。
又如在学生回答出很好的结论时,学生在老师指令下统一说“棒、棒、你真棒”,这样容易造成学生被动接受老师指引。如果训练学生自己听到精彩的回答,自发给予鼓励,势必提升学生的判断能力,以及主动参与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也不再是学生的唯一知识源。教师不能简单地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学生为成功而自豪,受挫折不气馁、主动积极追求真知的指导者。
总之,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教师要充分发挥“四导”的作用:导定向、导运作、导调节、导激励。教师要创设情景,有效引导学生参与实施数学活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调整自己的行为、方法,教师应从学生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这既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促进者的前提条件。教师以研究者的精神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其教育教学质量就会随之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也能得到发展。
教育对象的丰富性、多样性和独特性,使得在教学中,原本日复一日的工作有了挑战性,教师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只有成为教育的研究者才能由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过渡。而这种过渡的唯一方式是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通过实践与理论的对话,超越自己的思维,反思自己的行动,在实践中增强才干,从而实现自我发展。
关键词:教学;教师;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2
通过参与“自我发展”课题研究,特别是自己进行该理念引领的课堂教学,参加评课,专家指导以及两课两反思教学活动。对我的教育理念起到了很大的提升作用。在如何使用教材,如何组织教学,特别是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四导”,我得到了很多的锻炼与经验。下面就针对我在课堂中的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 教学中的“导定向”
传统的师生关系,教师是中心,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控制者、评价者,而现代师生关系强调了师生的人格平等,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行为方式都应得到充分的尊重与理解。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地位都应服从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教师的首要任务变设计者、组织者、控制者、评价者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的营造者、课堂的参与者、建设者,教师的工作是使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倾向,并积极引导其主动地吸取知识。
如我在上《认识钟表》这一课中一开始设计提问:“同学们喜不喜欢看动画片?下面老师放一段动画片给大家看。请同学们猜猜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通过学生喜问闻乐见的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定学习目标。
又如在《乘加、乘减》的教学中,出示有3个鱼缸里有4条金鱼,有一个鱼缸里有2条金鱼的图。提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想到些什么?”通过让学生对主题图的观察及思考,引导学生明确自己探索的目标。
在整个课堂中教师要不断的引导学生自我反省、寻找目标、制定计划。并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对学生的导定向。
二、教学中的“导运作”
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已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基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在《乘加、乘减》的教学中,学生通过看图自己列出各种算式4+4+4+2、
4×3+2、4×4-2,并让学生自己给这些算式取出名字,同时讨论得出方法,这样对乘加、乘减理解更深刻。
教师在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创设独立思考,相互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由于生活经历和思维方式各不相同,因而选择的算法自然也是多样的,教师从实际问题情境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自主列出不同的算式,自由选择算式进行计算,进而通过交流逐步引导学生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关注新的知识,实现对新知识的理解。
又如在教学《连加》这课中让学生对68+89+155这个算式用竖式进行试算,然后通过引导学生对多种方法的讨论、对比,得出最简便的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从而真正获取知识。
在这样一种平等互动的氛围中,学生思维活跃,个性也得到了充分发展。不仅获得知识与方法,同时使学生成为关注自我生存、自我发展、具有发展潜力的人。
二、 教学中的“导调节”
首先,教师自己要摈弃为上、为师、为本的传统观念,不迷信教材和传统的经验;其次不能围着自己的教案转,应设计开放式的教学理念,积极倡导延迟评价,多给学生表达自己的机会,尤其学生表达出不同的想法时,教师不要急于主观猜测、简单评价,草草收场,而应多问几个为什么?
在《乘加、乘减》的练习题的教学中:
同学们,五一节老师打算一家三口去公园玩。(2个大人,1个小孩)
有2个门:1号门票价一律3元;2号门票价:大人4元,儿童2元我的进哪个门更省钱?同学们小组讨论汇报。
在教学中解答“进那一号门更省钱”这一题时,开始设计学生先讨论,再汇报,学生出现没有计算出结果,而争论1号门更省钱或2号门更省钱。这时教师应当及时进行调节,先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得出自已的结论,再交流,以理服人,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大胆猜想、自主探索的机会,同时强调合作交流在交流中体验数学的学习乐趣。
又比如开始课堂上教师设计让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但最终都以个人举手回答,这样容易变成只发挥了个别学生的积极性,仍有很多学生没参与,没起到小组合作的最佳效果,这时改为选一名学生综合小组意见,代表回答,配合对小组的奖励机制,这样能达到更佳效果。
教师应能随时根据课堂的变化调整自己的教学,或许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火花会迸发。这时你会惊叹,学生的创造潜能是难以估计的,课堂也会因此更精彩。
四、教学中的“导激励”
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为知识的传授者。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的整体效益,在课堂中也起者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我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经常给学生回答问题的每人发了一朵小红花,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但不能达到群体的激励性。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比赛夺红花或者爬格子,增强趣味性与竞争性。
又如在学生回答出很好的结论时,学生在老师指令下统一说“棒、棒、你真棒”,这样容易造成学生被动接受老师指引。如果训练学生自己听到精彩的回答,自发给予鼓励,势必提升学生的判断能力,以及主动参与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也不再是学生的唯一知识源。教师不能简单地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学生为成功而自豪,受挫折不气馁、主动积极追求真知的指导者。
总之,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教师要充分发挥“四导”的作用:导定向、导运作、导调节、导激励。教师要创设情景,有效引导学生参与实施数学活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调整自己的行为、方法,教师应从学生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这既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促进者的前提条件。教师以研究者的精神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其教育教学质量就会随之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也能得到发展。
教育对象的丰富性、多样性和独特性,使得在教学中,原本日复一日的工作有了挑战性,教师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只有成为教育的研究者才能由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过渡。而这种过渡的唯一方式是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通过实践与理论的对话,超越自己的思维,反思自己的行动,在实践中增强才干,从而实现自我发展。